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走自己的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之路、成功之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道路,汲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经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提供有益借鉴,具有*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小康社会建成之路的著作,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通过不断探索最终形成完整的“小康社会”理论,寻找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这条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本书以“寻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路”(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行路”(总体小康水平的达到)—“扩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成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定路”(迈向现代化国家的道路自信)为基本框架,记述在“小康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逐步确定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和具体路径,激发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活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显著扩展。
本书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成型。
本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關於作者: |
周锟,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同济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研究一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国家高端智库核心成员。参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邓小平传》(下卷)、《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等中央重大项目的编写,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课题《革命精神谱系研究》等科研项目。创作出版《“南方谈话”从何处来:追寻邓小平的思想轨迹》《小康的真谛》等个人专著,任《大决策》等图书副主编,参与筹办《伟大的变革》等大型展览,担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湾区儿女》《敢叫日月换新天》等十余部影视剧、电视片编剧、撰稿,在《人民日报》《党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八十余篇,作品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
|
目錄:
|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寻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向内看,向外看
3.重大调整——“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二章 指路: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
1.“小康”目标的诞生
2.小康社会理论初成
3.开放与改革
4.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三步走”的百年战略
第三章 行路:总体小康水平的达到
1.小康临界值的制定
2.开发浦东与南方谈话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前翻两番
4.“新三步走”的提出
5.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章 扩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提出
2.抗击“非典”与科学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生态文明建设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五章 成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
2.贯彻新发展理念
3.决胜脱贫攻坚
4.推进乡村振兴
5.树立文化自信
6.守护绿水青山
第六章 定路:迈向现代化国家的道路自信
1.小康中国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段落
2.小康中国之路演绎改革开放精神
3.小康中国之路确立迈向现代化国家的道路自信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小康中国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小康中国之路,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段落。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段落。这条小康中国之路,是中国人
民历经异常艰辛的追寻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突破层层迷雾寻找到实现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并通过艰苦奋斗在荒草荆棘中开辟出来的宝贵道路。
小康中国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阶段。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阶段。这条小康中国之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决策、大视野、大格局中开创出来的,是国家的领路者在人民群众最广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刻总结、开拓创新和理论升华产生的思想指针,指引全国各族人民用拼搏实干建设起来的辉煌道路。
小康中国之路,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前导。这是一个坚实可靠的前导。这条小康中国之路,是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历经形成小康社会理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历程,为民族复兴奠定牢不可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引导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并为未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指明清晰前进方向的胜利道路。
小康中国之路,是我们必须认真考察的历史瑰宝。
3.重大调整——“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国与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促使邓小平思考既定的“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可行性。 1978年9月12日,在朝鲜访问的邓小平感慨地对金日成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他感到“我们头脑里开始想的同我们在摸索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差距”“在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不能达到日本、欧洲、美国和第三世界中有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他在1978年9月6日会见来访的日本新闻界人士时,对到20世纪末中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作出了比较“保守”的解释:就是到20世纪末,我们实现了四个现代化,我们也还是不富,我们的水平比你们差得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新时期。 与此同时,因高指标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矛盾日益显现,对经济进行大规模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1979年3月21日至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问题。会上,国家计委提交了修改1979年计划的建议,认为:1978年建设规模搞大了,引进搞急了,钢搞多了,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要下决心进行调整,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工业速度由12%降为8%。中央政治局同意国家计委的建议。21日,陈云在会上特别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我们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没有改善?有。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这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二十年,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23日,邓小平在会上指出:“中心任务是三年调整,这是个大方针、大政策。经过调整,会更快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这次调整,首先要有决心,东照顾西照顾不行,决心很大才干得成。要看到困难,把道理讲清楚,把工作做充分。”“过去提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现在到该总结的时候了。”4月5日至28日,中央工作会议确定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 在领导经济调整的过程中,邓小平、陈云等人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参照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重新思考在国家基础薄弱、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需要多快的速度,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到20世纪末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问题。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这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由于缺乏经验,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像的还要困难些。” 两天后,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对“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了全面深入的阐发,尤其是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特点”。“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新概念。 1979年7月28日,邓小平在青岛第一次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标准:“搞现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穷的社会主义”,“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 “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就是到20世纪末要实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人均1000美元,这是参照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得出的标准。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样老百姓的家常话来描述现代化发展目标,使“现代化”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让普通人民群众都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有一个标准了,但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究竟是什么样?能不能达到?邓小平还在进一步思考。 又过了两个多月,10月4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参照国际上通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衡量标准,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据澳大利亚的一个统计材料说,一九七七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为八千七百多美元,占世界第五位。第一位是科威特,一万一千多美元。第二位是瑞士,一万美元。第三位是瑞典,九千四百多美元。第四位是挪威,八千八百多美元。我们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前一时期我讲了一个意见,等到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三百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我们还是要艰苦奋斗。就是降低原来的设想,完成低的目标,也得很好地抓紧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细,很具体,很有效”。 发展目标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发展战略的成败。 一个发展目标的提出,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再慎重提出的。通常,一个成熟的发展目标包括三个要素:对此前目标的继承、发展和修订,对现实情况的针对性,对战略蓝图的总结。换句话说,要综合关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纵观全局,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如同一场漫长艰苦、环境复杂、竞争激烈的马拉松比赛,为了民族和文明的存续与繁荣,我们不仅要跑到终点,更要以最好的成绩完成历史使命。在现实中,世界顶级的马拉松选手都会针对比赛中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运动策略。可想而知,要制定这样的策略必须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采用清晰可靠的表述,并根据环境变化和最新进展不断进行调整矫正。历史上,我们曾经犯过刚离开起跑线就采用百米冲刺的错误。痛定思痛,党中央开始重新思考既符合我国客观实际又能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既避免急躁冒进又富有竞争力的发展目标。这成为我们终于寻找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的关键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