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編輯推薦:
人性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题。孟子早在2300多年前提出的性善论在此后几千年历史上引发了无数争论,不仅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也在20世纪西方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在全面研究古今中外学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说法,其中涉及如何理解古人人性概念的含义问题,性善论应该从性之善还是性善的角度更好,从成长法则的角度看性善论的视角,西方人性学说给我们的启发等问题。
內容簡介:
人性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题。孟子早在2300多年前提出的性善论在此后几千年历史上引发了无数争论,不仅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也在20世纪西方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在全面研究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及欧美国家有关孟子性善论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新的阐释,在如何理解古人人性概念的含义,性善论应该从性之善还是性善的角度理解更好,为何可以从成长法则的角度看性善论,以及两千多年来各种西方人性学说的主要问题及争论焦点上均提出了新见,许多观点发学界所未发,对于深化和重新认识孟子性善论有重要价值。
關於作者:
方朝晖 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1996年4月起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系正式任教,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在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兼尼山国际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
专攻领域为中国思想史(国学),以儒学及中国现代性问题研究为主。出版专著十部,主要有:
① 《性善论新探》(2022)
② 《治道:概念·意义》(2022年);
③ 《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02年初版,2022年增补修订版);
④ 《“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年);
⑤ 《为“三纲”正名》(2014年);
⑥ 《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2020年中文版,2014年韩国语版);
⑦ 《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2011年);
⑧ 《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2001年)。
此外,在Philosophy East & West,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哲学研究》,《复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成果字数300百万字以上。
目錄 :
导论:人性及其善恶问题 1
一、现代汉语中的人性概念 1
二、对性善论及其意义的若干误解 7
第一章 先秦秦汉“性”字的多义性及其解释框架 13
一、引言 13
二、性之多义 14
三、解释框架 16
四、原初特性 19
五、原初特性的问题 22
六、生长特性 25
七、原初特性还是生存方式? 28
第二章 本质论与发展观的误区 33
一、本质论 35
二、发展观 37
三、性之二义 40
四、成长法则 43
五、性善何义 48
六、人禽之辨 51
七、意义所在 52
第三章 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 55
一、动态人性观 56
二、道家性概念 66
性善论新探
12
三、孟子性概念 66
四、重解性之善 81
五、余论:理与则 84
第四章 古今学者对性善论的解释:模式与判断 92
一、心善说 94
二、可善说 111
三、有善说 117
四、人禽说 119
五、本原说 129
六、本体说 139
七、才情说 148
八、总体说 154
九、成长说 159
十、性善还是性之善? 168
第五章 古今学者对性善论的批评:回顾与总结 179
一、人性无善无恶 183
二、人性超越善恶 190
三、人性善恶并存 200
四、人性善恶不齐 206
五、人性恶 215
六、人性善恶不可知 222
七、人性善恶后天决定 225
八、论证方法问题 231
九、小结:从陈大齐的意见看 245
第六章 西方人性概念及学说:问题与意义 249
一、西方人性概念 250
二、西方人性思想 258
三、介绍三个案例 271
四、余论:中西人性论之别 287
跋:再谈孟子人性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292
13
目录
参考文献 332
一、中文文献 332
二、英文文献 346
索引 351
后记 363
內容試閱 :
对人自身的认识应该成为人应当做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的一个基础。
我们无法脱离有关人的基本性质的事实而考虑人能够有何作为。尤其是对
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来说,这一对人性的认识就更加不可或缺。传统思
想在西方自苏格拉底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以来,在中国自“周文”兴起
以来,皆以一种对人自身的认识为道德奠基。
但是,相对于传统思想,我们的确可以看到,现代思想学术对人性的
研究还是很不足的,尤其在当代西方学术界,由于这个问题看来涉及有关
人的本性或本质,就常被作为一种形而上学而遭拒斥。但西方人性研究消
沉的更重要原因是它还涉及诸如种族、性别、遗传、基因等敏感议题,学
者们就还常常不得不避开这一禁区。但是,有关人性的问题却是泯灭不了
的,无视它不仅会遇到思想学术的失误,还会遭到社会后果的惩罚。
我们在最近一百年的西方学界,已经很少看到有道德和政治哲学领域
里的著名学者专门研究人性的著作问世了,史蒂芬·平克也许是近年来唯
一的一个影响较大的例外,但他的专业领域是人的心理、语言和思维。他
从这些专业的角度,同时也观察当今社会和启蒙历史来探讨人性。他在《白
板》一书中感叹:尽管来自大脑科学、基因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学术
进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新知,但还是有许多西方学者视人性的存在为禁忌,
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些激进学者且已使任何关于该问题的讨论都成为一种
被禁止的异端邪说。然而,平克坚持认为,来自科学的证据和人类的常识
都表明人性确实存在,而对人性的否定不仅使批评界和学术界分裂,还对
性善论新探
2
现实世界中芸芸众生的生活造成了伤害。相对于平克的批评,应该说,国
内的人性研究反而没有这许多禁忌,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在吸纳新的
知识和方法,面对全人类共同的问题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所以,在这样一种思想学术的背景下,我很高兴看到方朝晖的《性善
论新探》的出版。首先,它能促使我们更为关注这一根本问题。而中国古
代的人性论思想,尤其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性善论”是富有这方面的思想
成果和学术资源的,很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其次,作者还试图在前人学术
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借助于他对性善论的细致而系统的梳理和分类,
同时也借鉴域外新的思想和理论,提出了一种自己对人性的解释框架,即
用生命成长法则来解释性善论。
当人一旦生而“接物”,就开始了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互动的过程,或
者用孔子的话来说,就开始了一个“性近习远”的分化过程,人的“性
近”因素还是会发生作用,这其中重要的就是“向善”的因素,一些潜在
的禀赋将逐步显露出来。我们正是从这些潜在的禀赋的显露和发展可以追
溯到人的“善端”,乃至看到它还是超过“恶端”,从而让我们对性善论有
了一种认识和信心。但是,当人有了身体,也就会有维系、延续乃至“富
养”这身体的欲望,乃至有远超出这一体欲的物欲,“恶”的诱惑也就增大。
后天的学习和修身的努力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但是,是否所有人都会
有一种对生命全面和完善发展的价值追求,最后是否都能完全地“成性”
或“践形”的确还是一个疑问。对于道德如何同时基于人的共同性和差别性,
既面向所有人又接纳少数人,以及一种君子渴慕的圣贤伦理和全社会的纲
常伦理如何并行这样一些困难,古代先贤应该说做过充分的思考和恰当的
处理,并建立和发展了相应的制度。
借助于朝晖的这本著作,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学者对人性论的
更为拓展深入、同时又具体缜密的研究。我个人以为,可以考虑优先推进
对人性的事实和经验的研究。为此,我们也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特别注
意对科学新知的吸纳、对文学作品的体察和对生活事实的调查。比如近年
像进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等一些交叉学科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有些成
3
序
果还是和流行的社会科学理论乃至我们这些年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
“习焉而不察”的“常识”不合的,需要我们关注和细察。还有古往今来
大量虚构和非虚构的文学作品,也常常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性的各个方面,
有些大师的作品甚至堪称一部“人性的百科全书”。种种有关人的实际生
活状况的调查、人们实际持有的价值观的调查等也都值得我们注意。总之,
我们需要首先认识人的事实,认清真实的人。
另外,我们还可能有必要对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和话语系统既“入乎
其中”,又“出乎其外”。传统的人性理论对人性有许多深刻的直觉,但是,
在论证方式和概念推理方面还是有它们的局限。而且,我们还会看到今天
的人类面对着前人没有遇到过的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甚至可以说人性正
面临新的考验,“人类将何去何从”的大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和迫切。
尽管学者的地位今天已远不能与昔日相比,作为一个人来说更是言微力轻,
但还是可以努力发声,汇聚起来成为一种回应挑战的“智”的力量。
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一直有一种对实践生活的强烈关注和指向,超过
对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关注,这是它的一个特点,或还可说是它的一个优
点。它尤其关注人的道德实践。在今天的世界上,人类的科技控物能力有
了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而作为一种自控能力的道德和精神力量相对来说
却远为不足。还有人们曾以为已经通过“进步”基本驱除了的战争、时疫
等灾难,似乎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在今天人类已经存亡与共的全球化的世
界上,人类急需寻找和达成一些既贴近真实的人性,又能展现人性的光辉
一面的道德共识和精神。
是所望焉。谨序。
何怀宏
2022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