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英文书 Modern Not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n China已在 Palgrave Macmillan 刊行,自然深感欣慰。这本小书是它的中文底稿,写作时并未想到,与这家老牌出版社合作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还有出版本书所属“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Key Concept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中文版的计划。得知这一消息时,我有点担心:为外国人写的书,读者不同,背景也不一样,写法或有差异。比如,一些中国文史知识,中国读者了然于心,或许可以少投入些笔墨。好在重读底稿时发现,问题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突出。毕竟是论文架构,中西大抵相同,铺陈也基本合理,所以就不修改了。
不仅如此,我反而觉得不少内容用中文表达,更为顺畅。准确点儿说:不少中文表达乃中华独有、汉语使然。比如,华夏先民所言“经纬天地曰文”或“文乃道之显”,转换成西文,纵使颇费心思,也不可能原汁原味,词不达意常在情理之中。又如,在 19 世纪,现代“文明”“文化” 概念流行之前,中国人多半用“ 声明文物”“ 政教修明”“文教昌明”或“向化”“文艺”“文教”“教化”之类的词语来表达与欧洲近现代“ 文明” 概念相近的思想,将之译成西文实属不易,或曰西文中只有一两个大致与之对应的词语,可是外延可能相去甚远。许多意思实际上是不可译的,或者说很难用西文表达。
陈寅恪有言“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这本小书或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此类。此书讨论的核心概念是“文明”。近代国人译介、接受、转化文明观念的历程,很能见出彼时人文价值转型的关键视野。当然,要认识这一问题的历史与观念形态,不能仅仅关注“文明”概念,还须论及“ 文化” 概念。它们在西方曾是对一种存在或一种认识的两种表述,识别和区分是后来的事,且不总是泾渭分明。因此,要解释中国近代语境中关乎文明观念的文化价值大转换,那就既要探究“文明”概念的接受史,亦须审视“文明”与“文化”的多重密切关系。如果一定要将这一概念史工作同文化史相勾连,本书所呈现的也只是一个截面而已。这里涉及从何视角查考文明概念的问题,譬如流行已久但后劲不足的新文化史研究方法,可能会有另一种写法。如“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 之约定,此作主要探讨文明概念,与其说是文化史,毋宁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截面,当然也离不开文化和社会。
我是以写“科普”的态度接下这一写作任务的,这好像也是这个书系的写作要求。但毫无疑问,这里说的绝对是一个大问题,“ 文明”“ 文化” 是状写人类生活的核心概念,且牵连历史哲学问题,这就难免在说理时偏离通俗或无法通俗。但愿不要让读者太失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