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获评全美英语教师协会(NCTE)2017年度“优秀儿童诗集”称号
本书由桑德堡诗歌研究的权威、凯瑟琳.班泽博士编选和注释,并由获奖艺术家罗伯特.克劳福德配画。这个选集是年轻读者通往那独特而重要的美国声音的最佳路径。小读者将会在这本插图精美的诗集里发现卡尔·桑德堡的奇妙魅力。经由他的杰作——《年轻的牛蛙》《山南多》《雾》《烟与钢》等——这是进入桑德堡以及现代诗的世界的绝佳入门。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特意从桑德堡多年的创作中精选出35首适合孩子读的做成的诗歌绘本。桑德堡的诗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他的视觉关注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乐趣,比如《年轻的牛蛙》写的是一个男孩从牛蛙的叫声中听出了音乐,所表现的不是牛蛙的叫声,而是一个孩子喜欢动物音乐的乐趣;《爵士幻想曲》描写密西西比河的游船上人们表演爵士乐的狂放、洒脱,渲染一种热烈、欢快的情绪。有的诗歌带有泥土的芳香和人道主义的现实关怀,比如《伊利诺伊的农民》写了农民一辈子的辛勤,更让人震撼的是写出他们内心:总想被葬在自己的土地上,他带着梦想工作的地方。让读者对这个农民的形象油然而生敬意;还有《献给走在晨光前的人的赞美诗》《挖泥工》《我是人民,是草民》等都是对劳动人民的礼赞,赞美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的辛勤劳动。有的诗歌表现城市、乡村的不一样的瑰丽迷人的景色,比如《摩天大楼爱夜晚》写的是摩天大楼在夜晚就像优雅的女性穿着的闪闪发光的、带有迷人色彩的晚礼服的身影;《从奥马哈酒店窗口看日落》,描绘大地的开阔、浩瀚、壮丽,《山谷之歌》则描写山谷里一个寂静小村庄的安宁、恬静。诗人的这些诗歌有一种力量,涤荡心灵,有的带有生活的哲理,启迪孩子的心智,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表现力强的油画风格的绘画提升了本书的品质和阅读美感。
|
關於作者: |
卡尔?桑德伯格(1878—1967),美国著名诗人、传记作者和新闻记者,代表作有《亚伯拉罕:战争的年代》《太阳灼伤的西方石板》《蜜与盐》等。在精神上,他继承了惠特曼对于普通人民的爱和对于他们有能力应付一切的信赖,他的诗歌广泛取材于现实生活,歌颂劳动人民及其力量和乐观的未来。因而,桑德堡又被誉为“人民的诗人”。在形式上他继承了惠特曼所开创的那种粗犷、豪放,不拘音节、不用脚韵而有自然节奏的自由诗传统。1940年,卡尔·桑德堡因作品《亚伯拉罕:战争的年代》(四卷,1939年)获得普利策历史著作奖。1951年他因《诗歌全集》(1950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创作奖。
|
目錄:
|
前言 1
桑德堡诗歌中大写的“人”
(译者序) 1
人之诗
年轻的牛蛙 2
杂 草 3
汤 4
我是人民,是草民 5
山南多 7
葆 拉 8
手动系统 9
爵士乐幻想曲 10
伊利诺伊的农民 11
野牛比尔 12
初 月 13
树 枝 14
献给走在晨光前的人的赞美诗 17
有自豪下巴的人 18
击球与跑垒 19
地之 诗
雾 21
年轻的海 22
我是谁? 23
道路与终点 24
从奥马哈旅馆窗口看日落 25
特 急 26
笑咧嘴的玉米 27
挖泥工 28
游 艇 29
收获季的日落 30
老地方 31
黄色主题 32
野水牛的黄昏 33
烟和钢(节选) 34
摩天大楼爱夜晚 35
山谷之歌 36
两座山之间 37
某 年 38
河 道 39
沿街橱窗 40
卡尔·桑德堡所思所想 41
|
內容試閱:
|
走在晨光前的人(译者序)
你想必在一些美国的老电影或者电视剧里见过,这样一种美国农民形象:
脾气臭臭的老头子,能在恶劣自然环境里倔强求存、熟悉他的农活和工具,也能在城市的黑暗与热闹里面游走自如。但当他接触到小孩子,他就忍不住流露出他其实是一个圣诞老人的本性,在口袋里变出许多老旧又神秘的宝贝,掏出一把班卓琴,为你唱起带着淡淡忧伤、轻轻幽默的布鲁斯。
这本诗集的创作者、美国大诗人卡尔.桑德堡就是这样一个倔老头。这几十首“给孩子的诗”就是他口袋里掏出的宝贝礼物。
这些宝贝也许最初并非为21世纪的孩子而设,它们有的灿烂,有的稍有泥污磨损,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呢,带有近百年前那个时代的烙印,反映着曾在地球另一面努力生活的那些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总而言之,都是微言大义的、笑中有泪——或者相反。
卡尔·桑德堡(Carl August Sandburg,1878年1月6日-1967年7月22日),美国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小说家、民谣歌手、民俗学研究者,曾获三次普利策文学奖。其中两次为他的诗歌,一次为他为亚伯拉罕·林肯写的传记。 1939年12月4日当选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成名作是《芝加哥》(1916)和《玉米脱壳机》(1918),最后的诗作为《收获者》和《蜂蜜与盐》,《给孩子的诗》是他特意从多年创作中精选出来给未来一代的诗歌读本。
作为诗人,卡尔.桑德堡算得上上个世纪美国最有公众知名度的“国民诗人”。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诗歌紧贴普罗大众的生活,为之赞美、为之鼓与呼,继承了惠特曼的传统,弘扬美国梦的同时也反思美国梦。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吟游诗人,常常带着班卓琴全国巡回朗诵,边弹边吟唱自己的诗篇,诗的形式也倾向于民谣,富有音乐性和现场感染力,为他收获大量“粉丝”,包括美国总统。
在这本诗集里,有许多诗是以“面具”写作法所写,诗人代入一个现实存在或者虚构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说话——这样诗人和读者都可以扩阔自身囿于立场和经验的想象力,树立对芸芸众生的同理心。同理心,正是我们让孩子学习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情感教育。
卡尔.桑德堡很少以自己第一身口吻说话,即使他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擅于投射自身到他人及景物当中,不自私,所以能感染不同的读者。而当他书写自然景物的时候,充满了美国拓荒时代所残留的雄壮、以及一个神秘主义者的心醉神迷。这是美国文学之父爱默生、梭罗的传统,人与物齐,我们从绘本的风格也能看出来,自然的丰盛包围着人类,人类是其中大写的人,也是从属于万物、组成宇宙的平等元素。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诗写出了美国大萧条时代人民的荣光,人们在艰辛中维持着尊严——为着信仰、为着希望、为着彼此之间的爱。卡尔.桑德堡的诗韵铿锵有力,像劳动号子,也像教堂圣歌,是那个时代人民的“群、兴、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来读,仍然感动。
这是我第三位翻译的诗人,前两位是仓央嘉措和鲍勃.迪伦,恰好与他们一脉相承,翻译时注意的首要问题,都是如何保留民谣风味的音乐性。另外,他们都是有深刻地域特色的诗人,卡尔.桑德堡尤其强调自己的工农草根出身,诗中使用口语、俚语的同时又广泛融入本土典故和传奇故事,这些都是翻译的难度所在,如何能平衡对原作的忠实,又能照顾到我国少年儿童读者的理解力与认同感——这是我付出最多精力的地方。
不过,作为诗人译诗,我们向来拥有一定的“特权”,我们除了翻译诗同时也在写诗,有的句子是我们吃透了原诗的韵味的“再创作”——当然不会扭曲原意,但允许适当的发挥和同构,就像我和彼时彼地的卡尔.桑德堡一起尝试写一首21世纪的汉语诗一样。
最后我要感谢诗人周公度,替我和卡尔.桑德堡牵上线。感谢诗人曹疏影,她以世界文学研究的专业知识,给我的译稿提出非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令这些诗焕然一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