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专业学者全景式指引宋史的治学门径;再现邓广铭、漆侠等前辈学人的人格魅力。多幅插图,版式舒朗,封面雕花工艺。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李华瑞教授的读书与生活随笔,书名来自李华瑞教授的故乡“平坡镇”以及祖籍“遵道镇”。本书共收录了36篇随笔、杂文,包括书序、书评、纪事和追忆,涉及中古经济 史、中古政治文化、宋辽夏金史、宋史研究史、忆师友等方方面面。 通过李教授先生的指点,读者可以饱览宋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仿佛回到宋朝,比如: 为何宋代有繁华的夜间经济? 北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了吗? 北宋轻视武人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王安石与孟子有什么关系? 宋代的第一文臣是谁? 学者是如何复原死语言——西夏语? 以上问题均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此外,李华瑞教授的处世、问学之道也值得读者朋友们学习,他对邓广铭、漆侠、陈守忠等著名宋史前辈学者的感人至深的回忆,让人无不感叹老一辈学者的人格与学术魅力,也激励 后学者,求学的基础贵在“尊师重道”。
|
關於作者: |
李华瑞,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敦和讲席教授、教育bu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 等职。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12部、编著8部、合编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 240 余篇。著有《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宋夏 关系史》《宋史论集》《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宋夏史探研集》《西夏史探赜》《探寻宋型国家的历史》《宋夏史探知集》等;主编《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宋辽西夏金史青蓝 集》《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认识》等。
|
目錄:
|
目录
001.自序
第一辑.中古经济史
003.《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评介
007.走出“宋代近世说”
.... ——《宋夏史探知集》自序
013.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了吗?
.... ——评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
019.从矿冶业看宋代经济
022.宋朝的“夜间经济”缘何兴盛
035.评《明清高利贷资本》
043.《北宋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研究》序
046.杨芳《宋代仓廪制度研究》序
第二辑.中古政治文化
053.历史学视野下的政治文化
....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
058.重建北宋政治文化的扛鼎之作
.... ——读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062.《武士的悲哀 ——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评介
065.《司马光与王安石——中国历代人物研究系列之
一》序
069.宋代践行孟子的仁政思想
076.宋太祖的恻隐之心
.... ——孟子思想对宋代的影响
083.王安石读史断想
089.中国图像史学学科的性质及特点
094.评《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
第三辑.宋辽夏金史
105.《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后记
108.《宋夏史探研集》序言
111.探寻“宋型国家”的历史
118.《宋代西北方音》简介
123.“制蕃字以为程文,立蕃学以造人士”
.... ——西夏开国皇帝元昊
128.宋朝第一文臣:范仲淹
第四辑.宋史研究史
137.中国宋史研究会四十年历程的见证
159.从落后到兴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宋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172.对宋朝历史为何有多样解读
176.开拓宋史研究新格局
184.也说“大宋史”
193.与研究生谈读书心得
第五辑.忆师友
201.纪念太老师邓广铭先生
213.真诚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漆侠
219.难忘师恩
.... ——怀念陈守忠先生
243.学界巨擘.长者风范
.... ——回忆林甘泉先生
257.记母校的二位老师
.... ——为毕业三十年而作
265.悼徐斌
308.又为学林哭英才
.... ——《马玉臣治史文存》序
|
內容試閱:
|
自序
这是我的第八部个人集子,也是第一部以随笔、杂文为主的集子。此前曾陆续写过一些类似随笔的文字,都收入已出版的七部集子里,此次结集,除了在“忆师友”栏目里重收录《纪念太老师邓广铭先生》,既有过往发表、因种种原因未收入已辑成的前七部集子中的文章,也有近两年新写成的文章,恰好遇到此次辑集,合为一编。之所以重收录《纪念太老师邓广铭先生》,是为提领“忆师友”栏中我从大学、硕士、博士阶段的求学及师承关系的脉络。
本集所收三十六篇随笔、杂文,其形式多是书序、书评、纪事和追忆,还有少数开会的发言稿,内容不一而足,分涉“中古经济史”“中古政治文化”“宋辽夏金史”“宋史研究史”和“忆师友”五个方面。最早的文字已时过二十余年,最近的文字还飘着墨香,是故不同语境的文字表述烙有时代的痕迹,在所难免。
我出生在甘肃山丹县平坡。平坡是山丹煤矿所在地,我的父亲自1955年从北京来到山丹煤矿,直到1978年我考上大学,他才荣休回归故里四川绵竹遵道镇。我在平坡度过了整整二十年,那里留下我太多太多的记忆,“我热爱那里的戈壁滩、大漠和山岩,我热爱那里的蓝天、草原和绿洲,我更热爱那片神奇土地上从远古走来的历史”。我的祖辈大约是从明末清初之际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湖北迁到四川广安,再从广安迁到绵竹遵道定居,至今已有六七代人了。我第一次回到遵道是3岁的时候,虽有记忆,却是模糊的,再次回到遵道已是1979年寒假回乡省亲,才全面认识“祖籍”的真面目。尽管迄今我在遵道逗留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一年光阴,也不会说家乡话,但是儿时父亲对家乡一往情深的念叨,早已将父母之邦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那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血脉相承的亲情和乡愁。所以在为第一部随笔、杂文集冠名时,我想到了我的出生地和父母之邦。
我的出生地山丹县平坡,坐落于山丹县城西南面十几公里远的山区里。从县城去往平坡矿区就是沿着一条坡度不大的公路迤逦而上,坐在车上往四周望去,是戈壁滩和延绵不断的山坡地,目光望极之处是巍峨的祁连山。进入狭长的矿区,满目也是坡地,职工宿舍、民居、学校、医院、工房和办公楼都建在坡地上。平坡,从字面解释是倾斜度不大的脊背坡地,明人徐霞客《滇游日记》云“其峡自西脊东下,循北崖平坡入之”即此意也。读大学前,并未对“平坡”地名有过深究,其后当读到宋人笔记有关苏轼号东坡来历的记述,对平坡除了自然的亲近感,又好像多了几许遐想。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黄州,友人为他在黄州东面申请一片坡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并将这片坡地命之曰“东坡”,赋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及至元丰七年(1084)赴临汝前又写下《满庭芳·归去来兮》一词,上阕曰:“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由此“平坡”这个地名因为苏轼的诗词一下子在我的心里得到了升华。尤其是领悟到人的一生若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当年过花甲,“归去来兮”,何尝不是“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使我平添一份对平坡的思念。
我的父母之邦绵竹“遵道镇”,清嘉庆年间始设道场,称之为“遵道观”。我爷爷的爷爷从广安迁到绵竹而选择定居遵道观,大概与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同姓有关。道德在道教中是最高信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后来道德也被儒家借用,当然其含义已不相同。“遵道”也是做人处世的一种美德,古人云“既遵道而得路”“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君子遵道而行”。投老之年,由平坡到遵道,信哉斯言!故本集名之曰《平坡遵道集》。
感谢朱玉麒兄邀约,去年就希望能入选“凤凰枝文丛”第一辑,但当时已将《宋夏史探知集》交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选录文章时颇多重复,故没有被列入。其后玉麒兄又两次问及重选稿事宜,真是令人感动。
李华瑞
2021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