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編輯推薦: |
1.以时间为点,以事件为线,纵横上下五千年,书写中国发展史。
2.双栏对照,年份索引, 一册在手 ,通览古今
全书内容丰富,囊括了从远古时期至明清时期的所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概念,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中华历史的全貌。
3.一本速看速查中国史指南
本书以年表的形式将各个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梳理,让读者对整个中华历史的脉络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4.阅读历史不再是一件枯燥、繁琐的事,它开始变得明晰和简单起来。
|
內容簡介: |
《一张年表读懂世界史》
本书是一部合适的历史通俗读物。该书是以一个个简短有趣的小故事构成,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介绍了一些文化、思想、艺术、哲学等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有价值的东西,让读者对整个世界历史的脉络有清晰的认知。
本书中,除了是以年表的形式进行展现之外,在讲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洲史时,将中国史插入进来,把中国的发展放入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以横向的视角,让读者了解中国处于不同朝代时,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一张年表读懂中国史》
《一张年表读懂中国史》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作者依据史实,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中华民族历史,并以年表的形式将各个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梳理,该作品脉络清晰,便于读者学习和查找,是一部合适的历史通俗读物。
从这本书中,读者能看到从远古时期至明清时期的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中华历史的全貌。
|
關於作者: |
路吉善,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于山东省北镇中学,滨州市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被评为“滨州市第八批教学能手”,2016年和2018年两次被评为“滨州市教育教学先进个人”,2010年荣获滨州市优质课一等奖。
|
目錄:
|
《一张年表读懂中国史》
第一章 传说时代:文明起源与神话
开天辟地_x0008_002
女娲造人003
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 005
三皇的传说007
仰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 009
统一中华的黄帝011
涿鹿之战014
五帝的传说016
禅让时代_x0008_019
大禹治水_x0008_021
附录:第一章主要参考文献024
第二章 先秦三代:华夏雏形的形成
夏朝建立 _x0008_026
甘之战与钧台之享_x0008_027
少康中兴028
暴桀亡政_x0008_030
伊尹辅政_x0008_032
盘庚迁殷033
武丁中兴_x0008_036
周文王励精图治039
牧野之战041
周武王封邦_x0008_044
成康之治_x0008_047
国人暴动_x0008_049
平王东迁_x0008_052
附录:第二章主要参考文献054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原的征战与兼并
诸侯国兴起_x0008_056
管仲助齐桓公称霸_x0008_058
召陵之盟、葵丘之会060
秦穆公奠定秦国霸业_x0008_062
晋文公称霸诸侯064
楚庄王问鼎中原_x0008_067
勾践卧薪尝胆,范蠡功成身退069
孔子与儒家学派_x0008_073
百家争鸣074
李悝改革_x0008_077
三家分晋078
田氏代齐_x0008_081
商鞅变法083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_x0008_085
田单大败燕国_x0008_088
完璧归赵_x0008_091
赵奢大破秦军_x0008_094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_x0008_097
附录:第三章主要参考文献099
第四章 大秦王朝: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秦始皇统一六国_x0008_102
修筑长城_x0008_104
焚书坑儒106
陈胜吴广起义108
秦末宫廷权力斗争111
巨鹿之战_x0008_113
从约法三章到鸿门宴_x0008_116
韩信破赵119
垓下之战_x0008_121
附录:第四章主要参考文献124
第五章 西汉东汉:强大的统一王朝
刘邦分封诸侯126
诸吕之乱_x0008_127
文景之治_x0008_129
七国之乱_x0008_132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13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6
张骞出使西域138
司马迁著《史记》..142
霍光辅政,昭宣中兴144
王莽篡汉_x0008_146
东汉建立148
光武中兴_x0008_151
蔡伦造纸152
党锢之祸155
外戚与宦官专政157
黄巾大起义_x0008_159
附录:第五章主要参考文献_x0008_161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民族大融合
军阀割据混战_x0008_164
官渡之战165
赤壁之战_x0008_167
魏蜀吴相继建国170
夷陵之战_x0008_171
蜀汉灭亡_x0008_174
晋代曹魏176
东吴灭亡_x0008_177
八王之乱179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81
司马睿建康称帝184
淝水之战_x0008_186
北魏立国与改革_x0008_189
宋武帝刘裕190
元嘉之战192
刘宋灭亡194
短命的南齐_x0008_197
北魏内乱199
南梁灭亡_x0008_201
北周统一北方_x0008_203
北周灭亡204
附录:第六章主要参考文献_x0008_207
第七章 隋朝大一统:乱世后的特殊时期
隋统一天下_x0008_210
开皇之治211
隋炀帝即位213
三省六部制215
三征高句丽218
开凿大运河220
隋末农民起义222
隋亡唐兴224
附录:第七章主要参考文献225
第八章 大唐盛世: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
李渊称帝建唐228
玄武门之变229
贞观之治232
玄奘西行取经233
文成公主入藏236
日本遣唐使238
武周代唐240
武则天之治243
开元之治245
安史之乱247
马嵬坡之变251
河北藩镇割据253
宦官把持朝政256
甘露之变258
武宣之治260
黄巢之乱262
唐朝灭亡264
附录:第八章主要参考文献266
第九章 五代十国:辉煌之后的衰落
契丹的壮大268
后梁的建立与灭亡270
后唐的兴灭272
后晋灭亡275
后汉的瞬兴瞬灭277
后周的建国与发展279
“十国”兴亡..281
附录:第九章主要参考文献284
第十章 宋元鼎革:灿烂文化和铁血征伐
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286
杯酒释兵权287
宋太祖改革290
辽朝的强盛292
杨家将抗辽294
澶渊之盟295
王安石变法298
女真建金灭辽301
靖康之难303
南宋建立305
岳飞之死308
铁木真统一蒙古310
蒙宋联合灭金312
元军征日313
崖山之战和南宋灭亡316
元朝建立与扩张318
元的内乱与灭亡320
元末农民起义321
附录:第十章主要参考文献324
第十一章 大明王朝:封建王朝的强盛时代
朱元璋建大明326
明太祖改革329
燕王称帝331
郑和下西洋333
土木堡之变335
北京城保卫战337
南宫之变339
弘治中兴341
名相张居正改革342
戚继光抗倭345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347
壬辰明日战争350
第二次明日战争352
“万历三大征”353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355
魏忠贤乱政357
袁崇焕镇守宁远359
李自成攻入京城361
附录:第十一章主要参考文献363
第十二章 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谢幕
清兵入关366
顺治帝提前亲政,康熙帝勇斗鳌拜368
康熙帝平定三藩370
施琅收台湾372
康熙帝平定准噶尔374
雍正帝改革376
乾隆盛世378
“嘉道”中衰381
虎门销烟382
外敌入侵384
太平天国运动385
洋务运动388
甲午战争390
戊戌变法393
义和团运动3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97
辛亥革命399
附录:第十二章主要参考文献402
《一张年表读懂世界史》
第一章人类的诞生
遥远的故乡_x005f004
森林古猿的进化之路_x005f_x0008_006
学会用火_x0008_008
石器时代_x0008_010
原始宗教012
附录:第一章参考文献_x005f014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曙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文明_x0008_018
人类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_x0008_021
尼罗河的馈赠:古埃及文明_x0008_025
扑朔迷离的古埃及宗教_x0008_029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031
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_x0008_035
千年之谜金字塔038
印度河文明_x005f041
阿卡德帝国_x0008_044
黄河文明047
古巴比伦王国_x0008_050
《汉谟拉比法典》_x005f_x0008_052
影响深远的腓尼基字母_x0008_055
叛逆的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 057
法老的诅咒_x005f_x0008_060
附录:第二章参考文献_x005f063
第三章社会制度大变革华夏的开始_x0008_066
所罗门宝藏_x0008_070
亚述帝国的兴起与衰落_x0008_072
婆罗门教的创立_x005f076
斯巴达国家形成_x0008_079
千年古城罗马的传说_x0008_083
世界传奇帝王——居鲁士大帝_x005f085
梭伦改革_x005f_x0008_088
众神之神——宙斯神像_x005f092
附录:第三章参考文献_x0008_094
第四章奴隶社会的产生圣人孔子_x0008_096
古罗马共和国_x0008_100
苏格拉底的信仰_x005f_x0008_102
亚里士多德的伟大贡献_x005f_x0008_107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之谜109
希望之光——亚历山大灯塔_x005f113
黑白两面阿育王_x0008_115
千古一帝秦始皇 _x0008_118
附录:第四章参考文献_x0008_122
第五章帝国的战争布匿战争_x0008_124
安息帝国_x0008_127
马其顿战争130
贵霜帝国_x005f_x0008_133
丝绸之路的开创——张骞出使西域136
恺撒大帝_x0008_139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_x0008_142
庞贝的末日_x0008_144
萨珊王朝147
附录:第五章参考文献_x005f_x0008_150
第六章中世纪的开端匈奴王阿提拉_x0008_154
消失的玛雅文明_x005f157
《查士丁尼法典》_x0008_162
拜占庭的奇迹:圣索菲亚大教堂165
阿拉伯帝国_x0008_168
日本大化改新_x0008_172
开元盛世_x0008_175
丕平献土_x005f_x0008_179
查理大帝_x0008_181
凡尔登条约:天下三分_x0008_184
阿拉伯医学王子——阿维森纳_x0008_186
附录:第六章参考文献_x0008_188
第七章封建王国的变革卡佩王朝192
日本武士的形成195
教权与王权的争斗——卡诺莎之辱198
哥特式建筑艺术的起源202
琅城起义,欧洲城市的兴起205
《自由大宪章》208
巴黎大学_x0008_211
阿维农之囚212
郑和下西洋_x0008_215
附录:第七章参考文献_x0008_218
第八章封建社会的挽歌意大利多里奇诺起义220
跛子帖睦尔_x0008_222
欧洲黑死病的阴霾224
法国扎克雷农民起义_x0008_227
英国瓦特·泰勒农民起义232
圣女贞德_x0008_235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239
阿拉伯人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242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但丁_x0008_244
附录:第八章参考文献_x0008_248
第九章探索与发现文艺复兴_x0008_252
大航海时代_x0008_256
瓜分新世界的协议:《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260
莫尔与《乌托邦》261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265
麦哲伦的1082天环球航行269
马基雅弗利与《君主论》272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275
尼德兰革命279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283
附录:第九章参考文献286
第十章资本主义的发展两个“日不落”帝国288
永恒的莎士比亚290
英国东印度公司294
罗曼诺夫王朝296
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查理一世299
近代物理学之父:艾萨克·牛顿302
乾隆盛世305
附录:第十章参考文献309
第十一章革命与发展蒸汽机与工业革命312
莱克星顿的枪声314
最后一战:滑铁卢战役317
马克思与《共产党宣言》320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24
日本明治维新327
辛亥革命330
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333
附录:第十一章参考文献337
第十二章纷乱再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342
美国经济大萧条344
慕尼黑阴谋会议34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349
雅尔塔会议353
联合国成立355
附录:第十二章参考文献357
|
內容試閱:
|
《一张年表读懂世界史》
序 言
历史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西利说:“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当代的历史。”雨果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卡尔·贝克说:“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
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因为历史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学习和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和趋势。
人类社会从相互孤立、分散走向整体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的某个阶段,“世界历史”开始出现。世界历史不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历史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跟外界绝对隔绝。相反,人类文明越发达,国家间的交往就越密切。
从古至今,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要善于从这些财富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放眼全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学习世界上伟大人物的思想。
我们不能只关心和谈论自己的话题,还要关心和谈论别人的话题。想要有水平地讨论别人的话题,就要先了解别人。只有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才能为世界提供有用的知识,或者提出有见地的观点,赢得别人的尊重。
当我们潜心学习世界历史后,我们不仅能够谈论其中的一些人和事,还能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头脑更睿智。
用心去学习世界历史,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历史。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书写,从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从尼罗河畔法老的诅咒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思辨,从郑和下西洋到文艺复兴……历史画卷中值得回忆的片段太多太多,而我们只能截取其中精华组成人类历史的主要脉络,并将其编纂成书以帮助读者对世界历史有一个大致了解。
为保证本书历史事件细节的真实性,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图书及资料,如西方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威尔斯的《极简世界史》,以及我国学者如吕思勉、钱穆、冯友兰、黄仁宇等人的相关著作,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参考资料,作者已经用参考文献的方式于每章最后一部分列示,在此,再次对这些前辈学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在本书中,我们以时间、地域和历史事件为结构,向读者介绍了从人类早期文明的开创到近代联合国成立这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从时间线上,本书纵贯人类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在关注这一时间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还着重介绍了一些人类在文化、思想、艺术、哲学等领域的伟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本书在设置上并没有将其另做划分,而是将中华历史与世界历史关联融合,将其作为世界历史演进的一部分加以叙述,以期给读者呈现出最完整的世界历史蓝图,让他们以更高、更完整的视角来看整个世界。
《一张年表读懂中国史》
序 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史记载的要从远古传说时代开始,历经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 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辽宋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王朝。各个王朝 无论是从兴起到强盛,还是从衰败到灭亡,都为华夏民族的历史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一直以不屈不挠、顽强奋进、勇于进取的精神创造出浩荡磅礴、可歌可泣的中华文明。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值得深思、借鉴的经验教训,让子孙后代得以站在祖先们的 “肩头”上砥砺前行。
“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正说明了历史的重要性。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那些读史的人不仅能从中缅怀先古,了然过往,还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开阔视野。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想,一个博古通今的历史爱好者必然是阅历丰富且富有智慧的。正如那句话所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一个人置身困境,难以摆脱的时候,不妨翻开历史,细细品读,也许聪明的先人早已在千百年前做出了明智抉择。
因此,为了让更多读者对中国历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我编著了这本《一张年表读懂中国史》。全书内容丰富,囊括了从远古时期至明清时期的所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概念,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中华历史的全貌。同时,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我以年表的形式将各个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梳理,让读者对整个中华历史的脉络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为保证历史事件的准确,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重视从原始史料中获取资料,本书的主要内容参考了中国传统优秀史籍,与此同时,我亦借鉴了近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岑仲勉、钱穆、白寿彝、唐长孺、翦伯赞等先生的史论研究,在此表示敬佩和感谢。在写作过程中,我也大量阅读和借鉴当代史学学者、作家如易中天、王立群等先生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文章,本书于书末作了引用说明,在此也对这些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如有疏漏不足之处是作者力薄所致,欢迎读者提出指正,作者衷心期待与读者交流,共同进步。
在叙事上,本书用“简洁、明了、准确”的串讲方式,以相对通俗易懂的叙述风格,用精准、明确的文字 传达最有效的历史信息,使读者能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下,掌握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
我相信,读者在本书的帮助下,一定能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从中受到教益。
《一张年表读懂中国史》
五帝的传说
我国民间传说中,有五位十分贤能的部落首领,被后人统称为五帝。
第一位是轩辕黄帝,即黄帝,黄帝被称为中华始祖,是早期华夏部落时代的联盟首领。
传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黄帝后来建都于有熊,所以又被称为有熊氏。
他通过武力和仁德统一了华夏部落,之后征服东夷、九黎,最终统一了中华。
随后他又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开创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二位是颛顼,他的生卒年已无法考证。传说他本名乾荒,号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相传,颛顼生于若水之野,即今天的巴蜀一带。后来因为辅佐少昊而建功立业,被封于高阳。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因帝位而发生争斗。结果共工氏被打败,颛顼继少昊执掌政事,号为“高阳氏”。颛顼最开始的都城在穷桑,后迁都于商丘,之后又在帝丘居住。据说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去世,被葬于帝丘之外。
第三位为帝喾。他姓姬名俊,出生于高辛,他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部落首领。在《山海经》等古籍中,有不少对帝喾的描写,其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
帝喾刚满十五岁时就被封为辛侯,三十岁即位掌权。他是黄帝的曾孙,也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的重要部落首领。他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奠定了根基,也是华夏子孙共同的人文始祖。颛顼死时,帝喾已三十岁,继承帝位的他以亳作为都城。他为政贤明勤勉,深受人民爱戴,死后被葬在故地辛,建帝喾陵。
第四位是帝喾的一个儿子——尧。尧姓伊祁,名放勋,是古唐国人,他在十三岁时因辅佐兄长帝挚有功,而被封于陶地。两年后,他又被改封到唐地,因此号为陶唐氏。十八岁时,尧代替兄长帝挚成为部落首领,在平阳定都。
尧执政期间,测定了农耕时令,分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使农民劳作有时可依。为人方面,尧严肃恭谨、贤明简朴,与人民一同吃粗饭野菜。团结各族,使人民和睦相处,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推崇。在后世的儒家文化中,尧被奉为圣明君主的典范。
第五位为舜。相传,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在姚墟,治都蒲阪(山西运城永济)。与尧相同,舜也被后世的儒家奉为贤明的君主。他因高尚的品德和出色的政治才干而被尧所看重,经过尧多年的考验后,被禅让为部落联盟首领。舜在执政期间做出了不少改革,提拔了多位有才能的大臣,使水土问题得到改善、农业水平得到提高、文化教育得到推广,因而舜深受人民爱戴和拥护,被后世列为五帝之一。
禅让时代
尧是一位十分贤能的首领,每当部落内发生一些大事时,他都会召集各族首领共同商议。随着岁月的流逝,尧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年迈的他希望能找到一位贤能的人来继承他的工作。
按照惯例,尧召集了各部落的首领,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一个名为放齐的人说道:“您的儿子丹朱就十分开明,我认为他是个不错的人选。”
尧十分了解丹朱的性情品德,认为他是个品德不好、喜欢与人争吵的人,因此拒绝了放齐的提议。接着,一个名叫兜的人说:“那个负责水利工程的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功绩,可以用。”
尧听完之后,仍是摇摇头说道:“共工这人能说会道,给人一种恭谨的感觉。但实际上是个表里不一的人,我对他不放心。”
经过尧的多次否决,这次会议最终也没有得出结果。之后的一天,他又找到了四方部落的首领来商议继承人的事,这次大家在会上一致推选了舜,并纷纷陈述了舜的为人。
尧听后十分满意,点了点头说道:“其实我也听说过此人,你们谁能再讲讲此人的家庭情况?”
一位首领说道:“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鬼。舜的生母早死,父亲为他找了一个继母,这个继母还为舜生了一个弟弟。尽管继母对舜十分不好,但舜还是十分亲切地对待他的父亲、继母和弟弟。因此,大家都说他是个德行十分优秀的人!”
尽管尧听了十分高兴,但还是决定再考验一下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给他建造了粮仓,送了很多牛羊。变化巨大的舜引起了家人的妒忌,他们商议着要把舜害死,再吞掉舜的财产。
一次,父亲叫舜去修补粮仓的屋顶。当舜爬到粮仓顶上后,父亲在粮仓附近的稻草堆中放起火来,企图烧死儿子。当舜想离开时,梯子早已被父亲藏了起来。无奈,舜只好用手抓住笠帽的两侧,从屋顶跳了下来。巨大的笠帽大大地缓冲了坠落的冲击力,舜安全地落在了地上,毫发无伤。
一计不成二计生,舜的父亲和弟弟又想把舜推入井中活埋。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回到家中的舜并没有责难和报复家人,反而像从前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家人。
尧把舜的表现看在眼里,便把一些公职和权力交到了舜的手上,想看看舜的工作能力如何。近二十年的考察过去了,舜把尧安排的工作完成得井井有条,很少出现差错。最终,尧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位置交到了舜的手上,而自己则回到家中颐养天年。
接过大权的舜进一步解决此前的各种社会问题。他统一了音律、丈尺,整顿了礼仪,废除了酷刑,惩罚并放逐了当时的地方恶徒,起用了禹、皋陶、彭祖等二十二个德才兼备的人……
八年之后,尧安然离世,而舜为他服丧了三年。三年服丧之后,舜又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交到了尧的儿子丹朱的手上,自己则退隐到了南方。尽管如此,各部落的首领和百姓遇到难题时,仍会去找舜,从不去找丹朱。人们也只把舜当作各部落的首领,并为他歌功颂德。
舜终于明白了人们的心意,也认清了天意,便回到了国都,再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后人尊称为帝舜。
大禹治水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母亲河——黄河。
但是,早在上古时期,中华先人还没有先进的治水技术,中原地区时常暴发洪水灾害,人们辛苦种下的庄稼被无情吞噬。土木建筑的民居在汹涌的洪水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大量居民的房屋被冲毁,人们流离失所,过上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当时的统治者舜看到这种情况后,感到万分痛心,决心消除水患,还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
一天,舜召集了身边的大臣们,共同商议如何解决洪水问题。群臣经过商议,推举出了鲧来治理水患,鲧也就是禹的父亲。
但舜并不信任此人,他认为鲧为人表里不一,难当大任。但是他又找不到更加合适的人选,只好“赶鸭子上架”,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鲧。
结果正如舜所预料的那样,九年过去了,洪水依旧泛滥。而鲧不但无能为力,还消极怠工,让舜十分不满。很快,舜就革去了鲧的职务,并把他流放到了羽山。
为了找到能胜任治水大任的人,舜再次召开了会议,与群臣一起商议此事。大臣们经过合计,都推举了禹,并称“尽管禹是鲧的儿子,但他的德行和能力都远胜于鲧。他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工作认真负责,生活简朴,是个十分优秀的人才”。
于是,舜也抛开了世俗的偏见,重用了鲧的儿子——禹。
实际也正如大臣们所说的那样,禹为人十分贤良,尽管舜处罚了自己的父亲,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在心,反而看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因此发誓要治好洪水。
当时,禹新婚刚过四天,妻子涂山氏十分不愿丈夫接手如此危险的工作,但为了大局考虑还是支持丈夫的事业,挥泪送禹踏上治水的征途。
禹带着舜派给他的助手伯益、后稷等人,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踏遍了中原大地的各个洪水灾区。禹为了更好地完成实地考察,一手拿着准绳一手拿着规矩,亲自测量各个水域的面积。
他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把先前的堵截之法变成了疏导之法。这种新方法的要点就是大量疏通水道,把洪水引流入海。找到治水方法之后,禹身先士卒,带领人民奋斗在治水第一线。治水的全程,禹丝毫没有官架子,他与百姓一起工作、吃饭、休息。
一向简朴节约的禹,连居住的屋子也比寻常百姓的房屋矮小,吃的食物也比一般百姓要差。因为他深知建造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他尽可能地省吃俭用,把更多的钱用在了治理洪水的事业上。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被华夏子孙广为传颂。传说,禹在治水的途中路过了家门口,听见了孩子的哭声。那是妻子刚刚为他生下的孩子。作为一个刚刚成为父亲的男人,无论如何都应该进屋看一眼自己的孩子。但是,禹当时想到了治水的任务如此艰巨,只向家中的茅草屋望了望,便眼含泪水骑马离去。他知道,汹涌的洪水能瞬间夺去人们的生命,作为治水长官就要分秒必争。
就这样,经过禹十三年埋头苦干,昔日咆哮的河水终于被驯服。一度泛滥成灾的河水,大多平缓地向东流入海里。那些曾被洪水淹没的农田和房屋再次焕发了生机。没有了洪灾,百姓再次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后人为了纪念禹的功绩,还为他修庙立碑,并尊称其为“大禹”或“禹神”。
《一张年表读懂世界史》
遥远的故乡(约46亿年前)
约46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残留的尘埃,组成了一个全新的行星——地球,地球和一些行星围绕太阳在转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和月球开始有了最初的形状,它们离太阳(一个巨大的火球)很近,所以表面可能处在燃烧熔融的状态。那时地球表面岩浆滚动,炙热难耐,没有水存在的迹象,在雾气弥漫之下是一片熔岩的海洋。
很多年过去了,地球、月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变远,运行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接下来,气体逐渐稀薄,岩浆也慢慢凝固。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一条溪流从已经凝固的岩浆中喷涌而出,慢慢汇聚成池沼、湖泊,形成了生命最初的生存家园。
地球的年龄越来越大,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地球开始变得温和而平静。慢慢地,狂风暴雨不再那么猛烈,海水不断增加,最后汇聚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海。
那时地球依然没有生命,整个地球一片黯然,毫无生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命开始在有阳光和海水的地方出现,这些原始的生命被潮汐带到了潮间、海岸和大海深处。在那里,脆弱的原始生命要经历严峻的环境考验,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些原始的生命体进化出了自己的“绝招”,如依靠嗅觉、味觉寻找食物等。
大约5亿年前,在古生代出现了一种长着眼睛和牙齿,能够游泳,生命力更强的生命体。这就是鱼类的雏形,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脊椎动物。随着脊椎鱼类的数量显著增加,地球进入了“鱼类时代”。
鱼类时期,烈日和雨水不断地侵蚀着裸露在外的岩石和高峰,但在大陆上,生命还并未出现,植物要等到很久以后才能“占据”大陆,此时陆地上还没有真正的“土壤”,连苔藓和地衣都不存在。
而后,地球运动的轨迹发生了改变,地球内部也发生剧烈的变动。地壳隆起、火山喷发,海洋更深了,山也更高了。此时,太阳的影响也在悄然改变着地球的温度,让地球变得更加温暖,更加适宜生命繁衍。
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自然气象的不断侵蚀,以及河流的不断冲刷,高山变得低矮,泥土被带进大海,海平面不断扩大,导致近海陆地变成了浅海。陆地上开始出现了植物,各种生物开始转移到陆地上生活。之后,脊椎动物也出现了。
远古时代,脊椎鱼类仍然依靠鳃进行呼吸,这让它们无法在陆地上生存,而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它们形成了新的器官——肺。之后,为了在陆地上更好地生存下去,上岸的动物仍然不断进化。后来地球上出现了两栖动物,再后来出现了爬行动物,然后出现了会产卵的鸟类,接着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森林古猿的进化之路(2300万— 1800万年前)
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孕育出了很多新的生命。在2300万到1800万年前,在雨林和草原上,一种古代灵长类动物开始活跃起来,它们就是人类的祖先——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的足迹遍布非洲、亚洲和欧洲。它们的化石最早是在法国被发现的,因为被发现时它们跟树叶化石在一起,于是发现者就称它们为“森林古猿”。后来人们在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希瓦利克山区也发现了它们的化石。资料显示,它们跟黑猩猩有些相近,可以通过双臂在树上活动。
在肯尼亚、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中国云南,以及希腊、匈牙利等地,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另一类古猿的遗迹和化石,它们生活在距今1400万到800万年,科学家将它们称作拉玛古猿。非洲发现的拉玛古猿,门齿很小,颌部很窄,与森林古猿比较相似,但跟人类的区别较大。在印度发现的拉玛古猿,它们出现的年代较晚一些,这类古猿面部变短,犬齿比较小,并且齿间没有间隙,跟人类近似。
距今550万到130万年,在非洲地区生活着另一类古猿——南方古猿,它们离开了森林,开始在开阔地带活动。它们有的身强体壮,脑容量比较大;有的身体矮小,脑容量也比较小;有的带着明显的类人猿特征。
有的南方古猿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了,一般认为这种能粗制石器的南方古猿就是真正的人类,应该被看成是一种“猿人”。南方古猿在颈以下的构造基本跟人相似,但颈以上的构造,基本跟类人猿一样。
从南方古猿盆骨的构造及脊柱跟头骨的连接方式,可以知道它们是直立的、用两脚行走的。它们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比黑猩猩的脑容量大,但比人类的脑容量小得多。这说明,从猿到人的进化中,手和脚的变化在先,脑容量的增大在后。
因为直立行走,它们解放了原始的双“手”。有了这双“手”,它们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物体,例如树枝和石块,来寻找食物和抵御敌害;有了这双“手”,它们开始制造工具,虽然粗糙,但这对人类进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用火(大约180万年前)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除了人类能使用火、控制火,还没有其他动物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人类学家把火的使用当作人类与动物进化分界的标志之一。
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不仅吃到了熟的食物,增强了体质,延长了寿命,驱赶了寒冷和野兽,还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人类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火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每一次的考古发现都把用火时间向前推移。1927—1957年,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木炭、灰烬、燃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以及在比“北京猿人”稍早的猿人遗址中发现的灰层和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距今约55万年以前。
1960年,在法国东南部马赛城郊,人们在一个叫埃斯卡的山洞里发现了用火的遗迹——木炭、烧石、灰烬。地面上还有五处直径达90厘米的红烧土遗迹,该遗址距今约100万年。
1961年和1962年,在山西芮城县的西侯度遗址,出土了一批带切痕的鹿角和被火烧过的动物骨头,这个发现又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距今约180万年前,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记录,也是世界上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
现代考古学还没有解决原始人类是怎么得到火的这个问题。不过普遍认为最开始的火应该是从自然界里取得的,也就是火山爆发、雷电引起的天然火。知道火的好处后,人类祖先通过漫长岁月的摸索、实践,终于学会了保留火种,掌握了持续用火的方法,但是天然火有限,还不好保存,该怎样自助取火呢?于是人类祖先又慢慢地摸索出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只是在现在发掘的遗址中,已经无法辨别出当时的火种到底是取自自然火还是人工火。
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到5000—2000年)
1865年,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首先提出了“石器时代”这个说法,他将石器时代定义为一个时间区段,也就是说使用石器是那一时代的典型特征,但并不代表那个时代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考古学家把从出现人类开始到出现青铜器为止的那段时间称为石器时代,并将其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距今250万到5000—2000年。
人们把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也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起止为距今250万到1万年。那时,在非洲,被称为现代人类祖先的“能人”,制作出了已知的最早的石制工具。这些“人”可能并不是以打猎为生,而是以食用腐肉和野生植物为生。
到了大约150万年前,进化程度更高的直立人出现了。他们学会了掌握火和制造更为复杂的石器,活动范围由非洲扩大到亚洲,例如中国的周口店人。人类在欧洲活动的最早证据就是德国的阿修尔手斧,这个时期人类主要制造简单的工具用于打猎和采集。
距今约2万年,最后的冰河时期过去了,地球处在温暖的环境下,人类把加工过的石头再研磨,精致的石器熠熠生辉,采集和渔猎活动开始活跃起来,规模也不断扩大,地球上一片生机盎然。这时出现了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出现了用细石片镶嵌在骨木柄上的箭和刀等复杂的工具,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捕鱼工具、石斧以及像独木舟和桨这样的物品。这一时期,人们除了居住在自然洞穴,还新增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并且埋葬死者的习俗也比旧石器时代复杂很多,从这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已经进一步深入。
中石器时代,人类出现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以猎取中小型野兽为主,狗已经被驯化成为家畜。在欧洲和西亚的一些地方,人类已经开始驯养猪或山羊。随着采集经验的不断增加,在西亚一些地区人们开始逐渐集体采集大麦、小麦和野生禾稼,后来发展成为原始的农业。
从1万到5000—2000年前,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时代,也是“磨制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通常有三个基本特征: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制作使用陶器、食物的来源由原来的狩猎和采集变为种植植物和驯养家畜。
世界上各个地方在这一时代的发展路径很不相同,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得较早,农业也最早从这些地方出现,后来又最早出现了金属器具,最早进入了文明时代;中美洲,在西元纪年后仍然停在新石器时代,但是出现了高度的文明——玛雅文明。
随着种植和饲养技术的发展,食物的来源也变得稳定起来。人们定居下来,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于是文明开始出现。
原始宗教
据考证,人们发现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宗教。其实,人类一开始并没有任何宗教可言,但是到了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产生氏族公社后,人类社会形成了一个个稳定的小团体。这时,人类的体质与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小团体内部因为需要沟通,所以慢慢产生了语言。于是就形成了某些禁忌和规范,这就是最初的原始宗教萌芽。
人类在跟大自然的斗争中,一方面认识到了生活活动与某些自然现象的联系,另一方面又遭受到了自然界的威胁和危害。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反复无常、千变万化,无法正确地去理解、掌握,心中既害怕又充满了无限期待,就对许多自然现象产生曲解,把自然现象神化,于是原始宗教便产生了。
通常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多为对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的自然崇拜,还有跟原始氏族社会有密切关系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些可以从发掘、研究石器时代以来各种原始文化的遗址中看到,如一些原始村落、洞穴的岩画、墓葬遗物、祭坛雕像等。
对大自然的崇拜,被认为是原始宗教最早的一种崇拜形式,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们根据自我的意识将自然崇拜的神灵分为喜怒两种性格。从人们对神灵的平等态度中可以知道,那时人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是平等的。
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那时人们认为自己氏族的祖先是由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者其他微生物转化而来的,它们对本族有保护作用,于是便将该物当作自己氏族的族徽,带着目的去崇拜。
人类进入对偶家庭后,能够确认自己的祖先,于是希望自己祖先的灵魂还能像生前那样庇护本氏族的成员,就开始产生了祖先崇拜,并且出现了专门的祭司。这些祭司能“通神”“驱鬼”,一般由患了“罕见”疾病而莫名痊愈的人担任。因为早先的人们觉得这种人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有神灵在暗中帮助,其他人通过他祈求神灵,神灵就会帮助自己。随着祭司的出现,神由人格化变成人形化,祭拜的仪式也越来越复杂。
虽然对于原始宗教的褒贬不一,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原始宗教使得人们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和鼓舞了那时人与自然做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并且对各族的文字、文化、艺术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