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中”与“中庸”: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是我社承担的国家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成果之一。属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本书对于“中”与“中庸”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生成及演变的轨迹加以梳理,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儒学要旨,而且能够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之特征,了解中国人的性格。
|
內容簡介: |
《“中”与“中庸”: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是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写的“小书”,主要围绕“中”和“中庸”两个概念展开。在中国古代,从西汉(前206—25)武帝时代(前140—前87)直至清代(1644—1911)的两千多年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是儒家学说;在儒家的思想系统中,“中”和“中庸”属于核心范畴,与“仁”“义”“礼”“智”“信”“心”“性”“诚”“敬”等为数不多的概念属于同一层级,而且与这些核心概念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过对“中”与“中庸”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演变的分析考察,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切入儒家思想体系的内核之中,从而对其丰富意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和阐发。
在这本小书中,我们将按照时代的历史顺序展开对这两个概念含义生成与演变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们所体现出的诸种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在儒学概念网络中的核心位置。
|
關於作者: |
李春青,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专职研究员,文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古代文论和文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六项、教育 部项目三项。独立著述《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魏文人》(三联书店2014)等十三种,另有合著、合译、主编著作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著作曾获得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
|
目錄:
|
第一章 先秦儒家典籍中“中”与“中庸”之诸义
第一节 孔子对“中”的理解
第二节 孟子和荀子对“中”之含义的新阐发
第三节 《易传》和《中庸》关于“中”与“中庸”的思想
第二章 经学语境下的“中”与“中庸”
第一节 董仲舒、扬雄对“中”之意旨的阐发
第二节 《白虎通义》对“中”“中和”等概念的新解释
第三节 《中论》与《中说》对“中”义之阐发
第三章 程朱理学话语系统中的“中”与“中庸”
第一节 张载宇宙论中“中”与“中庸”的含义
第二节 “二程”心性论中“中”与“中庸”的位置
第三节 朱熹“体用论”框架中的“中”与“中庸”
第四章 心学话语系统的“中”与“中庸”
第一节 从陈献章到王阳明
第二节 何心隐之《论中》
第五章 “中”与“中庸”的文化逻辑与现代意义
第一节 “合外内之道”的根据
第二节 “中”与儒家士人心态
|
內容試閱:
|
自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译本2005年出版)以及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罗伊尔所著《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中译本2007年出版)等一批来自西方的著作被引进我国学界之后,以“关键词”为研究方法的研究渐渐形成一种热潮,各种论文和著作层出不穷。再加上来自德国的“概念史”研究方法的推动,“关键词”作为研究方法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了。
然而人们往往忽略在中国古代事实上也存在着中国式的关键词研究。此类著述极多,举其荦荦大者,如南宋的理学家陈淳所著《北溪字义》可以说是一部最接近现代“关键词”研究的著作。该书正文列命、性、心、情、才、志、意等三十个(二十五门)理学的关键词进行解读与阐发,既辨其意涵,复考其源流,对重要词语的阐述往往长达数千言。例如关于“性”字,先援引程朱之说以确定其基本意指,然后考察自子思、孟子、荀子、《易传》以及扬雄、韩愈、苏轼、胡寅诸人所论以辨其源流,并旁及佛释之学,涉及方方面面,是古代关于“性”字最为完备详审的论述。该书提纲挈领,是理学入门的极佳读物。再如清代乾嘉学派之祖师爷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列理、天道、性、才、道、仁、诚、权等八个儒学核心词语加以阐述。先胪列其基本义项,然后考察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分析其与相关词语之联系,辨析前人各种不同解说之得失,剖析极为深刻而精微。例如关于“理”的阐述多大一万余字,本身即是一篇极有学理深度的学术论文,其辨言析理之深邃精微、义理阐发之周详细密,在宋明理学著述中是极为罕见的。从《北溪字义》到《孟子字义疏证》即足以表明中国古代有自己的一套“关键词”研究的传统。现代以来,中国学术以引进西学并加以运用为主流,但在西方“关键词”和“概念史”研究之外,中国固有传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最有代表性的前有章太炎、刘师培关于“文学”一词的辨析,后有朱自清对于“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等词语的论证,都主要是一种中国式的关键词研究。
我们这里关于“中”的含义与意义之历史演变的梳理和探讨既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关键词”“概念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也是对中国古代“字义”研究传统的继承。我们试图结合具体历史语境中展示“中”的文化意蕴、形成原因及其历史关联性。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笔者学力之局限,这本小书肯定未能穷尽“中”字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也可能存在着种种舛讹之处,敬请方家批评纠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