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內容簡介: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社会治理问题,社会治理理论产生了重大创新,提出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目标,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我国社会治理进入了齐抓共管、多元共治的创新发展新时期。基于上述背景,本书围绕中央有关社会治理工作的部署,对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多维度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现有形式与问题的研判,同时对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中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自1980年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事关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向、目标及战略举措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政府智库的人才高地,拥有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高水平的专职研究队伍,并协调集聚国内外专家共同参与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唯实求真,守正出新”的核心价值,崇尚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和专业主义精神,把人才、思想和高质量成果作为最宝贵的财富。
|
目錄:
|
总论篇
第一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与实践创新
一、我国国家治理理论的三次重大突破:从计划管理、社会管理到社会
治理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
第二章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应对思路
一、转型期社会治理理论欠缺引致多重困惑
二、亟待整合条线治理力量、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三、亟待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公众充分参与治理的制度和社会环境
四、尽快完善、规范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
五、在保障与改善民生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六、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
七、创新社会矛盾化解的渠道和机制
八、合理利用现代信息与大数据技术服务社会治理
九、发挥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十、转型期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与建议
第三章
我国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与区域特征
一、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二、全国层面社会治理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区域性特征与问题
四、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的几点政策建议
制度篇
第四章
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展望
一、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二、十八大以后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展望
第五章
我国社会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及治理模式
一、社会治理的两种语境
二、我国社会治理的政策内涵
三、我国社会治理的内容体系
四、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
五、政府与社会的职能边界
六、政府在社会治理领域的职能转变
七、案例:江苏省社会治理行政体系集成创新经验
八、结论
第六章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进展与问题
一、我国社会组织治理创新有了重要进展
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显现
三、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新时期推进我国社会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研究
一、明确新时期我国社会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二、把握新时期我国社会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
三、十八大以来社会综合治理理论、制度与实践创新重点
四、十八大以来社会综合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五、现阶段我国社会综合治理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六、我国社会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的地方实践
???? —以江苏省信访体制改革与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为例
七、新时期推进我国社会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实践篇
第八章
全面推进社区多元共治的思路与建议
—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一、社区多元共治成为各方面的共同呼声,有利条件逐步形成
二、部分地区在社区多元共治方面进行了重要机制探索
—太仓的经验与启示
三、当前社区多元共治仍面临一些重要难题
四、建立社区多元共治格局与机制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第九章
培育基层自治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
一、城乡基层自治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解决思路与地方探索
三、以城乡公共空间治理为突破口,培育基层共治体系和能力
四、加快培育基层自治能力的建议
第十章
推进网格化管理体系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以江苏省南通市的实践探索为例
一、我国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日渐完善
二、当前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南通市创新网格化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四、推进网格化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第十一章
新时代城乡社区协商若干问题的思考
—理论考察与实践探索
一、新时代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具备较多有利条件
二、新时代城乡社区协商的实践探索卓有成效
三、新时代推进城乡社区协商依然面临关键挑战
四、新时代推进城乡社区协商的努力方向
第十二章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德清实践
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二、德清县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缘由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乡贤参事会的民主协商
四、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幸福邻里中心的组建运作
五、几点启示与思考
第十三章
上海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对策
一、当前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
二、导致上海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上海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举措建议
第十四章
吉林省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一体多维’社区治理
模式”研究
一、长山花园社区概况
二、长山花园社区“一体多维”治理模式实践的具体做法
三、长山花园社区“一体多维”治理模式实践取得的成效
四、长山花园社区“一体多维”治理模式实践的经验总结
第十五章
江西省修水县的乡规民约与乡风文明之变
—乡规民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一个小镇的发展与隐忧
二、修水的乡风文明之变
三、用好乡规民约是乡村治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第十六章
优抚安置领域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
一、创新优抚安置工作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地方优抚安置工作有效机制的已有探索
三、对优抚安置领域创新社会治理的启示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与实践创新
我国国家治理理论已从改革开放前严格的计划管理、党的十八大以前的社会管理跃升到党的十八大以后的社会治理。党中央提出了 “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基本治理理论 框架,在政府治理、社会组织治理、社会自治、综合治理等领域进行 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各级政府也以新的社会治理理论为重 点,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创新,在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 体系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一、我国国家治理理论的三次重大突破:从计划管理、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全球治理委员会于 1995 年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研究报告中指 出,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在管理共同事务时所采用的方式总和, 是在调和各种社会冲突和利益矛盾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性过程。由 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中不仅会产生“市场失灵” 现象,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现象,20 世纪末,西方学者赋予“治 理”在原有的“控制”“引导”“操控”之上新的含义,主张“政府放权和向社会授权”,倡导“多主体、多中心”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与社会多元共治以及社会自我治理。自此,“治理”的内涵相应延伸至“政府分权和社会自治”,“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社会治理框架应运而生。
在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家治理是指统治者的“治国理政”,如老子所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治理理论经历了从“计划管理”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三次重大理论飞跃。
第一次重大理论突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管理”模式。面对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社会状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为提升社会凝聚力、建立起高度统一的社会秩序,我国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建立了以严格计划管理为主要特色的治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全能的社会管理、以单位为基础的从业人员管理、以街区为基础的城市人员管理和以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制度和档案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流动管理。计划管理模式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控制能力,但由于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所有社会成员被管理在相对封闭的“单位”之中,社会缺乏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机制,整个社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第二次重大理论突破是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以前的“党政主导型”社会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应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治理模式逐步从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管理模式演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即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2007 年 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三次重大理论突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治理”模式。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将社会管理模式概括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目标是“保障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表述在完善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为我国治理理论从“社会管理”跃升到
“社会治理”奠定了基础。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总体要求。首次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系统治理机制与方式。至此,我国国家治理理论从社会控制、社会管理跃升到社会治理。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治理的目标、机制、方式等基础理论架构。之后,这一理论架构逐步拓展到政府治理、社会组织治理、社会基层自治和综合治理等社会治理各领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体系。
(一)社会治理的基础理论创新
1. 社会治理的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治理的机制是“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2. 社会治理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3. 社会治理的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社会治理方式。
(二)政府治理领域理论创新
1.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国政府治理的改革方向与目标。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
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民主法治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a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3. 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
a 《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华网,2014年2月17日[2021年12月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17/c1024-24384975.html。
治相得益彰。
4. 明确“维权”是“维稳”的基础
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发动全社会一起
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特殊重要性,集中揭示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规律,明确提出了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社会组织治理领域理论创新
1.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多元主体共治,社会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以实现社会治理效益的最大化。2016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指出,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到 2020 年,要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
级负责、依法监管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
2.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重点作用于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制定团体标准、维护会员权益、调解贸易纠纷等方面,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使之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