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編輯推薦: |
★汇集200件来自12个国家、40个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不仅有来自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藏,还有瑞典历史博物馆、丹麦国家博物馆等北欧各国的珍贵藏品。
★高清图片 文字说明,为维京时代的文物建立一目了然的档案。每件文物均标注了发现地、现存放博物馆、材质、尺寸以及用途,方便查阅和随时翻看
★五大主题藏品,为我们了解维京文明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按社会与家庭、艺术与装饰、政治与战争、仪式与宗教、手工艺与经济五大主题展示维京时代文物,为了解维京世界的贸易网络、宗教变革、统治范围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专家导读,带你进入神秘的维京时代。维京人会戴牛角头盔吗?海盗船长什么样?为什么最早发现北美大陆的并非哥伦布?两位中世纪考古学家将在本书中为你一一解答。
|
內容簡介: |
维京时代上起公元8世纪末,下至11 世纪中叶,缺乏具体的时间界限和地理疆界。虽然人们对维京人的普遍印象是野蛮、暴力的掠夺者,但本书中的文物揭示了一个更复杂的维京世界,通过考察维京时代物质文化的变迁,勾勒出维京人的活动范围、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以及维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变化。
本书精选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的近200件珍贵文物,从巨大的奥斯贝格船到一枚小小的瓦尔基里吊坠,从简单的木制风笛到斯皮林斯宝藏中无与伦比的银器收藏品,每一件物品都为了解这一迷人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
關於作者: |
史蒂夫·阿什比(Steve Ashby)
中世纪考古学家,约克大学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维京时代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关系。专门研究便携式物质文化的考古学以及动物产品在工艺和工业中的使用。
艾莉森·伦纳德(Alison Leonard)
约克大学考古学博士,剑桥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为维京考古,研究重点是手工制品和钱币。
|
目錄:
|
前言
斯堪的纳维亚地图
维京世界地图
前维京时代与维京时代早期
约公元550—899 年
维京时代中期
约公元900—999 年
维京时代晚期与后维京时代
约1000—1500 年
词汇表
索引
博物馆索引
图片出处说明
致谢
延伸阅读
|
內容試閱:
|
前言
掠夺者、贸易商、泥腿子、冒险家、放逐者、立法者……无论我们怎么定义他们,维京人似乎总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但是,既然相关书籍、电影、电视、杂志已数不胜数,本书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口袋博物馆·维京》一书另辟蹊径,从维京人小小的手工制品中汲取灵感, 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尽管手工制品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应对政治变革的,但它们鲜少能和权贵纷争或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 扯上什么关系。相反,手工制品会告诉我们日常宗教生活或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会告诉我们社会与经济地位迥异的芸芸众生是如何组织其生活的。手工制品不仅会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一个模糊粗略的印象,而且会引发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提出问题。
从许多方面来看,“维京时代”这一概念的提出仿佛神来之笔。一般认为,维京时代上起公元8世纪末,下至11世纪中叶。在维京世界里, 根本不存在什么确切的起止日期。在不同的历史节点,维京世界的地理疆界均有不同:它既可能涵盖现今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欧大部分地区,也可能向西延伸至北大西洋岛屿(包括北美洲东海岸部分地区),向东延伸至现今俄罗斯的边缘地带。许多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足迹 甚至超越了这个范围。
既然维京世界的地理疆界和时间界限均难以确定,我们只能用一 种更切合实际的方式对维京世界做一个界定。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活动、离群散居、贸易交流中,究竟是什么将这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答案就是变革。在斯堪的纳维亚人与其他各个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足迹所及之处,都会引发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巨变,而本书的目的就在于以物言变,用文物勾勒出这些变革的轨迹。为此,本书考察了维京时代物质文化的变迁:我们首先从真正属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铁器时代(维京人出现的世界)的文物入手,一路走进中世纪(维京人帮助建立的世界)。
《口袋博物馆·维京》大体遵循时间轨迹展开,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精选的文物具体出现的时间大多无法确定,也没必要确定。我们所探讨的是一个只存在了数百年的时期,许多手工制品变化甚微,甚至沿用至今。虽说在鉴定制作精良的金属制品时,风格对比法更为可靠,但与其说这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所以,尽管本书大致可分为维京时代初期、中期、末期三大部分,但要确定这些手工制品究 竟归属于哪个时期其实并不容易。
公元9世纪末广受青睐的物品不会在公元10世纪初就惨遭抛弃或回收。同样,我们讨论的目的也不是要对公元 9、10、11 世纪的政治、社会或经济情况展开全景式的概述。这样的叙述方式或许适用于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但对维京时代并不适合。这是因为维京世界尽管也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大世界,但与前述的那些早期文明相比,其政治支离破碎,社会分崩离析。我们的叙述缺乏维京帝国这样的核心。再者,维京时代也不仅仅是维京人的时代。比如,公元 9世纪末的故事同样也是渔业与农业并举的故事,是贸易与探险并存的故事,是征战和殖民并行的故事。所以,这一时期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而《口袋博物馆·维京》则呈现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维京世界。如此叙述固然困难重重,同时也妙趣横生。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收录的不仅有斯堪的纳维亚人自己制作的手工制品,还有维京人在行走四方时不期而遇的物品——这类物品往往带有清晰可见的印记。从中我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窥见维京人走过的世界和接触过的人。若仅如传统方式一般,聚焦于斯堪的纳维亚 的经典艺术品,这一目的断然无法实现。
另外,书中精选的物品不仅美轮美奂,而且述说着引人入胜的故事: 精雕细琢的珠宝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维京人对于艺术的热爱,同时也纤毫毕现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压迫和残酷。就这一点而言,珠宝丝毫不亚于剑或斧。
本书得以付梓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众多学者。文物编目工作一开始就是维京研究的常规工作,本书借鉴了这一学术研究 成果。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当数詹姆斯·格雷厄姆-坎贝尔(James Graham-Campbell)的《维京文物:精选名录》(Viking Artefacts: A Select Catalogue)。尽管该书已问世约40年,但仍不失其权威地位。我们断不敢狗尾续貂,画蛇添足。我们也不敢和索伦·辛德贝克(S?ren Sindbaek)的创新作品《维京时代的世界》[The World in the Viking Age,2014,与雅典娜·特拉卡达斯(Athena Trakadas)合著 ] 和《北海之龙》(Dragons of the Northern Seas, 2015)相抗衡,这两本书通过文物说明了维京世界只是贯穿中世纪早期的互联互通的众多世界之一而已。《口袋博物馆:维京》以别开生面的方式,牢牢扎根于维京人的经历,从文物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当前考古学研究中的一系列新主题。本书没有详述与文物相关的专业细节, 而是将文物本身作为叙述的起点。文物不会说话,但是凭借创造力和 新型科技,我们有时也可以读懂它。
文物研究并不是读懂维京世界的唯一途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许 多重要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比如从文献资料,到关于现代语言和地名的语言学,再到留存在骷髅牙齿上的沉淀物。虽然这些研究发现确 实为我们在书中要谈论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框架,但是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可以直接从小处着手讲述故事。书中收录的文物有些是伟大的艺术作品,许多则不然,还有极少数甚至不是维京人制作的,但凡此种种缔造了维京世界。
传统上认为,维京时代始于公元793 年,因为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记载,位于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的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修道院正是于该年“惨遭洗劫”。但仅凭这一条记载,是否就可以断定这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初次将魔爪伸向不列颠和爱尔兰海岸呢?对此,我们不得而知。而且,从斯堪的纳维亚的视角来看,这样一个年份似乎意义甚微。纵横北海的维京时代主要属于史前时期,但它也是“国家”雏形的重要时期。因此,仅凭记录在册的海外事件就想确定维京时代的势力范围似乎过于牵强。我们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城镇的壮大、海上贸易网络的扩张以及发生在“故土”的重大社会、经济和宗教变革上。
最新研究表明,虽然公元8 世纪末期的物质文化与艺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维京时代的一些基本要素——包括高效的海上运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例如,现已证实,早在公元8 世纪早期,人们便频繁往来于挪威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集市之间。长途旅行和新兴城市贸易网络的出现似乎助长了各类劫掠活动。通过这一网络交易的物品,以及从网络边缘地带劫掠而来的物品都是维京时代早期最重要的手工制品。
那么维京人为何会掠夺成性呢?劫掠活动本身虽不足为奇,但斯堪的纳维亚的战役却是跨海而战,这不仅赋予了维京人独特的个性,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对方没法做出恰当的反应,往往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些劫掠活动并不是为了传播宗教、文化或意识形态,而是为了寻求物质利益,如奴隶和便于携带的财物。尽管如此,有人指出,远征劫掠所积累的任何财富可比在故土通过课税、贡品和土地占有所获得的潜在收益差远了。因此,若论其风险与代价,这一活动似乎得不偿失。虽然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有着对异域风情的向往和对“名德重望”的追求,但其开展劫掠活动的首要因素可能要归于贵重金属制品在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若想了解贵重金属制品的地位,我们需要回到维京时代之前的几个世纪。公元5 世纪,在罗马帝国周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分布着许多小规模的社会,各个族群相互制衡,或是短兵相接,或是以礼相待。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成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政治资本,手工制品也显示出日益盛行的尚武之风。公元6 世纪中叶,自然灾害(可能是火山爆发而引发的大气“沙尘雾霾”笼罩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会复杂架构的土崩瓦解,从而导致人们背井离乡和政治上的分崩离析。由于各方力量争权夺势,想要重建社会更是难上加难。而在此后不久,欧洲大陆便蓬勃发展,城镇和贸易港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白银也开始从阿拉伯地区涌入欧洲。
维京时代伊始便是这样一派景象。在等级制度极为脆弱的社会中,一个部落若是能在海外战役中大获全胜,无疑会大大提高该部落酋长的地位。此外,异国掠夺来的珍宝往往具有特殊价值,常常作为礼物赠予盟友,以稳固盟约和确保忠诚。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政治联姻的地位不言而喻。正是因为这样,在斯堪的那维亚西部的女性坟墓中会发现从不列颠和爱尔兰洗劫而来的金属制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初的劫掠活动并没有满足人们对可随身携带的财富的渴望,但军事活动的规模直到公元9 世纪上半叶才有所扩大。根据《盎格鲁– 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865 年,东盎格利亚半岛曾出现过丹麦军队(异教徒大军)。在东盎格利亚与入侵者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军事斗争之后,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终于把入侵者拉上了谈判桌并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将现今英格兰北部和东部的地区割让给维京人作为定居地,这就是后来的丹麦法区(Danelaw)。异教徒大军的部分成员担任起农村领主这一新角色,而约克(York)等城镇则一跃成为经济重镇和国际化大熔炉。自此,维京时代中期的故事便围绕着农场耕作和城镇贸易徐徐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