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传统礼仪漫画图说(中国礼乐文化丛书)

書城自編碼: 379656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彭林选 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174904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8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編輯推薦:
不学礼,无以立。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经典文本搭配清丽典雅的插图,在传统礼仪的品鉴中,涵养君子德性。
內容簡介: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从广博的中华传统礼仪中精选出体现传统礼仪精神、与现实生活贴近、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并配以插图,深入浅出地进行阐发。全书分为“仪容仪表”“孝敬父母”“尊贤敬长”“做客待客”“社会公德”“律己修身”等六个部分,每部分又由经典引文、现代阐释和清新、典雅的插画组合而成,图文并茂,意蕴悠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近距离地领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魅力。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绘图适合多年龄段、多层次的读者。
關於作者: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常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儒家经典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的著述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华传统礼仪概要》《仪礼》《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家教与门风》《礼乐人生》等。在清华大学主讲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等课程荣获教 育 部 “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家教与门风》一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等。
俞佳赟,95后,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平面设计师、设计爱好者,擅长绘画、摄影、手工DIY,曾参与上海国际青年音乐节主视觉设计。
目錄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学礼?/001
一仪容仪表/015
二 孝敬父母/031
三尊贤敬长/047
四做客待客/063
五社会公德/079
六 律己修身/097
內容試閱
我们为什么要学礼?
礼是什么,人为何要学礼?这是作为礼义之邦的中国人理应回答,但又未必都想过的问题。许多人把礼理解为磕头作揖、握手拥抱,从而以为是无关宏旨的生活小节,从而出现了群体性的轻忽,由此影响了中华的民族形象。关于礼的概念看似简单,内中却是包含了许多大道理和小道理,事关我们安身立命的基本逻辑,不能不反复思考,条理清楚。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要承传中华千年文脉,岂有不从“心”开始之理?为此,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提供一种略成体系的解读,希望读者朋友结合自己的生活细心体会,勿负笔者苦心。
一、礼是文明人的生活方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野蛮走向文明,并不断走向新的文明的过程。人与禽兽原本没有区别,不知用火,生食蚌蛤,不避腥臊,衣羽寝皮,巢居穴处,自生自灭,不受任何约束。死后弃尸荒野,任凭鸷禽猛兽撕食。但人是万物的灵长,在进化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心智持续成长,开始将社会进步的经验与知识固化为各种仪式或制度,用以指导人生与社会,由此将自己与禽兽严格区分开来。
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何在?不少人认为在是否“能言”,即是否具有语言能力上。儒家断然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关键在于是否能按照礼的要求来生活,并以有无婚礼为例加以说明: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於禽兽。
远古时代通行族内婚,没有婚姻嫁娶之礼,异姓交配随心所欲,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没有伦理辈分观念,故“父子聚麀”,麀是母鹿,鹿父与鹿子的性配偶可以相同。后来,人们发现,杂婚乱交所生的孩子容易得怪病,于是出现了“族外婚”,人们乘着夜色抢劫其它氏族的女孩作新娘,婚姻的“婚”字最早写作“昏”,就是缘于此。至迟到周代,中国的“圣人”,——注意,儒家所谓的“圣人”不是神仙,而是特别睿智的人,制定了婚礼。婚姻是极其严肃、郑重的大事,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礼”才算确立。其中的“问名”,是男方到女家提亲,先要问清对方的血缘姓氏,严防近亲结婚,以保证生育质量,“同姓百世不婚”已成为中国人普遍尊奉的原则。
再如成人礼。在氏族社会,少年儿童不必参加狩猎与生产活动,但却可以获得一份食物,氏族虽有抚育与保护他们成长的责任,但不可能扶养终身。所以,到了一定的年龄,氏族会测试他们的体能与技能,合格者则为之举行“成丁礼”,宣布其成为氏族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由于测试的手段比较野蛮,如忍受毒虫叮咬,生吞蜥蜴,或者能否独立杀死一名外族人等,故进入到文明时代以后,绝大多数民族都抛弃了这一仪式。中国先哲认为,从未成年到成年,是人生的关键节点之一,尽管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还需要一个“断乳期”,提示其自强自立的成人意识,从此肩负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所以,先哲扬弃了成丁礼的野蛮方式,将它改造成为人文内涵丰富、形式典雅的“冠礼”,这对无论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深远意义。
此外,先哲还创造了包括洒扫之礼、沃盥之礼、馔馈之礼、服饰之礼、宫室之礼、交坐之礼、待客之礼、丧祭之礼等在内的一整套礼仪,限于篇幅,无法在此一一细述。这套礼仪在中国出现的意义在于,由此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导入到文明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的存在方式出现了全新的气象,成就了我们独特的文化特色,并在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值得每一位中国人自豪。
二、礼让我们有个做人的样子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等。如果再往下细分,还可以分为很多类,如动物之下有鸟类、虫类、爬行类、有袋类等,我们属于人类。人类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间最高等的动物,人有精神家园,有复杂的思维。是人还是禽兽,从坐立行走、举手投足的样子就可以立即判断出来。《史记?项羽本纪》用“沐猴而冠”一词讥讽某些人虽有一副人的皮囊,却没有个人的样子。“沐”是洗头。猴子的长相与人最接近,它学人的样子洗头、戴冠,可是它怎么也学不了人的行为方式,终究是衣冠禽兽而已。
中国文化是以“人”作为中心展开的,即以人如何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长为道德意义上的人作为人生与社会进步的基本课题。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做人”,最起码的,是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事关自己的形象,千万不可小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给别人打印象分,别人也在给你打印象分,观感不好,引起的后果都很负面。不少人不明此理,放松了“做人”这根弦,成天无所事事,行为懈怠、懒散,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了精、气、神。中国老百姓批评人最狠的话就是,“瞧你这熊样”“你这个畜牲”!把对方做人的资格都否定了。不能不承认,话虽然难听,可是话糙理不糙。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人的形象。例如《礼记》上说,某日,孔子的学生子贡去拜谒朋友,大概是走得太急,忘记修饰容貌,朋友家门口的侍者见他不修边幅,便不许他进门。子贡霎时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赶紧到附近的马棚里整理衣冠容貌,然后才进了朋友的家门,这就是流传千年的子贡“马棚修容”的典故。
再如,当年孟子去见梁襄王,出来后,有人问对粱襄王的印象,孟子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望之不似人君!”看上去不像个国君,通俗地说,就是没有做领导的样子。这就是孟子给梁襄王打的印象分。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品质”,细节有亏则有损形象,有时会对你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几年常见媒体报道,有些毕业生自身业务素质原本不错,但平时不拘小节,随便惯了,甚至不知道何谓礼仪,所以,在参加招工面试时不修边幅,举止失态,语言粗俗,给考官留下懒散、邋遢,做事不严谨的印象,因而失去了就职的机会,令人惋惜!
此外,当代某些国际竞技比赛,例如自由体操、跳水等技巧性比较强,而又很难精确量化的项目,同一个动作,给分可以有一个区间,裁判打分可以取高值,也可以取低值,完全取决于裁判对运动员的体态、气质、自信等精神方面的主管判断,这就是“印象分”。往往在此相差0.1分,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考虑到周围人对自己的观感,做合格的社会人。《礼记》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修身而能践履自己说过的话,可以称之为善行。行为得到修正,言语合于道,乃是礼的本质。礼是按照道德要求制订的规范,是公众的行为准则,是修身的器械,是教养,是美德。
历代思想家都反对空谈道德伦理,主张把学礼作为修身的工具。荀子是先秦礼学集大成的学者,写过一篇《礼论》,论述礼对于修身的根本意义。北宋著名学者张载一贯主张以礼育德:“某所以使学者先学礼者,只为学礼则便除去了世俗一副当世习俗缠绕。譬之延蔓之物,解缠绕即上去,上去即是理明矣,又何求!苟能除去了一副当世习,便自然洒脱也。又学礼则可以守得定。 ”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名著《经典常谈》中谈及人的礼仪修养时说:
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度和规矩。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治了。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分儿。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
朱自清先生把人们应该学礼、守礼的道理说得多浅近、多透彻!如果能虚心学习、一生恪守礼的准则,守住做人的底线,慎独自律,那就是具有文化自觉的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