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彩色精印,全面展示白木家具之美;
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中国传统白木家具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內容簡介:
上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出版,引起世人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关注。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众多中外学者如杨耀、凯茨、安思远、王世襄等不断地推动、深入对传统家具的研究。尤其是80年代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的出版,将传统家具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综观以往的研究专著,多是对从明清开始流行的花梨、紫檀家具的论述,而中国家具历史长河中起源更早、流行更广的白木家具却基本无人问津。蒋奇谷先生的《明清白木家具》填补了传统家具研究的这项空白。他对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众多白木的名词和树种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推敲,同时结合各类流传有绪的白木传统家具藏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品鉴,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中国传统白木家具的历史,并探索白木家具的美和文化意义。
關於作者:
蒋奇谷,水墨画家,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绘画系、史论系教授,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The Research House for Asian Art)所长。业余时间撰写艺术史、艺术理论和批评论文多篇,有译著《图像的领域》(The Domain of Images)等。
目錄 :
司汉序
詹姆斯序
引言
从“明式家具”一词说起西方著作里的白木和白木家具白木的贵与贱木材的软与硬再说粗与细文人的家具审美明清简式白木家具范例
桌·案几
椅·凳
橱·柜
床·榻·脚踏
索引
內容試閱 :
司汉序
蒋奇谷先生旅居芝加哥已有30多年,他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及绘画课程,并且坚持水墨画创作。芝加哥这座城市居住着几位近十年把艺术史扩展到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家,包括芝加哥大学的米歇尔(W.J.T. Mitchell),还有奇谷的同事埃尔金斯(James Elkins)。奇谷的这本《明清白木家具》选择白木家具作为研究对象,这在艺术史的家具研究领域是一个空白区。奇谷的《明清白木家具》以很大篇幅做了理论上的梳理和论述,这是艺术史被忽视领域的新拓展,是一种借助具体文物和审美经验,把研究提升到在方法和理论上进行批评性思考的艺术史写作。
在我看来,这是受了芝加哥这座城市研究风气的影响。我在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主持工作,对中国古典白木家具在西方博物馆里的缺席和我们自己对白木家具不重视的情况有所了解;涵盖在“明式家具”概念之下的中国古家具基本就是黄花梨、紫檀等贵重木材家
具。奇谷在书的一开始对“明式家具”这一词的源流做了梳理,通过中西相关家具史学术著作里的概念对比,指出“明式家具”作为一个艺术史概念存在的问题:它是一个风格外延巨大的名词,在外延限定之后又产生排他性,即价值评判性地把非贵重木材(白木)制作的古典家具排除在外。奇谷还就“明式家具”这一名词的广泛流传进行剖析,为白木家具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工作。
白木家具不受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木材有贵贱之分。奇谷通过对古代文献里木材种类和名称的整理,指出历朝历代木材贵贱之分的变更。因此,对家具史研究的拓展,首先要打破唯木材论的狭窄视角。除了对家具艺术欣赏仅以木材的贵与贱加以判断的陋习进行剖析与
批判,奇谷还分析了常用木材的软、硬、粗、细,设计风格的繁、简、雅、俗等组合观念,从不同角度指出唯材论与经济价值论对家具收藏、研究和审美的危害与偏见。奇谷对古今中外文献的广泛援引,对木材的各种用途和家具的多元风格的细致描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
家具文化的认识。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当下家具审美的褊狭。
奇谷先生推崇符合文人审美理念的家具。在本书的第六章,他对此做了详尽的阐述,这可以说是全书的灵魂之所在。作者写此书的真正用心,不仅在于对白木家具的研究,也在于对当下的奢欲和盲目跟风现象的批判。尤其宝贵的是,奇谷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做出研究
和分析,指出中西研究方法和中英文中中国家具相关名词使用上的差异。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在做的事情,能够和西方学者的研究进行对话也十分重要。其中,对术语使用的推敲是对话和互补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我们
这些在西方学术机构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人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奇谷的梳理是一个贡献,对关注中西学术交流的学者是很好的帮助。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复兴,既需要马可乐先生、刘山先生、周峻巍先生等一批有独到品位的收藏家,更需要蒋奇谷先生这样有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的艺术史论家一道参与其中。
谨为序。
司 汉
2018年夏于瑞典斯德哥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