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读懂他们,就能读懂科学家精神,读懂新中国历程,读懂新时代强音。
|
內容簡介: |
一位位功勋级的科学家,没有想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能关乎中国某个领域的走向。全书主要介绍了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于敏、张伯礼、吴孟超、郑哲敏等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探寻着他们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打拼的真实细节,记录着那一个个影响中国科技进程的科研诞生的传奇及背后的人的非常履历,还原他们闪亮光环背后的本色。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励更多的读者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功立业。
|
關於作者: |
余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共青团中央《中华儿女》首席记者、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出版有《荣归》《本真毛泽东》《魅力周恩来》《邓小平的最后岁月》《只此青绿》等畅销专著。部分作品为中学语文课文及语文试卷阅读考试范文,多部作品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项目。
吴志菲,红色励志作家。出版有《触摸红墙》《中南海大讲堂》《墙上的集体记忆》《红歌纪事》《中国经济前沿报告》等,大量作品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作家文摘》《读者》等刊发或转载。
|
目錄:
|
钱学森
夫人眼中的“中国导弹之父”
“平易、谦和、淡泊,他从不追求什么名和利” / 003
“祖国与民族,一直在他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 009
“他多次‘失踪’,每次‘失踪’总是给祖国人民带来惊喜” / 012
“他更喜欢贝多芬的作品,我俩生活得富有情趣” / 015
彭桓武
天殷嘱我重斯文
病弱儿·明星学生·两弹元勋 / 022
海归“守门人”不惑之年的情书却是缺点清单 / 025
被公安屡逮的大科学家日常怪事多 / 029
资深院士当学生补习生活自理课程 / 032
程开甲
传递中国科研正能量
销声匿迹在“死亡之海”的岁月 / 044
“核司令”的深厚底蕴源自名师名校的熏陶 / 048
随和而严谨的科学大家与他创建的“小科学院” / 054
吴文俊
“数学机械化之父”的圆满句号
不言退休的“数学机械化之父” / 061
“吴方法”打造数学机械化“吴家军” / 064
“吴公式”主人的生活不“公式” / 066
吴良镛
先人居之忧而忧
匠心妙手让古都添新韵 / 074
“人民建筑师”缘起一个城市的危垣残壁 / 076
“人居之父”致力中国城乡建设 / 080
读万卷书、谋万人居 / 083
吴孟超
肝脏外科的“一把手”
神奇的手:一次次让生命的希望重新点燃 / 092
成功的“手法”:从操割胶刀到持手术刀 / 095
难得的“种子选手”:差一点与手术台无缘 / 099
德艺双馨的手足情:实事求是才是“晚节” / 103
永远的“新手”:在一个又一个“第一”中推陈出新 / 105
郑哲敏
“驯服”炸药的爆炸力学泰斗
深受父亲影响的富庶顽童 / 112
师从两“钱”的不解之缘 / 115
要干“出汗”与“爬坡”的工作 / 121
健康长寿的秘诀与走向成功的秘籍 / 125
于敏
一个曾经绝密了28 年的名字
隐姓埋名的岁月 / 132
三次死里逃生后站在核前沿 / 136
“国产土专家一号”的忠孝两全 / 139
戏院门前等退票的“核界诸葛” / 144
张存浩
多次的转轨与不变的梦想
“科技报国”成为一生的追求 / 151
多次“转行”成就“两料先驱” / 154
挚爱古典音乐的院士挂念的是科研 / 156
袁隆平
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
一篇科研论文问世的背后 / 163
科学的春天里成了“老大哥” / 167
“农民本色”依旧的“富翁” / 169
屠呦呦
低调的“青蒿素之母”
领衔科研课题攻关 / 177
17 个字给世界一个惊喜 / 182
迟到数十年的荣光 / 187
严谨而坚毅的“马大哈” / 191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 195
钟南山
“院士医生”逆行而上的背后
“如何做人”是他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人生财富 / 203
当“小白鼠饲养员”是他医学启蒙的第一步 / 208
研究痰使他走上呼吸疾病治疗的“正道” / 212
抗疫勇士也是社会活动家 / 217
耄耋的“中年人”谈养生 / 219
王选
顶天立地的人梯
一鸣惊人:“领跑人”原本是个“局外人” / 227
独辟蹊径:无人区最能出成果 / 233
顶天立地:从逐鹿书斋到决战市场 / 237
乐为人梯:给你我的肩 / 239
王小谟
把雷达“搬”上“空中司令部”
“老母鸡”在质疑中成为“空中雄鹰” / 250
以人生之远谋推国家之宏谟 / 256
在悠扬婉转的京腔京韵中笑对病魔 / 261
张伯礼
中医战疫的“人民英雄”
师者:最喜欢的还是别人喊我“张老师” / 270
勇者: 我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 / 274
医者:“清零”于我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 279
仁者:道德情操和爱心在我眼里比医术重要 / 284
学者:我觉得“中医西医孰强”的争论很无聊 / 287
|
內容試閱:
|
用笔挖掘 用心感知
——从这里读懂科学家精神与科学思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科技中国的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来提供动能和支撑。除了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还要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等,为科技中国的长远发展筑牢人才资源基础。
翻阅眼前的两大摞清样稿,昔日采访的情景历历在目。
这两本书是人人都能轻松读懂的科学家传记姊妹篇。我们所采写的都是瞄准国际科学前沿、领衔各自研究领域并卓有成就的当代中国著名科学家。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时代的偶像。他们不仅以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而且以崇高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国功勋》以传主荣获有关大奖的时间先后为序。这里有宏大叙事,也有主人公的亲历见证。一位位功勋级的科学家,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项研究成果会关乎中国某个领域未来的走向。他们参与其中,在关系国家战略或民生的重大问题研究和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探寻他们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而打拼的真实细节,记录那一个个影响中国科技进程的传奇故事,还原他们闪亮光环背后的本色。《大国栋梁》则以传主出生的年月先后为序。这里有盘点、有讲述,也有解析。我们在握有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基础上努力去挖掘这些著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用心去感知那一个个生命之上的另一种温度,让科技走下神坛、步入大众,努力去开垦、深挖,去触摸科技中国的时代心跳。这些享誉业界科技大家的成长历程、卓越成就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让我们直面一个个科学发明的不易与波折,感受科坛大家鲜为人知的多彩人生。
一位位科学家虽然科研领域有所不同,且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爱国心强、自小勤奋、有志气、有远见、工作热情、团结协作、创新思维力强、乐观、谦虚、淡泊等。因此,书中通过对他们成长足迹的还原、成才履历的记述、成功心得的感悟,真切地为读者呈现出一位位正能量的励志典范。书中字里行间有他们钻研科学的热情,也有他们珍贵的回忆;有成功的激动,也有陷入困顿的不放弃;有科考生活的真实展现,也有冲破重重障碍、攻破层层难关、攻克世界性难题的传奇细节;有家国的宏大叙事,也有人生追梦的精彩故事;有知识视野的开拓,也有科学空间的精神扩展;等等。可以说,为读者呈现的是一幅中国科学家别样的图鉴。
科学家传,就是科学家的精神史。2020 年9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也是《大国功勋》《大国栋梁》姊妹篇所阐释的精神内核。钱学森多次“失踪”给国人带来的惊喜、袁隆平改变世界那粒种子的发现、屠呦呦迟到数十年的荣光、“人民英雄”张伯礼与“英雄城市”武汉肝胆相照的背后、肝脏外科“一把手”吴孟超一个又一个“第一”中的推陈出新、院士寿星贝时璋与年轻边缘科学的不解之缘、“几何爷爷”苏步青的立体人生……在书中,我们用笔挖掘、用心感知。他们筚路蓝缕的拼劲、报效祖国的赤诚、隐姓埋名的坚守、为国铸器的匠心……我们全面记录,倾情呈现。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写作中,我们尽可能以客观、平实的态度描绘、表达、解读他们的初心与梦想、坚守与奉献;尽可能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来展现他们博大赤诚的家国情怀、不辱使命的责任担当、不惧困苦的豪迈气概、勇登巅峰的决胜定力。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崇高的,同时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崇高的不只是学术成就、科学思想,还有人格魅力;普通的是这些科学家在生活中也具有“烟火气”与“泥土味”。我们的创作并非全景展现中国科研的某一领域,只是以“微”视角切入,全力在人物刻画、细节挖掘上下功夫,让科技的“硬”在文字的表达中“软”化,尽可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一位位传主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家精神的固守。这里有我们创作方法的尝试,也有我们对时代语境下的思考与现实意义的观照。与其说这里写的是一位位科学大家的传记,不如说披露的是几代科坛巨擘的心灵史、精神史。读懂他们,就能读懂科学家精神,读懂新中国历程,读懂新时代强音。
翻开这两本书,一种精神的力量会向你扑面而来。科学是宽阔而深广的大海,我们只是萃取了海水中一瓢清澈和蔚蓝,期待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神奇和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