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本书将楚文化与服装设计结合起来研究,目的是从设计学角度观照楚文化的个性特征,肯定和践行其价值,激活其时尚生命力,同时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服装设计话语权问题进行反思,唤起服装设计工作者对本土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并对中国本土服装设计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思考。
|
內容簡介: |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元素众多。本书从宏观角度梳理中国服装设计的文化自觉历程,反思中国服装设计的责任担当;从文化学角度将楚文化元素进行归类,分析其传承与应用价值;从设计学角度,提取出典型的楚文化元素,分析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和现状;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楚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播本质和策略。试图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服装设计话语权问题进行反思,唤起服装设计工作者对本土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并对中国本土服装设计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思考。
本书适合服饰文化相关专业师生及爱好者参考使用。
|
關於作者: |
郭丰秋,女,1984 年 3 月生,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服装史、服饰文化、楚文化与楚艺术、艺术设计理论。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 项,省部级课题 2 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 ;出版教材 1 部,专著 1 部 ;在《江汉论坛》《装饰》《丝绸》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
內容試閱:
|
《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正所谓“道器不离”,无形的“道”隐含在有形的物或技艺之中。“道器论”与服装设计活动也是一脉相通的。从本质上看,服装设计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文化活动;既是一种技术,又具有艺术性。目前,中国与世界正在构成交互语境,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令这种交互更为突出,抽象的“道”与具象的“器”也处于复杂的相互影响之中。服装设计虽然源自设计师本人的灵感和创意,却不能剥离社会文化语境而存在,在某种层面上,也是国家或地区文化战略、文化形象的体现。就中国服装设计而言,吴海燕、马可、郭培、梁子、李薇、熊英等设计师从不同层面推广着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服装设计界的文化梦想和叙事诉求,但是,以某个地域文化为基点,将其与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实践或研究的尝试却不多。
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南方区域文化,以其特色鲜明和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以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而影响古今。可以说,楚文化的青春和迟暮虽可追溯至两三千年以前,但它所携带的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等文化基因生生不息,汇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之中,绵延流传至今。诸多楚文化元素则是高度浓缩的楚文化代表,保留着民族文化元气,富含象征、装饰、隐喻等功能。将楚文化贯注于服装设计创造活动中,既有助于设计者建构新的空间或形式,避免在表现方式上陷入语汇贫乏的尴尬,又有助于本土设计师走出西方设计话语焦虑,坚守本土文化立场,提升设计文化质感。将楚文化与服装设计结合起来研究,目的是从设计学角度观照楚文化的个性特征,肯定和践行其价值,激活其时尚生命力,同时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服装设计话语权问题进行反思,唤起服装设计工作者对本土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并对中国本土服装设计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思考。
笔者对楚文化的关注和中国服装设计话语权的思考已有十年之久,其间,许多在这两个领域耕耘多年的前辈或同仁对笔者提供了帮助,或因其真知灼见而获得灵感,或因其指导而感恩在心,在此对刘玉堂老师、姚伟钧老师、李超德老师、贾玺增老师、李宏复老师、李薇老师、王柯老师等致以真挚谢意!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陶辉院长、艺术学院傅欣院长对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支持和帮助,笔者在此表示感谢!本书也是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的实施延伸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因此对楚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入,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新精神也令笔者获益甚多。十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及湖北本地服装设计师的努力下,楚文化元素的应用越来越多,因此,有些材料来不及更新,请读者谅解。
参与本项目资料搜集、调研和制图工作的学生有王雨亭、奚祺、夏雨航、岳魁英等,笔者在此一并感谢。
除笔者外,参与撰写工作的还有赵艾茜、王雨亭,其中,赵艾茜撰写了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王雨亭参与撰写第五章第三节,笔者对此亦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若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2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