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解读12位影响深远的近现代人物,他们涉及思想、艺术、文学、历史与收藏多重领域,铺开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天空,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80多位三联记者,行走20余万公里,辗转世界各地,采访大师后人与研究者,实地考证,挖掘15万独家资料、私密素材,由三联资深主笔精心打磨而成。
★全方位展现大师的真实人生:撕去标签,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私底下,他们会说什么贴心话?面对具体的生存、求学、工作……他们会如何选择?他们又是如何走出时代的洪流,成为自己?
★回望大师在时代沉浮中的人生,探索大师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成为我们当下面对生活与困境的一种指引。
★“中国群星闪耀时Ⅱ”中读精品课同步上线,由12位一线明星走心领读。
|
內容簡介: |
20 世纪初,一场知识界的新文化运动及之后的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发端。新思潮不断涌现,大师成群而来,他们从不同领域发出的光芒,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一起构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
本书选取鲁迅、巴金、陈寅恪、杨绛、齐白石、梅兰芳等各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通过三联记者翻阅史料,辗转世界各地采访,实地考证,积累15万字的独家资料写成,全方位展现了大师们的真实人生,还原了他们在时代沉浮中的命运遭际与个人选择。
他们饱含着奋不顾身的孤勇和对生命极大的热情,在对时代、家国的责任和关照中,完成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他们起落沉浮的人生故事,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自身道路的缩影,也是百年中国风云际会的侧影。回望他们起起落落的人生、在历史沉浮中的选择,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对我们当下面对生活与困境也是一种指引
|
關於作者: |
《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曾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最美期刊等荣誉。
|
目錄:
|
鲁迅:从弱国子民到精神战士
一、在故乡:怀疑传统 /3
二、蜕变:从弱国子民到精神战士 /13
三、在北京成为鲁迅 /22
陈寅恪:“教授中的教授”
一、书斋悠悠的黄金时代 /35
二、在乱世流离中站上中古史的巅峰 /45
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54
老舍:大时代的“写家”
一、穷人、旗人、“写家”/67
二、老舍在美国 /76
三、从《茶馆》到《正红旗下》:最后挽歌 /86
巴金:讲真话的世纪文人
一、成名:《家》背后的曲折故事 /97
二、动荡:在“五四”时代 /105
三、后半生:“我为你们而活”/113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一、《我们仨》最后的日子 /125
二、成为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134
三、跨越新旧女性,一个特殊的写作者和知识分子 /144
齐白石:“人民艺术家”
一、乡居与远游 /157
二、衰年变法 /165
三、草间偷活 /173
丰子恺:画的都是生活,讲的却是人生
一、前卫的“子恺漫画”/185
二、45 年 450 幅“护生画”/194
三、他是画家,但首先是一个文人 /201
梅兰芳:“一代完人”
一、从梅郎到梅先生,改良与求变 /215
二、梅孟之恋,情非得已 /222
三、“一代完人”,师与友 /229
王世襄:京城第一大“玩家”
一、从逍遥公子到潜心治学 /247
二、“不冤不乐”,存留中华民族文化 /257
三、王世襄和他的朋友们 /268
金庸:侠之大者
一、香港的金庸,金庸的世界 /279
二、“金庸迷”的“想象共同体”/287
三、“报业大亨”查良镛 /296
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一、渡海而来的“乡愁”诗人 /307
二、台湾现代诗运动的“弄潮儿”/316
三、一个更为复杂的诗人 /326
李敖:孤胆先驱
一、青年文士的崛起 /335
二、“斗士”与文商 /344
三、笑傲江湖的名嘴 /354
|
內容試閱: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56年9月,中山大学开学,陈寅恪在家中接待了刚考入中大的本科新生们的拜访,这在今天的大学教授中也并不常见。陈寅恪兴致勃勃地问大家,有多少人是第一志愿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多少人第一志愿报了中山大学历史系,打趣地说没去北大也没关系,因为那里的教师“是我的学生”。陈寅恪给了学生们两点建议:一是学好古文和外文,打下阅读基础;二是要锻炼好身体,否则会半途而废。
1956年,可以说是陈寅恪人生最后二十年最愉悦的一段时光。学校对这位定居广东的史学大师提供了尽可能好的待遇,《中山大学学报》为陈寅恪等人设立了“特级稿费”制度,陈寅恪也处在相对旺盛的创作期,接连刊发了五篇论文,校内仅有的两辆小汽车之一可供他随时调用,对于极少出门的陈寅恪来说,这更多是一种礼遇象征。
陈寅恪在中山大学校园内居住的二层红色小楼四周,附带独立的数千平方米的草坪,古木掩映,曲径通幽,自成一体不受外界打扰。即使对校园历史一无所知的访客也能够凭空间的独特性判断出,只有最重要的人物才有资格住在这里。这就是东南区一号,陈寅恪生前居住过近20年的地方。
如今故居仍专门用于纪念陈寅恪,没有做其他用途。小楼旁边是一条著名的小路,学校为方便视力微弱的陈寅恪散步,在这条路上铺设了特别的白色水泥,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陈寅恪在夫人唐筼的陪伴下在这里散步。
陈寅恪的学生、如今已经90岁的胡守为教授回忆,以前上课就在小楼二层半开放的回廊。因为行动不便,陈寅恪的研究、上课都在家中进行。站在二楼通透的回廊上,一块小黑板和十几个座位就放置在这里,旁边高大的棕树触手可及,阳光照在眼前开阔的草坪上,景致十分安宁。
陈寅恪的课虽名气大,但从来不拥挤,学生一般从几人到十几个人,偶尔有其他教师来旁听。他从不点名,不记考勤。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只有胡守为一人。他来了之后,陈寅恪却让他等一下,特意上楼换好长衫,然后对这位本科生说,胡先生,咱们上课吧。胡守为说,他对近70年前的这一幕记忆犹新,后来他自己成为中山大学的历史系主任、副校长,始终优先保证给学生上课的时间。
作为历史系与中文系的双聘教授,陈寅恪轮流讲授白居易的诗与唐代史的课程。有一种说法是陈寅恪上课“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每一节课从不重复自己。真的是如此吗?说到这一传闻,胡守为笑着解释这是后人的臆想,“在大学里教过书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陈老师也做讲义,说明他每学期讲的是基本一样的”。
不过,在陈寅恪人生中的最后二十年,并非都是这样的好时光。就在1956年这些和睦场景前不久,发生了著名的“陈寅恪拒绝北上”事件。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历史研究委员会,其中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上古、中古、近代三个历史研究所,由三位最负盛名的学者出任所长,其中上古史是郭沫若、中古史是陈寅恪、近代史是范文澜。对陈寅恪的任命因为他要求“不谈马列”而取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