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只有阅读,能让你在浮躁、匆忙、迷茫中安然抵达宁静、愉悦、未知的理想之境!
苏珊·桑塔格说: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了解那些我们从未踏足的世界,接收或者拒绝从未为我们预备的生活,创造出强大丰饶的内心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的好与值,只有阅读了,才能领略。
关于本书:
1.全景展示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风采
115届评选,119位获奖者,创作生平、文学成就,一目了然。
2.一部立足世界文学高度的文学阅读索引目录
无论诺贝尔文学奖遗漏了哪些文学大师,无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怎样出人意料,毋庸置疑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代表着当下世界文学的水准,其具有的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风度,是文学阅读不能绕开与错过的。
3. 难能可贵,聚集中国翻译界100余位著名翻译家译笔的文集
本书涵盖英、俄、日、法、德、意大利、西班牙、阿拉伯语、瑞典语、丹麦语、波兰语等各个语种的著名学者、翻译家。
4.一套可以解答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若干困惑的书
为何诺贝尔文学奖会同时颁与两人?中国到底有多少作家得过诺奖提名?鲍勃·迪伦凭什么获奖?鲜为人知的古尔纳到底有什么什么过人之处?安妮·埃尔诺的小说怎就国外大奖拿到手软?
|
內容簡介: |
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他在遗嘱说,将捐献出自己的巨额遗产,用来奖励那些为世界和平和在科学、文学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奖由此诞生。
诺贝尔文学奖诞生以来,119位作家摘得桂冠。本书以严谨的笔墨,汇集中国一百多位译介名家,集中介绍和展示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2022的文学成果与风采,包括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优秀作品、获奖的原因、他们的生平传略、时代背景、文学观念、文学成果等,全面展示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貌和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概况和文学潮流的变迁历史。
本书分上、下两卷,收入了自1901年颁奖以来的一百多位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或优秀作品。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前面,均列有《传略》和《授奖词》(或《授奖公告》)以便读者对该作家的生平情况、文学活动、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和获奖理由等有所了解。入选本作品集的作品,除少量属转译外,均直接自原文译出,其中包括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希腊、波兰、瑞典、阿拉伯、孟加拉等文种。译者则均为各国文学的知名译家和研究专家。
|
關於作者: |
主编 宋兆霖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省翻译协会、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译著有长篇小说《赫索格》、《奥吉·马奇历险记》、《蕞后的莫希干人》、《间谍》、《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简爱》、《鲁米诗选》等50多种,主编《勃朗特两姐妹全集》(10卷)、《诺贝尔文学奖文库》(10卷)、《索尔·贝娄全集》(14卷)、《狄更斯全集》(32卷,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经典印象丛书”(56卷)、“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青少年版,110卷)及《二十世纪外国小说读本》等,另发表小说、诗歌、论文等500余篇,2000余万字。译著曾多次获奖。
|
目錄:
|
目录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目录
前言
增订说明
1901 苏利-普吕多姆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2 蒙森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3 比昂松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4 弗·米斯特拉尔
传 略
授奖词5
作 品8
1904 埃切加赖
传 略3
授奖词
作 品
1905 显克维奇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6 卡尔杜齐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7 吉卜林
传 略5
授奖词6
作 品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纪念别册》目录
*2018—2022 诺贝尔文学奖纪略 201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2019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彼得·汉德克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露易丝·格丽克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阿卜杜勒 - 拉扎克·古尔纳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202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安妮·埃尔诺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掠影 诺贝尔文学奖,一位发明家的文学情怀 缪斯女神的眷顾——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制 文学圣殿小花絮
|
內容試閱:
|
前言(节选)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历来颇多争议,主要不外是公正合理与否之类。说起来,瑞典学院的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也是够为难的。因为按照遗嘱规定,文学奖应给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蕞佳作品的人”。所谓“蕞佳作品”,想必是指在国内外得到评论家好评和读者欢迎的作品。这说来容易,可评之不易。文学观念、艺术标准、审美情趣、鉴赏口味,必然各有所好,不尽相同。至于何谓“理想主义倾向”,则更是众说纷纭了。诺贝尔本人并未对此作过任何解释,瑞典学院那些评奖的老先生的理解和把握,也未必完全符合诺贝尔的初衷。因而有人说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
蕞初,评奖委员们把“理想主义倾向”解释成维护二十世纪初理想主义的一种保守观点,要求入选作家的创作都能符合传统文学的风范,而对当时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则采取排斥态度,因而像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学巨子都未能入选,留下了历史性的遗憾。而且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囿于瑞典本身的处境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使得瑞典学院的视线只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和北欧。
后来,评委们又解释说,诺贝尔的“理想主义倾向”是“对宗教、君主政体、婚姻以及整个社会秩序采取批判态度”。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则解释为“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与“广泛的博爱主义”。这说明瑞典学院已逐渐摆脱初期的拘谨和保守态度,开始树立起现代文化和文学观念,明显地增强了现代人类的文化意识。这一时期获奖的虽然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大都相当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在托马斯·曼、刘易斯的小说和皮兰德娄、奥尼尔的戏剧中,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社会的不公,而是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探讨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一阶段,瑞典学院的视线虽然主要仍落在欧洲,但也逐步扩大到美洲、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出现了较大变化。评委们看重的是“文学的开拓者”,同时认识到,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因而在这段时期内获奖的,有许多是现代主义作家,如托·斯·艾略特、福克纳、加缪、萨特、贝克特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瑞典学院又转而特别重视“地方上的文学巨匠”,从而使获奖者扩大到澳洲、非洲,同时也把一些在当地声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坛默默无闻的作家,推到了全世界读者的面前。从近年的情况看,瑞典学院似乎很重视通过多元交融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现实主义题旨,又有阿拉伯风味和现代新手法的马哈福兹;熔本民族传统、东方哲学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为一炉的帕斯;既继承印第安人和黑人传统,又吸收欧美当代观念的沃尔科特;能很好地把黑人传统、现实题旨和现代手法结合在一起的托尼·莫里森,以及有着多元文化身份的奈保尔,等等。此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有较多的诗人获奖,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瑞典学院想以“纯诗”来复兴一种人文精神。一九九七年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和二〇〇三年南非作家库切的获奖,则表明评委们对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
1901获奖者苏利-普吕多姆诗歌选读
致读者
我在路边采撷了这些花朵。
好运和厄运把我抛在那里,
可我不敢献出散乱的回忆;
我结成一部诗集,兴许更使人快活。
泪流滴滴的玫瑰尚未凋谢;
我给漆黑的目光安上思维,
还有湖中的植物,新生的麦穗,
沉思的睡莲:我的生活将是诗中的一切。
你的生活也是,读者,因为人
都是大同小异,不管是灾是福,
他们都不知而思,为爱而哭。
他们至少花了二十个春去梦幻,
最后有一天,大家都想站起,
都想在消逝之前播下点东西。
小跃 译
1902年获奖者特奥多尔·蒙森作品选读
恺撒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不论他做什么,都充盈了他的明智,也被他具有的明智所引导;而这种明智则正是他的天才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由于这个特点,他热烈地生活于此时此刻,不被回忆与期望所扰;就是由于这个特点,任何时刻他都可以以全副活力投入行动,可以将他的天才投注于最细小的工作;就是由于这个特点,他具有那多方面的能力,使他能够领会人的领会力所能领会的,掌握意志所能掌握的;就是由于这个特点,他才有那种镇定从容,用这种从容,他口述他的著作,计划他的战役;就是由于这个特点,他才有那“惊人的明静”,不论顺逆;就是由于这个特点,他才有那完全的独立,不受宠臣、情人甚至朋友的影响。
由于这种明澈的判断,对于命运与人力,恺撒从未产生过幻象,朋友工作的失当,他也可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计划都制订得明确,一切的可能性都经考虑,但他却从未忘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时他会玩起那种冒险的游戏,理由在此,他曾再三冒性命之险,而漠然于生死。正如最明智的人会做最任性的事一样,恺撒的理性主义有某些地方跟神秘主义相通。
这些禀赋必然会缔造出政治家。因此,恺撒从早年开始从最真实的意义上而言就是政治家,怀抱着人所能怀抱的最高目标———使自己那深深腐败了的国家,以及跟他自己的国家相关的那更为腐败的希腊民族,在政治上、军事上与道德上获得新生。三十年战争的艰苦经验使他对于手段的看法有所改变,但在目的上,却不论处于无望时候,或权力无限之际,都未曾稍变,作为煽动家、阴谋家时如此,走在黑暗小径时如此,在联合执政时以及君主专制时,仍然如此。
恺撒所推动的长期计划,即使在极为不同的时期零碎实施的,都是他那伟大建筑的一部分。他没有什么单项的成就,因为他的成就没有单项的。作为一个作者,他文体的单纯优美是无法模仿的;作为一个将军,他不把常规与传统放在眼里,他总是以他特殊的鉴别力鉴别出得以征服敌人的方法,而此方法因此是正确的;他能够以先知的确定性找到每件事情达到目的的正确方法;在战败之后,他仍像奥伦治的威廉屹立不动,而不变地以胜利结束战役;他以无可匹比的完美迅速调动大军———正是这个因素使军事天才有别于普通能力———而他的胜利不是来自军队的庞大,而是来自行动的神速;不是来自长久的准备,而是来自快速与大胆的行动,即使在配备不足的情况下亦然。
但就恺撒而言,所有这些都仅属次要。无疑他是个大演说家、大作家、大将军,但他之所以如此,只因为他是绝顶的政治家。他的军人身份完全是附属的,而他跟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拿破仑的主要不同,便在于他不是以军人,而是以政治家作为他事业的开始。起初他本想像培利克利斯和盖阿斯·葛拉丘一样,不用武力而达目的,十八年的时间,他身为人民派的领袖,都限制自己只用政治计划与谋略。可是在四十岁的时候,他很不情
愿地承认,军事的支持是必需的,于是他成为军队的首领。
因此,此后他主要仍是政治家而非军人,也是自然之事;这一点,克伦威尔有些与之相近,后者由反对派领袖变为军事首领与民主王;一般说来,这个清教徒虽然跟那放荡的罗马人极少相似之处,但在其发展过程、其目标、其成就上来说,却是近代政治家中与恺撒最为接近的。即使在恺撒的战争中,这种即兴式的将军作风也是明显的。正如拿破仑的埃及与英格兰战争展示着炮兵中尉的气质,恺撒的战争则展示着煽动家的特点。有好几次———最显然的是艾庇拉斯的登陆———恺撒都疏于军事的考虑,而一个彻底的将军本是不应有这种疏忽的。因此,他的几次行动从军事观点而言当受责备;但将军所失者,却由政治家获得。
政治家的任务正像恺撒的天才一样广泛。他从事种种事务,但没有一样不跟他那伟大的目标合为一体的;这个目标他始终坚守如一,而从未对这伟大行动的任何一面有所偏废。他是一个战术大师,但他却竭尽一切力量以阻止内战,当他无法阻止时,则尽量避免流血。虽然他是军事君主国的创建者,他却有效地阻止了元帅的继承体制或军事政府。若说他对国家的服务业有任何偏好,那是科学与和平的艺术,而非有助于战争者。
作为政治家,他行动最特殊的一点是他完美的和谐。事实上,政治家(这人类行为中最困难的一种)的一切条件都结合于恺撒一身。对他来说,除了生活于现实,并合于理性法则以外,在政治上没有有价值之物———正如在文法上他不顾及历史的与考据的研究,除了活生生的用语及对称律之外,他不把任何其他要求放在眼中。他是天生的统治者,他统治人心,像风驱使云彩一样,他可以驱使种种不同的人为他服务———一般的公民,粗率的下级军官,温柔的罗马主妇,埃及与毛里塔尼亚的美丽公主,意气风发的骑兵军官与锱铢必较的银行家。
他的组织才能十分惊人。没有一个政治家、一个将军像他这样,把如此纷纭、如此本不相容的分子聚合在一起,成为盟邦,成为军队,并这般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没有一个摄政者像他这样,对他的追随者做如此明确的判断,并各自给予适得其所的职位。
他是一个君主,但从没有装作国王。即使当他身为罗马绝对主人的时期,他的举止也只不过如党派领袖,圆通平易,和蔼近人,除了在同侪中居于首位外,似乎没有其他愿望。许多人都曾把军事指挥官的调调带到政治上,恺撒却从未犯过这样的错误。不论他同元老院的关系变得何等不如意,他从没有蛮横逞凶过。恺撒是君主,却从未被暴君的眩晕攫住。在世界的伟人中,他或许是唯一一个在大事小事上从不以冲动与任性行事的人;他总是依照他身为统治者的义务而行事,回顾一生事迹,他固然可因一些错误的判断而悲伤,却从未因冲动而失足。恺撒一生从未做过那近乎精神错乱下所行的过度之事,如亚历山大杀克里塔斯,焚毁波斯波利斯之举。
总而言之,他可能是伟人中唯一一个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政治家的特殊分辨力,分辨出何者是可能,何者是不可能,在成功的极峰上,仍能识别出这成功的自然界限的人。凡是可能的,他便去做,决不为虽然最好却不可能的事而忽视次好而可能的事。凡不可救药的恶事,他从不拒绝提供减轻之法。当他识别出命运在说话时,他又总是服从。亚历山大在海法西斯、拿破仑在莫斯科的撤退,都是不得不退,他们愤怒于命运,因命运对其宠儿只给予有限的成功;但恺撒在泰晤士河与莱茵河却自动撤退,甚至在多瑙河与幼发拉底河,他想做的并不是世界的征服,而只是可行的边界整顿。
这便是这个出众的人,这样容易又这样难于形容的人。他整个天性明澈,而关于他的传说多过古代任何类似人物。我们对这样一个人物的看法固然可有深浅之别,但不可能有真正的不同。无论有无识人能力的人都会感到这个伟大的人物展示着一种特质,但这种特质却又没有一个人能在生活中展现。其秘密在于它的完美。不论就一个人或历史人物而言,恺撒都是许多相对的特质汇合而又得以平衡的人物。他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同时又有至为透彻的判断力;不再年轻,但又尚未年老;有至高的意志力,又有至高的执行能力;充满了共和的理想,同时又是天生的王者;在天性的至深处就是罗马人,但在他自身之内以及外在的世界中又应合时代的潮流而将罗马与希腊文化融合为一———恺撒是个完美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