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編輯推薦: |
经典毛评本《三国演义》, 中国社科院专家权威校注, 数百条注释、疑难字注音,无障碍阅读, 四十张绣像版插图精美呈现
|
內容簡介: |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家出版社在1953年建社初期,出版的图书中就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四部古典名著。是新中国以来出版早、也是有影响的版本之一。该四部名著,我们从繁多的版本中,选择了能体现著作精髓的版本,分别为:《红楼梦》(程乙本)、《水浒传》(容与堂本)、《三国演义》(毛评本)、《西游记》(世德堂本),邀请中国社科院专家精心勘校、注释,精选近二百张绣像插图,力求成为读者阅读的优选版本。
|
關於作者: |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同时,情节曲折而新奇,语言个性化而凝练,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校注者裴效维,1938年生,山西榆社人。195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逐步晋升为研究员。发表学术文章约七十篇计七十余万字;出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武林旧事选注》《红楼梦校注》《三国演义校注》等;合著《二十世纪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百题》《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八卷本《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篇目索引》等。
|
目錄:
|
目??录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1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11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21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29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37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46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53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60
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68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77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84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93
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101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111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121
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133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143
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150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157
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167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175
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184
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193
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202
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207
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216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222
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231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240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248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257
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266
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275
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283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291
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297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304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314
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322
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329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337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346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353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362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369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378
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386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392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398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408
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414
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421
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428
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437
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445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452
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460
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469
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478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487
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499
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505
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516
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525
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534
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544
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552
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560
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569
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577
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585
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595
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602
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610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618
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624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632
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639
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647
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653
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661
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668
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675
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684
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693
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702
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710
第八十八回?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720
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728
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737
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749
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758
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765
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774
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782
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791
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799
第九十八回?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808
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816
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834
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833
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842
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852
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861
第一百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868
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877
第一百七回?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885
第一百八回?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895
第一百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901
第一百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908
第一百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916
第一百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922
第一百十三回?丁奉定计斩孙
姜维斗阵破邓艾 929
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936
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943
第一百十六回?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949
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956
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964
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970
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979
|
內容試閱:
|
校注说明
《三国演义》既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又在我国小说史上起过开创性作用: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而且是由文言小说过渡到白话小说、短篇平话小说过渡到长篇章回小说的桥梁。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三国演义》,我国长篇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可能要推迟若干年。仅凭这一点,它在我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就是不可动摇的。不仅如此,它更避免了一般开创者所难免的幼稚与粗糙,以精品的面貌展现于世人,达到了我国小说的最高水平,与后来产生的《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典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还应该指出的是,《三国演义》还开辟了一条熔历史与民间传说于一炉、集民间艺人与文人智慧于一体、内容则亦实亦虚的创作道路,成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乃至神魔小说效法的楷模。无怪乎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学名著,而且突破国界,成为世界文学名著。
限于篇幅,这里对《三国演义》的价值不再赘述。下面仅对校注中的几个问题略作说明。
一、作者问题
《三国演义》的作者本来不成问题,学界一致认定罗贯中就是它的作者。其根据除了明、清文人笔记记载之外,更有直接证据:现存《三国演义》较早的明代刊本均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前一句标明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根据,即取材于陈寿的史书《三国志》。陈寿是晋代人,爵封平阳侯,故称“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即指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后一句标明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本贯中”,即姓罗名本,字贯中。“编次”相当于今之“著”或“撰”,只是古人谦虚,以为其小说并非完全创作,而是取材于前人的著作,因而谦称“编次”。考虑到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文人对小说极为蔑视乃至仇视,以至于小说作者不敢或不屑在作品上署其真名或仅署化名的情况,而罗贯中却敢于直署其真名实姓,足见其蔑视正统的文学观念,并对其所著《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充满自信,这更增加了《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的可信度。
然而近年来有人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著作权提出了质疑。认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因而罗贯中不可能是它的作者;有些刊本题“罗本贯中编次”云云,全是书商所为。它应该是从宋代至明中叶这五百年间民间艺人们的集体创作,总其成者则是明中叶的一位无名文人。这个观点不可谓不新颖,可惜论者未举出直接证据,只是根据《三国演义》的个别版本加以推断,故学界无人响应。因此,在这一观点进一步证实之前,我们仍将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
现存罗贯中的生平资料很少,最为可靠而又珍贵的资料,只有元末明初人贾仲明(一作仲名)《录鬼簿续编》中的罗贯中小传: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至正甲辰”即元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再过五年就进入明代了,可见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由于《录鬼簿续编》依据钟嗣成《录鬼簿》的体例,仅记载元代戏曲家的生平事迹和戏曲作品,因而不著录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仅著录其三部杂剧作品:《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今存)、《忠正孝子连环谏》(已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已佚)。据明代人的记载,罗贯中的小说作品还有很多,王圻的《续文献通考》甚至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这显然是夸大之词。就连署名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究竟是否罗贯中所著,也难确定。还有说《水浒传》为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或说是施作罗续,均无确证。
二、书名问题
《三国演义》在明、清两代的版本,至少有三十余种。书商为了谋利,给它起了五花八门的书名:除了在书名之前冠以“新刻”“新刊”“新镌”“新锲”“新锓”“第一才子书”“四大奇书第一种”等等以招徕之外,其书名本身也花样百出:或称《三国演义》,或称《三国志演义》,或称《三国志传》,或称《三国志史传》,或称《三国全传》,或称《三国志》,或称《三国英雄志传》,等等,令人眼花缭乱。195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标点本,取名《三国演义》。由于这一书名简捷明了,不仅各个出版社竞相采用,而且有些文学史和文学工具书也予以承认,以至成为家喻户晓的通行书名。
然而有些学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有《三国志演义》才是该书书名的最佳选择,其他书名都要不得。其理由主要有两条:其一,认为明代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本(通称“嘉靖本”)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此本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可见这是罗贯中自己起的书名。“通俗”二字可有可无,完全可以省略。其二,认为《三国志演义》文从字顺,其意思就是“演”《三国志》之“义”。而《三国演义》却讲不通,因为“演”三国之“义”不成话。
我以为取名《三国志演义》固然可以,而取名《三国演义》也未尝不可,甚至更好。
首先,有人已经指出,该书现存最早的版本并非“嘉靖本”,而是黄正甫刊本,它的刊行时间要比“嘉靖本”大约早二十年(为免繁琐,这里不介绍论据),而此本的封面书名就是《三国演义》。如果这一结论可靠的话,便推翻了《三国志演义》为罗贯中所起书名的论断。退一步说,即使“嘉靖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也不等于它就是真正最早的版本,因为嘉靖壬午距离罗贯中在世的年代已经一个多世纪,谁都不能保证在此一百多年间没有刊行过此书,因此认为《三国志演义》就是罗贯中所起书名的论断也难以成立。何况书商对于小说书名的态度向来是不严肃的,往往以是否能够招徕读者为取舍标准,乱改书名本是其惯技,上面所说此书书名的花样百出就是明证,因此根本就无法判断某个版本的书名就是作者所起的书名。
其次,“演义”一词何时、何书用于书名,其当初用意是什么,本人未加考证,不敢妄下断语。然而事实上它已经约定俗成,变成了“历史小说”“历史故事”的同义词。如《西汉通俗演义》《东汉演义》《东西晋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隋唐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等,不胜枚举。如果说《三国演义》不能作为书名,那么中国一大批以“演义”取名的小说岂不是全得作废,需要重新为它们起名吗?然而有谁能为它们起名?又有谁有这种权利?“演义”不仅用于历史小说的书名,而且这种约定俗成的概念也早已为文人学者所认可。如清代钮琇《觚賸续编·文章有本》说:“传奇、演义,即诗歌、纪传之变而为通俗者。”鲁迅也把他的《故事新编》说成“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可见“演义”就是将史实敷衍为长篇章回小说或故事。既然如此,那么以《三国演义》为书名有何不通?又有何不可?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一名既然早在明代已有,如今又已通行,而且文从字顺,简捷明了,朗朗上口,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它废除。
三、校勘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现存明、清两代的《三国演义》版本多达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它们反映了《三国演义》不断进行加工修订,从而得以逐步完善的过程。
第一类为二百四十则(节、段),但无第几则字样;每则均有单句七字标目,如首则、次则分别为“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这一类版本即使不完全是该书的原貌,也是最接近原貌的,因为它还只是章回小说的雏形,尚不能算是标准的章回小说,显示了由话本小说向章回小说过渡的明显痕迹。
第二类是将原来的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每两则合并为一回),并加上了第几回字样;回目也变成了双句,但不讲究对偶。这一类版本显然向标准的章回小说靠近了一步,但回目尚未达到章回小说的标准。
第三类即为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修订的本子(以下简称“毛本”)。“毛本”在保留了第二类版本一百二十回及每回双回目体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从文字到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修订:将原来不对偶的回目,改写为对仗工整的回目;删掉了大量诏令、奏章之类可有可无的文字,等于去掉了许多赘瘤;删掉了不少“之”“乎”“者”“也”等文言惯用字,使语言变得较为浅显易懂;纠正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纪事,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增添了一些细节描写以及著名文章,如孔融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等;删掉了周静轩等人的鄙俚之诗,换成了唐宋名诗;等等。这些修改虽然有改错或改坏的地方,但从总体上说,却使它更加完善。它使《三国演义》在形式上成为标准的章回小说,在语言上更加浅显易懂、简洁流畅,在内容上更加符合历史,在描写上更加细腻生动,从而提高了它的文学价值。正因为如此,“毛本”才能轻而易举地挤掉了几乎所有《三国演义》的其他版本,成为久传不衰的读本。因此我们提供给读者的,自然也是“毛本”。
“毛本”的初刊本为清代康熙年间的醉耕堂本,今已十分罕见,而它的复刊本却多得很。为了慎重起见,选用清代大魁堂本(醉耕堂本的复刊本)为底本,清代三槐堂本、扫叶山房本(以上两种也是醉耕堂本的复刊本)为对校本,明代“嘉靖本”、万历万卷楼本为参校本,同时参考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的标点本。由于《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因而也将它们作为参校资料。
由于“毛本”是一个相当好的版本,所以校勘时尽量保持其原貌。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做改动:
(一)凡遇确实不通或不合理的文字,无论是原书之误还是排印之误,均据别本改正,如无别本可据则径改。例如:
第二回朱儁说:“我来日宰猪羊狗血……”显然不通。今据“嘉靖本”改为“我来日宰猪羊取血”。与此相应的下文“盛猪羊狗血”,亦据“嘉靖本”删除“狗”字。
第二回潘隐说:“帝已崩。今蹇硕与十常侍商议……”各本均同。蹇硕既为十常侍之一,怎么能“与十常侍商议”?岂不是把蹇硕排除于“十常侍”之外了吗?故径改“与”为“等”。
第八回写刘表与孙策“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下面接着写道:“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各本均同。“换回黄祖”,显然不通,故径改为“送回黄祖”。
第九回写王允暗伏百余武士刺董卓,“卓裹甲不入”。“裹甲”,别本或作“裏甲”,皆费解。唯扫叶山房本作“衷甲”,查《后汉书·董卓传》亦作“衷甲”。按“衷甲”即贴身软甲,类似于今之防弹背心。可见“裹甲”或“裏甲”皆因形似“衷甲”而致误,故从“衷甲”。
第十一回写吕布与曹操濮阳大战,说吕布手下有“八员健将”,即张辽、臧霸二将,以及“两将又各引六员健将”。如此则吕布手下健将不是八员,而是十四员了。今据“嘉靖本”改为“两将各引三员健将”。
第三十二回写曹操说:“我由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然后进兵。”各本均同。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九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可知“济河”非河名(济水),乃渡过黄河之意。故删除“由”字,加一逗号,使其成为:“我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然后进兵。”
第九十回说乌戈国主兀突骨“身长二丈”,实不可能。今据“嘉靖本”改为“身长丈二”。
(二)凡是前后矛盾之处,均酌情予以统一。例如:
第十五回写孙策和周瑜谋定活捉太史慈之计:“三面攻县(泾县城),只留东门放走;离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军。”下文却又说:“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马乏。”被孙策伏军活捉。各本均同。前后显然矛盾,故径改“二十五里”为“五十里”。
第二十七回写关羽过“沂水关”,守关将卞喜欲害关羽,被镇国寺长老“普净”所救。至第七十七回又写关羽死后“一魂不散”,飘荡到当阳县玉泉山,又遇此僧时,却说“法名普静,原是汜水关镇国寺长老”。人名、地名皆前后矛盾。人名据“嘉靖本”统一为“普净”;地名则据第二十七回的内容,选定为“汜水关”。
第四十四回写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劝孙权以刘、孙联合抗击曹操,孙权仍犹豫不决。周瑜对孙权说:“瑜请得精兵数千,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以“数千”兵对付曹操数十万大军,即使夸张也太过;而下文周瑜又说:“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前后也不一致。故据“嘉靖本”改“数千”为“数万”,则合情合理。
第九十八回写魏兵统帅曹真派人打探蜀兵虚实,只见蜀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却并未派兵追赶。可下文却又说:“且说张郃追蜀兵不上,回到寨中。”令人莫名其妙。查“嘉靖本”,在“兵已去了二日也”之后,有“真急令郃追之”,却无“曹真懊悔无及”。可见是毛氏父子做了改动,以致出现纰漏,前后不能照应。后来的所有复刊本,包括诸多点校本,均延续了这一失误。今据“嘉靖本”恢复原貌。
(三)《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其所写人名(包括字号)、地名、官名大多为纪实,但也有虚构者。对于后者,当然无从细究。对于前者,则最好能与史书记载相一致。因此,无论是毛氏父子改错的,还是原书本来就错的,一旦发现,均予改正。
人名如:“朱隽”改“朱儁”,“刘辨”改“刘辩”,“桓楷”改“桓阶”,“凌公续”改“凌公绩”,“愈元”改“俞元”,“张隽义”改“张隽乂”,“全综”改“全琮”,“霍戈”改“霍弋”,“毕范”改“毕轨”,“刘纂”改“留赞”,“郑褒”改“郑袤”,“周泰”改“州泰”,“司马亮”改“司马量”,“冒顿”改“蹋顿”,“刘璩”改“刘虔”,“滕循”改“滕脩”,“岑昏”改“岑昬”,“荀勗”改“荀勖”,等等。
字号如:关羽原字“长寿”,后改“云长”,今改“长寿”为“长生”;魏元帝曹奂字“景召”,改为“景明”;夏侯惠字“雅权”,改为“稚权”;夏侯和字“意权”,改为“义权”;丘俭字“仲闻”,改为“仲恭”;等等。然而也有例外,如张飞表字应为“益德”,而“翼德”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故虽错而不改。
地名如:“高堂”改“高唐”,“张陵”改“章陵”,“太谷”改“大谷”,“大城”改“犬城”,“桂车”改“挂车”,等等。又如第一百十三回说孙废吴王孙亮,派孙楷、董朝“往虎林迎请琅琊王孙休为君”。又说孙休“在虎林夜梦乘龙上天”。今按《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改两处“虎林”为“会稽”。
官名如:“北都尉”改“北部尉”,“致中二千石”改“秩中二千石”,等等。
其他个别文字改动者,不胜枚举,不再一一赘述。
四、注释问题
本书为普及本,注释只是帮助读者阅读书中的故事情节;且尽量节省书的成本,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买得起。因此有几部分文字不加注释:其一是书中所引诗词,多为作者借以评论,并非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略过它们,也不影响阅读本书。其二是书中的诏令、奏章、檄文、书信等,与故事情节的关系也不大;且文字较深,成语典故较多,注起来势必要占不少篇幅。其三是书中的人名(三国以前的历史人物除外)、地名、官名、官署名多不胜数,注起来十分繁琐,也占大量篇幅。因此这三部分文字不加注释。但也有例外,如中涓、常侍、黄门、郎、方面、参录尚书事、秩中二千石等官名,吴、会、西充国等地名,或字面上难以理解,或容易引起误会,故而也加注释。然而注释的范围仅限于叙述文字。
本书是历史小说,书中人物多帝王将相、文人才士,他们论事习惯于引经据典,卖弄才情与学问,以至牵涉到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如果对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不讲清楚,势必影响读者的阅读。因此这一部分为重点注释对象,注释也就详细一些,并尽量交代出处。
本书用的是文言文,虽较浅显,毕竟较之白话小说要难懂一些,因此文言词语也属于重点注释范围。对于这一部分注释,则力求准确无误,简明扼要。
最后再顺便交代一下分段、断句和标点问题。
分大段已成为新版古代小说的惯例,这是由古代小说本身决定的,事实上也只能如此。然而分段的目的在于使其眉目清楚,略有间断,不至于使人一头雾水。因此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两点:一是每段以短些为好,不要太长,否则便失去了分段的意义;二是分段要恰当,切不可在不该分的地方分段,否则便会使作品支离破碎,反不如不分为好。
断句和标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断句是标点的前提,标点是断句的符号。两者相比,断句更为关键,一旦错断,不但标点失去了作用,而且势必歪曲原意,甚至大闹笑话。譬如某新版《武林旧事》对《赏花》篇中牡丹花品种的一小段作如下断句和标点:“如姚魏御衣、黄照殿红之类几千朵。”即使是花卉专家,看了这一段也会莫名其妙,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姚魏御衣”和“黄照殿红”这两种牡丹花。其实这里说的是四种名贵牡丹花:“姚”是“姚黄”的简称,“魏”是“魏紫”的简称,“御衣黄”和“照殿红”又各为一种牡丹花名。因此正确的断句与标点应该是:“如姚、魏、御衣黄、照殿红之类几千朵。”又如某新版《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中对袁绍的一段话作如下断句与标点:“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正确的断句与标点应该是:“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断错的关键在于未将“河”理解为黄河,而误将“河北”当作了地名。这一错误在再版时虽然作了修正,但仍有其他断句的错误。有鉴于此,我对断句特别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外,有些人在标点古代小说时,特别好用惊叹号和分号,大大超出了这两种标点符号使用的范围。其危害性虽然不及断句的错误,但也对读者理解文本的原意不无影响,因而本人也力求避免。
以上只是我对古代小说校勘、注释、断句、标点的看法和愿望,至于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愿望在《三国演义》中是否得以兑现,则不敢自信,谨请专家和读者赐教。
裴效维
2003年8月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馀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
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
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
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馀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又云:“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
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馀,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馀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各置全身铠甲。共聚乡勇五百馀人,来见邹靖。邹靖引见太守刘焉。三人参见毕,各通姓名。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不数日,人报黄巾贼将程远志统兵五万,来犯涿郡。刘焉令邹靖引玄德等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玄德等欣然领军前进,直至大兴山下,与贼相见。贼众皆披发,以黄巾抹额。当下两军相对,玄德出马,左有云长,右有翼德,扬鞭大骂:“反国逆贼,何不早降?”程远志大怒,遣副将邓茂出战;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处,刺中邓茂心窝,翻身落马。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后人有诗赞二人曰: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
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玄德挥军追赶,投降者不计其数,大胜而回。刘焉亲自迎接,赏劳军士。
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龚景牒文,言黄巾贼围城将陷,乞赐救援。刘焉与玄德商议,玄德曰:“备愿往救之。”刘焉令邹靖将兵五千,同玄德、关、张投青州来。贼众见救军至,分兵混战。玄德兵寡不胜,退三十里下寨。玄德谓关、张曰:“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乃分关公引一千军伏山左,张飞引一千军伏山右,鸣金为号,齐出接应。
次日,玄德与邹靖引军鼓噪而进。贼众迎战,玄德引军便退,贼众乘势追赶。方过山岭,玄德军中一齐鸣金,左右两军齐出,玄德麾军回身复杀:三路夹攻,贼众大溃,直赶至青州城下。太守龚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战。贼势大败,剿戮极多,遂解青州之围。后人有诗赞玄德曰: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龚景犒军毕,邹靖欲回。玄德曰:“近闻中郎将卢植与贼首张角战于广宗,备昔曾师事卢植,欲往助之。”于是邹靖引军自回,玄德与关、张引本部五百人投广宗来。至卢植军中,入帐施礼,具道来意。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
时张角贼众十五万,植兵五万,相拒于广宗,未见胜负。植谓玄德曰:“我今围贼在此,贼弟张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儁对垒。汝可引本部人马,我更助汝一千官军,前去颍川打探消息,约期剿捕。”玄德领命,引军星夜投颍川来。
时皇甫嵩、朱儁领军拒贼,贼战不利,退入长社,依草结营。嵩与儁计曰:“贼依草结营,当用火攻之。”遂令军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风忽起。二更以后,一齐纵火,嵩与儁各引兵攻击贼寨,火焰张天。贼众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见。”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馀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前来颍川助战。正值张梁、张宝败走,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馀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极多。张梁、张宝死战得脱。操见过皇甫嵩、朱儁,随即引兵追袭张梁、张宝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