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編輯推薦: |
韩国教育 bu“教学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创意暨品格教学研究会”全国优等奖及教育 bu长奖获得者韩成范30年一线经验的淬炼之作。从案例分析与脑科学原理阐释两大视角着手,告诉我们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40个视角,带领我们成为情绪稳定的爸妈,撑起内在安定的小孩。
处罚孩子独处反省,不如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 好好觉察我们内在的需求和真实的自己
大多数时候,孩子希望的是你能爱他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花时间纠正他的错误
孩子向来不擅长好好听大人的话,但模仿大人倒是很有一套
我们每天都需要拥抱12次,不只是身体上的拥抱,也可以用言语、眼神甚至是氛围拥抱
说话声调越高,语意越容易被曲解
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
湛庐文化出品。
|
內容簡介: |
孩子是否爱生气、亢奋时根本听不进你在说什么,每次都要跟他大小声才有用?明明只是想好好沟通,却都演变成争吵与责骂,大人小孩都筋疲力尽……
不吼、不骂、不暴走,就是情绪很好的父母吗?其实冷暴力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忽视,焦虑、不耐、面无表情、冷淡、紧张等情绪,孩子都能感受得到,长期累积,孩子往往会复制爸妈的情绪模式,最终成长为没有同理心、容易失序的孩子。孩子难搞、爱唱反调并非是天性,而是无形中“吸收”了父母的情绪,有样学样地反应在他们的行为上……
本书作者结合3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情绪失控、行为偏差等的实际案例解说情绪温度及其影响,带父母认识情绪如何影响孩子身心发展与学业表现;同时,作者从脑科学视角解析过高的情绪温度会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影响我们的身体、导致身体失衡以及调节、恢复平衡的方法。
本书针对情绪调节,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练习方案。希望父母和孩子一起练习调节情绪温度,给孩子创建一个温暖、松弛的生活环境。
|
關於作者: |
韩成范 教育学硕士,专注于脑科学领域的研究。于1998 年创立”儿童创意开发研究协会”,后更名为“大脑创意研究协会\,经营逾20年。举办儿童创意开发、未来核心能力、自尊感教育、情感教育等相关讲座,持续20多年不间断。2012—2014年担任韩国教育 bu“教学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荣获韩国教育 bu举办的“创意暨品格教学研究会”全国优等奖及教育 bu长奖。著有《迈向创造力》等养育类书籍。目前在韩国光州市某国立小学担任校长。
|
目錄:
|
引言 孩子是感受情绪温度长大的
第一部 写给父母的情绪温度
第1章 认识情绪才能看见孩子
父母的角色从情绪教育开始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行为受情绪支配的原因
父母焦虑的情绪会感染孩子
父母不了解孩子为何焦虑
孩子们在家中感受到的情绪
高情绪温度孩子的行为表现
情绪的惯性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破坏自律神经的情绪温度
高情绪温度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影响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就像住在脑中的家庭成员
第2章 让父母情绪温度降温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孩子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客人
欲望是情绪的基石
面子是情绪的碎石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决定记忆时间长短
用意识放大镜检视情绪
给“1斗”还“1升”的情绪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记忆染上情绪的色彩
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
抚平痛苦的情绪
情绪也需要镇痛剂
把情绪波动频率30赫兹以下
第二部 写给孩子的情绪温度
第3章 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无力感来自于孩子内心的不安
生气是因为“想和你好好相处”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恐惧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情绪
恐惧是勇气的先决条件
恐惧是自卑感的呈现
自我合理化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导致问题行为
看待世界的探照灯——自我概念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的不同样貌
像滚雪球般累积的负面情绪
唯有降低情绪温度,才能开始学习
第4章 让孩子情绪温度降温的方法
用低沉、温柔的声音说话吧
情绪的频率引发共鸣
家常便饭就能让孩子手舞足蹈
少说“去读书”,多说“没关系”
让孩子自己选择吧
给孩子一片空地休息
情绪也是一种习惯
情绪就像学骑脚踏车
阅读是情绪的瑰宝
从脑科学认识情绪 情绪就像储存在大脑里的葡萄
信任让情绪温度降温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用“我爱你”回应孩子
利用21天习惯养成法则,让孩子学会感恩
结语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
內容試閱:
|
孩子是感受情绪温度长大的
通常,情绪越稳定的孩子,注意力越集中。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成绩好的概率较高,因为做事不容易分心,能专注于课业学习。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决定一个人幸福的关键在于“关系”。与父母、兄弟姐妹关系融洽的孩子,更容易与朋友和睦相处,在进入社会后一般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懂得调适情绪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比较幸福快乐。所谓调适情绪,并非一味“忍耐”,而是通过正确的沟通方式,练习调适情绪的方法,进而迈向健康成长之路。
父母也是如此。即使他们没有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激动的情绪,不代表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情绪的温度。孩子甚至可以从父母的表情、动作中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比起言语表达,情绪温度或许会被更直接、更迅速地传达给孩子。因此,没有大吼大叫或暴怒,并不表示你的情绪控制就是适宜的。
仅通过呼吸的空气,你就能传达情绪的温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通过本书学习调适情绪的方法。我从事教职二十余年,见过无数的孩子,本书是我以长期积累下来的实战经验为基础,和同行伙伴们一起研究脑科学与情绪的成果,是为父母和孩子而写的。
为何必须关注情绪?
人们都说韩国人似乎特别“爱生气”,因为一时情绪激动而导致犯罪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然而,从事教职多年,我一直在观察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只有出现在新闻上的成年人才会出现的事。比起 10 年前,在课堂上为了一些小事怒吼或乱丢东西的孩子越来越多。就连低年级的孩子,也动不动就大吼大叫,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激烈举动,疑似患有我们常说的情绪障碍症。许多老师纷纷表示,以前很少看到孩子这样,但现在这种情况却成为常态。为什么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仅以现代孩子提早进入青春期为由,似乎不足以说明问题。
就连父母也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改变。很多父母抱怨,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突然性情大变,明明小时候不会这样,长大后却像变了一个人。即使他们训斥孩子,也只是暂时有效。
他们又担心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和孩子起冲突,会破坏亲子关系,于是内心很矛盾。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孩子提早进入青春期才会这样,只要过了这个阶段就没事了吗?又或者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其实另有原因?或许孩子们的这种行为,是在向父母发出“我现在很痛苦”的求救信号?若是如此,我们就不能只用青春期的说法敷衍过去,必须认真看待孩子的情绪问题。
当我们的心情变差或与他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我们往往不认为这与情绪有关。但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和情绪有关。人是受情绪影响大于理性思考的动物,这并不是因为人的意志薄弱,而是因为人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就是如此发展的。因此,当理智和情绪发生冲突时,我们往往会依据情绪采取行动。虽然情绪是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们对情绪的了解却少之又少。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较为关注,却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发展,甚至对此漠不关心。他们不会仔细观察孩子的负面情绪,或引导孩子处理情绪,只会一味地逃避或压制。面对易怒的孩子,他们通常只会告诉孩子要忍耐,要学会控制脾气。
虽然孩子表面上暂时风平浪静,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并没有消失,怒火仍在内心深处熊熊燃烧,就像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像这样不断燃烧的情绪,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是造成父母与孩子互相伤害的原因。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想要好好理解孩子,并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那就绝对不能忽视情绪,必须好好观察情绪从何而来,了解情绪在关系中如何产生作用。
调适情绪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是通过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相处,或在人际交往中习得的。本书正是从情绪温度出发,探讨如何帮助孩子认识情绪,找到让孩子情绪稳定的答案。
情绪温度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罗素(James Russell)提出的“情绪环状模型”理论将人的 28 种情绪分成正面和负面两种,并按照情绪强度等级绘制成坐标图,如图 0-1 所示。图的横轴表示情绪的愉悦程度,纵轴表示情绪强度。从罗素提出的情绪环状模型,就能看出我们主要感受到的情绪位于图中的哪个位置。就像温度计会依靠水银的膨胀程度显示温度变化一样,情绪也会按照愉悦程度和强度,显示在图中的不同位置,我将此定义为“情绪温度”。
然而,情绪相关研究人员和教育领域人士表示,孩子感受到的情绪强度和情绪不适程度正在逐渐增加,在图0-1中呈现的趋势是由右往左移动。此外,图 0-1 所示的中等强度的情绪,在孩子身上也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例如,当孩子与朋友发生轻微冲突时,孩子原本应该出现类似失望的情绪,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却呈现出更激烈的愤怒情绪。
如果人的情绪温度趋于极端,势必会消耗大量的情绪能量,这不仅会让人感到身心俱疲,人际关系也容易受挫。因此,让孩子的情绪温度降低是很重要的。当孩子的情绪温度降低后,孩子可以通过练习觉察进一步处理自己的情绪,才能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也比较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神奇的是,孩子的学习动力也会随之大幅提升。
情绪与学习
学习能力强、被称为“学霸”的孩子,大多数都有相同的特征。那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其实并未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这些父母的情绪相对稳定,能够给孩子提供稳定成长的环境。他们很少责备或批评孩子,而且会当孩子的坚强后盾,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并在背后默默支持孩子。为什么不爱唠叨的父母,其孩子的学习表现反而更出色?
1990 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约翰·梅耶(John D. Mayer),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商”的概念。情
绪智商简称情商,是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调试和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情商低的孩子,面对烦躁或愤怒等负面情绪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很容易陷入这些情绪;反之,情商高的孩子,因为理解自己的情绪,则懂得适时调整。
虽然情商与智商高低无关,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欲望。父母想要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必须让孩子对外界事物产生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当孩子有了好奇心、主动学习的态度与热情、专注力和动力,未来就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孩子的头脑再聪明,也远比不上对学习充满动力带来的进步更大。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的情商发展与父母有关。情商的发展并不是通过看书或上课学习获得,而是在日常关系中进行的。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习表达情绪的方法,练习接纳自己的情绪,进而发展情商。
孩子在感受到负面情绪时,知道如何处理情绪,而不是莫名地生气或逃避,如此一来,当茫然的焦虑感消失后,孩子的情绪就能变得稳定。
即使孩子没有去补习班学习,父母只要营造可以让孩子情绪稳定的环境,孩子自然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即使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因此落后。并不是说父母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帮孩子建立亲密的依附关系,孩子就一定能顺利度过青春期。想要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天赋,挖掘孩子的潜力,关键在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绪。
让父母的情绪温度降低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即孩子通过父母认识世界。在教育孩子前,父母应该先回过头来检视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但知易行难,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为了一点儿小事对孩子大发脾气,然后马上就后悔。家庭是
自我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地方,家庭成员间会彼此影响,因此父母必须重视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这一辈的父母,从小并未接触过所谓的情绪管理教育。回想自己小时候,父母在工作不顺心或与人发生冲突时,把怒气撒在另一半或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事。
现在仍有许多成年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或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因为他们从未接受过情绪管理教育,对情绪运作的回路一无所知,根本无从着手。这样一来,他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把“炙热”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要让孩子的情绪降温,使其与父母进一步相互理解,父母必须先从降低自己的情绪温度做起。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说过:“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情绪,才能读懂别人的情绪。”我们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从何而来、情绪的呈现方式,观察情绪想传达的信息,尤其必须特别关注一直以来我们所认为的负面情绪,像焦虑、愤怒、自卑等,理解这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了我们,带领我们成长至此。当解开对负面情绪的误会后,情绪温度才会开始降低。这些情绪会转变成勇气、希望和挑战,帮助我们成长。唯有父母正视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情绪,让孩子获得调适情绪的力量。当负面情绪来袭时,不盲目地随情绪沸腾,而是全然地接纳它,如此才能使情绪成为生命中的礼物。
当您为了孩子开始关注“情绪”这个关键词,进而翻阅这本书时,就已经跨出了第一步。为了孩子的幸福,也为了自己的幸福,请您好好检视彼此的情绪温度。我希望通过本书,大家能更了解情绪,学会把过去压抑在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和自卑情绪,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我相信,当孩子和父母都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温度时,才是彼此理解与相爱的契机。
第一部分
写给父母的情绪温度
第 1 章 认识情绪才能看见孩子
父母的角色从情绪教育开始
与其处罚孩子,让他独处反省,不如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好好觉察我们内在的需求和真实的自己。
——切丽·胡贝尔(Cheri Huber)
理智上,我们都知道怎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例如,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催促孩子,尊重孩子的决定,即使孩子不听话也不生气……然而,做到这样并不是
件容易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家里一直打游戏,父母一开始对孩子好言相劝:“该休息了吧?”但孩子口头答应后,继续玩个不停。最后父母忍不住大声斥责孩子,孩子悻悻然地回了房间。我们很容易忘了想要当温暖型父母的初心, 最终变成另一个自己。我们明明是想法的主人,但为何行为不受意志控制?
人们的情绪经常凌驾于理智之上。在理智上,父母知道“对孩子说话应该要温柔一点儿”,内心却难以遏制对“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的愤怒;对孩子大发雷霆后,难过的
情绪涌上心头,也可能会对自己无法控制一时的“怒火”感到懊恼。事实上,想法并不是大脑的主人,情绪才是。要想找到控制情绪的开关,管理好情绪,必须对情绪有正确的理解。唯有接纳和觉察情绪,不让情绪背离意志,才能调适情绪。但问题是,从来没有人教我们认识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在现代脑科学中,虽然难以明确界定何谓理性,何谓感性,但可以从普遍的认知中进行观察。理性是指具有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例如,要让4 个孩子均分一个比萨,必须将比萨饼分成 4 等份。假设其中一个孩子吃掉 2 份,其他 3 个孩子吃剩下的 2 份,这就是不合理的。学校教授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合理判断事物的能力,锻炼理性思维。
然而,孩子在学校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情绪管理教育。教科书中提到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大多是教孩子在遇到某些状况时,如何应对处理。例如,在一年级的社区认识体验课程中,孩子们学到的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如放学后要排队出校门,说话要轻声细语等。然而,情绪其实是一种内心感受,如开心、愤怒、悲伤、喜悦等。没有人告诉我们愤怒是什么,愤怒的情绪涌现时,内心的状态如何?这时候该怎么做?翻开教科书,我们一般也找不到答案。
除此之外,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多表达喜悦、感恩等正面情绪,压抑、悲伤和愤怒等负面情绪。难过时哭泣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的文化却不允许我们悲伤。上小学时,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男人一辈子只能哭 3 次”,即出生时、父母过世时、国家灭亡时,只有在这 3 种状况下可以哭泣。孩子如果和朋友玩耍时哭了,会被嘲笑是“爱哭鬼”。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认为表达负面情绪是很丢脸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发脾气是不好的,却不知道该如何控制脾气。大家都说,不管再怎么生气,都要忍耐再忍耐。但忍到最后,却导致“火病”上身。“火病”是韩国人特有的疾病,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曾在 1996 年将火病定义为“韩国特有的文化综合征”。“火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闷、喘不上气、体内火大。过去这些症状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和女性,但最近许多报道显示,现在也有不少小学生或中学生罹患“火病”。
如果不想让孩子承袭这种压抑情绪的文化,父母必须先学会认识情绪。倘若父母一直身陷负面情绪未能消解,就会引发孩子的焦虑,而孩子的焦虑又会让其自身的情绪温度升高。即使父母是想保护孩子远离伤害,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才压抑内心的焦虑不安,也往往因为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里,而无意识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像这样单方面把不安和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就会让孩子陷入无力感。到最后,孩子可能会无意识地承袭父母的情绪,如悲伤或愤怒。
因此,情绪教育是父母必须学习的课题。父母必须先觉察自己的情绪,清楚如何处理不受控制的情绪、降低紧张的情绪,然后静下心来思考,在亲子关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父母,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我们应该让一直被压抑的情绪浮出水面,重新认识它们。研究进化论的学者说过:“情绪是远古时代的祖先通过基因遗传给我们的生存方式。”情绪既是想法和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它们的方向。正视情绪问题,是降低情绪温度的第一步。
从脑科学读懂脑科学
行为受情绪支配的原因
想要了解情绪影响心情和行为的原因,必须先清楚情绪是如何构成的。“稀树草原假说”是常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最早由进化心理学家戈登·奥利恩斯(Gordon Orians)提出,许多研究进化领域的学者均认同这个假说。根据“稀树草原假说”,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逾 700 万年,但在近 1 万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类似非洲大草原的自然环境中,以狩猎采集为生。那么,近 1 万年之前那段长达 699 万年的时间之于人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意味着人类大脑的基本回路,是依据过去 699 万年的生活模式建构而成的。在这 699 万年里在非洲大草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类祖先,正通过遗传基因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这里的重点在于,我们承袭了人类祖先大脑的基本回路。不妨观察一下家中的电灯线路吧!当你打开卧室的电灯开关时,卧室的灯会亮;打开客厅的开关时,客厅的灯会亮。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肚子饿时会心情不好,想吃东西,这是大脑设定的基本回路。如果一个人在肚子饿时感到开心,说明他的大脑出现了异常。
生气时手心冒汗、面目狰狞、心跳加速;遇到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时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心情变得愉悦。这些也都是承袭自祖先的大脑回路设定。
因此,不管你再怎么努力想当温暖型的父母,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时,生气都是理所当然的反应。看到伴侣袜子乱扔,没有人会高兴地大喊“这真是太棒了!”遇到好久不见的朋友,而他一直炫耀自己的孩子,表面上我们虽然点头称赞,但心中早已“妒火中烧”。即使知道对方说的是对的,却还是听不进去;我们的大脑提示要放下,内心却依旧很难受。这些全都源自人类祖先大脑设定的基本回路。
当理性思维和情绪发生冲突时,后者通常会战胜前者,这是由我们大脑的结构造成的。根据进化论学者提出的假说,人类在之前的 699 万年的时间里都是靠情绪生存的,直到近 1 万年才开始发展理性思维。进化论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在这 699 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大脑状态与动物近似。换句话说,人类祖先的大脑回路,和动物一样都是靠本能和情绪采取反应。然而,在过去这 1 万年里,掌管思考的大脑皮质迅速发展,
造就了今日的文明。但远古祖先与情绪有关的遗传基因仍深嵌在我们体内。
刚萌芽不久的理性思维符合 21 世纪的环境,但产生情绪的大脑结构却是根据原始时代的时空背景设计的。因此,要理解现代人的情绪,必须追溯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回想一下学生时期教科书里有关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内容。当时大部分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河边用木头搭建的房子里。女人在洞穴附近采集果实和蘑菇,男人则到丛林里狩猎。如果一个地方食物不充足,他们会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他们用动物皮革、树叶等物品遮挡裸露的皮肤,用火取暖、烹煮食物,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原始人的生活状态。
仔细观察远古祖先的生活状态,我们会发现情绪的产生都与生存有关。换句话说,无论是负面或正面情绪,出发点都是为了生存。试着探讨不安的情绪吧!远古祖先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饥饿,他们必须通过采集和狩猎来保证温饱,即使周遭危机四伏。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区分有毒植物,但在当时没有这些信息,人们即使吃了采集到的食物,也会担心它们是否有毒。此外,就算是在猎捕兔子或鹿这类温顺的动物时,人们也总是提心吊胆,害怕随时会有猛兽出现。在远古祖先中,有些人容易心生忧虑,有些人不会。谁的生存概率更高呢?答案是容易心生忧虑的人。因为这类人会随时做好准备,保护自己,远离危险。身为幸存者的子孙后代的我们,也因此承袭了这种不安的情绪。在遇到严重的雾霾天气时,我们因担心健康问题会戴上口罩;当孩子成绩退步时,我们又因担心孩子的未来而陷入焦虑,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
那么,愤怒的情绪又是如何出现的?要想理解愤怒的情绪,必须先知道愤怒与不安的差异。不安是被对方勾起自己内心的担忧,愤怒则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感受,想把自己的情绪信息传达给对方。但当事与愿违时,人的心里会涌现出不舒服的感受,把这种感受用具有攻击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愤怒。
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时,有时会遇到猛兽。他们一开始会示意猛兽不要伤害自己,但如果猛兽还是朝自己扑过来,此时就必须采取攻击性行动来击退猛兽。攻击性强的人得以幸存,攻击性弱的人无法存活。当我们的祖先无法独自击退猛兽时,也会集结众人的力量一起对付猛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同伴被猛兽伤到,愤怒的情绪就会更为高涨。这种愤怒的情绪就会衍生出报复行动,随着报复行动的展开,斗争也可能变得残忍。
人们为了生存产生的情绪被称为“基本情绪”,如不安或愤怒。心理学将快乐、悲伤、厌恶、惊讶、愤怒、恐惧视为人类的 6 种基本情绪。不过,根据研究显示,基本情绪的种类正趋于增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心理学研究团队在 2017 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称:人类的情绪可能多达 27 种,包括钦佩、崇拜、欣赏、喜悦、愤怒、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冷静、困惑、轻蔑、渴望、厌恶、痛苦、狂喜、嫉妒、兴奋、恐惧、内疚、怀旧、骄傲、痛恨、浪漫、悲伤、满足、性欲、惊喜、怜悯及优越感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