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編輯推薦: |
一套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朱自清风格特色和思想精华的作品集
以权威版本为底本,阅读原汁原味的朱自清
精巧小开本,方便携带,随时随地感受阅读的快乐
|
內容簡介: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踪迹》为底本,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本书,初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1924年12月出版。这些早期作品,体现了朱自清一贯的思想情怀,或同情下层人民,或鞭挞社会黑暗,或记述游踪行旅,是研究朱自清早期文学的重要材料。
《秦淮河》在文章构思中显出惊警的思想,在五四运动后正直文化冷落期,这篇文章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五四”散文创作的成功的标本。
|
關於作者: |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并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
目錄:
|
匆 匆 001
歌 声 00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005
温州的踪迹 017
航船中的文明 027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031
扬州的夏日 068
看 花 072
我所见的叶圣陶 078
论无话可说 084
给亡妇 088
你 我 094
谈抽烟 115
冬 天 118
择偶记 121
说扬州 125
南 京 130
潭柘寺 戒坛寺 137
春晖的一月 143
那里走 149
白马湖 173
春 177
内地描写 180
“欢喜老墓碑” 184
松堂游记 189
初到清华记 192
清华的一日 196
绥行纪略 199
蒙自杂记 206
北平沦陷那一天 211
III
《西南采风录》序 215
外东消夏录 218
重庆一瞥 227
重庆行记 229
我是扬州人 241
|
內容試閱:
|
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11月12日。曾祖父朱子擎原姓余,少年时因家庭发生变故而被绍兴同乡朱姓领养,遂由余子挚改名朱子擎。朱子擎成年后和江苏涟水花园庄富户乔姓人家的女儿成婚并定居于花园庄,儿子出生时,为纪念祖先而起名朱则余。朱则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娶当地吴氏女生子朱鸿钧。朱则余在海州做承审官时,朱鸿钧一家随父亲在海州定居生活。在朱自清出生的第三年,即1901年,朱鸿钧到高邮邵伯(后归江都)做一名负责收盐税的小官,朱自清和母亲一起到邵伯生活。1903年,朱则余从海州任上退休,朱鸿钧在扬州凭屋迎养,从此便定居扬州。1916年秋,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转读本科哲学系,并于1920年5月毕业。大学读书期间,朱自清受新思潮的启发和鼓舞,积极参加文学社团,从事文学创作,并全程参与由北京大学为中心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大学毕业后的五年时间里,一直在江南各地从事中学教学和文学创作,结交了叶圣陶、俞平伯、郑振铎、丰子恺、朱光潜等好友,创作了大量的白话诗、散文和教学随笔,为开辟、发展新文学创作的道路,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和贡献。1925年暑假后,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从此开始了一生服务于清华的道路。朱自清的学生季镇淮在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上说:“清华园确实是先生喜爱的胜地。新的环境安排了新的工作。由于教学的需要,先生开展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自汉字、汉语语法、经史子集、诗文评、小说、歌谣之类,以及外国历史文学,无所不读,无不涉猎研究,‘注重新旧文学与中外文学的融合”,比较集中于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当代文学评论。”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朱自清生活的一个节点,随着清华大学的南迁,朱自清也一路迁徙,从长沙,到南岳,再到蒙自,再到昆明,一家人分居几处,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不断飞涨,朱自清家的生活也陷入了贫困,朱自清的身体健康日益下降。但朱自清在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依然一丝不苟,奋力拼搏,一篇篇散文和研究文章不断见诸报刊,一本本新书不断出版,表现了一个中国作家、学者的韧劲和自觉。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自清于1946年随着清华大学复员而回到北平,朱自清自觉地加入到民主运动中去,在研究和写作中体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在贫病交加中,由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签名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朱自清在“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表现了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所处的时代,是近代中国人民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巨大转折的时代,朱自清没有迷失自我,坚定自己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一大批正直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建设人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财富。
在“朱自清别集”编辑过程中,我们以 1983 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论雅俗共赏》、199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朱自清全集》、2011 年岳麓书社出版的《语文零拾》《诗言志辨》《标准与尺度》中的部分篇目为底本,对于朱自清文章中的一些异体字和假通字以及原标点等予以照原样保留,比如“象”“底”“勒”“意”“那”“沈弱”“气分”“甚么”“晕黄”等,特此说明。由于编者能力有限,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2022年 8月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