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青铜之道:解密华夏天帝饕餮纹

書城自編碼: 380996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张远山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72179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85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拯救免疫失衡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收尸人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27
《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活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人的生命智慧 》
+

NT$ 474
《 王蒙讲孔孟老庄(一本书读懂孔孟老庄经典思想,领悟不焦虑、不生气、有格局、能成事的人生哲学) 》
+

NT$ 296
《 宋茶 》
編輯推薦:
1.破解华夏文明核心谜案
青铜器作为国家权力的不二象征,其主体纹样却被错误认知、错误命名两千年之久,先后有战国“饕餮纹”、汉代“蚩尤纹”、北宋“饕餮-兽面纹”、现代“兽面纹”等名称,众多大师级学者试图揭去所谓“饕餮纹”那神秘的面纱,破解华夏文明的核心谜案——难道连李泽厚、李学勤、张光直、容庚、陈梦家、李济、马承源、孙作云等一众泰斗级大师也都错了?确实如此。《青铜之道》将以1540幅图证,以几何论证式丝丝入扣的逻辑,为您拨开层层迷雾,揭晓华夏文明的核心真相——青铜器主体纹样之谜,并详证其图式、图法,并逐一评析上列大师的错误所在。
2.奠基华夏图像学,贯通八千年华夏史
《青铜之道》是张远山伏羲学三书的压轴之作,也是华夏图像学的奠基之作,于中国三千年文字史之外独辟蹊径,追溯至文字系统之前的图像系统,提取夏商周三代共有的文化DNA,并由此上溯至三皇五帝时代乃至八千年前。张远山所创立的伏羲学,旨在为全面建立华夏图像学而拓荒,最终的目标是复原华夏知识总图——华夏图像学和华夏文字学的知识总和。
3.从海量的考古文化信息中淘出金子
《青铜之道》涉及考古文化42类型,青铜纹样232式,国宝美
內容簡介:
用于国家祭祀的青铜器,主体纹样“饕餮”是食人恶兽吗?
象征至尊天子的神龙,是形象杂凑的幻想动物吗?
神话第一经典《山海经》,是怪力乱神的荒唐碎片吗?
绝非如此!
本书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精选散于全球、全国博物馆的夏商周以至秦汉的海量青铜器纹样资料,用几何论证的逻辑,详细考证两千年青铜纹样所表达的内涵:华夏天文历法和华夏宗教神话,解密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系列谜案:青铜器第一纹样“饕餮纹”之谜,青铜器第二纹样中国龙之谜,《山海经》天神、地祇、祖神、万舞等图式之谜……
本书是张远山伏羲学三书的压轴之作,通过海量图证,为我们解开“饕餮”、神龙、《山海经》的玄机,为“饕餮”解密,为天帝正名,探寻华夏民族信仰的本源,为我们找回民族文化之根,重塑民族精神之魂。本书涉及对上古华夏至中古夏商周主要考古遗址和区域文化的解读,对于中国古史重建和华夏文明溯源工程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张远山,1963年生于上海,1980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废寝忘食地阅读,日读18小时,以读哲学书为主,其他文理经典为辅。至1984年大学毕业,仍与公元前中外诸子纠缠不休。预计完成读书计划尚需十年,于是一边教书,一边按计划继续读书。从1980年到1994年,15年间日读不辍,不看电视、不读报纸、不闻文坛聒噪,唯以桥牌、围棋略作调剂。
1995年按计划离职开笔写作,1999年4月出版第一部先秦思想札记,至今已出版哲学、史学、文学著作21部,海内外版本37种。
研究华夏古道(前6200年—前2070年),创立伏羲学,解密伏羲太极图、伏羲六十四卦,贯通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梳理炎黄史,破译陶器、玉器、青铜器纹样,代表作《伏羲之道:解密华夏文化总基因》、《玉器之道:解密中国文明源代码》、《青铜之道:解密华夏天帝饕餮纹》等;研究先秦道术(前2070年—前221年),创立新庄学、新老学,遍涉诸子百家,厘清战国讹史,代表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精义》、《庄子复原本》、《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老庄之道》、《老子奥义》(即出)等。另有《战国纪年厘正》、《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系年》等十余部著作待出版。
目錄
目录
前 言 “饕餮纹”天帝是华夏图像的终极密码
绪论一 “饕餮纹”天帝的两千年正名史
弁言 青铜纹样研究被错误命名引入歧途 001
一 华夏青铜器简史 002
二 青铜器纹样四大错误命名 013
三 “饕餮”神话演变与“饕餮纹”致误原因 022
四 夏商周“铸鼎象物”的官方命名:上帝鬼神 028
五 “饕餮纹”正名为“天帝纹”的艰难历程 032
结语 夏商周青铜器的主体纹样是“天帝纹” 041
绪论二 “饕餮纹”天帝的六千年演变史
弁言 陶玉铜天帝,六千年一贯 042
一 上古四千年:“饕餮纹”天帝的前世 042
二 夏商周两千年:“饕餮纹”天帝的今生 053
三 夏商周统治者分属黄帝族东西两支 067
结语 “饕餮纹”天帝是华夏天文历法宗教神话的终极图像 072
上编 “饕餮纹”图法解密:天帝乘龙巡天图
第一章 “饕餮纹”鼻部图法解密:鼻祖纹
弁言 华夏天文第一要素:北极帝星 076
一 北极天象成因和北极帝星来历 077
二 上古伏羲族的帝星纹、天帝纹 079
三 上古玉器族的帝星纹 080
四 夏商周继承上古帝星纹、天帝纹 084
五 商晚周早的“帝”形天帝纹:鼻祖纹 089
结语 菱形帝星纹和鼻祖纹天帝的宗教功能 099
附表 1-1 商周鼻祖纹图法表:三型六式 100
第二章 “饕餮纹”角部面部图法解密:两龙纹
弁言 华夏天文第二第三要素:北斗七星,苍龙七宿 101
一 中国龙是源于苍龙七宿的天文神兽 101
二 商周神龙纹的造型细节 109
三 商周“饕餮纹”的合成原理 120
四 商周“饕餮纹”的图式结构 125
五 不同角形“饕餮纹”见于一器的祭祀功能 139
六 “饕餮纹”研究的三大误区 141
结语 商周“饕餮纹”三大构件对应华夏天文三大要素 147
附表 2-1 商周“饕餮纹”图法表:三类六型十二式 148
第三章 《山海经》对“饕餮纹”的神话表述:
天帝珥两蛇乘两龙
弁言 《山海经》与“饕餮纹” 149
一 《山海经》的商周天神图式 150
二 《山海经》的商周地祇图式 154
三 《山海经》的商周祖神图式 156
四 《山海经》的万舞图式 159
五 商周“饕餮纹”是商周万舞的提炼浓缩 165
六 《山海经》的商周天神图式即商周“饕餮纹”图式 175
结语 《山海经》的天神图式即“饕餮纹”图式 185
附表 3-1 《山海经》天帝图、青铜器“饕餮纹”图法表 187
中编 “饕餮纹”衍生纹样:宗祖纹、肥遗纹、龙星纹
第四章 鼻祖纹衍生宗祖纹
弁言 “饕餮纹”衍生的第一纹样群 190
一 鼻祖纹衍生宗祖纹 190
二 宗祖纹衍生宗祖纹两龙 194
三 宗祖纹衍生宗祖列戟纹 198
四 宗祖纹衍生其他纹样 205
结语 鼻祖纹象征天帝,宗祖纹象征祖神 208
附表 4-1 宗祖纹及其衍生纹样图法表 209
第五章 两龙纹衍生肥遗纹
弁言 “饕餮纹”衍生的第二纹样群 210
一 旋转式肥遗龙:苍龙七宿的动态表达 210
二 展开式肥遗龙:阴阳合历的形象表达 218
结语 “饕餮纹”不是肥遗纹 226
附表 5-1 肥遗纹及其衍生纹样图法表 227
第六章 两龙纹衍生龙星纹
弁言 龙星纹是华夏第一星象纹 228
一 作为龙身主纹的龙星纹四大图式 228
二 见于“饕餮纹”的龙星纹四大图式 241
三 龙星纹四大图式的独立纹样 245
四 商代神话“参为夏星,辰为商星”辨析 259
结语 龙星纹是青铜纹样植根天文的核心密码 262
附表 6-1 龙星纹四大图式图法表 262
附表 6-2 龙星纹四大图式衍生纹样图法表 263
下编 青铜图法的商周之变: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
第七章 西周窃曲纹,源于太极图
弁言 青铜图法的商周之变 266
一 商周夔龙纹,源于商周“饕餮纹” 267
二 西周窃曲纹,源于太极图 274
三 窃曲“饕餮纹”:鼻祖纹天帝 窃曲纹两龙 294
结语 西周窃曲纹是西周太极图的秘藏图式 300
附表 7-1 西周窃曲纹图法表 303
第八章 春秋蟠螭纹,微型窃曲纹
弁言 春秋蟠螭纹是西周窃曲纹的微型化 304
一 春秋蟠螭纹,源于西周窃曲纹 305
二 春秋蟠螭纹对西周窃曲纹的突破 322
结语 春秋蟠螭纹是范铸法青铜纹样的顶峰 338
附表 8-1 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图法对照表 340
附表 8-2 商周经典“饕餮纹”、春秋蟠螭“饕餮纹”图法对照表 341
第九章 战国蟠虺纹,微型蟠螭纹
弁言 战国蟠虺纹是春秋蟠螭纹的微型化 342
一 战国蟠虺纹,源于春秋蟠螭纹 343
二 晋楚斗图高潮:楚国失蜡法,晋国错金银 354
三 西周太极图衍生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总览 376
结语 从华夏文化共同体到华夏政治共同体 381
附表 9-1 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图法对照表 382
附表 9-2 春秋蟠螭“饕餮纹”、战国蟠虺“饕餮纹”图法对照表 384
附表 9-3 周代太极图-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图法总表 385
附录一 图表索引 386
附录二 参考文献 430
附录三 上古华夏至中古夏商周区域文化一览表 445
后 记 欲读中国书,先识中国图 446
內容試閱
前言 “饕餮纹”天帝是华夏图像的终极密码
人类早期史,分为三大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出
现了陶器、玉器,青铜时代出现了青铜器。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均无系统化的图像,所以也没有图法;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的陶器时代、玉器时代、铜器时代,均有系统化的图像,所以产生了图法。由于系统化的图像是系统化的文字之前身,所以图法也是文法之前身。图法建立了图像体系,文法建立了文字体系。图像体系有图法,正如文字体系有文法。先有图像体系,后有文字体系。先有图像体系之图法,后有文字体系之文法。
华夏区域以符号记录知识的文化史,约为八千年,大致中分为两大阶段。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青铜时代的四千年(前 6000—前 2000),是以纹样记录知识的图像时代。青铜时代至今的四千年(前 2000—2000),是以文字记录知识的文字时代。其间两千年(前 2000—前 221),是图、文并用时代。
我的伏羲学三书,分别解密上古至中古华夏全境陶器纹样之图法、玉器纹样之图法、铜器纹样之图法。《伏羲之道》系统解密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华夏全境陶器纹样之图法,《玉器之道》系统解密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华夏全境玉器纹样之图法,《青铜之道》系统解密青铜时代华夏全境铜器纹样之图法。三书系统解密上古至中古六千年的华夏图像史主要纹样,尝试建立作为华夏文字学之前身和源头的华夏图像学,亦即伏羲学。
伏羲学的研究范围是六千年华夏图像史,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上古,延至青铜时代的中古,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古四千年,分为三大时代:先仰韶时代(前 6000—前 5000),仰韶时代(前 5000—前 3000),龙山时代(前 3000—前 2000)。这是以陶器、玉器为主的图像时代。
第二阶段是中古两千年,分为三大王朝:夏代(前 2070—前 1600),商代(前1600—前 1046),周代(前 1046—前 256)。这是以青铜器为主的图像时代。
20 世纪 20 年代对商代晚期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来自殷墟的两大名词,从此成为公共知识:一是属于华夏文字系统的“甲骨文”,二是属于华夏图像系统的“饕餮纹”。然而甲骨文的研究者极多,成果辉煌,“饕餮纹”的研究者极少,乏善可陈。大众仅知“饕餮纹”之名,不知“饕餮纹”的精确内涵。
殷墟发掘的主持者、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并未投身于甲骨文研究,而是独具慧眼地专注于“饕餮纹”研究,著有《殷墟青铜器研究》,认为“饕餮纹”是错误命名,倡导改用《山海经》所言“肥遗纹”,采信者少,影响甚微。容庚是唯一同时研究甲骨文和“饕餮纹”的大家,著有专门研究“饕餮纹”的《商周彝器通考》和《殷周青铜器通论》,也认为“饕餮纹”是错误命名,但是没有提出新名,仍然沿用“饕餮纹”。马承源是李济、容庚之后“饕餮纹”研究的大家,也认为“饕餮纹”是错误命名,倡导改用“兽面纹”,采信者众,影响巨大。然而这一新名比“饕餮纹”更为错误,因为“饕餮纹”并非“兽面”,而是“神面”。总体而言,李、容、马三氏的“饕餮纹”研究虽有拓荒之功,但是尚未揭示“饕餮纹”的真正奥秘。
同样是 20世纪 20年代,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了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于是中国文明的史前史也进入了公众视野。此后百年,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百年。尤其是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和房地产开发地,华夏全境被掘地三尺挖了一遍,深埋地下的无数宝藏浮出地表,中国考古学走向鼎盛。甘肃的大地湾文化(旧称老官台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内蒙古东、辽宁以西的红山文化,山东、安徽的大汶口文化和凌家滩文化,江浙的良渚文化,湖北的石家河文化,湖南的高庙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陕北的石峁先夏文化等等上古遗存,夏代早期的河南新砦文化,夏代晚期的河南二里头文化,与夏代平行的内蒙古夏家店下层先商文化,商代早期的河南二里岗文化,与商代平行的四川三星堆文化,湖北盘龙城文化、江西吴城文化等等中古遗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上古四千年的华夏文化谱系和中古两千年的夏商周文化谱系日益完整,上古至中古的六千年华夏图像史日益清晰,精确解密“饕餮纹”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学者们发现,很多上古陶器、上古玉器的天帝造型或神像造型,酷似商周铜器的“饕餮纹”。比如湖南高庙文化、内蒙古红山文化、江浙良渚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陕北石峁先夏文化、内蒙古夏家店下层先商文化,均有酷似“饕餮纹”的神徽,都是夏商周“饕餮纹”的雏形或源头。于是张光直、俞伟超等学者逐渐倾向于认为:商周“饕餮纹”不是兽面纹,而是神面纹、天帝纹。但是论证尚不系统,有待补充完善。
本书绪论,分为两篇。绪论一《“饕餮纹”天帝的两千年正名史》,梳理北宋至今的“饕餮纹”研究史,辨析前人的研究得失,把“饕餮纹”正名为“天帝纹”。绪论二《“饕餮纹”天帝的六千年演变史》,总览上古至中古六千年的天帝造型演变史,作为解密“饕餮纹”的背景。
本书正编,分为三编。上编三章,解密商周“饕餮纹”的图法,论证商周“饕餮纹”是“天帝乘龙巡天图”,即《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中编三章,解密商周“饕餮纹”衍生纹样的图法。下编三章,解密商周青铜图法之变以及西周窃曲纹之图法,解密春秋青铜图法之变以及春秋蟠螭纹之图法,解密战国青铜图法之变以及战国蟠虺纹之图法。
全书解密了上古陶器、上古玉器之天帝纹演变为商周铜器之“饕餮纹”的全过程,论证了商周铜器的“饕餮纹”植根于华夏天文三大要素(北极帝星、北斗七星、苍龙七宿),是华夏宗教三大神像(北极天帝、北斗星君、东方龙神)的复合图像,是源于华夏万舞舞姿的“天帝乘龙巡天图”,亦即《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
上古至中古的“饕餮纹”天帝是华夏天文体系、华夏宗教体系、华夏神话体系、华夏祭祀体系、华夏万舞体系的最高结晶,也是上古至中古六千年华夏图像学的终极密码。
2020 年 11 月 18 日

后记 欲读中国书,先识中国图
华夏八千年文化史,分为三大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的上古四千年(前 6000—前 2000),华夏区域主要有四大族群:伏羲族的彩陶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总基因(详见《伏羲之道》);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的玉器文化,成为中国文明的源代码(详见《玉器之道》)。四大族群的彩陶文化和玉器文化相互影响,华夏区域初步形成了全球最大文化共同体的雏形。这是华夏文化共同体的第一阶段,亦即初级阶段。
上古中古之交“炎黄之战”以后的中古两千年(前 2000—前 221),华夏区域经历了黄帝族统治农耕三族的夏商周三大王朝。黄河中游的中原区域出现了成熟的国家形式,正式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夏商周国家的青铜文明,通过国家制度的建设,国家权力的推进,进一步融合上古华夏四族的文化要素,又从中原区域辐射华夏全境,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同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是华夏文化共同体的第二阶段,亦即中级阶段。
秦汉以降的近古两千年(前 221 至今),华夏国家的统治范围又从中原区域向华夏四裔不断扩张,逐渐覆盖华夏全境,形成了语言、文字、文化、饮食、风俗等大量要素高度同质的全球最大文化共同体。这是华夏文化共同体的第三阶段,亦即高级阶段。
第三阶段的近古两千年中国文明,已为中国人和全世界所熟知。
第二阶段的中古两千年夏商周文明,中国人和全世界都了解有限,还有大量谜团。
第一阶段的上古四千年华夏文化,夏代至今四千年一直深埋于地层之下,为尧舜禹以后的绝大多数人所陌生,包括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博学的老子、孔子、庄子、司马迁、扬雄、蔡邕、郑玄等人,也知之有限。因为直到最近百年的考古成果大量出现,上古华夏文化才初露真容。
解密中古夏商周的文化谜团,必须回到上古华夏的文化源头。贯通华夏八千年文化史,必须解密上古至中古六千年的文化总基因和文明源代码。
我把研究上古陶器纹样、上古玉器纹样、中古铜器纹样的华夏图像学,命名为“伏羲学”。伏羲学的基本宗旨是:贯通华夏八千年史,复原华夏知识总图。
华夏八千年文化史,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代以前的四千年图像史(前6000—前 2000),第二阶段是夏代至今的四千年文字史。第二阶段又分为两大时期:夏商周两千年是图文并存史,秦汉至今是纯文字史。所以我把华夏八千年史分为三大时代:夏代以前的上古四千年,夏商周的中古两千年,秦汉至今的近古两千年。
伏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上古陶器纹样、上古玉器纹样、中古铜器纹样,即上古至中古的陶玉铜三大器物之纹样。华夏图像主要见于七种器物,我概括为两句十四字:华夏器物七个字,陶玉铜漆金银瓷。
伏羲学三书,每书解密一种器物纹样的图法。《伏羲之道》系统解密了上古四千年华夏陶器纹样的图法,并且认为伏羲族的陶器图法是华夏文化的总基因。《玉器之道》系统解密了上古四千年华夏玉器纹样的图法,并且认为玉器三族的玉器图法是中国文明的源代码。《青铜之道》系统解密了中古两千年铜器纹样的图法,并且认为“饕餮纹”天帝是华夏图像的终极密码。
伏羲学三书对华夏陶器纹样、华夏玉器纹样、华夏铜器纹样的图法解密,是解密华夏漆器纹样、华夏金器纹样、华夏银器纹样、华夏瓷器纹样之图法的基础。全面解密上古、中古、近古七大材质之器物的华夏图像,就能建立华夏图像学。华夏图像学和华夏文字学的知识总和,就是华夏知识总图。
理解华夏知识总图,可从两个关键词入手,一是“图书”,二是“图法”。
“图书”二字提示我们,华夏知识总图包括图像和文字两大系统,而且是先有上古之图,后有中古之书。中古文字系统成熟之前的上古四千年,有图无书,一切图像都有类似文字的记录功能、思想功能、精确内涵,很多功能属于文字无法替代、文字无法覆盖的独特功能。中古两千年,图与书长期并存,一切图像仍有记录功能、思想功能、精确内涵,很多功能仍然属于文字无法替代、文字无法覆盖的独特功能。秦汉至今的近古两千年,文字中心主义日益强化,于是上古四千年至中古两千年的六千年图像逐渐亡佚,后人不再了解残存上古图像和残存中古图像的记录功能、思想功能、精确内涵,全都视为仅有美学功能的“装饰纹样”,华夏知识总图因此而极度残缺,无数上古之谜、中古之谜难以索解。
伏羲学三书根据中古文献的相关文字,研究上古、中古的六千年陶、玉、铜纹样,解密其记录功能、思想功能、精确内涵,并与秦汉至今的近古两千年华夏知识体系全面接轨,致力于贯通华夏八千年史,复原华夏知识总图。
中古夏商周两千年的图像系统,源头是上古四千年的图像系统,比如《伏羲之道》解密的伏羲六十四卦和伏羲太极图,即从上古传承至中古、近古。《玉器之道》解密的华夏万字符,也从上古传承至中古、近古。《青铜之道》解密的华夏“饕餮纹”天帝,也从上古传承至中古、近古。
由于华夏图像系统是华夏文字系统的前身和源头,所以很多中古图像亦图亦文,很多中古文字亦文亦图,置于华夏图像系统即属图像,置于华夏文字系统即属文字。
商周铜器的大量铭文,并非纯文字,而是兼为图像。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则是图文并存,而且图像(即卦象)居于主体地位,文字(即卦辞、爻辞)居于附属地位。《山海经》的前身《山海图》,同样是图文并存,也是图像居于主体地位,文字(即图像内的注释文字)居于附属地位。
正因中古夏商周两千年是图文并存时代,而且图像居于主体地位,文字居于附属地位,所以两者才会合称“图书”。秦汉以后,文字中心主义不断强化,上古至中古的华夏图像受到轻视,导致《山海图》等中古“图书”亡佚,仅存纯文字的《山海经》。夏代《连山》、商代《归藏》等中古“图书”亡佚,周代《周易》虽未亡佚,却被“得意忘象”的文字义理学独霸阐释权,而其文字义理偏离了、违背了、遮蔽了上古图像、中古图像的天文历法初义和宗教神话初义。伏羲六十四卦、伏羲太极图、华夏万字符等上古图像的天文历法初义和“饕餮纹”天帝、天文神兽纹等中古图像的宗教神话初义,逐渐沉入了历史忘川,仅被后人视为装饰纹样。四千年华夏文字史之前的四千年华夏图像史,逐渐退回了浑沌状态。
“图法”二字提示我们,研究华夏图像系统,必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图像志层面的初阶研究,二是图像学层面的高阶研究。
图像志层面的初阶研究,是形而下的微观研究。必须精确阐释上古陶器、上古玉器、中古铜器的每一种纹样,解密其记录功能、思想功能、精确的天文历法内涵和宗教神话内涵。
图像学层面的高阶研究,是形而上的宏观研究。必须提炼、概括、复原上古陶器纹样、上古玉器纹样、中古铜器纹样的图像法则和图像法式,解密纹样群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华夏天文历法和华夏宗教神话的演变发展。
解密图法是图像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只有解密了图法,才能真正建立图像学。解密图法的关键是解密图式的要素和构件。每一图式均有数量固定的要素和位置固定的构件,每一要素和构件均有精确的宗教神话内涵及其植根的天文历法内涵。每一图式的任何变体,仅仅改变要素和构件的装饰细节即视觉外观,但不改变要素总量和构件位置及其内涵。一旦改变了某一图式的要素总量和构件位置,也就变成了内涵不同的另一图式。
不同时代的同一图式,由于地域、材质、加工技术、美学风格等因素的不同,视觉外观差异很大,但是只要要素总量和构件位置相同,就是内涵相同的同一图式。
同一时代的不同图式,为了美学风格的和谐统一,经常采用相同的装饰趣味,形成相近的视觉外观,但是只要要素总量和构件位置不同,就是内涵不同的不同图式。
仅有形而下的微观研究,容易见木不见林。兼顾形而上的宏观研究,才能执一御万。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互支持、融会贯通的完整体系,才能全息解密上古至中古六千年华夏图像的精确内涵及其图法规律,华夏图像学才能成为与华夏文字学同等重要的真正学术。
2015 年出版的《伏羲之道》一书,2018 年出版的《玉器之道》一书,虽未提出陶器图法、玉器图法,但是已为提炼、概括、复原陶器图法、玉器图法奠定了坚实基础。《青铜之道》则正式提出了商周铜器图法,系统解密了商周铜器的“饕餮纹”图法,以及导致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替代商周“饕餮纹”的西周中期图法之变。
伏羲学三书《伏羲之道》《玉器之道》《青铜之道》,是尝试建立华夏图像学的拓荒之作,通过解密上古陶器图法、上古玉器图法、中古青铜图法,初步建立上古至中古的华夏图像史基本框架,进而证明华夏八千年文化史可以分为上古四千年的图像史和中古、近古四千年的文字史,而中古夏商周两千年则是图像、文字并行的“图-书”史,所以华夏图像史共计六千年。秦汉以降的近古两千年,文字中心主义不断加强,图像才逐渐淡出历史视野,逐渐沉入历史忘川。
解密上古至中古六千年的华夏图像史,有助于扩大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了解华夏图像是华夏文字的源头和前身,从而不再局限于仅仅寻找商代甲骨文之前的夏代文字、上古文字,也不再因为无法找到商代甲骨文之前的夏代文字、上古文字而错误认为夏代历史、上古历史无法实证。因为上古图像、夏代图像的实证力,并不亚于文字。
伏羲学三书是对上古至中古六千年华夏图像及其图法的系统研究。上古至中古六千年华夏图像及其图法,是上古至中古全球图像及其图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图像学的研究成果和全球图像学的研究成果,将会充分揭示人类文字史之前的人类图像史,使人类“史前史”走出浑沌状态。
文字史以前的人类早期历史,通常称为“史前史”。人类图像史建立以后,文字史以前的人类早期历史将不再属于人类史前史,而是属于人类图像史。
人类图像史可以揭示人类上古文化和人类中古文明的无数起源之谜,包括人类早期天文史之谜、人类早期宗教史之谜、人类早期神话史之谜、人类早期国家史之谜。单纯的文字史,无法揭示早期人类如何创建天文体系、宗教体系、神话体系、文化体系、文明体系,因为这一切全都属于人类文字史之前的人类图像史。因为人类文字史不足五千年,人类语言史则有至少五万年,甚至长达十万年。文字史以前的数万年,人类语言体系已经成熟,但是与之对应的人类文字体系尚未出现。所以早期人类语言体系所含的最高知识(主要是天文历法知识和宗教神话知识),无法记录于文字,只能记录于图像。
2020 年 11 月 18 日

文摘
第九章 战国蟠虺纹,微型蟠螭纹

二 晋楚斗图高潮:楚国失蜡法,晋国错金银

上节论证战国蟠虺纹三大图式是春秋蟠螭纹之同类图式的微型化,仅仅涉及晋楚蟠虺纹的不同风格,无暇展开晋楚青铜器的不同铸造技术,本节补论晋楚两国在蟠虺纹斗图中新创的两项青铜铸造技术:楚国失蜡法和晋国错金银。
春秋中晚的晋楚蟠螭纹斗图和春晚战早的晋楚蟠虺纹斗图,很长时间内的核心竞争是:谁能使用青铜铸造的传统技术即范铸法,制作出更小型、更具象、更繁复、更美观的蟠螭纹、蟠虺纹。
楚国在春秋早期叛周称王以后,持续北进中原,不断掳获中原青铜工匠,不断掌握中原青铜铸造的先进技术和原创图式,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但是春秋早期至春秋中期的晋楚蟠螭纹斗图时期,铸造技术局限于范铸法领域,所以晋国始终是领先者,楚国始终是追赶者,即使晋国的领先优势和楚国的落后差距越来越小,楚国仍然很难赶上中原,反超晋国。
到了春秋晚期的晋楚蟠虺纹斗图时期,楚国为了赶上中原,反超晋国,在范铸法之外另辟蹊径,开发出一项中原没有的青铜铸造新技术:失蜡法,用于制作楚式蟠虺纹。

1.楚国弯道超车:失蜡法之楚式蟠虺纹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窃曲纹阶段,楚国青铜器基本模仿中原青铜器。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的蟠螭纹阶段,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蟠虺纹阶段,楚国青铜器除了模仿晋国青铜器,又与之斗图争雄。春秋晚期的楚国,凭借失蜡法的技术突破,实现了弯道超车:采用失蜡法的楚式蟠虺纹,一举超越了采用范铸法的晋式蟠虺纹。
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失蜡法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年前后的美索不达米亚。[10]
华觉明《中西方失蜡法之同异》认为:“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古文明地区, 约在公元前第三千纪中期或更早些时候, 已经开始使用失蜡法铸造饰物和小型器件。中国的失蜡法较为后起。现已确认的出土实物表明, 这一技艺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楚文化地区已经较为成熟。……在已知的我国先秦时期失蜡铸件中, 年代最早的是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楚王盂盖部的纽形饰,铸造年代约在公元前576 ~公元前547 年。”[11]
赵世纲《春秋时期失蜡法铸造工艺问题探讨》认为:“失蜡法是中国铸造史上的一项光辉创造。”[12]
谭德睿《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问题的思考》认为,楚国失蜡法可以追溯到商代的长江中下游,商代中期江西新干大洋洲部分铜器采用的焚失法,是楚国失蜡法的滥觞。[13]
澳洲学者N·巴纳《失蜡法和其它冶金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又提出,楚国失蜡法从境外经由华南地区的云南、广东、海南等地传入楚国。[14]
无论楚国失蜡法是独立起源抑或境外输入,华夏境内的失蜡法起源地是长江中下游的楚文化圈。经过商周至春秋的长期发展,楚国失蜡法在春秋晚期基本成熟。
春晚战早的楚式失蜡法铜器,可举三器为例。
例一,河南叶县许灵公墓的许公宁蟠虺纹透空饰件。

图9-8 楚式失蜡法蟠虺纹之一:许公宁透空饰件

许公宁是春秋中晚期的许国国君,即许灵公。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叶县一带,是周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被楚伐灭之前,已经属于楚国文化圈。所以许公宁透空饰件(图9-8)[15],是楚式失蜡法作品,纹样主要是G形蟠虺纹,符合《韩非子》所言:“虫有螝(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
例二,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蟠虺纹尊盘。
12
3
456
7
图9-9 楚式失蜡法蟠虺纹之二: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是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曾国是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封地在湖北随州一带,所以史籍多称“随国”。曾国在战国中期被楚伐灭之前,已经属于楚国文化圈。所以曾侯乙尊盘(图9-9.1~3),也是楚式失蜡法作品。其透空饰件的纹样(图9-9.4~7)[16],既有S形蟠虺纹,也有G形蟠虺纹。
例三,河南淅川下寺楚墓的蟠虺纹铜禁。


图9-10 楚式失蜡法蟠虺纹之三:河南淅川下寺铜禁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的铜禁(图9-10)[17],是楚式失蜡法的代表作。纹样是同于许公宁透空饰件、曾侯乙尊盘的蟠虺纹,旧名“云纹铜禁”,不确。
以上三例楚式失蜡法铸造的铜器,纹样都是蟠虺纹,证明楚国新创失蜡法技术的主要动力,是在晋楚蟠虺纹斗图中反超晋国。

2.晋国绝地反击:错金银之晋式蟠虺纹

春秋晚期的楚国,凭借失蜡法的立体蟠虺纹,一举反超晋式范铸法的平面蟠虺纹。于是春秋晚期的晋国,立刻做出反击,也开发出一项楚国没有的青铜铸造新技术:错金银,制作出更为精美的晋式蟠虺纹。
青铜器表面的嵌错技术,包括嵌错红铜、嵌错金银、嵌错绿松石等等。《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所言之“错”,即青铜嵌错技术,又称“错镶”。
春秋中期,中原已有青铜嵌错技术,但是仅用于铜器局部的铭文。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的青铜嵌错技术全面成熟,出现了布满器身、精美绝伦的晋式错金银蟠虺纹。
战国《国语·晋语》:“金玉其车,文错其服。”反映了春秋晚期晋国错金银的盛况。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错刀,以黄金错其文”。东汉桓谭《新论》:“王莽起九庙,以铜为柱甍,大金银错镂其上。”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反映了汉代贵族阶层酷爱错金银的风俗。
春秋晚期的晋国错金银技术,主要是因应楚国失蜡法挑战的产物。凭借错金银蟠虺纹的空前精美,晋国在晋楚蟠虺纹斗图中重新夺回了领先优势。此后晋楚斗图进入高潮,争奇斗艳,各擅胜场。
1
23
45
图9-11 晋式错金银蟠虺纹

山西长治分水岭晋墓、山西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的春秋晚期错金银铜盖豆(图9-11.1、2),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春秋晚期错金银铜盖豆(图9-11.3),腹部主纹均为S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上下副纹均为S形蟠虺纹之太极对置图式。
山西长治分水岭晋墓M126的春秋晚期错金银铜舟(图9-11.4),外壁是S形蟠虺纹之太极对置图式。山西长治分水岭晋墓M12的春秋晚期错金银铜敦(图9-11.5)[18],外底是G形蟠虺纹之太极对置图式。
楚式失蜡法之蟠虺纹,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技术虽变,图法、图式不变,主体纹样仍是S形蟠虺纹、G形蟠虺纹,证明楚式失蜡法、晋式错金银都是晋楚蟠虺纹斗图的产物,双方都想凭借新技术压倒对手,铸造出更加精美的蟠虺纹。
楚式失蜡法蟠虺纹,新铸之时已极细微,肉眼不易看清,再经两千多年锈蚀,肉眼更难看清其为蟠虺纹。晋式错金银蟠虺纹尽管细微,新铸之时却比楚式失蜡法蟠虺纹远为清晰,而且金银不会锈蚀,两千年后仍然清晰,一望而知都是蟠虺纹。然而很多学者既不辨析纹样,更不了解图法、图式,陈陈相因地把楚式失蜡法之蟠虺纹和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误称为“云纹”或“卷云纹”。错误的纹样命名,导致无法了解晋楚斗图的详情,更无法追踪纹样、辨析图式、解密图法、揭示内涵。

3.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借鉴楚式玉器之蟠虺纹

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既是反击楚式失蜡法之蟠虺纹的产物,又是借鉴楚式玉器之蟠虺纹的产物。
1
春秋晚期楚式玉玦:S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
2
春秋晚期晋式错金银铜器:S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
图9-12 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模仿楚式玉器之蟠虺纹

夏代以后,黄河流域的中原青铜铸造技术长期领先于长江流域的楚吴越区域,但是长江流域的楚吴越玉器刻纹技术长期领先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区域。这一现象的远源,可以追溯到夏代以前的龙山时代,当时黄河流域的伏羲族玉器,只能粗略模仿长江下游(后为吴越区域)的良渚文化玉器、长江中游(后为楚国区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之外形,无法模仿其精细刻纹。龙山末期的“炎黄之战”,导致了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石家河文化(前3000—前2000)的消亡,也导致了夏商周时期(前2070—前221)楚吴越区域的玉器刻纹技术急剧衰退,所以良渚神徽“天帝骑猪巡天图”和石家河鹰冕玉帝的精细刻纹,不仅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玉器无法重现,甚至夏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吴越区域、楚国区域也失传大半。但是上古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琢玉技术仍有部分残存,楚式玉器的精细刻纹仍然长期领先于楚式铜器和中原玉器、中原铜器。所以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晋楚青铜斗图,楚国青铜纹样一方面模仿、追赶中原青铜纹样的图式,另一方面模仿、追赶楚国玉器纹样的精细。楚式失蜡法铜器之蟠虺纹,尽管超越了晋国范铸法铜器之蟠虺纹,仍然无法表现楚国玉器之精细蟠虺纹(图9-12.1)。
正因楚式失蜡法铜器之蟠虺纹,无法表现楚式玉器之精细蟠虺纹,所以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纹(图9-12.2)[19],模仿了楚式玉器之精细蟠虺纹,把晋楚蟠虺纹斗图推向了最后高潮。
晋式错金银铜器不仅模仿了楚式玉器的蟠虺纹,也模仿了楚式玉器的蟠虺“饕餮纹”,而且同样也有两个源头。
源头一,晋式错金银铜器的蟠虺“饕餮纹”,是范铸法铜器之蟠螭“饕餮纹”简化图式的微型化。
1→2
S形蟠螭“饕餮纹”(范铸法) S形蟠虺“饕餮纹”(错金银)
3→4
S形蟠螭“饕餮纹”(范铸法) S形蟠虺“饕餮纹”(错金银)
5→6
G形蟠螭“饕餮纹”(范铸法) G形蟠虺“饕餮纹”(错金银)
7→8
G形蟠螭“饕餮纹”(范铸法) G形蟠虺“饕餮纹”(错金银)
9→10
S形G形混合蟠螭“饕餮纹”(范铸法) S形G形混合蟠虺“饕餮纹”(错金银)
图9-13 错金银蟠虺“饕餮纹”源头之一:范铸法蟠螭“饕餮纹”

范铸法铜器的蟠螭“饕餮纹”,既有繁琐图式,也有简化图式。晋式错金银铜器的蟠虺“饕餮纹”,主要是蟠螭“饕餮纹”之简化图式的微型化。
范铸法的S形蟠螭“饕餮纹”之简化图式(图9-13.1、3),微型化为晋式错金银的S形蟠虺“饕餮纹”(图9-13.2、4)。
范铸法的G形蟠螭“饕餮纹”之简化图式(图9-13.5、7),微型化为晋式错金银的G形蟠虺“饕餮纹”(图9-13.6、8)。
范铸法的S形G形混合蟠螭“饕餮纹”之简化图式(图9-13.9),微型化为晋式错金银的S形G形混合蟠虺“饕餮纹”(图9-13.10)。[20]
或问:蟠虺“饕餮纹”是蟠螭“饕餮纹”的微型化,纹样缩小以后,理应更加简约,为何更加繁复?因为晋式错金银铜器刻意追求繁复,以便压倒楚式失蜡法铜器的繁复。
源头二,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借鉴了楚式玉器之蟠虺“饕餮纹”的繁琐纹样。
12
1楚式玉器之蟠虺“饕餮纹”,2楚式失蜡法铜器之蟠虺“饕餮纹”
↓ ↓
34
3、4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
图9-14 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模仿楚式玉器之蟠虺“饕餮纹”

上文已言,楚式玉器的精细纹样,是楚式铜器的模仿对象和追赶目标。比如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的楚式蟠虺“饕餮纹”玉牌(图9-14.1),正是战国曾侯乙墓大尊缶之楚式失蜡法蟠虺“饕餮纹”(图9-14.2)的模仿对象和追赶目标,后者显然没有前者精细。
晋式错金银铜器的蟠虺“饕餮纹”,同时模仿了楚式玉器、楚式失蜡法铜器的蟠虺“饕餮纹”。比如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所藏战国早期晋式错金壶的蟠虺“饕餮纹”(图9-14.3),模仿了楚式玉器的蟠虺“饕餮纹”(图9-14.1)。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所藏战国早期晋式错金壶的蟠虺“饕餮纹”(图9-14.4),模仿了楚式失蜡法铜器的蟠虺“饕餮纹”(图9-14.2)[21],纹样的精细度、精美度全都超过了楚国。
综上所言,春晚战早的晋楚蟠虺纹斗图,楚国一度凭借失蜡法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击败了晋式范铸法铜器,宣告了长江流域楚国文化的强势崛起。但是晋国又凭借错金银技术实现了再次反超,击败了楚式失蜡法铜器,重建了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领先优势。正是长达数百年的晋楚青铜斗图,把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纹样艺术推向了后世中国乃至全球范围难以企及的巅峰。

4.晋式错金银基本纹样:蟠虺“饕餮纹”和万舞纹

上节所言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并非孤立纹样,仅是晋式错金银铜器之大型组合纹样的核心部分。
晋式错金银铜器的大型组合纹样,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反复叠加、布满器身的蟠虺“饕餮纹”。
12
34
图9-15 战国早期三晋错金银铜壶:蟠虺“饕餮纹”

战国早期的两件三晋错金银铜壶,分藏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图9-15.1)、法国巴黎(图9-15.2),壶身分为八面,对应四时八节。布满器身的蟠虺“饕餮纹”(图9-15.3、4)[22],标示天帝主宰四时八节。旧称“云纹铜壶”,与“云纹铜禁”同误。
三晋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的纹样之美,超越了楚国玉器之蟠虺“饕餮纹”,抵达了商周“饕餮纹”的极致之美。中国线描的极致之美,始于上古伏羲族的陶器、上古玉器三族的玉器、中古夏商周的铜器,延至秦汉以后的中国漆器、中国金器、中国银器、中国瓷器,扩散至中国书法、中国绘画,贯穿八千年华夏图像史、华夏美术史、华夏器物史。而中古夏商周铜器的线描之美,造极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晋式错金银铜器。
第二类,以蟠虺“饕餮纹”为核心的万舞纹。
123
春秋晚期:1~3晋式错金银铜器之万舞纹
456
战国早期:4~6三晋错金银铜器之万舞纹
图9-16 春晚战早:晋式错金银铜器之万舞纹

春秋晚期的晋式错金银铜器,已有大量的万舞纹(图9-16.1~3):主要纹样有二,一是万舞领舞者扮演的人形天帝(佩戴象征天帝的头饰或面具,参看第三章图3-10),二是万舞伴舞者扮演的天文神兽。当时尚未出现蟠虺“饕餮纹”。
战国早期的晋式错金银铜器,也有大量的万舞纹,全面承袭春秋晚期的万舞纹,但在核心位置新增蟠虺“饕餮纹”。今以三件晋式错金银画像壶为例。
例一,美国洛杉矶藏战国早期晋式错金银高柄小方壶(图9-16.4),器身纹样四层。自下而上——
第一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头顶一蛇,手持羽毛,扮演《山海经》所言“珥蛇”天神。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即《吕氏春秋·古乐》所言“天翟”。
第二层,象征天帝的蟠虺“饕餮纹”,占据全图中心位置。
第三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头顶圭影符。
第四层,一对G形蟠虺纹,合成蟠虺“饕餮纹”的简化图式。
例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的晋式错金银画像壶(图9-16.5),纹样分为七层。自下而上——
第一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头顶一蛇,手持羽毛,扮演《山海经》所言“珥蛇”天神。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足踩一蛇,即《山海经》所言“践蛇”天神。
第二层,中间是一对首尾相衔的太极形东方苍龙,即《仪礼·觐礼》所言:“天子乘龙,载大旂,像日月,升龙降龙。”参看《周礼·太常》“诸侯建旂”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左右是两位万舞舞者,人足,人立,头戴鸟喙面具,扮演南方朱雀,一人手持弓箭道具,一人佩戴鸟翅道具。
第三层,中间是万舞舞者扮演的北方麒麟,左右两位万舞舞者,一人持剑,一人持弓。
第四层,象征天帝的蟠虺“饕餮纹”,占据全图中心位置。
第五层,与第三层对称。左右两位万舞舞者,互换剑、弓。
第六层,左为持剑的万舞舞者,右为万舞舞者扮演的西方白虎。
第七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口衔一蛇,即《山海经》所言“衔蛇”天神。
例三,日本学者梅原末治《战国式铜器研究》著录的一件晋式错金银画像壶(图9-16.6)[23],纹样分为七层。自下而上——
第一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足踩一蛇,即《山海经》所言“践蛇”天神。
第二层,中间是一对首尾相衔的太极形东方苍龙。左右是两位万舞舞者,人足,人立,头戴鸟喙面具,扮演南方朱雀,一人手持弓箭道具,一人佩戴鸟翅道具。
第三层,象征天帝的蟠虺“饕餮纹”,占据全图中心位置。
第四层,中间是北方麒麟,左右是两位持剑的万舞舞者。
第五层,左为持剑的万舞舞者。右为西方白虎,虎尾之下是北方麒麟。
第六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头顶一蛇,双手持羽兼操蛇,足踩一蛇。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足踩一蛇。扮演《山海经》所言“珥蛇”、“操蛇”、“践蛇”天神。
第七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口衔一蛇,足踩一蛇,足踩之蛇又被一对小型朱雀所衔,扮演《山海经》所言“衔蛇”、“践蛇”天神。
以上三件晋式错金银画像壶,系统证明了晋式错金银画像壶均为万舞纹壶。
证据一,画像中的人物手持羽毛,证明这是周代万舞之文舞即羽舞。画像中的人物手持武器,证明这是周代万舞之武舞即干戚舞。
证据二,画像中的人物头顶一蛇,双手操蛇,双足踩蛇,证明均非凡人,而是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天神,亦即《山海经》所言“珥蛇”、“践蛇”、“操蛇”天神。
证据三,画像中的动物常有人足,又常双足直立,证明均非真实动物,亦非人间凡兽,而是万舞伴舞者扮演的天文神兽。
证据四,西方白虎和北方麒麟身上的圈形纹,均非虎皮、鹿皮的真实斑纹,而是上古陶器、上古玉器、中古铜器常见的星宿纹(旧称“连珠纹”),再次证明这些动物并非人间凡兽,而是天文神兽。
证据五,占据全图中心位置的不可能是所谓“云纹”,而是象征天帝的蟠虺“饕餮纹”。因为主宰天文神兽的不可能是随风飘散的云团,只能是永居天中的北极天帝。
证据六,真正的狩猎者不可能手持羽毛,更不可能头顶一蛇、双手操蛇、双足踩蛇,所以这些画像不可能是“狩猎纹”。
综上所言,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晋式错金银画像壶,均为“万舞纹壶”,均非所谓“狩猎纹壶”、“渔猎纹壶”、“攻战纹壶”。占据万舞纹核心位置的蟠虺“饕餮纹”,均为万舞的祭祀对象:《山海经》所言北极天帝“帝俊”。
同时证明,上古华夏至中古夏商周的一切“饕餮纹”,包括良渚文化的玉制天帝、石家河文化的玉制天帝、石峁先夏文化的石雕天帝、夏代早期新砦文化的彩陶“饕餮纹”、夏代晚期二里头文化的龙面“饕餮纹”、夏家店下层先商文化的彩陶“饕餮纹”、商代早期二里岗文化青铜礼器的勾云形“饕餮纹”,以及商晚周早青铜礼器的经典“饕餮纹”、周中春早青铜礼器的窃曲“饕餮纹”、春秋中晚青铜礼器的蟠螭“饕餮纹”、春晚战早青铜礼器的蟠虺“饕餮纹”,均非恶兽“饕餮”或恶神“蚩尤”,均为对应北极帝星的北极天帝“帝俊”。仅因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和秦汉时期的历史改道,导致夏商周秘藏的图法及其内涵失传,因此战国至今两千年才被并非王官之书的先秦民间著述《吕氏春秋》长期误导,误将北极天帝“帝俊”视为恶兽“饕餮”或恶神“蚩尤”。一切“饕餮纹”的“狞厉”,并非象征恶兽或恶神贪得无厌的莫大邪恶,而是象征天帝主宰天地万物的至高威严。
12
图9-17 作为万舞标志的万字符

晋式错金银万舞纹壶,不仅以天文符号交午纹作为万舞的标志,甚至以天文符号万字符作为万舞的标志。因为“万舞”是“万字符之舞”的简称,“万”是“卍”的简写,商代甲骨文即把“万舞”写作“卍舞”(详见《玉器之道》万字符章)。
1988年山西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出土的春秋晚期万舞纹高柄小方壶(图9-17.1):腹部是菱形帝星纹和交午纹,柄部是天文神兽纹。盖面外围:四正是四条立体衔尾龙,标示太阳历四时;四维是龙耳纹(旧称“柿蒂纹”),标示太阴历四季。盖面中心,是一对阴阳双龙合成的万字符“卍”。
梅原末治《战国式铜器研究》著录的另一件收藏于巴黎的战国早中期晋式错红铜万舞纹壶(图9-17.2)[24],五层万舞纹(旧称“狩猎纹”)之间,各有一圈万字符“卍”。
这些饰有万字符的战国画像壶,再次证明其画像是万舞纹。
综上所言,晋式错金银铜器以更精细、更精美的平面蟠虺纹,一举击败了楚式失蜡法铜器的立体蟠虺纹,再次夺回了中原文化的领先优势。
楚国不甘心在晋楚斗图中再次落于下风,于是立刻模仿晋式错金银技术,仿制出了楚式嵌错万舞纹铜器,不过大部分并非嵌错金银,而是嵌错红铜。
1
234
2~4万舞舞者扮演的朱雀之神、北极天帝、北斗星君
图9-18 楚式错红铜万舞纹壶:河南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

河南淅川和尚岭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一对错红铜万舞纹壶,一件严重破损,一件基本完整(图9-18.1):壶身纹样七层,均用天文符号交午纹隔开。自下而上——
第一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独角的北方麒麟。
第二层,中间是万舞舞者扮演的南方朱雀之神(图9-18.2),头戴圭影符。左右是双角的北方麒麟,两侧是两位持剑的万舞舞者。
第三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两位持干戚的万舞舞者,两侧是西方白虎。
第四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独角的北方麒麟,两侧是两位持剑的万舞舞者。
第五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北极帝君(图9-18.3),双足各践一蛇。两侧是西方白虎,演绎万舞母题“天帝伏虎”。
第六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北斗星君(图9-18.4)[25],两侧是东方苍龙,演绎万舞母题“天帝降龙”,兼寓天文母题“杓携龙角”。
第七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南方朱雀。
盖面四正,是与赵简子墓万舞纹高柄小方壶(图9-16.1)盖部相同的四条立体衔尾龙,对应四时。盖面四维,是八条东方苍龙,对应八节。盖面合计十二龙,对应十二月。
第二层中间的南方朱雀之神(图9-16.2),第五层中间的北极帝君(图9-16.3),第六层中间的北斗星君(图9-16.4),考古报告均误称为“仙人”。由于楚国位于华夏全境的南方,对位南方朱雀,所以楚国万舞在至高神北极帝君、次高神北斗星君之外,突出南方朱雀之神“赤帝”;正如秦国位于华夏全境的西方,对位西方白虎,所以专祭西方白虎之神“白帝”。
由此可见,春晚战早的楚式错红铜画像壶,也是万舞纹壶,并非所谓“狩猎纹壶”。

5.晋式万舞纹衍生纹样:宴乐舞纹、攻战舞纹、神兽纹

晋式错金银铜器的万舞纹,又衍生出晋式错金银铜器的宴乐舞纹、攻战舞纹、神兽纹等等。
12
1故宫藏战国燕乐攻战舞壶(2编钟编磬放大图)
34
3上博藏战国宴乐舞壶,4山西侯马水陆攻战舞壶
图9-19 战国燕乐舞壶、攻战舞壶

晋式错金银铜器的宴乐舞纹、攻战舞纹(旧皆误称“狩猎纹”),都是万舞纹的衍生纹样。今举三例。
例一,北京故宫藏战国早期错红铜画像壶(图9-19.1)。旧称“燕乐渔猎攻战纹壶”,是错误命名。
壶身中部的编钟编磬(图9-19.2)证明:壶身上部的纹样,是周代万舞之文舞、羽舞。壶身下部的纹样,并非真实的渔猎、攻战,而是周代万舞之武舞、干戚舞。旧称“渔猎纹”,“渔”是对鱼纹的误解,“猎”是对神兽纹的误解。鱼纹并非标示“渔”,而是标示水,亦即标示水战。西周多陆战,少水战,所以西周武舞只表演陆战,不表演水战。东周时期,长江流域的楚吴越均有水军,黄河流域的中原列强也不得不增设水军,于是东周武舞既表演陆战,又表演水战,合为水陆攻战舞。
例二,上博藏战国宴乐攻战舞壶(图9-19.3),是燕乐攻战舞的简化纹样,省略了编钟编磬。旧称“攻战狩猎纹壶”,是错误命名。
全器三层纹样,用G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隔开:上层的宴乐舞,是万舞之文舞。中层的水战舞,下层的陆战舞(其中又细分为两层多格),是万舞之武舞。
例三,1995年山西侯马盗掘出土的战国早中期错红铜画像壶(图9-19.4)[26],是燕乐攻战舞的简化图式,既省略了编钟编磬,又省略了作为燕乐舞的文舞,只保留了水陆攻战舞。观其肢体动作的夸张性和舞蹈性,即知并非真实的水陆攻战,而是艺术表演。
123
45
图9-20 战国三晋错红铜神兽纹壶

晋式错金银铜器的神兽纹(旧多误称“动物纹”),是万舞纹的简化图式。今举五例。
例一,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战国早期神兽纹壶(图9-20.1)。以器腹中心的蟠虺“饕餮纹”,代替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天帝。保留万舞伴舞者扮演的天文神兽,自下而上的五层纹样分别是:麒麟,苍龙,苍龙,麒麟,朱雀。器座是天文符号交午纹。
例二,北京保利博物馆藏战国早期神兽纹壶(图9-20.2)。与例一基本相同,但是器腹中心的蟠虺“饕餮纹”占据两层,上层的蟠虺“饕餮纹”左右增加一组S形蟠虺纹之太极蟠腰图式。器腹的底部另增一组心形龙星纹。
例三,山西万荣庙前战国墓出土的错红铜准绳朱雀纹壶(图9-20.3)。省略了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天帝,又省略了蟠虺“饕餮纹”,仅仅保留交午纹和朱雀纹。每对朱雀纹以准绳纹(旧称“络绳纹”)隔开,又分雌雄:雄为凤,雌为凰。器座是S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
准绳纹也是天文历法符号。《史记·夏本纪》:“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淮南子·天文训》(撮引):“太皞执规而治春,炎帝执衡而治夏,黄帝执绳而制四方,少昊执矩而治秋,颛顼执权而治冬。……日冬至则斗北中绳,日夏至则斗南中绳。……故曰规生矩杀,衡长权藏,绳居中央,为四时根。”《吕氏春秋·分职》:“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夏商周宫室即明堂,顶层为昆仑台(天文台)。重大节日万舞祭天,常于明堂之前举行,因此准绳纹也是万舞纹的标志。
例四,北京故宫藏战国早期错红铜帝星苍龙纹壶(图9-20.4)。壶身纹样是三圈菱形帝星纹和三圈S形苍龙纹。壶颈中间是鼻祖纹天帝,左右是窃曲纹两龙,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与“饕餮纹”内涵相同,也是“天帝乘龙巡天图”。
例五,北京故宫藏战国早期错红铜帝星苍龙纹瓿(图9-20.5)[27]。瓿身的八圈菱形帝星纹,上三下五,中间加入一圈S形苍龙纹。瓿盖外围是两圈菱形帝星纹,中间是顺时针旋转的三星旋转纹。
楚国也大量仿制晋式错红铜神兽纹铜器,形成了楚式错红铜神兽纹铜器。
12
34
56
78
图9-21 楚式错红铜神兽纹铜器
楚式错红铜神兽纹铜器,也常省略万舞舞者和蟠螭“饕餮纹”。见于河南驻马店上蔡郭庄春秋晚期楚墓的交午苍龙纹铜敦、铜豆(图9-21.1、2),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晚期楚墓的交午苍龙纹方豆、三足壶、浴缶(图9-21.3-5),安徽寿县春秋晚期蔡侯墓的交午苍龙纹蔡侯盥缶、蔡侯方鑑(图9-21.6-7)、苍龙纹蔡侯兽足敦(图9-21.8)等器[28]。所有苍龙纹,均有标示二十八宿第一宿即角宿的龙角;旧多误称“虎纹”,然而虎无角。
楚式错红铜青铜器多饰苍龙纹,正是战国韩人申不害所著《申子》之“叶公好龙”寓言的现实基础:“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引《申子》佚文)叶公子高是楚国宗室,氏沈,名诸梁,字子高,封地叶邑(河南叶县南旧城),是春秋晚期楚国北进中原所获新地。春秋早期楚国叛周称王,决意代周为王,自居真龙天子,因此苍龙成为楚式铜器出现频率最高的天文神兽。
1
23
45
67
89
图9-22,错金银青铜神兽:1苍龙,2、3朱雀,4、5白虎,7~9麒麟

晋式错金银技术,除了制作青铜礼器,又用于制作四大天文神兽的立体铜雕。
1974年河北平山战国中期魏属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四麟铜雕方案(图9-22.1):四维是东方苍龙,龙足之下是北方麒麟。四正是南方朱雀。合计十二天文神兽,对应一年十二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战国中期晋式错金银鸟首虎身神兽尊(图9-22.2):鸟首取自象征夏天的南方朱雀,虎身取自象征秋天的西方白虎,是象征夏秋二季的天文神兽,人间没有两者合体的凡兽。虎身的S形斑纹,是S形蟠虺纹的抽象图式。虎足的关节处,是逆时针旋转的三星旋转纹。
1988年山西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出土的鸟形尊(图9-22.3),象征南方朱雀。
1974年河北平山战国中期魏属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虎噬鹿铜插座(图9-22.4):虎即西方白虎,鹿即北方麒麟,白虎、麒麟是象征秋冬二季的天文神兽。虎背的条形斑纹,也是S形蟠虺纹之抽象图式。虎足的关节处,是逆时针旋转的蟠龙纹。
1974年河北平山战国中期魏属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神虎尊(图9-22.5),即西方白虎。虎身是火形龙星纹,虎足的关节处,是逆时针旋转的三星旋转纹。
春晚战早的晋国、楚国,又都制作了不少错金银麒麟尊。晋国之例见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山西浑源李峪晋墓出土的麒麟尊(图9-22.6),河北平山魏属中山王墓出土的双翼麒麟尊(图9-22.7);后者腰生双翼,证明并非凡鹿,而是飞翔于天的天文神兽。楚国之例见于河南淅川徐家岭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苍龙乘麒麟尊(图9-22.8、9)[29],麒麟、苍龙是象征冬春二季的天文神兽。
合体或合铸的两种动物,全都对应相邻两季,从不跳过其中一季,证明这些错金银兽雕均非人间凡兽,均为天文神兽。

三 西周太极图衍生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总览

本书下编三章,全面梳理了西周太极图衍生的西周中期以后三大青铜纹样: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由于各种变体极其繁复,图法、图式的演变主线不易理清,本章最后一节再予扼要性回顾总览。
12
1、2上古伏羲族太极图

34
3、4西周太极图

56
78
5~8西周窃曲纹

9101112
9~12春秋蟠螭纹

13141516
17181920
13~20战国蟠虺纹
图9-23 太极图、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的图法演变

龙山时代的伏羲族祖地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有两种伏羲太极图,一是对应顺时针旋转之天球的天盘太极图(图9-23.1),二是对应逆时针旋转之地球的地盘太极图(图9-23.2)。
中古夏商周传承了上古太极图,但是实行“绝地天通”政策而予秘藏,因为天文图像属于严禁外泄的“天机”。现代考古发现了秘藏于周代青铜礼器的十多例太极图,同样分为天盘太极图(图9-23.3)和地盘太极图(图9-23.4)。
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西周窃曲纹(图9-23.5~8),是西周太极图的化圆为方,也是西周太极图的秘藏图式。
春秋中晚期的春秋蟠螭纹(图9-23.9~12),是西周窃曲纹的微型化,也是西周太极图的秘藏图式。
春晚战早的战国蟠虺纹(图9-23.13~20)[30],是春秋蟠螭纹的微型化,也是西周太极图的秘藏图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不仅源于西周太极图,而且酷似上古以降的华夏天文符号万字符。
首先回顾一下伏羲学第二书《玉器之道》对上古伏羲族太极图和上古玉器三族万字符之相似性的辨析。
→→→
→ → →
图9-24 伏羲族太极图四象≈玉器族万字符四象

伏羲族太极图的四象与玉器族万字符的四象极其相似(图9-24),《玉器之道》业已辨析原因:“个别天象的局部规律,无不从属于全部天象的宇宙总规律。因此伏羲族表达太阳旋转规律的太极图,与玉器族表达北斗旋转规律的万字符,视觉形象酷似,天文内涵相通。”[31]
12
1西周窃曲纹,2春秋窃曲纹
34
3春秋蟠螭纹,4战国蟠虺纹

567
5甲骨文万字符,6春秋万字符,7战国万字符
图9-25 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酷似万字符

正因太极图和万字符是源于华夏文化两大源头(即上古伏羲族和上古玉器三族)且结构酷似的华夏天文两大符号,所以源于太极图的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酷似商周万字符并非无意巧合,而是有意融合,证据有三。
其一,西周晚期虢叔簠盖顶的窃曲纹(图9-25.1),龙耳纹样是“丫”字形(标准的龙耳纹样近于甲金文“左”、“右”,“丫”为简化形)。春秋早期鲁宰虤簠盖顶的窃曲纹(图9-25.2),龙耳纹样却是“卍”字形。这是春秋时期有意融合窃曲纹、万字符的硬证。
其二,春秋蟠螭纹的两螭之雌雄(图9-25.3),正是表达太极之阴阳,同时酷似甲骨文万字符(图9-25.5)、春秋万字符(图9-25.6)。春秋万字符的两龙之雌雄(图9-25.6),也是表达太极之阴阳,同时酷似春秋蟠螭纹(图9-25.3)。因此春秋蟠螭纹、春秋万字符都是同时表达太极图、万字符的符号。
其三,战国蟠虺纹(图9-25.4),承袭春秋蟠螭纹(图9-25.3),仍然酷似战国万字符(图9-25.7)[32],所以战国蟠虺纹、战国万字符也是同时表达太极图、万字符的符号。
太极图、万字符的相似性,由于前者为圆、后者为方而有所减弱,但在西周太极图化圆为方,衍生出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之后,方、圆之异已经弱化,因此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同时表达华夏天文两大图像,是周代青铜图法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上古至中古的六千年华夏图像系统,至此抵达了最高形式,走到了最后终点。

结语 从华夏文化共同体到华夏政治共同体

西周太极图衍生的三大青铜纹样,即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都是西周太极图的秘藏形式。西周太极图在1950年代出土以后,被错误命名为“团龙纹”或“团凤纹”,长期明珠暗投,一直未能解密,进而导致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无法解密,青铜纹样研究无法突破。
西周中期的青铜图法“商周之变”,导致了“崇人文”的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替代了“崇鬼神”的商周“饕餮纹”。
范铸法技术的升级,导致西周窃曲纹被微型化为春秋蟠螭纹。范铸法技术的再升级,以及楚式失蜡法、晋式错金银的创新,导致春秋蟠螭纹被微型化为战国蟠虺纹。与三大纹样对应的三大历史阶段是:西周,春秋,战国;与三大纹样对应的周室王权状况是:强大,衰落,式微。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中原文化对楚国文化具有较大优势,所以当时楚国青铜礼器的图法、图式,主要是模仿、追赶中原青铜礼器的图法、图式。但是春秋早期楚国叛周称王、疆域急剧扩张、文化强势崛起以后,中原文化对楚国文化的优势逐渐削弱,于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圈渐成分庭抗礼之势,双方不再是单向交流,转为双向交流和相互竞争,进一步促进了华夏全境各大区域文化的同质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华夏全境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华夏文化的“天下”观念,以及“天下一家”、“炎黄一家”等等观念。华夏的“天下”观念,从此成为超越地域、超越种族、超越阶层的文化观念,为战国末期的天下一统,奠定了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基础。于是战国末年秦国一统天下,此前的全球最大文化共同体,转化为此后的全球最大政治共同体,延续两千多年至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