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哲学家”(philosophe)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 MarieJeanAntoineNicolas de Caritat, 1743—1794)是启蒙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是随后的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曾有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之称,毕生服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理想。
他于1743年诞生于一个古老的家族(Caritat),曾在耶稣会学校受教育,后入巴黎耶稣会的Navarre学院攻读数学,显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1769年(26岁)进入法国科学院工作,开始撰写数学及其他方面的论文;1783年入法兰西学院;1785年负责法国科学院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几乎遍交当时文坛和思想界、学术界的名流,与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达朗贝尔、伏尔泰、杜尔哥等人相识,并大力协助达朗贝尔参与有名的《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为后来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工作。1769年,他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777年,当选为科学院的终生秘书,在其他学术单位也有兼职。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文章,宣传当时在法国思想界流行的一些进步观点,俨然成为当时法国思想界的一个领军人物。同时,他还参与了国外的类似活动。
孔多塞早年就以数学研究而享有盛名。他认为,作为合理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社会政治研究必须引用数理方法,使自身成为一门新学科,而概率论则是通向这门新学科的桥梁,即我们对社会现象的叙述是不可能精确的,但是对这些现象的概率估值却是可以确定的。这种以数学方法处理人事问题的努力,使他和维柯并列,成为18世纪建立“有效的”社会科学的努力中最有贡献的两个人。他在这方面的学术建树,代表作是1785年和1793年的两篇论文:《论多数的表决制的应用》和《概率演算教程及其对赌博和审判的应用》(即Essai sur lapplication de lanalyse à la probilité de decision rendue à la pluralité de voix和Tableau général de la science qui a pour lobjet lapplication du calcul aux science politiques et morales, 英译见《孔多塞选集》,Indianapolis, 1976年,第33—70、183—206页)。两文后来都成为概率论史上的名篇。他的目的是要创立一门社会数学,从而使知识摆脱人们感情的蒙蔽而步入理性的王国。在百科全书派的青年之中,孔多塞是唯一亲身经历并参加了大革命的人。革命前,他是经济自由、宗教宽容和废除农奴制人身依附的积极宣传者。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三年前,即1786年,孔多塞出版了《杜尔哥传》。从那时起,他的家就成为大革命前夕最有影响的沙龙之一。1789年又出版了《伏尔泰传》,书中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悲惨处境。两书受到读者们的热烈欢迎。他的反教会统治的精神和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同情,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前奏曲。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孔多塞热烈欢呼,并且直接投身于政治活动。他以共和派的身份参加制宪议会,并担任会议书记。他热情地从事教育改革,起草教育法案,提出了教育世俗化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则。1791年开始撰写《告欧洲各国书》,次年完成。但随后,由于他在政治上和吉伦特派有联系并参与制定1793年的吉伦特宪法草案,且反对处决国王路易十六,沦为少数派,遭到排斥,被罗伯斯庇尔政府以反叛罪宣判死刑。他在短期逃匿之后,于1794年春被捕入狱,随即死在狱中。在逃亡期间,他写出了他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以下简称《史表》)。书中强调人类文明是经历了九大阶段的进步而来的。未来的第十个阶段的特点则是:第一,消灭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第二,消灭了阶级之间的不平等;第三,人们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平衡发展;第四,人们都要求自由,所以必须废除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既然人们都要求自由,就必须以人们都平等为其条件。
在思想上,他受到卢梭和杜尔哥很大的影响。在社会观点上,他坚持自然法的理论,反对封建等级特权;在政治观点上,他颂扬自由、平等、民权、人道和启蒙,谴责殖民者的掠夺,并把战争看作“最大的罪恶”;在哲学观点上,他坚持无神论和感觉主义。《史表》一书鲜明地反映了启蒙时代的历史观,在书中他努力想阐明什么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阶段和动力。
孔多塞是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之一。作为启蒙运动对天命论和神学历史观的反题,他认为历史的进步是和人类理性在每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相互制约的。历史并不是英雄人物所创造的伟大业绩,而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历史进步的阶段,基本上就对应于人类理性发展的阶段。因此,《史表》一书的主旨就在于表明,历史乃是人类理性之不断解放的过程:第一步是从自然环境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第二步是从历史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进步的要义就在于扫除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些障碍来自两个方面:既来自在上者的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也来自在下者的愚昧和偏见;但是这两者都可以并且应该被政治的和知识的革命扫除。历史也就是一幕理性力量自我发展的表现。人类必须服从自然律;但人类集体长期努力的结果,也反过来可以约束和利用自然力,而这仍然可以被视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人之解放于自然界的束缚,这本身也是自然的。同样,人类自由的增长,其本身也是自然律的一部分。这样,18世纪启蒙运动的历史观——进步取决于人类理性的发展,并且人们因此有理由对于未来寄予无穷的信心和希望——就在他的《史表》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
由于革命后的派系斗争,孔多塞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实际是一个政治逃犯,最后死在逃亡途中。但他的贡献是不会消逝的。后一个世纪,孔德(A. Comte)的社会学所受孔多塞的影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继续前进的。
生活在两个世纪之后的我们,今天读到两百年前这些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似乎对于他们真诚的信仰和乐观的精神,只能够是艳羡。我们艳羡他们的幸福:他们的一生满怀着那么美好的热望。相形之下,两百年后的我们在某些方面,虽然确实取得了他们所无法比拟的进步,但是20世纪却也见证了空前的愚昧、野蛮和残暴。能够说人类精神是在不断进步的吗?能够说这种进步就足以把人类历史逐步引入地上的天堂吗?假如是的,那立论也不能再仅仅是一种天真的信仰。如果说物质享受(或金钱)就是幸福,我们今天大概要比他们幸福;但如果说物质享受(或金钱)并不就是(或不完全是)幸福,则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就不能像他们那样仅仅诉诸对理性(或对人的“善意”)的信仰了。没有知识(启蒙)的人是愚蠢的,但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是不是就更仁慈、更宽容、更善良呢?看来,20世纪历史学家的义务,仍是要对18世纪的课题做出更深刻的探讨和更高明的解答。
《史表》本来是孔多塞计划中的一部更大的历史著作的一篇提要,这部大著他酝酿了许多年,其中涉及普遍的科学语言、知识的十进分类法、人类文明各种因素对历史的作用等等,但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声望和思想贡献主要在于他这部匆促草就的《史表》,它被后世公认为代表着启蒙运动理论和理想的一个高峰。
本书手稿现存巴黎的法兰西学院图书馆(Bibliothèque de lInstitut),编号885;它是作者偕维尔纳夫人(Mme Vernet)在逃亡途中写成的。在手稿中作者自注说,全书于法兰西共和二年一月十三日(即1793年10月4日,星期五)完稿。全稿显然是匆促之中写成的,甚至有一部分写在废纸的背面,其中笔误甚多并有大量涂改。原稿题名为《人类精神进步史表大纲》(Prospectus dun tableau historique des progrès de lesprit humain)。但现存于法兰西学院图书馆及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中作者有关本书的笔记都足以说明,作者早在逃亡以前多年即已准备本书的写作了。所以本书的写成虽然是急就篇,然而其思想却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酝酿的。
本书最初出版于共和三年(1795年),印行三千册,这个初版的文字与学院图书馆手稿有若干不同,而且文字也更为流畅。这些改动究竟是根据作者本人后来改订的另一份手稿,抑或由别人加工,现在尚不能确定。《孔多塞全集》于1847年出版,本书被收入其中的第六卷,与初版的文字也有出入。据《全集》编者阿拉哥(Arago)说,“根据手稿”加以修订,但并未说明所根据的是什么手稿。这部《全集》是由孔多塞的女儿欧康纳夫人(Mme OConnor)协助阿拉哥编订的,所以很有可能它根据的是欧康纳夫人所藏的另一份手稿。
目前一般采用的通行定本是由剑桥大学教授普雷尔(O. H. Prior)订正,后又经巴黎大学教授贝拉瓦(Yvon Belaval)重加整理的本子;中文译文就是根据这个定本译出的。原书系1970年巴黎J. Vrin哲学出版社出版,共247页。翻译过程中曾参照了巴拉克劳(June Barraclough)的英译本(纽约,Noonday出版社,1955。部分收入K. M. Baker编《孔多塞选集》,Indianapolis, Bobbs Merrill公司,1976)。这个英译本的缺点是并未逐字逐句地严格符合原文,往往流于只是译述大意。
本书作为思想史上的经典文献,已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它似乎理所当然地也应当有中译本以供我国学术界研究、参考和批判。译文承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许明龙先生校阅过,谨此致谢。然而错误和不妥之处仍然在所难免,衷心希望能得到专家们和读者们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