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夏同善年谱 王祖畬年谱(外一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九辑)

書城自編碼: 380509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年谱
作者: 夏同善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637221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84
《 尤侗年谱(江南历史名人年谱丛刊(第一辑)) 》
+

NT$ 490
《 张澍年谱 》
+

NT$ 507
《 黄克诚年谱 》
編輯推薦:
一部晚清高层文官(夏同善)及清末民初江南中下层文人(王祖畬、王保譿)的生平记录和生活纪实。
內容簡介:
本书由两部年谱、一部日记组成,包括《夏同善年谱》(据上海图书馆藏夏敦复等编《夏侍郎年谱》,1920年铅印本),《王祖畬年谱》(据上海图书馆藏王祖畬编,王保譿续编 《溪山老农自订年谱》,1918年刻本),附《王保譿日记》(据南京图书馆藏《溪山小农日记》稿本)。《夏同善年谱》时间跨度较长,编年、记事详细,有日记的特征,对研究 夏同善生平,了解晚清政治、文化有史料价值。《王祖畬年谱》记述王祖畬生平,《王保譿日记》主要为1911-1912年间记事,对了解清末近代江苏历史、地方社会及藏书家 活动颇有价值。
關於作者:
夏同善(1831-1880),字舜乐,号子松,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人,历任编修,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兵部左侍郎兼刑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官职。王祖畬 (1842-1918),字岁三,号漱山、紫翔、溪山老农,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光绪九年进士,后归隐,讲学书院,藏书、校书丰富。夏同善是晚清高层文官,王祖畬、王保 譿父子则为清末江南中下层文人。
內容試閱
前言

本书为《夏同善年谱》《王祖畬年谱》《王保譿日记》之合编。



《夏同善年谱》整理自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夏侍郎年谱》,收入《上海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续编》第34册。该年谱为夏同善之子夏敦复、偕复所编,起止时间为道光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31年4月1日)至光绪六年七月、八月间(1880年8月、9月),编年纪事翔实,一月之内常常逐日而写,具有日记特征。
除《夏侍郎年谱》及其附录张謇撰《神道碑铭》、谭献撰《墓志铭》及夏敦复、偕复述《屠夫人行状》,本书另附《清史稿》夏同善传、《近世人物志》夏同善传、《近代名人小传·官吏》夏同善孙诒经传、《词林辑略》夏同善传、《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夏同善传及浙江图书馆藏稿本《夏子松先生手书函牍》。
《王祖畬年谱》整理自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七年(1918)刻本《溪山老农年谱》,收入《上海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续编》第40册。该年谱上、下卷为王祖畬自订,记事始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1842年11月24日),止于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三日(1895年11月19日)。王祖畬自称:“余归隐后,身虽在尘,缘已断,何谱之有?”续编为其子王保譿编,记录王祖畬归隐后至戊午年五月二十二日(1918年6月30日)之事,编年纪事翔实,具有日记特征。年谱附录《家谱约书》(本为《自订年谱序》)、《同谱录》、《弟子录》、《著述书目》、《手校书目》、李澍撰《祭文》、唐文治撰《祭文》及《通告同学书》。
《王保譿日记》整理自南京图书馆藏稿本《溪山小农日记》。起于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止于癸丑年除夕(1914年1月25日)。



夏同善(1831—1880),字舜乐,号子松,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右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同治六年(1867)迁少詹事。后出督江苏学政,迁詹事。同治十年(1871),迁兵部右侍郎。光绪元年(1875),直毓庆宫授读。光绪四年(1878)视学江苏。光绪五年(1879),巡视山东黄河,阅缘江炮台。光绪六年(1880)七月卒于官,年五十岁,谥文敬。
夏同善历官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位至侍郎,与翁同龢同为帝师。风雨如晦之际,夏同善身处权力中心,既需匡正君心、协调帝后两宫,又要外御兵患、内纾民困。夏同善任上,有“礼贵因时,请缓行幸”见《夏同善年谱》“六年丁卯(1867)三十七岁”。“请恤民瘼、敦节俭、广振济、开言路、清庶狱”见《夏同善年谱》“十年辛未(1871)四十一岁”。“案盗刑例请复祖制”见《夏同善年谱》“十二年癸酉(1873)四十三岁”。等奏疏,于公私内外、国计民生的抉择,夏同善始终以儒家忠爱之道实现自洽,“一饭不忘忧国”。
年谱从清廷内部视角展现晚清重大历史事件。夏同善身处晚清50年,历经并参与处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丁戊旱灾等事件。年谱中收录的奏折、谕旨等史料,可见清廷内部对战争、自然灾害等事件的论辩与应对之策。
咸丰十年(1860),清军在江南与太平天国军作战,屡屡失利,浙江戒严,夏同善上“请命曾国藩总统诸军”一折,与许乃普联衔“奏保浙江在籍绅士筹办民团”。七月,英国进犯天津,清廷有意议和,夏同善主张“能守而后能战,能战而后能和”,“以兵备之,以民备之”见《夏同善年谱》“十年庚申(1860)三十岁”。。
光绪初,华北旱灾泛滥。光绪三年(1877)二月,夏同善上“请筹恤流民”折:
去年南北各省,水旱为灾,山东、河南一带饥民流入江苏省至十余万人,其他省四散者又不知凡几。闻苏省官绅筹款赈济,将次第资送回籍,意良厚矣,他省谅亦遣送如例。惟念该民等逃亡之后,田园既废,庐舍不完,一切牛具籽种咸归乌有,一旦徒手归来,日用之需、耕稼之资将何所出?……请旨饬下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各督抚,预饬各属,遇有境内逃散人民归来者,务须加意抚恤……③见《夏同善年谱》“三年丁丑(1877)四十七岁”。
同年八月二十一日“请特颁谕旨,加拨赈帑,整饬荒政,以苏民困而弭隐患”一折称:
河南河陕汝所属民间鬻妇女以斤计,斤数十文,省城及怀卫一带,自本年入夏以来,道殣相望,而山西更有甚焉,报灾之区,几及六十州县,饥民至一百七八十万之多,待哺嗷嗷,赈难遍给,故有匍匐求食遽成饿莩者,有抛弃幼孩听其自毙者,甚有合室苦饥仰药同尽者,死亡之惨,尤不忍闻。③
奏折记述当时旱灾情形及清廷应对情况,“筹款赈济”应属当时受灾地方官一般举措例如,时任晋抚曾国荃有“请划扣京饷赈济饥民疏”“勘灾办赈片”“请发执照劝捐济赈疏”“晋赈不敷请推广捐输接济疏”“复奏筹办赈务疏”“勘灾筹赈疏”“借款运漕疏”“请缓解京饷疏”“抚恤阳曲等厅州县加赈口粮疏”“请续拨江鄂漕米疏”等奏疏,参见曾国荃著,梁小进整理《曾国荃全集》第一册,岳麓书社2006年版。,江苏省官绅筹款将灾民送回原籍,夏同善嘉许此举,更念及民众返乡后生活难以为继,需当地抚恤,又念及流民无收,请旨缓征赋税。
夏同善尤其擅用其生活、吏治经验献策缓解灾情。“晋省乏粮势难接济免筹补苴之计”一折,建议以“豆饼”“鲜食”补苴粮食不足,“请筹款开井济赈利农”一折又建议用“上土下砖之井”,似较一时之赈济更为长久见《夏同善年谱》“四年戊寅(1878)四十八岁”。。同时,夏同善留意于约束地方官员,八月二十一日折言“至各省大吏,如有专顾额征,禁止属员报灾,坐视流亡而忍不置问者,即请严旨立予罢斥,则大吏实心,属吏亦无不实心矣”,时时提醒“饬地方官实心经理”“毋得假手胥吏,以杜侵渔”“毋使吏胥借端舞弊”“毋使吏胥影射侵蚀”,足见其思虑之细。
八月奏折中,夏同善请旨“于关税项下拨银四十万,海防项下拨银三十万,合银七十万两”,以为“于关税海防,不过略少存储,而灾民得此则生,弗得则死,又何为而忍不出此”见《夏同善年谱》“三年丁丑(1877)四十七岁”。,自然是出于恻隐、爱人之心。然赈济灾情需动用海防费用,这一选择在军事与民生之间,由此也可知清廷面临自然灾害时掣襟露肘的窘迫情状。
同治二年(1863),夏同善自汴返济宁,途中作《教淮徐民纺织说》一文见《夏同善年谱》“二年癸亥(1863)三十三岁”。。光绪五年(1879),夏同善巡视山东黄河、阅缘江炮台之际,行次宿迁,宿迁知县言宿境民生之苦,夏同善又为宿迁令言教民纺织事,尤可见其系心民生。
光绪六年(1880)二月,夏同善岁试苏州,谢绝亲友为之祝寿,随后历试太仓、松江等地。五月二十四日,其函牍言“惟月来河鱼之疾,虽不甚剧,然积久不愈,恐成脾泄,现改服补运之剂,未知能否获效耳”,“大、小儿礼闱获售,再实之木,弥深惴栗,幸点用主事,或不致盈满为灾”,竟一语成谶,因积劳过甚,思虑伤脾,病卒于七月二十四日。夏同善临终之际仍挂念政事,上遗疏,可谓鞠躬尽瘁,翁同龢吊唁之信云:“遗疏上达,上微闻其事,明日上在毓庆宫问夏某何似侍,臣以实对,上泣,侍臣皆泣。”见《夏同善年谱》“六年庚辰(1880)五十岁”。



《夏同善年谱》是晚清清廷高层文官的生平记录,《王祖畬年谱》与《王保譿日记》则是清末及民国初年江南中下层文人的生活纪实。
王祖畬(1842—1918),字岁三,号漱山、紫翔、溪山老农、溪山饿叟,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光绪癸未(1883)进士,改庶吉士,以母病假归休于家。光绪十八年(1892)服除,选授山西崞县知县,改授河南汤阴,十九年(1893)充河南乡试同考官,次年调署中牟,未任,丁父忧归,不复出。1918年6月卒,年七十七岁,私谥文贞。
王祖畬曾讲学于宿迁钟吾书院,海门师山书院,甪直甫里书院,太仓安道书院、尊道书院,崇明瀛洲书院,娄东书院,宝山学海书院等,弟子门人众多。著有《读左质疑》《溪山老农文集》《溪山诗存》等书共18种,校书53种见《王祖畬年谱》附录“著述书目”“手校书目”。。
王祖畬较夏同善晚生十年,夏同善初任京官之时王祖畬正于江南读书。咸丰十年(1860)左右,太平天国时期,王祖畬与家人自太仓州辗转通州、海门等地避难,其见闻尤能反映一时一地生活情状:
五月,六伯父自海门归,挈余与二弟渡海,寓麒麟镇沈氏。沈蕅云先生名丙煃,受业先大父,二子廉江名之瑛、仲瑜名之瑾,皆受业伯父,故视余兄弟如骨肉,因得与廉江昆仲订交,昕夕谈文,有邢迁如归之乐。见《王祖畬年谱》“庚申(1860)十九岁”。
馆通州吕四场彭氏,东人名维聪,号训彝,与乃兄宝荣以海舶起家,宝荣名维皋,孝友诚信,力行善事,为乡里敬服,道光己酉大水,独力振十余里饥民。……一日,东人以青钱数串置余床头,骇曰:“是阿堵胡为者?”曰:“此间东家得产,先生分润中金,例也。”余曰:“若毋污我,束脩外誓不取一钱。”固辞之。东人出,谓人曰江南人避难而犹不要钱如此。
自辛酉至癸亥,馆彭氏三载。课暇,读《史记》、前后《汉书》、徐庾全集、《全唐诗》、陆游《南唐书》,择其要者摘录成帙。见《王祖畬年谱》“辛酉(1861)二十岁”。
第一则材料中,沈丙煃曾经受业于王祖畬祖父王曾茂,其子又受业于王祖畬伯父,王祖畬兄弟在沈氏宅中避难,又与沈丙煃子订交,此后同治三年(1864),王祖畬偕沈廉江同应京兆试,二十二年后,王祖畬应海门师山书院之聘,院董即沈仲瑜见《王祖畬年谱》“丙戌(1886)四十五岁”。。沈仲瑜之丧,其家人亦邀王祖畬题主见《王祖畬年谱》续编“癸卯(1903)府君六十二岁”。。士人之间由学缘与姻亲关系建立的人际网络,在战乱之际亦能守望相助。《王祖畬年谱》附录中有订交同谱34人,弟子108人,也能反映其交游范围与影响之广。
第二则材料中,通州彭维聪、彭维皋兄弟,能在水灾中赈济乡民,战乱之时为王祖畬提供教职,可谓仁义,是一地乡贤。王祖畬辞去东家利润一事,确显其爱惜自身名节,不受无功之禄,顾全自身所代表的“江南人避难”群体名誉;另外,年谱中这一纪事有意模仿魏晋名士,尤其是《世说新语·规箴》中王衍的行为,也可以身作则,留示后人。客居之时,王祖畬仍能读完《史记》、前后《汉书》、徐庾全集、《全唐诗》、陆游《南唐书》,又知其读书勤勉,日就月将,渐益堆积,后成著书《史记校证》十二卷、《汉书校证》八卷、《读书杂记》数十卷。其读书之法,也能于其子王保譿日记中窥见一斑。
王祖畬的成长、交游环境,皆属于传统士人圈层。于家中,王祖畬受“大父补巢公”即祖父王曾茂的影响尤深。王曾茂曾为国子监学正,通经义,为乾隆庐州知州王宬曾孙。王曾茂亲自为王祖畬命名,“‘经训乃菑畬’,望其以经术大吾家”,于王祖畬身上寄托绵延世泽、振兴家族的理想,因此特别留意对王祖畬的教育。年谱中记述“自八九岁以来,每晚饭后侍先大父,为述古来忠臣义士、孝子悌弟事,颇能启发,大父顾而乐之”见《王祖畬年谱》“庚戌(1850)九岁”。,王祖畬十三岁时,王曾茂授其古文之法“独有王、唐、归、胡、金、陈、章、黄大家”,并“遍检书箧,得《石门吕氏天盖楼评本》”。王祖畬后作《制义正宗》等书,尤重学习古文大家,实则与祖父的教育有关,亦自称“余之致力于先辈大家文,自此始”见《王祖畬年谱》“甲寅(1854)十三岁”。。
王祖畬身受祖父希冀,受家庭环境熏陶,也十分注重家风延续、家业复兴。典型的是其选择归隐讲学,不再出仕,正是“耕读”家族审时而为,韬光养晦,退而致力于乡里的文化事业的策略,王祖畬也自言:“居今之世,总以韬晦为第一义。”见《王祖畬年谱》续编“丙辰(1916)府君七十五岁”。晚年,王祖畬作《经籍举要》三卷,附以旧作《读书作文要论》授保譿,以此“专为子孙初学计,断不可出以问世”见《王祖畬年谱》续编“癸丑(1913)府君七十二岁”。,即为家传密本,并着意修订家集,命王保譿订庐州公(王宬)《容斋仅存集》二卷,补巢赠公(王曾茂)《补巢诗存》一卷,“又追述先大父事略,以丙戌年所绘《独立图》与《大母课孙图》合装手卷,先后题咏二十余家”见《王祖畬年谱》续编“丙辰(1916)府君七十五岁”。。王祖畬将希望寄托于其孙鸿楑,其遗言:“鸿楑尚聪明,且有天性,须好好教伊,留一读书种子。其余诸孙,将来凭汝看事做事,总要各有恒业”见《王祖畬年谱》续编“戊午(1918)府君七十七岁”。,“读书种子”一言尚能看出其借读书振兴家族的理想。

二十二年壬寅(1842)十二岁
仍从孙先生读。五月,祖考寿松公自乌镇归,病剧,遍召亲族属后事,语次汗甚,手参一枝,且啮且言。府君侍奉汤药,竭诚祈祷,乃稍瘥,逾月而府君病。七月,祖妣周太夫人病。自五月以来,太夫人因祖考、府君之病,料量医药,维持调护,精力固已不支,至是,复触染疫气,遂卧床笫。府君侍奉太夫人一如所以事祖考者,顾太夫人受病深而发迟,势已不可为矣,八月初五日卒,年三十有八。太夫人,同里周公讳锡畴季女也,幼读书,通文义,年十八归寿松公,值家中落,太夫人无戚容,佐祖考治家事,秩然就理,性和易,好周困乏,戚族称之。本生曾祖妣祝太夫人晚得痿疾,太夫人朝夕服劳,先意承志,以是祝太夫人卧病频年,若忘所苦。祖考为事畜计,贷设酱园于乌镇,终岁无内顾忧者,繄太夫人是赖。府君体少孱,太夫人爱怜甚,遇甚寒暑令毋入塾,取所读书口授之,府君自塾归,辄篝灯为讲解大义,以故府君少时学业,母教为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