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售價:NT$
709.0
《
诡计策划师 午夜文库
》
售價:NT$
250.0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NT$
254.0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NT$
203.0
《
何以为园:中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经济解释
》
售價:NT$
347.0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NT$
203.0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NT$
408.0
《
人间来过:百岁医师的人生处方
》
售價:NT$
250.0
編輯推薦:
一、本编注重史料的珍稀性,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中遴选出菁华,拟出版百册单行本。
二、本编所选之文献,其编纂的年代下限至一九四九年。
三、本编排序无严格定式,所选之文献篇幅以二百余页为宜,以便读者阅读使用。
四、本编所选文献,每种前皆注明版本、著者。
五、本编文献皆为影印,原始文本扫描之后经过修复处理,仍存原式,少数文献由于原始底本欠佳,略有模糊之处,不影响阅读使用。
六、本编原始底本非一时一地之出版物,原书装帧、开本多有不同,该书汇编之后,统一为十六开右翻本。
內容簡介:
《印度古今事迹考略》英国人货尔况兑奈司(Sir T W Holderness 1911年著,汪治民国元年译,民国二年(1913)上海广学会排印本八章。此书从八个不同方面对印度的古今事迹做考略,分别为印度之国土、印度之历史、印度之人民、印度人之族级、宗教、印度人生计之异点、英属印度政府、印度土邦、英人治印之计划。此书在地形,地理、种族,宗教等方面叙述比较全面,正如译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一样,翻译此书目的是看清印度沦亡的原因,为爱国之士做前车之鉴。此书对于研究印度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文献参考价值,对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也起着很大的文献支撑力量。
內容試閱 :
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意义上是指从秦汉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分为经由黄海、东海的海路最终抵达日本列岛及朝鲜半岛的东海航线和以徐闻、合浦、广州、泉州为起点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綫。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最详细记载“海上丝绸之路”航绒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详细记载了西汉黄门译长率领应募者入海“斋黄金杂缯而往”之事,书中所出现的地理记载与东南亚地区相关,并与实际的地理状况基本相符。
东汉后,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时期,丝路上的交往也走向低谷。这一时期的丝路交往,以法显的西行最为著名。法显作为从陆路西行到印度,再由海路回国的第一人,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一书,详细介绍了古代中亚和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地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是了解和研究海陆丝绸之路的珍贵历史资料。
随着隋唐的统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与西方交通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唐代著名的地理学家贾耽(七三〇-八〇五年)的《皇华四达记》记载了从广州通往阿拉伯地区的海上交通“广州通夷道”,详述了从广州港出发,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半岛至印度、锡兰,直至波斯湾沿岸各国的航綫及沿途地区的方位、名称、岛礁、山川、民俗等。译经大师义净西行求法,将沿途见闻写成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详细记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是我们了解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显着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大提升。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详细记述了船舶制造、海洋地理和往来航綫,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史、中朝友好关系史、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南海有五十三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通商贸易,形成了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为了加强商贸往来,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一〇八〇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洋贸易管理条例《广州市舶条法》,并称为宋代贸易管理的制度范本。
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中国与欧洲的联系与交往非常频繁,其中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欧洲旅行家来到中国,留下了大量的旅行记,记录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元代的汪大渊两次出海,撰写出《岛夷志略》一书,记录了二百多个国名和地名,其中不少首次见于中国著录,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至菲律宾群岛,西至非洲。这些都反映了元朝时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明、清政府先后多次实施海禁政策,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逐渐衰落。但是从明永乐三年至明宣德八年的二十八年裹,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到达的国家多达三十多个,在进行经贸交流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些都详见于《西洋蕃国志》《星槎胜览》《瀛涯胜览》等典籍中。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献记述,除上述官员、学者、求法或传教高僧以及旅行者的著作外,自《汉书》之后,历代正史大都列有《地理志》《四夷传》《西域传》《外国传》《蛮夷传》《属国传》等篇章,加上唐宋以来众多的典制类文献、地方史志文献,集中反映了历代王朝对于周边部族、政权以及西方世界的认识,都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始史料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