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1.《语海》收录古今文献中存见和流传的汉语语汇86000余条(含主条、副条),其中成语 30000余条、谚语30300余条、惯用语17700余条,歇后语8000余条,逐条标注语性,引用书证阐释,是历代语汇的集大成之作。
2.《语海》是汉语语汇学理论指导下的具有独创性的大型语典,填补学术空白。
3.《语海》全书体例严谨,例证翔实,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汉语语汇的历史面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活史、社会史、文化史的生动记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智慧的凝练表达,具有独特的语言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价值。
4.《语海》以汉语语汇学作为理论指导,基于科学的汉语俗语语料库编纂,两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支持;列入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获得国家级、市级出版基金资助。
5.《语海》既可供语言文字爱好者阅读查检,供汉语语汇学习者、专门研究者研究学习,也可供作家写作参考。
|
內容簡介: |
《语海》以汉语语汇学理论作为指导,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俗语语料的计算机处理与相关的语言学问题研究”(02BYY017),“语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11BYY089),建立“汉语俗语语料库”,收录历代传世文献、近现代经典文学著作、当代报刊资料中的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汉语语汇约86000条,包括成语30000余条、谚语30300余条、惯用语17700余条、歇后语8000余条。全书按语目首字音序编排,分六册,共计1170多万字,是语汇整理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体例严谨,例证翔实,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汉语语汇的历史面貌,具有独特的语言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价值。
《语海》选择常见常用的语条作为主条,且一律标明语性(成、歇、谚、惯),其中有较生僻的字、容易读错的多音字,或有变读情况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加注。不同义项的语目分列义项,各义项的解释一般由分注和通释两部分组成,分注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通释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一般先列本义,再列引申义、比喻义。有书面资料来源的标明源出处。以丰富而贴切的例句佐证,讲求源流分明,按时代顺序排列。以与主条形式相近的语条作为副条,用“也作”形式附于主条之后,除少数须作补注释外,一般不再释义。每册正文前附《本册音节表》,书后另附《语目首字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查检。
|
關於作者: |
主编温端政(1932—2021),男,汉族,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78年7月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任语言所所长,创办《语文研究》并任主编,曾任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等职。早期专注于汉语方言特别是晋语的研究,成果丰硕。自20世纪80年代起,着重开展汉语俗语研究。他基于大量的语典编纂实践,廓清了“语”的性质及其不同于“词”的特点,首倡“语词分立”,进而发展出“汉语语汇学”,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主要著作有《忻州方言志》、《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主编之一)、《谚语》、《歇后语》、《汉语语汇学》、《汉语语汇学教程》(主编)、《汉语语汇研究史》(合作)、《二十世纪汉语俗语研究》(合作)、《语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等。主编《中国俗语大辞典》《新华语典》等。
作者团队主要是山西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他们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俗语语料的计算机处理与相关的语言学问题研究”(02BYY017),“汉语方言俗语语料库建设研究”(10AYY001),“语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11BYY089),创建并持续更新“汉语俗语语料库”。他们既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又有丰富的辞书编纂经验,在语言学、辞书学方面颇有建树。
|
目錄:
|
目 录
前言 ……………………………………………………………………… 温端政 1~7 凡例 …………………………………………………………………………………1~2
正文(每册正文前有《本册音节表》)
第一册(A—D)……………………………………………………………1~852
第二册(E—J)…………………………………………………853~1712
第三册(K—P)………………………………………………… 1713~2406 第四册(Q—S)……………………………………………………2407~3222 第五册(T—X)……………………………………………………3223~3830 第六册(Y—Z)……………………………………………………3831~4648 语目首字笔画索引……………………………………………………4649~4660
|
內容試閱:
|
前言
一、《语海》编纂的回顾 《语海》编纂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96年。这一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我主编的 《汉语常用语词典》。这是一本接近中型的语典,共收约11000条,其中成语约5000条,谚 语约3000条,歇后语、惯用语和格言各约1000条。我们想在此基础上,扩大收条数量,改 进释义,增加例证,编成一部大型语典,暂名为《中华大语典》。这个设想得到上海辞书出版 社的支持,并列入出版计划。后来因为忙于别的事情被搁置起来。直至2005年,上海辞书 出版社为了与《辞海》配套,提出编纂《语海》的计划,并约我们承担这个任务。这年10月, 我们起草了“大型辞书《语海》编纂计划”,内容包括目的、意义、收条规模、编纂体例、试编样 稿等,后经多次修订。 201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召开了“《语海》编纂专题研讨会”,对《语海》的收条对象、收条 规模、编排顺序等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吸收了这些意见,再次修订了 《语海》的编纂计划。 在起草和修订编纂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了座谈会,对《语海》编纂中涉及的问 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在这过程中,我曾经撰写了题为《〈语海〉编纂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初步 意见》的长文。其中涉及全局性的问题有: (一)在收条立目上要处理好古与今、雅与俗的关系 大家认为,根据《语海》的性质,应当坚持古今兼收、雅俗兼容的原则。 古今兼收,并不是古的一概都收,要作具体分析。古代的语,现在还在用的,如见于《左 传·僖公五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见于《荀子·大略》的“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 智者”,见于《韩非子》的“远水不救近火”“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等,一直流传至今,一定要 收。对现在不用的,如果确已过时可以不收,如《礼记·文王世子》里有:“语曰:‘乐正司业, 父师司成。’”(意思是:乐正掌管学业,大师掌管学成。)有的看似过时,但比喻义仍有借鉴作 用,则可酌收。如“自媒之女,丑而不信”字面意义是自己择配的女子不光彩,不可信。看似 过时,但在《管子·形势解》里用来比喻自我吹嘘、自我举荐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仍有 借鉴意义,可以收录。 雅俗兼容,主要是指收条不避俗。 语有雅俗之分。雅语主要是指雅成语,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成语。俗语 流传在历代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并大量地吸收到古今文献里,经过作家的加工提炼,许多俗 语具有雅俗共赏的品质。像“瓜田李下”“万事开头难”“打铁先得本身硬”“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都具有深刻 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像“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秤砣虽小压千斤”等,都来自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谓“俗中有雅”。 在俗语中,最有争议的是歇后语。曾经有人认为歇后语不具有“文学语言”的品质,应 当予以摒弃。其实不然,多数歇后语内容健康,语言风格幽默风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以及老舍、赵树理、丁玲等现代作家的 作品都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我们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其进行筛选,过于 庸俗的不收。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三二回连用了“枯树盘根,动不得了”“推车上 岭,走不得了”“隔山取火,讨不得了”“倒浇蜡烛,由不得了”四个歇后语,不仅显得重复累 赘,而且都隐含一种性行为,有些俗不可耐,《语海》不予收录。 (二)注意语的变体,处理好主条和副条的关系 语的变体来自语的传承性和口语性。许多语是历史上产生、形成的,经过长期的演变 流传至今,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变体。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始见于战国楚·屈原《卜居》, 《史记·白起王翦传论》引作“鄙语”,即今谚语;宋·苏轼《定州到任谢执政启》则紧缩为“尺 短寸长”;钱锺书《围城》仍引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种流变,应当在《语海》中得到 体现。许多语是通过口耳相传流行开来的,这也是语的变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如“三个臭皮 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也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三个臭 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还说“三个缝鞋匠,顶个诸葛亮”等。这些变体,各有其常用性,《语 海》也应当予以体现。于是就产生了一组组“异形语”,产生了在“异形语”中如何确定主条 和副条,以及副条如果不止一条,如何安排副条顺序的问题。 确定主条,一般考虑两个方面:一看出现的时代是否最早,一看是否最常用。如果出现 时代最早,又最常用,确定为主条,当然没有问题。如“不识时务”也作“不更世务”“不识时 气”。其中“不识时务”最早见于《汉书·张霸传》,现在又最常用,以它为主条,就顺理成章, 不会有分歧。如果最早出现的不常用,后起的常用,就有了矛盾,我们的做法是采取常用的 为主条,而把最早的作为“语源”。如汉·刘向《说苑·政理》有“耳闻之不如目见之”,《魏 书·崔浩传》作“耳闻不如目见”。后者较为常用,以后者为主条,说明前者为语源。 副条不止一个的,我们一般先按出现的时代前后排列;出现时代相同的,则按语形上与 主条相似度排列,相似度较大的在前。由于副条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具体的处理中也有少 量条目作了灵活调整。 首字不同的异形语,为了便于检索,都出条,分别释义,各领首字相同的异形语。如“吃 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和“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都出条,分别释义,前者 统领“吃着人的嘴软,拿着人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等副条;后者统领“拿 人的手软,吃人的口软”“拿人家手软,吃人家嘴短”等副条。 (三)确定条目编排顺序 语汇类辞书,一般有两种排序法,一种是按语目的音序排列,一种是按语目的意义分类 排列。有的学者认为,跟词典相比,语典的释疑解惑需求相对较弱,而甄选功能却比词典需 求更加迫切,所以,按意义编排更为实用。这有一定的道理。语确实是可以按意义进行分 类的。分类成语辞典,出版过多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的分类辞典,我们也编写过。但 是,由于语义的复杂性,语的分类界限往往具有模糊性,如何分类各有千秋,相当程度上具 有主观性,查检起来颇有难度,而音序排列法具有客观的科学性,尤其是对查检已知语目的语义更为快捷实用。相衡之下,我们赞同先出音序本,以后视情况再考虑是否出分类本。 编写体例的确定,为本书编纂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于是签订出版合同提到了议事 日程。经过反复协商,2012年4月,上海辞书出版社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在太原签订《语 海》出版合同并取得一致意见,根据合同确定了《语海》工作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 出版合同签字之后,《语海》编纂在原有基础上加快了进度: 1.加快修订2011年3月出版的《中国谚语大辞典》《中国歇后语大辞典》和《中国惯用 语大辞典》,按《语海》编纂要求统一体例,增删条目,调整主副条,改进释义,充实例证,为 《语海·谚语卷》《语海·歇后语卷》《语海·惯用语卷》打下基础。 2.加快《语海·成语卷》的编写,力求与《语海·谚语卷》《语海·歇后语卷》《语海·惯 用语卷》的编写同步进行。 3.多次召开了《语海》编纂工作会议,不断回顾总结《语海》的编纂情况和基本经验,安 排了今后的主要工作,使《语海》编纂工作更加有序地进行。
二、《语海》编纂的学术支撑 任何一部具有原创性的辞书,都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语海》作为一部首创的大型 语汇类辞书,更要有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一)《语海》的收条立目要接受汉语语汇学关于语的性质和语汇范围的论述的指导 汉语语汇学认为,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是:大于词的、结构固定或相 对固定的叙述性语言或言语单位;狭义的定义是:大于词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叙述性语言 单位。《语海》采用狭义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应当划清语与复合词、专名词(也称“专名语”)、 专门用词(也称“专门用语”)的界限,划清语与自由词组的界限,还要划清语与言语单位的 界限。语汇应当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而不包括复合词、专名词、专用词,以及 格言和名言。 复合词,如“绊脚石”“落水狗”“马蜂窝”“对台戏”等,过去也常有人主张归入语,由于 《现代汉语词典》等标注词类的辞书注明是名词,现在持这种主张的人已经不多了。“北京 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专名词,“绿色食品”“电子计算机”“唯物辩证 法”等专用词,虽然在结构形式上大于词,但在意义上具有明显的概念性,归入词也被越来 越多的人所认可。争议较大的是格言和名言。 格言和名言都具有引用价值,经常被引用的如“吾日三省吾身”“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格 言和“春蚕到死丝方尽”“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名言,与语确有相同之处———在形式上都是由 词和词组合而成的,在意义上都具有叙述性(格言具有表述性,而名言则具有描述性)。但 它们和语也有不同的一面,最主要的是,它们是作家个人的言语作品,有明确的作者,因此 不属于语言单位,而是言语单位。因此,不作为《语海》的收条对象。 (二)《语海》的语类标注要接受汉语语汇学关于语的分类理论的指导 汉语语汇学根据语的性质,采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先把语分为表述语、描述语 和引述语三类。表述语的特点是知识性,其内容包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描述语的特点是描述人或事物的形象和状态,描述行为动作的形状,因此缺 乏知识性;引述语的特点是由引子和注释性叙述两部分组成,引、注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复 杂关系。表述语包括谚语和部分成语,描述语包括惯用语和部分成语,引述语习惯上称作歇后 语。成语在形式上的特点是“二二相承”,包括语法结构上的二二相承(如:安居乐业、和风 细雨)和语音结构上的二二相承(如:坐以待毙、一衣带水)。因此,谚语可以定义为“非二二 相承的表述语”,惯用语可以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成语可以定义为“二二相承的 表述语和描述语”。这样分类,标准明确,语类之间界限也比较清楚,分类结果基本上符合 传统习惯和人们的语感。但是,语汇的领域十分宽阔,可谓包罗万象,再好的分类办法也不 可能不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谚语与表述语成语、谚语与惯用语的划界问题。 应当说,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基本上能把谚语与表述性成语区分开 来,但有少数处于“两可”之间:形式上是“二二相承”,可相关文献却标明是“谚”“常言”“俗 语”或“俗话”。如“水到鱼行”“白头种桃”,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宋·陆佃《埤雅·释 木·种桃》分别标明是“谚”;“事不过三”“知足不辱”“百艺防身”,明·吴承恩《西游记》二七 回、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一、明·无名氏《贤达妇龙门隐秀》二折分别标明是“常言”; “财不露白”,清·李绿园《歧路灯》七二回标明是“俗话”。根据“谚、常言、俗语、俗话”等标 志,它们应当归属谚语,但从形式上看,都是“二二相承”,应当归属成语。经过反复讨论,大 家认为还是以形式为重,把它们归入成语较妥。 把谚语和惯用语分别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一般来 说,能有效地把谚语和惯用语区别开来,但也有少数存在“两可”情况。如“井水不犯河水” 就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比喻彼此不相干”;一种是“比喻彼此不相干,也就应当互不干 涉,互不侵犯”。按前一种理解就是惯用语,按后一种理解就成了谚语。从搜集到的书证来 看,谚语的用法更为常见,我们将其归入了谚语。 (三)《语海》的释义要接受汉语语汇学关于语义理论的指导 语义的特点是叙述性,具体表现为使用该语言的人群对客观事物的种种表述和描述。 因此,语的释义不能像词的释义那样采用“互训法”或“定义法”,而要采用表述法和描述法。 表述法,主要是表述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认识,释义要具有知识性,谚语和表述性成语 的释义要采用这种方法;描述法,主要是描绘某种现象和状态,不具有知识性,惯用语和描 述性成语的释义要采用这种方法。 歇后语的释义比较特殊。歇后语的语义是由前一部分“引子”所表示的附加意义和后 一部分“注释”所表示的基本意义有机地构成的。因此,歇后语的释义,重点在于解释歇后 语后一部分所表示的基本意义,但又不能不联系前一部分所表示的附加意义。歇后语前后 两个部分的意义,往往是通过“双关”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解释“双关”现象,是歇后语释义 的重点。不论是成语、谚语、惯用语的释义,还是歇后语的释义,都要基于语义分析。语义分析 包括语素分析、层次分析和语源分析。 语素分析,特别是重点语素的分析,对于确保释义的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如惯用语 “摇头不算,点头算”,过去许多语类辞书都仅释为“摇头表示不同意,点头表示同意”,就是 因为没有很好分析重点语素“算”的含义。“算”是指“算数”,这个惯用语的意思是:摇头(表示不同意)不算数,点头(表示同意)才算数,核心意义是:只能同意,不能不同意。 层次分析,最主要的是要理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是由语素直接组合而成的意 义,即所谓“字面意义”。引申义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本义的延伸。比喻义则是语的比 喻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所形成的意义。有的语只有本义,有的则除了本义之外还有引申义或 比喻义;有的语本义不起作用,引申义或比喻义才是真正的意义。释义时,要区别不同情 况,分别对待。 语源分析,是指对有源头的语,要穷源溯流,进行历史性的分析。如解释成语“草木皆 兵”要引用《晋书·苻坚载记》的有关记载;解释谚语“千钱买邻,八百买舍”要引用《南史· 吕僧珍传》的有关记载;解释惯用语“一蟹不如一蟹”要引用宋·苏轼《艾子杂说》的有关记 载;解释歇后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要引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有关记载,以弄清 来龙去脉,疏通源流演变,这才有助于对语义的透彻理解。 有时为了弄清语形相同或相似的语的不同意义,也须要进行语源分析。如“难兄难 弟”,难,一读狀á狀,一读狀à狀。前者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的相关记载,指 哥哥和弟弟的品德、才能都同样好,难分高下;后者见于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 曲,指处于同样困境或共过患难的人。又如“入室操戈”出自《后汉书·郑玄传》,意思是进 入我的屋子,拿起我的武器来攻击我,引申义指用对方的论点来反驳对方;“同室操戈”出自 《左传·昭公元年》,后指兄弟相争、相残。 (四)《语海》的例证得益于汉语语汇学关于语料库建设的理论 语料库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语料库建设,是辞书编纂的基础。早在20世纪80年代, 我们就初建了以俗语为主体的第一代语料库。2002年,我们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 语俗语语料的计算机处理及相关的语言学问题研究”,创建了第二代由计算机操作的内容 更加丰富的语料库。此后又不断充实,增收成语语料,使语料库覆盖全部语汇。 语料库为《语海》编纂提供了语料基础,然而如何做到语料丰富而又无堆砌之嫌,则要 花费大量功夫。这就是要配合释义,对语料进行筛选。同时,要给副条选择具有代表性和 典型性的例证。在这方面,我们确实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编写人各自掌握的尺寸不同, 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三、《语海》编纂的意义 最初,我们对编纂《语海》的意义想得比较简单,认为《语海》主要是汇集汉语语汇,为查 检提供方便。随着编纂工作的开展,逐步认识到《语海》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语海》具有多种实用功能 实用性是辞书的共同属性。《语海》的实用性体现在功能的多样性上,主要有查检功 能、阅读鉴赏功能和教育功能。 《语海》收条宏富,这就为查检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空间。 汉语语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例证又大都采自历代名家名篇,因此具有可读性和鉴赏 性。通过阅读和鉴赏,可以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运用语汇的能力。 语,特别是表述性成语和谚语是有丰富的思想内容的,如“和而不同”“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所蕴含的“和为贵”思想,“众口铄金”“众擎易举”“众志成城”“众人是 圣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所蕴含的群众观点,以及“唇亡齿寒”“前车之鉴”“户枢不蠹”“吃 一堑,长一智”“打铁还要自身硬”等所蕴含的哲理,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描述性的语,像 “走后门”“戴高帽”“前怕狼,后怕虎”“拆了东墙,补西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都 是对社会上消极现象的描绘,具有一定的反面教育意义;像“乌鸦趴在猪身上———只看见别 人身上黑,就看不见自个儿黑”“豁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倒霉吃亏全在嘴上”“望远镜倒拿 着———光看自己鼻子尖”“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也有某种警示作用。 (二)《语海》起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义的形成与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 民风习俗等有密切联系。《语海》把语按照一定的规则汇集在一起,加以诠释,起着传承民 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语汇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最重要的是和谐思想。试以谚语“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为 例。这个谚语最初见于《慎子·君人》,作“不聪不明不能王,不瞽不聋不能公”。汉·刘熙 《释名》卷四作“不喑不聋,不成姑公”,标明是“里语”;唐·赵璘《因话录》卷一作“不痴不聋, 不作阿家阿翁”,标明是“谚”;《隋书·长孙平传》作“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资治通鉴· 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不痴不聋,不作家翁”,标明是“鄙谚”。 这个被称为“里语”“谚”或“鄙谚”的谚语,含有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谐思想。《北史· 长孙平传》和《隋书·长孙平传》讲的是处理君臣关系: 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谚云:‘不痴 不聋,不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北史·长孙平传》 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 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臣不胜至愿,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鄙谚 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 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 ———《隋书·长孙平传》 《因话录》和《资治通鉴》讲的是处理长辈和子媳之间的关系: 郭暧尝与昇平公主琴瑟不调。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 公主恚啼,奔车奏之。上曰:“汝不知,他父实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岂汝家有也?” 因泣下,但命公主还。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 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 ———唐·赵璘《因话录》卷一 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 言,何足听也!” ———《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
郭暧与昇平公主的故事,在民间一直传为佳话。戏剧方面有晋剧《打金枝》等。 在传承传统道德方面,语典的作用更为明显。这方面语汇不仅数量多,而且多具有深 刻的内涵。《后汉书·宋弘传》记载: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看中大臣宋弘。 刘秀以天子之尊,用“贵易交,富易妻”这个谚语来说服大臣宋弘抛弃糟糠之妻,改娶公主。 宋弘则用“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个谚语来反驳,结果说服了刘秀,说明传统 美德的感化力。 语义的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语海》通过语义的诠释和语源的探究, 深刻地揭示语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弘扬传统文化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妨以“见兔而顾犬,未 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为例。 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楚襄王不听大臣庄辛的劝谏,被秦占领“鄢、郢、巫、上蔡、 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庄辛引用“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这个 “鄙语”说服了他,使他感到震惊,“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从这里可以看到适当运用谚语所 收到的效果。这个谚语也因此而流传至今,而且衍生出“见兔顾犬”和“亡羊补牢”两个成 语。在《语海》里,像这类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语还有很多,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 使《语海》在文化传承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语海》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 如前所说,《语海》是在汉语语汇学的理论指导下编写的,但《语海》并非消极地接受指 导,它反过来又为语汇研究提供大量的翔实的资料,促进汉语语汇学的发展。 第一,《语海》所收录的数以万计的语汇,表明语在性质上有明显不同于词的一面,“语 词分立”是汉语不争的事实。 第二,《语海》表明,汉语语汇不仅数量多,而且自成系统,表明汉语语汇学有明确的研 究对象,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完全可以成为与词汇学并列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第三,《语海》编纂过程,也是综合性语典编纂的研究过程。不仅参编人员进行研究,关 心《语海》编纂的语言学界学者也进行研究。研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见。其中研 究最多的是立目、分类和释义。 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海》编纂的质量,而且有助于综合性语典编纂的 理论建设,促进汉语语典学的建立。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温端政 2016年4月2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