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編輯推薦: |
问题化是阻止惯性思维、促进艺术发展的不二法门,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在《认识书法》一书中,沃兴华先生尝试着将历史上、现实中关于书法的诸多现象问题化、明晰化,以此形式启发思考,并旨在促进书法艺术研究与创新深入发展。
|
內容簡介: |
问题化是阻止惯性思维、促进艺术发展的不二法门,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在这本书中,沃兴华先生尝试着将历史上、现实中关于书法的诸多现象问题化、明晰化,以此启发读者对书法艺术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并旨在促进书法艺术研究与创新深入发展。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围绕着书法古与今、新与旧、内容与形式、临摹与创作等关系问题展开,直面当代书法创新争论中的核心话题;第二辑,通观书法艺术史上表现形式(形与势)的变化,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书法风气转变之内因、过程,以及各种技法之奥秘;第三辑,聚焦民间书法这一与名家书法形成互补关系的存在,讨论我们应当如何从中汲取精神,生发出创新的火花;第四辑则为读书心得、书史札记、创作经验、书法评述等的分享。附录“学术交流”,乃作者与读者、友人之间围绕书法问题进行的对话,其中不少议题颇具机锋和启发性。
|
關於作者: |
1955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书法家。著有《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新论》《书法创作论》《形势衍》《从创作到临摹》《敦煌书法研究》《金文书法》《碑版书法》《米芾书法研究》等三十余种。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实验)》,参与编著《金文大字典》等。
|
目錄:
|
前言 / 1
第一辑 学术研究
一 论书法的形式构成 / 3
二 我的创新观念与创作追求 / 20
三 书法创作过程研究 / 29
附1 读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 45
附2 书文合一的创作过程 / 48
四 论意临 / 54
附1 论临摹的四种境界 / 68
附2 关于误读 / 80
五 论书法艺术欣赏 / 87
附1 书法与音乐 / 98
附2 书法与绘画 / 104
附3 书法与舞蹈 / 106
第二辑 书法史研究
一 《九势》真诠 / 113
二 论晋人尚势 / 139
三 论六朝时期文学的重声律与书法的尚势 / 161
四 碑学的滥觞 / 185
五 碑学的确立 / 194
第三辑 民间书法研究
一 论民间书法 / 203
二 写经书法刍议 / 219
三 湖南出土简牍书法研究 / 236
第四辑 杂记与评述
一 论传统与现代 / 257
二 读施蛰存《唐诗百话》 / 265
三 隶书正名 / 267
四 尺牍与尺牍书法 / 273
五 论运腕 / 280
六 执笔方法研究 / 284
七 论促进书法艺术发展的外部力量 / 289
八 《剑气箫心》前言 / 293
九 以势为先 / 306
十 少儿书法教育之我见 / 311
十一 书法研究应当重视本体关注现实 / 321
十二 “中国书法群落精英联盟展”的意义 / 324
十三 张目达书法批评 / 329
十四 唐荣书法观感 / 355
附 录 学术交流
一 关于取法民间书法 / 365
二 关于形式构成的创作方法 / 375
三 问题互动 / 383
四 沃兴华书法研讨会 / 411
|
內容試閱:
|
前言
学习书法五十多年,一直在考虑如下问题:何谓书法?书法的表现内容是什么,表现形式又是什么?书法艺术是怎样发展至今的,又将如何发展下去?
为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看书,不断临摹,又不断创作,学而思,思而学,学思结合,有时似乎明白,有时却模糊一片,间或想通了,便形诸文字,日积月累,汇编成这本集子,贡献给大家。书中收录了一批临摹和创作作品,作为附图,想印证所说的各种方法论观点。为了与文章中提及的插图区分开来,这批作品均未加图注。
我的第一本文集叫《书法问题》,这本叫《认识书法》。其实,问题没完没了,一个紧接着一个,甚至还会牵连出一群,因此认识也永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思翁八十始学柳。”书法家的一生就是在问题与认识之间奔突,这是宿命。
沃兴华
2022.1.1
第一辑 学术研究
学习书法五十多年,写了不少作品和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更多的人表示不理解。这里选择五篇文章和六篇附录,谈创作,谈临摹,谈欣赏,谈我的创新观念和创作追求,重点谈争议最大的形式构成。文章对事不对人,就某一现象和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属于冷静的学术研究,但其实都是有感而发的,都是针对各种批评的回应。孟子云:“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第二辑 书法史研究
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书法如果不懂历史,便无法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写出有深度的精品力作,而且也无法判断它的历史走向,写出有意义的创新作品。历史研究是每个书法家的必备功夫。
2000年,我出版了《中国书法史》,那是一本适应广大读者的通论性著作,重在阐述书法字体与书体的演变的过程,对书法创作的方法问题很少谈及。因此,写好以后一直想做个弥补。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阴阳,即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归纳起来,分为“形”和“势”两大类型。汉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篆书和分书强调“形”,魏晋以后逐渐流行起来的帖学则强调“势”,到了清代碑学兴起,又逐渐开始强调“形”。我想,如果能够把这种转变原因、转变过程以及各种表现方法揭示出来,写一本关于书法表现形式发展的著作,一定很有意义。
但是我热衷创作,把理论研究当作余事,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断断续续地只写了《九势真诠》《论晋人尚势》和《论六朝文学的重声律和书法的尚势》三篇文章,大致勾勒出从汉末到唐代书法艺术从重形到
第三辑 民间书法研究
古往今来,人们在写字的时候,为了追求美观,都会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流露到笔端,点画的粗一些、细一些,结体的正一些、侧一些,章法的密一些、疏一些,产生千差万别的风格面貌。其中,某些风格与当时社会的文化精神比较契合,就会特别引人注目,受到推崇,并且经过书法家的进一步加工完善,成为典型,被多数人取法,称誉当时,播芳后世,成为名家书法。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未被时代选择的风格面貌则花开花落,自生自灭,时过境迁,也就湮没无闻了,这样的作品就叫民间书法。书法的历史其实是由名家与民间两大部分组成的。
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风格不同,方法不同,借鉴作用不同,是一对互补的存在。在清代表现为帖学和碑学两大系列,在当代发展为名家书法和民间书法两大系列。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只有在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这两大系列的相互撑拒下,才能架起一座云梯,不断攀升从辉煌走向更加灿烂的辉煌。对于这样伟大的传统,我们不能以狭隘的心态,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忽视民间书法是我们的愚陋,抹杀民间书法是我们的罪过。
十多年前,我曾著有《民间书法艺术》一书,详细探讨过民间书法的定义、性质、价值和意义。这一辑中的三篇文章都是近年来因各种机缘促成的新作。
重势的转变过程。完成之后,原来想关于汉以前注重造形的研究已经出版了《上古书法图说》和《金文书法》,有一定基础,关于清代碑学兴起之后再度重视造形的研究出版了《碑版书法》和《形式构成研究》,也有一定基础,只要把它们连贯起来,建立起一个框架,然后填进作者和作品,分析具体的创作方法,就可以完成一部《书法形式发展史》了。然而年纪增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致再接下去写了,只好把这三篇文章集束为“书法史研究”的专题发表于此,给有兴趣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
编好这一辑之后,发觉这三篇文章主要讲从重形到重势的转变过程,接下来从重势向重形的回归如果直接跳到清代碑学实在太粗略了。因此又补写了两篇文章: 《碑学的滥觞》和《碑学的确立》。
第四辑 杂记与评述
这一辑共有十四篇文章,内容很杂,有读书心得、书史札记、创作经验和书法批评等,都是小文章,很短,只有一篇《张目达书法批评》比较长,那是在胡抗美和曾翔先生主办的《享受批评——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所有这些文章现在看起来仍然觉得有些意思,因此集为一辑,作为学书过程的一鳞半爪。
附 录 学术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讲创新,书法界也是如此,但奇怪的是,真的创新来了,大多数人却变成了“叶公”,对创新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端着架子指责这一点不像王羲之,那一画不像颜真卿,甚至上纲上线地辱骂说这是“糟蹋书法,欺师灭祖,挑战国家汉字的规范与统一原则,破坏传统经典书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四年前,四川省博物院举办我的个展《书法的形式构成》,竟然在开幕前几天,因这种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辱骂而叫停了。
许多朋友替我不平,通过各种方式表示遗憾,同时对我劝勉有加。其实,我对此一点都不在意,在展览作品集的前言中就已经表态了:“对于我的创作,赞成的、反对的,各种意见都有,争论很激烈。藉此我知道形式构成的理念已经被打上时代烙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只不过有的人接受,有的人不接受而已。而接受与不接受的对峙,正是一切创新发展的动力,也是一切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很自信,不管别人怎么说,全部当作勉励和鞭策,不断地督促自己努力了再努力,尽量把作品写得更加精彩一些,把研究做得更加深入一些。”
我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知道所有的指责和辱骂看起来人多势众,气势汹汹,其实都是表面现象,是被创新潮流所激起的浮沤,既没有内容,又没有力量,色厉内荏,根本就不屑一顾。长期以来,我所关注的是浮沤下面汹涌的创新潮流,是“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学术主持人之一参与了流行书风大展,而且,不断在网上与大家一起探讨理论问题,交流创作体会。目标非常明确,意志非常坚定。
十多年前,有朋友发现网上对我书法的讨论很热闹,就复印了一些资料寄给我,这次编辑论文集又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发觉当时所讨论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说明我所关注和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家都很关注和考虑的问题,我的研究和创作也是大家的研究和创作。于是就以“学术交流”为名集为一辑,附录于书后,其中包括四部分内容: 关于民间书法的讨论,关于形式构成的讨论,问题互动和沃兴华书法研讨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