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編輯推薦: |
今日书写艺术的在世诸君,或许没有一位能像肯尼斯·克拉克爵士一样,将智慧、文雅和博学结合得恰到好处…… ——《纽约客》 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在艺术史研究领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著作颇丰,他主持的纪录片《文明》在BBC艺术系列纪录片中有重要地位。
2.本套装是国内少有的大开本克拉克艺术史全彩图文集,选取了克拉克爵士作品中较为通俗易懂,并有一定话题性的四本,集合了作者近30年的研究成果。
3.正在学习艺术/绘画,或对西方艺术感兴趣并想要进行深度了解的读者,会在本套装中有所收获。
装帧精美,大16开精装,图文并茂,4色全彩印刷,套装共1200多页,配有约800幅高清绘画,色彩还原度高,值得收藏。
|
內容簡介: |
《动物与人:从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艺术中的关系》
从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回归单纯。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反思之作,聚焦西方艺术研究中鲜少关注的动物议题,揭示“动物”带给“人类”何种启示。解读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人的关系,揭示背后的艺术传统与社会因素。无论是和谐相处、崇拜和恐惧,还是狩猎和杀戮时的残忍......在动物与人长久共存的过程中,它们不仅激发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也深化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伦勃朗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克拉克耗时25年的伦勃朗研究成果大公开,深度揭秘荷兰画派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深刻关联。本书对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作品和艺术道路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解读,呈现了伦勃朗“明暗法”之下更丰富的情绪。通过分析伦勃朗的绘画和版画作品,克拉克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画家是如何通过回忆和联想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的,也解释了伦勃朗如何通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研究而改变自身绘画风格。
《成为达·芬奇:列奥纳多的艺术传记》
牛津大学艺术史学者马丁坎普作序推荐,研究达·芬奇艺术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揭去“神”之光环,走进天才的内心世界,详实且生动的克拉克式讲述,再现达·芬奇的艺术成长历程。《蒙娜丽莎》《岩间圣母》……120余幅达芬奇名画与手稿清晰呈现。读懂达·芬奇的斜杠人设,你只需要这一本书。
《裸体艺术》
克拉克以揭示艺术之美为主题,从男性、女性、力量、痛苦、狂喜等几类主要的艺术题材入手,阐述了古风时期和中世纪以降西方裸体艺术的历史,引领读者洞悉裸体艺术中所蕴藏的真与美。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巴黎、纽约……都是裸体艺术绽放光芒的土壤。波留克列特斯、菲狄亚斯、普拉克西特列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丢勒、普桑、鲁本斯、安格尔、雷诺阿、毕加索等艺术史上的大人物,也都留下了重要的裸体艺术作品。
|
關於作者: |
肯尼斯·克拉克爵士(Sir Kenneth Clark, 1903—1983)
20 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三十岁即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二战期间主持战时艺术家计划 (War Artists Scheme)。 二战结束后,曾任牛津大学斯雷德教授(Slade professor)。他所主持的大型纪录片《文明》于1969 年首播,不仅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影响至今。
其著作包括《成为达· 芬奇:列奥纳多的艺术传记》(1939)、《艺术中的风景》(1949)、《裸体艺术》(1956)、《今日罗斯金》(1964)、《伦勃朗与意大利文艺复兴》(1966)、《文明》(1969)、《观看画作》(1972)、《动物与人:从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艺术中的关系》(1977)等。
译者简介
张敢
美术史论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系,获博士学位。1994 至1999 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从事西方美术史的教学和科研。2002 年1 月至今,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任教。2005 年5 月至2006 年4 月为英国剑桥大学美术史系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清华美术》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
已出版专著《外国美术史简编》《19 世纪欧洲美术》(下卷) 《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研究》, 译著《艺用解剖》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材《美术鉴赏》, “写给孩子的艺术史”丛书、《意大利壁画修复》等。
李欣
德语、英语译者,烟斗制作师。1980年生于浙江杭州。自幼学习美术,2000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毕业后前往德国明斯特大学主修西方美术史及日耳曼文学。译作有《反社会的人》(Die Asozialen)、《成为达·芬奇:列奥纳多的艺术传记》(Leonardo Da Vinci)等。
盛夏
独立撰稿人、翻译工作者。1995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习,获博士学位。曾经在美国埃姆斯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一度回到北京参与管理互联网创业公司。自2013年起,从事艺术领域翻译工作,与《艺术新闻》《艺术界》等媒体以及豪瑟沃斯画廊等知名艺术机构长期合作。译有《艺术创世记》。
|
目錄:
|
《动物与人:从史前至今两者在西方艺术中的关系》
前言………………………………………………………………………… I
神圣的和象征的动物……………………………………………………… 001
观察到的动物……………………………………………………………… 011
动物之美与活力…………………………………………………………… 020
被宠爱的动物……………………………………………………………… 029
被毁灭的动物……………………………………………………………… 036
图版
神圣的和象征的动物 图1—47… ……………………………………… 046
观察到的动物 图48—90………………………………………………… 086
动物之美与活力 图91—127… ………………………………………… 114
被宠爱的动物 图128—172……………………………………………… 146
被毁灭的动物 图173—207……………………………………………… 178
插图信息………………………………………………………………… 207
译名对照表……………………………………………………………… 225
译后记…………………………………………………………………… 231
《伦勃朗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前言 I
插图目录 V
第一章 反古典主义的伦勃朗 001
第二章 伦勃朗与文艺复兴盛期 043
第三章 伦勃朗与不朽的传统 089
第四章 伦勃朗与威尼斯画派 107
第五章 伦勃朗与文艺复兴早期 153
1656 年伦勃朗财产清单 197
引用主要书籍和文章 217
译名对照表 219
《成为达·芬奇:列奥纳多的艺术传记》
中文版前言 马丁·坎普
插图目录
图片来源
企鹅版作者简介
导读 克拉克的列奥纳多 马丁·坎普
企鹅版版本说明
鹈鹕丛书首版引言
鹈鹕丛书首版简介
第一章 1452—1482 年
本书的目标;列奥纳多的童年;跟随韦罗基奥的学徒生涯;韦罗基奥的绘画与雕塑;列奥纳多在韦罗基奥作品《基督受洗》中的贡献;乌菲兹美术馆的《圣母领报》;《列支敦士登肖像》;《慕尼黑圣母》;《柏诺瓦圣母》;以及,卢浮宫的《圣母领报》
第二章 1481—1490 年
乌菲兹美术馆的《三王来拜》;列奥纳多前往米兰;他的战争机械;他的作品清单;梵蒂冈的《圣杰罗姆》;巴黎的《岩间圣母》;一些肖像画;列奥纳多的学生;以及,列奥纳多和沙莱
第三章 笔记
笔记的范围和内容;列奥纳多思维的基本特征;早期笔记的内容,建筑,场景,寓言,寓言类绘画,讽刺画
第四章 《绘画论》
关于艺术的写作;《绘画论》;他的美学理论;关于绘画原理的笔记与明暗对比法,解剖学,戏剧化的分寸;《绘画论》中揭示他作为艺术家的特点
第五章 1485—1496 年
《斯福尔扎纪念像》《最后的晚餐》
第六章 1497—1503 年
《神圣的比例》;《木板厅》;列奥纳多离开米兰,造访曼托瓦和威尼斯;回到佛罗伦萨;《圣母子与圣安妮》草图;《伯灵顿宫底稿》;为切萨雷· 波吉亚服务;佛罗伦萨期间所做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列奥纳多的风景画以及对植物的研究;《勒达与天鹅》
第七章 1503—1508 年
列奥纳多在佛罗伦萨的高产期;《耶稣站在学者中间》;《海神》;对鸟类飞行、解剖学,以及运河的研究;《安吉亚里之战》;列奥纳多被召回米兰;伦敦《岩间圣母》;遗失的圣母;在佛罗伦萨与鲁斯蒂奇的合作;《花神蜡制胸像》
第八章 1508—1513 年
对地质学的兴趣;卢浮宫的《圣安妮》;《特里武尔齐奥纪念像》;《假面舞会戏服》;以及,最后的解剖学研究
第九章 1513—1519 年
列奥纳多在罗马期间;对流体力学的研究;《大洪水》素描;卢浮宫的《圣约翰》;列奥纳多在法国;《装着百合花的机械狮子》;以及去世和结论
生平年表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裸体艺术》
序
插图目录
第一章 裸体与裸像
第二章 阿波罗
第三章 维纳斯I
第四章 维纳斯II
第五章 力量
第六章 痛苦
第七章 狂喜
第八章 别样传统
第九章 以裸像本身为目标
译后记
译名对照表
|
內容試閱:
|
前言
本书的缘起是我受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国际受托人弗勒· 考尔斯(Fleur Cowles)之邀,要写一本关于艺术中的动物的书。对我而言,这个内容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研究的主题,然而,考虑到还从未有人关注过动物与人的关系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主题还是值得尝试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神话中的黄金时代和伊甸园,那个时候人与动物还是和谐共处的。到底是什么让人类占了上风,以至他们可以灭绝其他所有物种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事实上,原始人是崇拜动物的,古埃及人与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和我们今天一样也是热爱动物的。这种双重关系刚好构成了本书的主题。当然也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好奇和自我认同,另一方面是贪婪和残忍。我很快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庞大的主题,需要花费一个学者多年的精力。我没有时间和精力投身这项研究,然而国际“动物艺术”博物馆的计划又在不断推进。唯一可行的就是写一些简洁的文字,在书中提出一些问题,以激发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例如,有些动物是如何获得和保有一种神圣地位的,或者至少是如何成为神的象征的?为什么它们会被列入黄道十二宫呢?为什么至今被视为异教神祇的三种动物成了福音书作者的象征?诸如此类的问题形成了我称为“神圣的和象征的动物”的那个部分。它们让我最终得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否则,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把理查二世的白鹿与小酒店的招牌联系在一起,我也不会认识到兰西尔(Edwin Landseer)的《幽谷之王》和霍尔曼· 亨特(Holman Hunt)的《替罪羊》在象征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
根据人们观看动物的方式加以分类,我称另外两个部分为“观察到的动物”和“被宠爱的动物”。对于像乔治· 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这样的艺术家而言,这是一种人为的区分;但是对于其他绝大多数艺术家来说,只要不过分强调,这种区分还是有意义的。艺术家们一直在观察马、奶牛和公牛,而且毫无疑问也喜欢画它们。此外,狗一直是艺术家们热衷描绘的,因为它们非常可爱。(令人困惑的是,在欧洲艺术中,对猫的表现一直相对鲜见。)
许多杰出的动物绘画不属于这些类别。像亚述的雕刻家、哥特挂毯的织工、列奥纳多、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这样的艺术家,对动物的表现与其说出于爱,不如说是出于崇拜,而崇拜则会包含恐惧。因此,我增加了一个部分,称为“动物之美与活力”。在这里,动物被表现为处于身体压力极限的状态——奔跑、逃离、负伤、搏斗、死亡,这些是在表现人类主题时可以被称为英雄气概的品质。
最终,我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整个计划的起点:“被毁灭的动物”。在某些方面,这是最令人困扰的。在古代世界,人们沉迷于用动物献祭,而如今这已经销声匿迹了,我们甚至无法理解它是如何被赋予宗教权威的。为了取乐而残杀动物曾经非常普遍,现在仅存于很少的地域,假以时日,它也许同样会变得难以理解。狩猎仍然存在,矛盾的是,它将与对被猎杀动物的爱并存。这三者在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我认为,将这些作品作为历史文献或者心理文献来使用是非常公正的。
读者马上会注意到,我举的例子完全来自西方和近东艺术,而且我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论点仅与西方文化有关。这种限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如果我只想编一本能带给我快乐的动物图画的画册,那么我就不应该忽略印度的公牛雕刻、波斯细密画中的骆驼和大象、中国和日本艺术家充满神韵的作品,或者世界各地原始人类创作的大量可怕的动物。所有热爱艺术或动物的人都会被这些作品打动,但是我不能把它们用在我的文章里,因为我无法将自己的思想投射到创作它们的人的头脑里。将它们包括进来可能会让这本书更有吸引力,但是我认为那将剥夺本书现在所拥有的那些知识重点。
说明文字由伊恩· 萨顿和两位研究者——罗兰· 戴维斯和彼得· 哈里森撰写。他们拓展了我的想法,使我的提示和猜想有了实质内容,并且为那些我想包含在正文中,但又认为会打破其平衡的问题找到了空间。
我必须要感谢弗勒· 考尔斯发起了整个项目;感谢诺曼· 波蒂厄斯教授在动物献祭和占卜方面给予的宝贵帮助;还有,像往常一样,要感谢瓦尔堡学院,该研究机构对所有学者进行了资助。
神圣的和象征的动物
在佛罗伦萨的巴杰罗美术馆有一件象牙双联画,其中一翼表现了亚当与动物们在一起。亚当坐在离它们稍远一点的地方,脸上带着梦幻般的表情向它们微笑,而动物们似乎都非常自在。这件作品可以追溯到公元4 世纪,那时对俄耳甫斯(Orpheus)的表现依然非常普遍。黄金时代,俄耳甫斯对野兽们歌唱(见图5),伊甸园(见图7),还有挪亚进入方舟(见图3),这些寓言都描绘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它们填补了想象的需要,但是,这一切不过是神话罢了。有史以来,人类对动物的感情是复杂、变化无常和矛盾的,充斥着恐惧、崇拜、贪婪、残忍和爱。为什么黄金时代的和谐不复存在了呢?答案在于一种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最高成就的能力:逐渐认识到他所发出的声音可以如此清晰地描述他的经验。人类创造了语言,他可以与其他人交流;因此,当需要满足他的辘辘饥肠的时候,他可以智胜那些不善表达的动物。他能够告诉他的同伴如何挖坑和修尖长矛。除了非洲的布须曼人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仍在延续着某些传统之外,我们没有任何关于这个人类早期阶段的口头证据。然而,我们有大量的视觉证据,可以一直追溯到石器时代,比如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的洞窟壁画遗存(见图8、图9)。这些证据由于考古学家不诚实的修复而广为人知,给人留下了完全错误的印象。事实上,它们只是一些斑点或划痕;但是,其中确实有野牛和其他动物的形象。我们会问,究竟是什么促使那靠打猎为生的人,在他的洞窟墙壁上如此生动准确地去描绘他的对手?史前历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通常基于材料证据。他们说,这些绘画的目的是赋予原始人战胜动物的力量,从而提高他们狩猎的成功率。对一种生物的表现被看作这种生物的替代物,并被赋予魔力,这一点是确实存在的。女巫和巫医会刺穿他们想要杀掉的人的人偶,而在一个被称为“三兄弟洞”的早期洞窟里,动物有被长矛击刺的痕迹。但是,对于阿尔塔米拉洞窟凹凸不平的墙面上那些依稀可辨的活泼而精力充沛的动物而言,情况也是这样的吗?在拉斯科洞窟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与那些强健的动物相比,显得过于孱弱了。难道我们真的相信他们会认为自己比他们了不起的伙伴更为强大吗?难道他们不是在表达他们的妒忌和羡慕吗?我们认为,在史前时代,人与动物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布须曼人鲜活的记忆也证实了这一点。当人类还没有学会使用工具,语言也不完备的时候,动物则占有绝对的优势,除了智力的局限之外,在力量和速度上远超人类。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洞窟壁画中的动物实际上是人类钦佩之情的记录。“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他们以确定无疑的口吻说,“这些都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亲戚。”我的猜测似乎在人与动物的下一阶段的关系中得到了证实:他们选择动物作为族群的神圣象征,也就是所谓的图腾。猎取必需的食物,同时又崇拜比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生命天赋更为强大的动物,这种双重关系自最初建立起来之后一直持续到今天。
图腾存在于世界各地,可能是自发形成的,但是它在非洲最为强大和复杂。早期的埃及人可以视为非洲人的祖先,就是在那里我们看到最早的图腾向所谓宗教的转变。这种图腾的影响如此强大,以至埃及艺术一直试图将人与动物结合在一起。在整个埃及的历史中,都能见到拥有完美的人的身体却保留着鸟和其他动物的头的人的形象。这些动物的头成为我们欣赏埃及艺术的障碍,特别是长着豺狼头的阿努比斯(Anubis)。希腊人却反其道而行,他们创造了半人马和鹰身女妖——这似乎是在生物学和审美两个方面都更容易被人接受的结合形式。但是,在很早的时候埃及就形成了神圣的动物的观念,它们被视同法老或者是神王(god-king,即法老)的保护者。神圣的动物是第一批雕塑表现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批雕塑可以被称作艺术品。
在所有神圣的动物中,荷鲁斯(Horus)是绝对的神。卢浮宫里的荷鲁斯(见图12)拥有一种简洁而庄严的气息,是一种伟大的宗教形象。在埃及艺术中,其他神圣动物的神性逐渐减少。牛神哈索尔(Hathor,见图14)受到像哈特谢普苏特这样的法老的钟爱,公羊被赋予阿蒙神(Amun)的神性,所有参观卡尔纳克的人都会深切地注意到这一点。猿猴透特(Toth,见图13)也被神化了,但是只在很小的范围内,缺少荷鲁斯的普遍力量;圣鹮(见图11)也是如此,它是较晚进入这个动物万神殿的;透特还有另外一个化身——猫。
我们很容易在埃及艺术中发现存在着如此众多的神圣动物,而且它们都被创作成了优美杰出的雕塑图像,并且被赋予了与最初的想法一致的神圣力量。由于这些图像出自艺术家之手,因此势必存在微小的差异,但这些都被信众忽略了。埃及艺术家可不像其他早期文明那样,将自己视为卑微的手艺人,他们知道如何赋予一个原型多样的生命力。
除了这种伟大的生命天赋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让动物们被视为神圣力量,那就是它们不会说话,这反而让它们愈加神秘。所有的神都是难以琢磨的。“我是自有永有的。”如果荷鲁斯对所有问题有问必答,或者哈索尔出来解释为什么在中王国时期她的地位突然飙升,他们肯定会丧失不少权威。
但是,在这些神圣属性之外,古埃及拥有如此众多的半神动物还在于某种心态,这种心态并不一定与宗教情感相伴,这种心态就是爱。埃及人热爱动物。这种说法肯定会被人类学家斥为现代人多愁善感的无稽之谈,但是很显然,埃及人对动物的感情更接近我们现代人,而不是其他古代人类。我们可以从萨卡拉附近的陵墓浮雕中看到这一点(见图130)。像蒂(Ti)和麦勒卢卡(Mereruka)这样的高级官吏,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羊群和其他畜群,因此在他们的墓室墙壁上布满了表现农牧业场景的画面。这些浮雕显示埃及人试图驯养所有种类的动物,但是只成功地驯养了我们今天的那些伙伴,如猫和狗,以及那些仍然占据着我们农场的动物。五千年来,人们驯化了羊和牛,却不能驯化狍,这是多么神奇的自然法则啊!猫在被视为神圣之物之前的一千多年就是人类的宠物了,希罗多德在一则故事中说,当一所房子着火时,埃及人首先想到的是救他的猫,“他们将它们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房子却被烧毁了”。这既反映了他们对动物的爱,也反映了他们对待图腾的态度。古王国陵墓中表现动物生命的浮雕异常丰富,令人感动。其中一个最熟悉的画面就是一个农民背着一头小牛,母牛跟在后面舔着它。在希腊、罗马或者闪米特人的世界里,这样的事件怎么会被如此充满同情地观察和记录下来呢?这种和谐的感情只可能在尼罗河畔宁静祥和与持续的田园生活中发展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