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至1945年间,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缩写NSDAP,简称纳粹党)建立的“第三帝国”推行一系列极权统治,还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最为黑暗的一笔。二战结束后,如何面对纳粹主义这段沉重的过去,成为联邦德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希特勒政权被终结了,纳粹历史却无法因此而轻松地画上句号,“纳粹主义的第二段历史”(die zweite Geschichte des Nationalsozialismus)开始了,这就是迄今为止“连续不断且充满冲突的克服与排挤罪行的过程、政治转变的过程、哀悼纪念的过程、公众回忆与遗忘的过程、历史编纂解释与重新解释的过程以及虚构与叙述的过程”,这就是联邦德国克服纳粹主义过去的历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所有指向当下和未来的诉求中,在所有国家重建、社会变革、代际更替和价值转化的动荡年代中,联邦德国始终不得不“就教”于她最新的历史——纳粹主义的过去。在此期间,她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不止一次受到挑战,经常被这段历史所激怒,为此争论不休甚至两极分化,却也因此刮骨疗伤,克服一系列困难,在痛苦中成长和蜕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待纳粹主义的历史也进入了将自我历史化的层面,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文化学家们开始关注、总结、分析、批判和反思德国人在各个领域面对纳粹历史的种种行为,并且由此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备的研究术语和体系。然而回首与纳粹历史交锋的过程,在联邦德国是否成功克服过去的问题上,审视者们却无法达成一致。一方看到的是各种沉默、排挤、否认和顽抗的丑闻,甚至认为德国人要因此背负上“第二重罪责”。另一方则对联邦德国勇敢完成清理过去的任务大加赞赏,因为在其他国度,没有一个继任政权能如此彻底地承认罪行,并对此展开如此深入的研究。
这种对立立场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克服过去”并非一个可以简单概括的一次性事件。其错综复杂,难以尽述。因此对它的考察不但要追问德国人如何克服过去,而且要追问克服过去之路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不但要审视克服过去作为个别事件之意义,而且要审视它在德国人整体的政治意识和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变迁;不但要将克服过去视为纳粹历史与时代状况共同作用产生的“果”,而且要将其视为新现象和新变化的“因”。由此,联邦德国克服纳粹主义过去的历史才能被置于一个全新的语境中,并且呈现出一幅清晰的、立体的、动态的多层画卷。在这一研究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围绕1949年至1989年间联邦德国如何对待纳粹历史的问题,从史学的学术研究和政党的历史政策出发,以政治、学术、社会与文化交织的复杂语境为背景,以历史学家和政治人物的言行著述为依据,勾勒其克服纳粹历史的复杂路线,并且辨明各种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揭示此消彼长的政治力量博弈对关于纳粹主义的讨论所产生的影响。
在展开具体研究之前,首先需要考察“克服过去”(Vergangenheitsbew.ltigung)与“历史政策”(Geschichtspolitik)两者从时政性的概念到史学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划分研究阶段,并且介绍研究中运用的场域和代际等分析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