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唯美:上海,上海》传递的是当代人观察上海的一个视角,展现了流动的历史,变化着的美和当下鲜活时尚的上海风貌。读者能感受到“上海”厚重的历史、饱满的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封面以上海老旗袍局部进行视觉转换,像是一种城市肌理,既是视觉化的,又是精神性的,玫瑰色基调中深浅的灰色细点,朦胧华美,时空交错,给人想象。封面整个采用多色的丝网印刷,且结合烫印工艺,这在图书封面的印制手段上是罕见的,读者如同收藏了一幅珍贵的丝网版画。选用了五款艺术纸张,强化版块个性。书中运用了多款装饰线,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致祥铜模铸字所花边样本,深化了细节,也流露了历史的印记。个别页面采用了特殊的油印工艺,典雅别致。
1. 本辑“上海,上海”邀约了60位当代文学艺术家,他们或出生于上海,或成长于上海,或成就于上海,或钟情于上海,他们用个人独特的语言和视角讲述着他们心中的上海,内容涵盖文学、诗歌、绘画、建筑、摄影、音乐、戏剧、服装等方方面面,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与趣味,全面呈现了上海跨越近代与当代的文化魅力和活力。
2. 作为一本有关美的杂志书,《唯美》集结了当代华人文学家、艺术家和
|
內容簡介: |
本辑《唯美》的主题为“上海,上海”,主要以展现上海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核心,收录了60位当代文艺大家的作品,主要分为六个栏目:“文心”,邀约王安忆、裘小龙、金宇澄、孙甘露、陈子善、严锋、沈宏非等22位文学家、学者、文化名人的作品24篇,呈现了上海的城市空间、社会变迁、饮食文化、个人记忆、诗意声韵等,展现了五彩斑斓的海派文化的独特印记。
“建筑师”,邀约张永和、俞挺、赵城琦等4位建筑师的作品4篇,呈现了上海现代建筑空间与传统城市面貌的共存给上海带来的历史感和现代感,展现了上海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充满活力的现代形象。
“艺术家”,邀约余友涵、李山、丁乙等6位艺术家的作品6篇,从油画、生物艺术、装置、电影、雕塑、当代艺术等众多艺术门类呈现了上海艺术的魅力和现代性。
“诗与音乐”,邀约王寅、陈钢、王恺等15位诗人、音乐家、歌唱家、艺术史学家的作品12组,从音韵、节奏、诗意、想象等角度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声音美学所蕴含的中西融合的文化。
“影像”,邀约陆元敏、雍和、逄小威等8位摄影师、导演等的作品8篇,以纪实的摄影手法展现了上海的众生百态和人间烟火,图片以大版面呈现,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张力。
“其他”,邀约相关文艺品牌及摄影、漫画作品6篇,讲述了“浦东美术馆”“金泽工艺社”“之禾”等品牌等成长故事,展现了上海的深厚文化为地方品牌发展提供的丰厚的养料与根基。
|
關於作者: |
冷冰川,当代艺术家,1996年毕业于荷兰国立米纳瓦设计艺术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艺术系绘画博士,40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刻墨,凭空造出一个浪漫又诗意的世界,作品多次入选海内外国际艺术展览并获奖,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出版有《闲花房》《触处似花开》《冷冰川》《荡上心》等。
|
目錄:
|
冷冰川 008 隔空对话
文心
王安忆 015 南陌复东阡
裘小龙 018 制服
金宇澄 038 缓慢移动的梅花和料峭柳色
孙甘露 049 悬铃木浓荫下的衡山路
陈子善 051 新见张爱玲上海时期史料三则
江 青 058 上海童年往事
严 锋 063 上海1981
陈 冲 065 因为岁月
棉 棉 070 这场恋情开始前发生了太多事情
小 宝 076 野蛮战胜文明
079 做人
毛 尖 082 上海食色
沈宏非 084 苏州河边
086 吹吹那冷面
小 白 088 上海的城市空间
王占黑 090 二床的梦
张怡微 093 舶来的记忆
李 舒 095 馋痨坯
尤 永 099 读画录——刘海粟《复兴公园雪景》及其他
江 山 108 直到走入大海
盛 韵 114 靠谱地豁胖
吴有音 117 我的上海印象
杨致俭 120 岛
张之汇 123 我的“不眠之夜”
建筑师
张永和 125 六个上海
俞 挺 138 名为上海的迷宫
赵城琦 150 散点透视老城厢
何晋嘉 156 修缮与滋味
艺术家
余友涵 165 问答录
李 山 180 随机
丁 乙 190 关于我作品的简述
刘建华 202 无题
杨福东 218 过程即电影
徐 震 234 我们的当代艺术观
诗与音乐
王 寅 249 组诗
王子瓜 砂 丁 胡 桑 张千千 252 四人诗选
陈 钢 269 上海留声——从上海老歌看海派文化的几个维度
金承志 276 西岸营地的风筝
萧济子 283 看排练
王 恺 396 上海越剧发生史:私语,传奇,以及被国家化的古典情事
姜庆共 286 音乐,为钱君匋叩开了设计的大门
王作欣 288 致,那个声音
张 乐 290 诗琴话艺
高 平 294 雨歌和耳虫
沈次农 298 黑夜闻巴赫
王莫之 301 他们的电台故事
影像
陆元敏 023 90年代的上海
雍 和 305 上海呼吸
逄小威 318 他们在上海
殷立勤 335 上海的场景
董天晔 348 上海的表情
谢东皓 359 苏州河边
btr 363 延庆路
朱未末 371 是麦田呀
其他
朱亚萍 381 关于浦东美术馆开幕展的故事
梅冰巧 387 下江南,金泽工艺社二十年
陶晓马 411 之禾的种子
陆 杰 422 浦东三十年变化
我是白 442 火
443 录音
|
內容試閱:
|
《上海,上海》是《唯美》第一本有关城市之美的专题书籍。前一个“上海”是过去的上海,承载着不同人的生活印记,集合了众多文艺界的知名人士的创作,例如王安忆、裘小龙、毛尖、陈子善、张怡微、陈冲等,与读者聊聊他们眼里的上海记忆,关于最常被大家认识到的“老弄堂”“石库门”“苏州河”“外滩”这类具有历史沿革的著名景点,关于张爱玲等过往名人的回忆。每一篇读来都像是走过那些年上海人走过的路。
后一个“上海”是过渡的上海,也可以说是当代的上海,展现着现代化变革中的上海艺术,邀请了张永和、俞挺、丁乙、徐震等建筑艺术领域的创作者,谈谈当代上海的艺文之路以及往后的发展之道,包括建筑中的上海形象、老歌中的海派文化、上海越剧的历史、诗歌中的上海情感,上海浦东美术馆的诞生等,只要你听过、看过这里的每一种上海艺术,就会体会到上海文化中表达的那种现代性是如何来的。
特邀知名设计师周晨担纲书籍的整体设计,从封面到内文都完美呈现了上海的海派风格和个性。
上海1981
严 锋
1981年11月,我因为高考失利,在南通市第三中学插班复读。一起复读的还有同学M、C、P。复读的日子是缓慢而焦虑的。有一天,M提议说:我们去上海玩吧。他说他有个表哥叫王伯昭,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已经拍过几个片子,是个小明星了,我们可以住他在戏剧学院的宿舍。我们都很来劲,家长也不反对,给了一点路费,几个复读生就兴高采烈地出门远行了。
当时从南通到上海,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江汉客轮,叫“东方红某某号”,分五种等级的船票。我们买的是最便宜的五等票,在最下面一层船舱,里面挤满了人和各种鸡鸭水产。舷窗密闭,烟气、水汽与家畜的气息混合在一起,浓郁熏人。我们几个情绪高昂,一路说说笑笑。早上十点钟的船,下午四点多钟到达十六铺码头,上岸后直奔上海戏剧学院。
我至今还记得公共汽车下来的那一站叫美丽园站,这个名字很难忘记。当时的我不会知道,几十年后我会在这附近的某一个建筑里工作。穿过华山路高大的法国梧桐,我们来到了上海戏剧学院门口。
门卫:找谁?
我们:找王伯昭。
门卫:王伯昭不在。
我们:他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
门卫:他在外地拍《笔中情》,这几天不回学校。
这简直是五雷轰顶,我们完全懵掉了。今天大家可能会觉得在上海市中心路边随便找个旅馆是多么容易,可是在那个年代,住旅馆是要单位介绍信的,我们几个复读的中学生,连单位都没有,哪里的介绍信?
没办法,我们只好离开原定的目的地,去碰碰我们的运气。暮色降临,寒风刺骨,我们穿着父母的军大衣,拎着那个年代的长方形的旅行袋,走了很久才找到一家小旅馆。在一个非流动性的年代,哪怕在最繁华的大上海,旅馆也是一种稀缺的奢侈品。
果然要介绍信。我们一路上想好了措辞,低声下气,苦苦哀求:我们是学生,是来找朋友玩的,可是朋友临时有事不在,我们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旅馆的人说:我们也没有办法,别说你们没有介绍信,就是有介绍信也住不了,因为客房都满了。最后,他看我们实在可怜,给指点了一条迷津:去找澡堂子,那里可以过夜,而且可能不需要介绍信。
我现在还很惊奇,在一个没有手机、百度和电子地图的年代,我们是怎么在一个陌生的大城市找到一家公共浴室的。我还记得的是,那个浴室的名字叫大观园。
服务台的人提都没有提介绍信,过夜没有问题,6角钱一个人,晚上10点以后才能入住,早晨6点钟要离开。那时候已经很晚,没等多久就10点了,我们拖着疲惫的步伐,怀着敬畏的心情,跟着服务员进入了大观园。
大观园内温暖如春,烟雾缭绕,人影绰绰。服务员把我们带到休息厅,最后一批浴客正在离去。我们要睡的是一排排供浴客休息的躺椅,椅背是斜的,上面铺着蓝色条纹的毛巾。地面铺着彩色的瓷砖,踩上去有点粘滑。我边上的躺椅上还躺着一位老先生,安逸地抽着香烟,手持一只小收音机,毫无离去的迹象。服务员也不催他走,指指我的军大衣,示意我脱下,又让我把钱放进口袋,然后他用一把海神三叉戟那样的叉子,嗖的一下把大衣挂到了高高的屋顶。那里有一排挂钩,就算是浴客的储物箱和衣帽间了。
我躺到躺椅上,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包括身下的毛巾,带着人肉的气息。身边的老先生不知啥时已经离去,投宿的人不断加入,一件件大衣不断腾空而起,飞向屋顶。我看着那一排排悬挂在半空的鬼影,听着外面逐渐沉寂的车声人声,度过了我在上海大观园的第一个夜晚。
第二天我们很早就被赶着起来,开始在这个大城市游荡。我那时对外语很感兴趣,就直奔福州路外文书店。上了二楼,右手有一个小门,挂着一个牌子:外国人不得入内。我知道这就是我此行真正的目的。这就是中国签署国际版权公约之前,出售翻印的原版外文书的地方,那些书的背后一律印着“光华出版社”,以及“内部资料,注意保存”的字样。这个书店中的书店门口还有一个保安,我很担心他也会像旅馆里的人那样向我要介绍信,但他只是看了我一眼,一声不吭。我怀着侥幸过关的喜悦进到里面,犹如老鼠掉进米缸,可惜身上的钱太少,只能捡起一本放下一本。那次我买了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格林的《人性的因素》,还有几十年后在中国大红大紫的畅销书作家福莱特的成名作《针眼》。
后来回南通以后,这本书一时也没去看,因为当时英文水平有限,看看简写本还可以,看原文足本就困难了。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我父亲辛丰年正捧着《针眼》看得起劲。这有点奇怪,因为我相信父亲对任何“畅销”的东西,都是没有兴趣的。到了晚上,他完全没有放下那本书的意思。到了第二天,他看完了。这本书写得非常吸引人,父亲对我说,“就是太黄了”。父亲的遗憾,立刻转化为我学习英语的强大动力。我花了整整一个月,连猜带蒙,活生生把这本书硬啃了下去。这是我平生读完的第一部英文小说原著,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只觉得自己有一种突飞猛进、脱胎换骨的感觉。今年4月,出版社安排我和福莱特进行了一场对谈,我讲起这本书与我的渊源,福莱特高兴地说: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书可以用来学外语!
晚上,我们去了外滩。1981年的外滩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那种天堂般的光彩比今天更觉震撼。然而,当我们把头转向江边,却看到远比那些传奇的建筑群更为壮观的风景。在靠江一侧的防汛堤边,在马路对面老洋房灯光的映照下,在11月的寒风里,密密麻麻地排满一对对的情侣,从南到北,一望无际。我们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上海传说中的情人墙,一个缺少私密空间的年代的约会圣地。我们几个从小城市来的复读中学生,平生第一次看见这阵势,口干舌燥,浑身麻木,如遭电击。不敢走近,又舍不得离开,只呆呆地停在离人墙十来米开外。那些情侣们相互缠绕,千姿百态,视世界如无物,但一律向着黄浦江,无人回头。
我们也朝着黄浦江,背后是曾经的十里洋场,百年外滩,千盏灯火。对面十米之外是动人心魄的旖旎风光,在那后面是流过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滔滔江水。在江水的那一边,是零星的几点光亮。
我们当时不知道,那零星的几点光亮,就是陆家嘴,就是上海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