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西方学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结果,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关系的理论探索和经验,对城乡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以历史演变为主线,梳理了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的演变过程。
|
關於作者: |
丁宁,毕业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长春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光明日报》、《当代经济研究》等核心报刊发表论文多篇。在吉林大学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奖中获二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中国特色城乡关系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关系理论
第二节西方学者的城乡关系理论
第三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第三章中国城乡关系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固化
第二节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城乡二元体制破冰阶段
第三节新世纪初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调整阶段
第四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
第四章发达国家城乡关系发展及其经验借鉴
第一节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发达国家城乡关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实现城乡融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中国城乡关系发展问题的成因
第六章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树立科学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第二节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
第三节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第四节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五节构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结论
|
內容試閱:
|
前言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也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成为推动城乡关系演变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是建立在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之间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新型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城乡关系,有效推动城乡之间相互支援、共同繁荣,逐渐破除城乡之间的差异,同时促进城乡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与根本任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由于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城乡发展的整体质量不高。这种城乡关系的发展模式既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积累了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如何处理好我国的城乡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破解城乡关系不协调困境,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的发展、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要素流动不顺畅,社会公共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状态,同时发达城市对欠发达城市的带动力以及带动意愿不足,致使当前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且要积极探索我国城乡发展新动力、新方向以及新模式。在协同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期,要注重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以及全面性的梳理,并站在全局性的视角,加快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阶段。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我国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进行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