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社会情绪生成与网络突发事件治理

書城自編碼: 381648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庞宇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716655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內容簡介:
本书主要对网络突发事件下社会情绪的演变规律特征进行较为具体和充分的分析,在事件链—心理行为—现实行动—政府治理—善治的过程中,对社会情绪演化规律的把握有助于将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负面情绪遏制、消解在萌芽中,尽量避免危害社会秩序及其稳定的突发事件发生。
对社会情绪的把握将有效地达到社会预警系统中“关口前移”的效果。本书用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反映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情绪表达以及发展态势,进而归纳和提出政府调节与缓和社会成员情绪,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突发事件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關於作者:
庞 宇
1980年7月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国家公派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2018.8-2019.9)、剑桥大学社会系访问学者(2017)。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导师,兼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传播、应急管理、领导力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与咨询。
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院校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领导批示。调研报告分别获得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一等奖、第十六届北京哲学社科科学一等奖。专著《网络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论领导力”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首届精品课程一等奖。
目錄
┊目  录┊前言导言  / 1第1章 网络社会与网络突发事件  / 101.1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  / 101.1.1 网络的赋权和控制功能  / 111.1.2 “无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  / 131.1.3 网络交往的群体极化现象  / 131.1.4 网络传播的异化现象  / 141.2 网络技术新应用的发展  / 151.2.1 移动化:拇指时代  / 161.2.2 微媒介:社交时代  / 171.2.3 大数据:数字时代  / 191.3 网络社会生态的格局  / 201.3.1 舆论生态的重塑  / 201.3.2 思想生态的变革  / 221.3.3 执政生态的调适  / 231.3.4 技术生态的更新  / 251.4 网络突发事件的内涵  / 261.4.1 突发事件的含义  / 261.4.2 网络突发事件的含义  / 271.5 网络突发事件的特点  / 291.5.1 传播速度:即时性与裂变式传播  / 301.5.2 传播媒介: 社交媒体始终活跃,传统媒体蓄势待发  / 311.5.3 意见领袖:推波助澜,影响舆论走势  / 321.5.4 传播效果:网上动员,网下聚集  / 33第2章 我国网络突发事件的背景及发展动因  / 352.1 网络突发事件的背景  / 352.1.1 社会转型期:价值冲突与诉求表达  / 352.1.2 舆论环境变化:全媒体格局与差异化传播  / 372.1.3 网络政治参与: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 392.2 网络突发事件的主体特征  / 412.2.1 网络突发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  / 412.2.2 网络突发事件中的公众  / 432.2.3 网络突发事件舆论主体的倾向  / 462.3 网络突发事件的四大效应  / 482.3.1 蝴蝶效应:不确定性的结果  / 482.3.2 涟漪效应:以点带面的影响  / 512.3.3 蚂蚁效应:隐性的秩序传播  / 532.3.4 扩音效应:信息与情绪的共振  / 552.4 网络突发事件的发展动因  / 582.4.1 网络突发事件的间接动因  / 582.4.2 网络突发事件的直接动因  / 61第3章 网络突发事件社会情绪演变的规律  / 653.1?情绪与社会情绪  / 653.1.1?情绪与社会情绪的内涵  / 653.1.2?情绪的社会结构  / 663.1.3?社会情绪的主要网络表现形式  / 673.2?引发社会情绪问题的原因  / 693.2.1?公众维权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消极情绪  / 693.2.2?不公平导致抱怨情绪滋生  / 703.2.3?地方政府管理滞后与信任缺失加剧不满情绪  / 723.2.4?新兴技术助推社会情绪扩散  / 733.3?社会情绪演变的生命周期  / 743.3.1?社会情绪演变的阶段特征  / 743.3.2?从暴力伤医事件看社会情绪的演变  / 753.3.3?社会情绪演变的心理动力学解释  / 82第4章 网络突发事件社会情绪的表达机制  / 844.1?网络狂欢  / 844.1.1?网络狂欢的表现  / 844.1.2?网络狂欢群体的特点  / 854.1.3?网络狂欢群体的心理  / 874.2?网络愤怒  / 884.2.1?网络愤怒的表现  / 884.2.2?网络愤怒群体的特点  / 904.2.3?网络愤怒群体的心理  / 914.3?网络诉求  / 934.3.1?网络诉求的表现  / 934.3.2?网络诉求群体的特点  / 944.3.3?网络诉求群体的心理  / 954.4?灾难情绪  / 974.4.1?灾难情绪的表现  / 974.4.2?灾难情绪的化解  / 97第5章 网络突发事件社会情绪感知与扩散机制  / 1005.1?网络突发事件社会情绪作用机制的主体  / 1005.1.1?媒体:议程设置  / 1015.1.2?政府部门:主导力量  / 1025.1.3?意见领袖:施加影响  / 1025.1.4?当事人:诉求多元  / 1035.2?网络突发事件各主体阶段性特征及表现  / 1045.2.1 酝酿期各主体的特征及表现  / 1045.2.2?扩散期各主体的特征及表现  / 1065.2.3?爆发期各主体的特征及表现  / 1085.2.4?平复期各主体的特征及表现  / 1105.3?网络突发事件社会情绪的发酵及传播  / 1125.3.1?缘起与走向  / 1125.3.2?放大与刺激  / 1135.3.3?推动与扩散  / 1145.3.4?交互与转移  / 1155.4?网络突发事件群体心理与社会情绪  / 1175.4.1?集群行为中的群体盲从心理  / 1175.4.2?群体围观引发非理性传播  / 1185.4.3?群体无意识形成舆论偏见  / 1205.4.4?群体极化引发极端决策  / 1215.5 ?网络突发事件社会情绪与网络动员  / 1235.5.1?社会情绪的集体行动逻辑  / 1235.5.2?网络动员体系的构建  / 1245.5.3?网络动员的实现路径  / 127第6章 “多中心”视角的网络突发事件治理模式  / 1306.1 网络突发事件治理面临的挑战  / 1306.1.1 网络舆论主流舆论错位  / 1306.1.2 意见领袖操作舆论走向  / 1316.1.3 网络谣言传播屡有发生  / 1326.1.4 网络动员风起云涌  / 1336.1.5 群体焦虑情绪传染  / 1336.2 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突发事件过程管理  / 1346.2.1 初期酝酿阶段的特征及应对措施  / 1346.2.2 传播扩散阶段的特征及应对措施  / 1376.2.3 全面升级阶段的特征及应对措施  / 1406.2.4 平息善后阶段的特征及应对措施  / 1436.3 社会心理维度网络突发事件的治理路径选择  / 1466.3.1 特定人群的线下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 1466.3.2 发挥心理效应的网络舆论引导  / 1466.3.3 建立完善的网络交流与协商机制  / 1486.4 大数据时代网络突发事件的治理模式构建  / 1496.4.1 治理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  / 1496.4.2 治理机制从“孤立”走向“协同”  / 1676.4.3 治理方法从“神坛”走向“网络”  / 188
內容試閱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成果,距离课题结题已有5年之久,感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出版资助项目支持,本书才得以面世。
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成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介”,以手机为代表的“具身媒介”,把人们裹挟到一种媒介高度饱和的生存环境中。信息传输渠道的多元化、舆论主体的转移、受众对象的改变打破了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一元、单向的舆论生成和传播模式,并向“多点对多点”“多向互动式”的“大众人际传播”(mas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模式过渡,“传者”与“受者”之间界限模糊。公众通过新媒体参与到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拥有了更大范围的知情权、表达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成为“产消者”(prosumer)。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生产和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对政治和公共事务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人类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风险社会》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嬗变,在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得以实现以后,人类并未进入世界大同、高枕无忧的“理想国”当中。相反,人类在追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实际已经为自身埋下了各种具有风险性的“隐患”。现代性的种种弊端和人类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祸根”“症候”开始发作,风险无处不在,危机层出不穷。在社会矛盾凸显期,演化方式由矛盾淤积转变为社会情绪。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产生,新旧问题叠加,致使一些人产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形成一种焦虑的社会情绪。公众通过网络讨论和传播事件,情绪互相感染,给政府造成一定的舆论压力,进而影响政策输出和政府公信力。
“风险社会”是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媒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获得体验和认知。在“风险社会”中,“全媒体”(omnimedia)取代“大众传媒”,逐渐成为一种独立运作的“机制”,在突发事件中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互联网作为多媒体介质加速了社会情绪的分享与互动,导致情绪逐渐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普通个体的认知判断、思想感情与情绪通过媒介化的互联网群体传播表达出来,并演化为社会情绪,其能见度、流动性、覆盖面大大增强,其中的负面情绪更容易激发受众的情绪参与,引起社会情绪的“狂欢”。许多不良情绪一经社会问题、突发事件引发,容易被刻意放大、围观“造势”,负面社会情绪便会呈现“燎原之势”,破坏社会共识,激化某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从网上蔓延到网下形成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关注和研究网络突发事件中社会情绪的演变规律,“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心理干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书主要从社会情绪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突发事件演变规律、特征进行具体和充分的分析,研究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情绪表达以及事件发展态势,进而归纳和提出政府调节与缓和社会成员情绪,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突发事件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本书在以下五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研究。
(1)网络突发事件的发展动因。首先,对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网络技术新应用的发展以及网络社会生态的格局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在认识网络社会特征的基础上,指出网络社会的舆论、思想、技术等生态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分析突发事件因互联网的介入在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应对措施上呈现出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然后,重点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内涵、载体、原因、发展趋势及阶段特征等进行了立体式的分析,概括出当下网络突发事件的五大特点,同时总结出理性与非理性的社会情绪构成和影响网络突发事件的成因和走向。
(2)网络突发事件社会情绪演变的规律。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系列主观认知和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造成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外部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主观判断。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提出的发生认知论强调,人在接触外部对象时,试图以自己原有的“文化图示”去同化客体对象,当发现二者不完全一致时,认知主体就会做出调整,以顺应客体而形成有关客体的观念。因此,人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同化”或“顺应”客体对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总是受到现代传播环境营造的情绪影响,如果消极、非理性的情绪总是萦绕在周围,社会个体就会被负面情绪环境同化,进而顺应,对原有“文化图示”产生怀疑,并做出改变和行动。个体情绪之间相互传染,不断聚集蔓延成为带有共同特征的社会情绪。本书在论述社会情绪演变规律时,首先,分析了社会情绪的主体、客体和本体。研究社会情绪主体(社会公众)、客体(社会现象、事件)和本体(意识、思想、意见的综合体)的特性及动态演化,以及在社会情绪演化过程中公众在态度上、情感上所依赖的“意见领袖”的行为模式。其次,总结了社会情绪的阶段特征。根据突发事件的网络评论进行倾向性分析,研究在突发事件的酝酿期、扩散期、爆发期、平复期,社会情绪在其内容或形式上的变化。最后,指出了社会情绪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影响社会情绪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以及“从众”“从上”“从利”等行为在社会情绪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分析事件类型、传播途径、政府决策、媒体行为与社会情绪之间的关系。
(3)社会情绪感知的社会传感网络形成机制。社会情绪是大众在社会心态层次上的主观体验,不是个体情绪的叠加或混合,而是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群体与群体间所共享的情绪体验。心理唤醒或激活程度高的情绪(比如惊奇、快乐、焦虑、愤怒)容易被人们感知、分享,带有高唤醒情绪的事件容易在网上传播。在网络突发事件演化的不同阶段,社会情绪信息被感知、传播,继而引起情绪共鸣、情感共振,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态势。通过搜集分析一些典型网络突发事件的社会空间数据(新闻报道、论坛帖子、微博等)以及心理行为数据(网民的个性特征、情绪特征,政府的认知决策、压力应对情况等),研究伴随事件瞬发、突变的社会情绪产生、发展、传播、感染、减弱、消失的动力和影响因素,试图找出社会情绪传感网络的重要节点。
(4)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动态信息网上—网下交互机制。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呈现出跨地域、跨行业、高度复杂的新特点,网上、网下的多个主体频繁互动,彼此影响,甚至交换“阵地”,互相促进,形成传导链条。在网上、网下的交互过程中,不同主体以不同身份介入其中,不断改变立场,不同观点和力量相互博弈影响事件的走向。根据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以突发事件信息的“动态性”为研究基点,从动态信息网上—网下交互机制的作用主体、受众关系出发,剖析“多主体协调”“多主体协作”“多主体协商”等概念,进行突发事件动态信息网上—网下交互机制的定性
研究。
(5)基于社会情绪演化规律的政府社会治理模式。在把握网络突发事件社会情绪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社会情绪监测、管理机制,并将社会心理管理与干预纳入政府社会治理模式。在常态化管理和非常规事件管理中,研究政府“单中心”社会管理模式的问题及原因;借助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各治理主体包括政府、公众、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的协同机制,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环节的管理体系;面对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革命,研究在公共治理理念下构建公共领域的公众参与互动模式。
在“事件链—心理行为—现实行动—政府治理—善治”这一过程中,把握社会情绪演化规律将有利于将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负面情绪遏制、消解在萌芽中,尽量避免危害社会秩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对社会情绪的把握将有效地达到社会预警系统中“关口前移”的效果。对大数据的有效运用将有利于面向非常规事件的情感挖掘和观点倾向性分析,找出社会情绪网络表达与突发事件实际态势的关联,为社会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本书对一些典型网络突发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挖掘社会情绪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及构建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总结了当前网络社会情绪的表达方式,从政府、媒体、网民等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网络突发事件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遗憾的是,本书没有形成基于大量典型案例的社会情绪演化规律及行为特征要素,构建出同类网络突发事件和预期风险的全过程、全方位、全景式的情景系统描述,即尚未形成“情景构建”下的网络突发事件治理的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突发事件的特殊演变规律及治理方法尚需深入研究,以便最终提出分级分类的网络突发事件治理模式,使得个性和共性能够很好地结合、补充。此外,对于社会情绪的分析只是在术的层面对其特征、分类、表达方式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民的心理特征及图谱、情绪产生等机理做更深层次的剖析。书中难免还会有作者未能留意到的不足和缺陷,欢迎读者对本书提出批评和指正意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