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NT$
225.0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推出的“海派文化艺术研究系列丛书”之一。
近年来,随着各地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工作的深入推进,大众对建筑文化旅游的兴趣渐浓,建筑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新兴业态。在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的前提下,重塑建筑遗产使其“活”过来成为一大趋势。面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新愿景,有必要全面梳理目前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面临的主要难点和突出瓶颈,加快补短板,突出城市个性,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本书对上海历史建筑按照工业遗产、红色遗产、石库门等不同类别,研究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保护再利用方案,以及如何充分利用上海历史建筑,梳理挖掘海派元素,开发好上海文旅融合资源。
|
關於作者: |
张磊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专注于建筑艺术研究。曾参与的课题:文化部课题“上海创建全球城市的战略研究”、上海艺术研究所与新疆艺术研究所合作课题“龟兹艺术”等。个人负责项目:上海文化和旅游局课题“上海文化遗产之石库门保护现状和对策调研报告”“建筑可阅读视角下的上海历史建筑活化研究”等,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课题“上海建筑艺术发展报告”,并获上海市文广局年度优秀成果奖和全国文旅系统年度二十佳调研报告奖。出版的个人著作:《中国门窗》《上海艺术史图鉴?建筑卷》等。此外,还在《文物》《建筑史》《上海艺术评论》《文汇报》等核心期刊和媒体发表论文十余篇。
|
目錄:
|
目录
导论1
一、建筑遗产的界定3
二、建筑遗产概念的辨析4
1. 文化遗产4
2. 不可移动文物5
3. 文物保护单位5
4. 历史建筑6
5. 建筑遗产7
三、上海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和困惑7
四、文旅融合视角下的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探索10
第一章上海建筑遗产概述13
一、古代上海建筑14
二、近代上海建筑19
1. 不同时期的上海近代建筑22
2. 近代上海的公共建筑23
3. 近代上海的居住建筑32
三、当代上海建筑35
1.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当代建筑(1949—1977 年)35
2.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当代建筑(1978 年至今)38
四、上海历史文化街区44
1.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44
2. 上海历史文化街区的分布及范围44
3. 上海历史文化街区的分类与比较46五、上海历史文化村镇55
1. 朱家角镇56
2. 罗店镇57
3. 嘉定镇58
4. 南翔镇60
5. 枫泾镇60
6. 张堰镇63
7. 川沙新镇64
8. 高桥镇65
9. 新场镇66
10. 金泽镇67
11. 练塘镇68
12. 浦江镇革新村69
13. 泗泾镇下塘村70
第二章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73
一、上海工业遗产现状75
1. 上海工业遗产的基本特点75
2.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现状和成效81
二、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问题与挑战84
1. 工业遗产的区域保护规划缺乏整体性84
2. 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法律法规不健全85
3. 工业遗产的评价体系尚待完善,缺乏有影响力的工业遗产86
4.工业遗产的保护以个案为主,统筹保护不够87
5.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模式较为单一,效益化开发难88
6.工业遗产的资金募集缺乏政策吸引各方力量,资金瓶颈日益突显91
7. 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大众参与度不够92
三、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思路与对策93
1.加强工业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维护完整性和真实性93
2.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相关政策,健全管理与立法机制94
3.全面开展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分级分类科学保护95
4.丰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功能类型,控制好功能业态97
5.拓展工业遗产开发模式多元化,多角度表现工业历史文化97
6.多渠道筹措工业遗产保护资金,建立有效的鼓励机制99
7.推动工业遗产的公共参与度,加大公众开放性99
8.切实完善保障措施,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机制100
9.积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赋能文旅消费新方式101
第三章上海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105
一、上海红色文化遗产现状107
1.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家底基本摸清107
2.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重点项目有力推进109
3.整合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111
4. 积极打造红色演艺内容产业112
二、上海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114
1.内涵挖掘不足制约了红色精神的阐释114
2.利用方式单调削弱了红色文化的影响115
3.城市发展定位忽略了红色文化的价值115
4.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传播能力需进一步增强116
5.红色遗址保护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117
三、上海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117
1.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注重红色精神阐释117
2. 创新红色产品形态,强化在场实践体验119
3. 加强红色文化统筹,抓好红色资源顶层设计120
4. 加大跨区域联动,推进文旅商融合发展121
5. 大力推进上海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123
6. 拓宽红色文化品牌营销,挖掘红色遗址教育潜力124
第四章留住上海的“乡愁”——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再利用127
一、石库门的历史128
1. 19 世纪70 年代初的石库门129
2. 20 世纪10 年代的石库门130
3. 20 世纪30 年代后的石库门133
二、上海石库门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134
1. 石库门分布与规模134
2. 石库门现状与存在问题134
三、上海石库门保护和再利用的探索139
1. 新天地模式139
2. 田子坊模式142
3. 步高里模式147
4. 建业里模式150 四、国外保护经验借鉴153
五、上海石库门保护再利用对策探索154
1.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调控力度155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设置多种保护模式157
3.建立适当的利益互补机制,降低居住密度158
4.鼓励自发性保护,维护原住民利益159
5.强调“渐进式”动态发展,完善保护措施160
第五章从历史街区到网红城市空间的融合路径163
一、上海历史街区发展现状165
1.上海历史街区的价值166
2. 上海历史街区更新现状168
二、上海历史街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72
1.建筑特质弱化,空间格局模糊173
2.开发模式存在偏差,历史人文情怀与商业化有冲突174
3.文化旅游资源尚待挖掘,存在浅表化、同质化等问题175
4.传播内容泛娱乐化消解街区历史底蕴,造成城市形象偏差176
5. 游客数量激增带来环境问题,管理和配套不到位177
三、上海历史街区到网红城市空间的融合路径分析178
1.依托历史建筑改造,还原完整街区肌理,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赋能179
2.注重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本地文化,提高街区形象识别性180
3.保障多元产业及文化共存,多样化历史街区功能业态181
4.丰富旅游产品让流量变现,文商旅融合转型升级街区182
5.创新智媒传播内容,保持创意创新,强化内容吸引力184
6.建设大数据开放共享体系,提高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185
7.整合周边资源,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历史街区游览氛围186
第六章文创产业驱动下的上海古镇转型升级发展研究189
一、上海古镇现状190
1.江南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已有多种模式191
2. 上海古镇更新现状193
二、上海古镇发展困境199
1.东西部区域存在不均衡发展,保护与开发方法的单一化200
2.古镇规划缺少科学意识,建筑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
3.同质化竞争损害整体利益,过度商业化成致命伤201
4.本土文化遭遇生存危机,社会公平受到严重威胁203
5.人口流动带来社会结构变化,原住民外迁使得人文环境逐渐变质204
6. 生态环境状况不尽如人意,配套设施不完善205
三、上海古镇转型升级策略207
1.挖掘古镇文化底蕴,古镇更新要凸显地方特色208
2.保护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并存,多元营销模式208
3.杜绝商业泛滥,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中209
4.提炼文化基因,融入创新创意元素210
5.将文创植入和渗透到古镇发展各领域,发展多元业态211
6.积极推动创新融资模式的参与,政策激励吸引文创人才212
7.维持古镇原住民的原生态形式212
8.古镇更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合理开发原则213
第七章“建筑可阅读”视角下的上海历史建筑活化策略215
一、上海历史建筑活化的现状和进展216
1.历史建筑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17
2.历史建筑阅读宽度不断丰富218
3. 历史建筑活化深度不断拓展219
二、上海历史建筑活化的问题和难点220
1.历史建筑的开放力度不够,阅读方式碎片化221
2.历史建筑的保护大量资源向知名建筑倾斜,可持续利用不足222
3. 历史建筑活化还存在传统思维模式,缺乏创新举措222
三、“建筑可阅读”视角下的上海历史建筑活化策略223
1.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鼓励活化利用224
2.统筹文旅资源,做强全域旅游226
3. 推进建筑可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226
4. 创新方式构筑建筑阅读文化谱系,构建多样化的传播矩阵227
5. 抓住数字文旅机遇,大力发展在线文旅228
6. 深入挖掘国际经验,为历史建筑活化提供借鉴229
结.语231
参考文献234
|
內容試閱:
|
导论
建筑遗产是历史、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存。它既浓缩着过去,又影响着未来,承载着城市远久的记忆和永恒的文化传承,见证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它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的建筑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是弘扬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不能再造、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筑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遗产保护是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对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良莠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发展综合实力的高低。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物保护成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机构、颁布法规、开展普查等一系列措施,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受到了政府、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在2013 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镇化建设应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随后颁布实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提到“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提出:“要将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文物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协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保护利用之路”。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文物认定标准,保护遗产完整真实历史信息。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年,住建部提出10 个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2021 年,住建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完善保护目录、挂牌建档、修复修建和听取公众意见等公告。这不仅说明我国建筑遗产保护意识已经显著提高,也体现出我国相关保护工作已经转向具体分项研究和开始落实阶段,各项工作都在加紧推进。
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本书先对建筑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其后章节将从建筑遗产存量、保护政策、保护手段等几个方面阐述上海建筑遗产保护现状,并结合上海历史建筑、文化街区、特色小镇等建设,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研究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为上海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探寻独具匠心的保护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