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編輯推薦:
一部诠释战争之谜的人类通史,《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年度书籍。
●融贯进化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社会学、政治科学等知识领域;深析史前世代至21世纪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暴力、冲突、征伐、杀戮。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2006年年度书籍。
●以色列学者阿扎·加特历时9年完成本书,是一部诠释战争之谜的人类通史。作者用跨学科、跨地域、跨时空的视野,分析了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的人类战争冲突。
內容簡介:
人们为什么会投身于战争,是天性使然,还是受到文化的影响?
战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何种位置?
现时代的战争是减少了,抑或只是改换了面目?
阿扎·加特兼取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的研究成果,站在全球视角,试图捕捉人类文明自早期狩猎—采集者群体到21世纪新安全形势下的战争阴影,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揭示贯穿人类历史的“战争之谜”。
關於作者:
阿扎·加特(Azar Gat),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杰出讲席教授,研究领域为军事史、军事战略以及战争与和平相关专题,主要著作有:《军事思想的起源:从启蒙至克劳塞维茨》(The Origins of Military Thought: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Clausewitz,1991)、《军事思想的发展:19世纪》(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Thought: The Nineteenth Century,1992)、《法西斯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战争观》(Fascist and Liberal Visions of War,1998)、《军事思想史:从启蒙至冷战》(A History of Military Thought: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Cold War,2003)、《国家:政治族裔与民族主义探源》(Nations: The Long History and Deep Roots of Political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2013)等。
目錄 :
中文版前言
序言:战争之谜
致谢
第一部分 最初200万年的战争:环境、基因和文化
1引言:“人类的自然状态”
2和平或好战:狩猎—采集者战斗吗?
3为何争斗?进化论的观点
4动机:食与色
5动机:欲望之网
6“原始战争”:它是如何进行的?
7结语:进化的自然状态下的争斗
第二部分 农业、文明和战争
8引言:演变中的文化复杂性
9农业和牧业世界中的部落战争
10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武装力量
11作为先锋的欧亚大陆:东方、西方和大草原
12结语:战争、利维坦,以及文明的快乐与痛苦
第三部分 现代性:雅努斯的双面
13引言:财富和权力的爆炸式增长
14枪炮与市场:新欧洲国家和一个全球化世界
15解放的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机器时代的战争
16富裕的自由主义民主社会、终极武器与世界
17终章:解开战争之谜 / 820
索引
图片说明
內容試閱 :
引言:“人类的自然状态”
战争是否无可逃避地根植于人性之中?人类天生的暴力倾向和对待同类时极富攻击性的行为是否有着某种原始的根源?这似乎是人们思索战争之谜时最早想到也是最常问的问题。
不过我们究竟如何观察“人性”呢?除人类之外的所有动物都有着一种或多或少固定的生活方式,大体上由它们的基因所决定,因此也只能相对缓慢地随着生物进化而变化,从而使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被认为是“自然”的。正因如此,对于动物可以有动物学,有动物行为学,若以地质年代为尺度的话,还有进化论,但没有动物的历史可言。与之相对,人类将哺乳类的学习能力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挖掘出了惊人的潜力。除了祖先生物学上的遗产外,一代又一代人类自行积累出巨量的典章文物、科学技术、行为模式、交流方式和被称作文化的信仰体系,并将之传递给同时代人以及后裔。远快过生物进化的文化进化极大地改变并分化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可被看作使人得以区别于兽的最主要特性。
人类生活在万花筒般不断流变的多样文化之中。文化之间彼此差异悬殊,但总体上它们均为“人造之物”。我们[4]人类如今与自身物种的起源之间已有天壤之别。结果是,极端的相对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和历史主义者往往认定人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质疑是否真有所谓“人的本性”存在。更多情况下,人们均同意在人的塑造这方面,先天与后天、基因与环境、生理与文化以及“硬件”和“软件”紧密交织、几不可分。这两类因素以及它们彼此间频繁的相互影响,是一个研究人类进化这一非凡现象的人必须时时刻刻加以留意的。
不过我们仍可以很肯定地说,在这一进化过程的起点阶段,一种不同于17世纪哲学抽象意义上的人类的“自然状态”曾经存在。在“人属”这一种群约200万年演化的99.5%的时间里,所有种群成员都有着同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作为狩猎—采集者的方式。直到1万年前(进化史意义上可以算须臾之间)在某些地区——其他地区还要更晚——人类才开始转向农业和畜牧业。这一我们将在后面详细探讨的变革,是一场不涉及显著生物学变化的文化革新。也就是说,现代人类几百万年来通过进化而在生理上所适应的仍是狩猎—采集者的生存方式。人类学文本中,“原始战争”这一概念通常被用来描述战争的最初形态,而并未对狩猎—采集者和前国家时代的农民做出区分。尽管这样的分类有一定价值,还是应当意识到,在进化论的意义上这是把所有人类的原始状态和一种较近的文化创新混为一谈了。在更晚近时期被国家和文明的发展所超越的农业社会,只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的冰山一角,在此之前的漫长时光则因为信息的匮乏而被遮蔽在人们的意识之外。
序言:战争之谜
本书为作者的雄心之作,其目的是为与“战争之谜”相关的一系列最根本问题寻找答案。人们为何会卷入致命且极具毁坏性的争斗行为?争斗究竟是源于人类天性,还是一种晚近的文化发明?人与人为战的现象是向来就有,还是从农业、国家和文明出现后才开始的?这三者与此后人类历史上更多的重大突破是如何受到了战争的影响,以及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战争?战争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姑且假设存在这样的条件——才能被消灭?它现在已经处于衰落过程中了吗?
这些问题并非首次提出,但从未有人能给出公认的最终答案,以至于问题本身和就其而作的种种解答都已经变得几近陈词滥调。然而事实却是这些问题很少被拿出来加以严格详细的考察,因为它们往往被认为太“大”太空泛,从而不能成为严肃学术研究的主题。战争关乎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也关乎战争,因此一部诠释战争并探索战争与人类总体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书,几乎就等于一部人类通史和社会综述。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东西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研究者必须阅读各个领域的文献并达到足够的精通程度。以上这些就是着手写作本书前所需满足的先决条件。
在围绕战争这一主题写作的过程中,本书汲取了很多学科和知识领域中的信息和见解。这些学科和知识领域包括:动物行为学、进化论、进化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历史社会学,以及政治科学。学科畛域之别往往令每一学科自成一体并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视角和知识积累予以无视——如果不是嗤之以鼻的话。每一学科均有其独特的主题领域、优先选择的研究方法、一组突出的研究议题,以及——最后但非最不重要的——独具特色的用词术语、学科历史和当下流行的关注焦点,等等。所有这些共同构筑起了一套学科“文化”并为每一学科通过学术训练加以掌握的“标准研究”设定了准则,定义了什么是好的问题、可接受的答案和[x]得到认可的学术追求。结果就是,和本书中所描述的不同文化、社会和国家一样,学科从业者往往会感到另一学科的人与自己格格不入,其语言怪异难懂,其学术议程也言之无物。甚至在处理跨学科相关议题时,他们也发现彼此间难以沟通或难以将另一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在处理跨学科相关议题时尤其容易出现学科间互相怀疑、鄙视甚至冷嘲热讽的情况——有时是合理的,因为每个学科各有其专长和短处。因此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学者长期以来被训练得认为生物学和人类生物学与他们的主题领域基本无关。历史学家常常震惊于社会科学家对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特殊性的漫不经心态度以及粗糙的建模手法,反之后者则认为历史学家执泥于对特定时代和社会的细枝末节进行重构,无力勾画出任何更广泛更具普遍性的图景。
本书采用了更为广阔的跨学科视角,以期达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原因在于本书并非对现有知识的概述,或简单的综合,或一本按部就班的教科书,而是意在写成一部完整全面的研究性著作。本书借鉴且极大受益于来自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与前人不尽相同的见解,甚至可能在每一点上均与之针锋相对。俗话说看见树木不等于看见森林,从一种广阔的跨学科视角中能够产生其他情况下容易被忽视的新的重要认识,而这样的认识对特定领域的专门研究者而言也是有益的。当然,一项研究要想在学术上站得住脚,也不能只有森林没有树木;它仍需以现有研究和已知事实为自身坚实基础。为了保证本书达到最严格的标准并对与之相关的各学术共同体产生影响,我事先已将书中讨论的一些主题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多个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上。为了书中仍不可避免会存在的错讹之处,我在此请求读者的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