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美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论艺术的内在、论大自然的美、造型艺术美学散论、论文艺的美学、论音乐的形而上学、有关“可笑”的理论、论天才。这些内容是叔本华美学思想的集中论述,强调了审美的无功利、非理性和主体性。他对艺术有极其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历来受到美学史家的尊敬。他能欣赏多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从建筑到不同风格的绘画,从诗歌、戏剧到音乐,深刻揭示了艺术独有的生命力,它提供的是解脱和静谧,是生活这座火焰山上的清凉之地。艺术呈现的是人生纯洁无罪的一面,是人生的花朵。他对审美体验的分析仍遵循他的英雄美学的普遍特征,指出审美是一种特别而超常的体验:悲伤与忧虑消失了,时光似乎静止了,心灵平静与安宁了。因此,审美比科学更具有形而上的启示作用。在从生至死的旅程中,唯有艺术才能提供片刻的解脱和意欲的静谧;也唯有艺术才能让你觉得这个苦不堪言的人生尚可忍受,尚能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內容簡介: |
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美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论艺术的内在、论大自然的美、造型艺术美学散论、论文艺的美学、论音乐的形而上学、有关“可笑”的理论、论天才。
|
關於作者: |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
目錄:
|
关于美和美学的形而上学001
论艺术的内在本质053
论大自然的美059
关于建筑美学063
造型艺术美学散论075
论文艺的美学083
论音乐的形而上学105
有关“可笑”的理论121
论天才1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