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善良道德意愿是人们向往崇高道德境界、追求理想道德生活的力量之源。本书围绕“道德意愿是什么”、“道德意愿如何生成”等问题,对道德意愿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系统化研究;同时聚焦道德意愿培育的现实问题,努力剖析问题成因、探寻解决之策。全书共分五部分,依次探讨了道德意愿的内涵、特征与作用,生成及影响因素;并在分析道德意愿培育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提升道德意愿培育效果的可能对策。
|
關於作者: |
王迎迎,河南焦作人,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参编著作4部,先后在《道德与文明》《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
目錄:
|
导论001
第一章道德意愿的内涵、特征与作用042
第一节道德意愿的内涵042
第二节道德意愿的特征060
第三节道德意愿的作用070
第二章道德意愿的生成及影响因素083
第一节关于道德生成问题的反思083
第二节道德意愿的生成条件097
第三节道德意愿的生成过程及规律107
第四节道德意愿的影响因素119
第三章道德意愿培育的现实问题130
第一节当前道德意愿培育中的突出问题130
第二节道德意愿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133
第四章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与方法138
第一节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138
第二节道德意愿培育的方法150
第五章提升道德意愿培育效果的着力点162
第一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崇德向善的道德共识162
第二节以道德榜样引领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170
第三节以制度育人夯实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175
第四节以环境育人营造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182
参考文献188
后记211
|
內容試閱:
|
前言
善良道德意愿是人们向往崇高道德境界、追求理想道德生活的力量之源。关注道德意愿及其培育问题,探寻个体道德意愿的生成过程与规律,剖析当前道德意愿培育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既是优化道德教育的理论前提,也是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举。聚焦“道德意愿是什么”“道德意愿如何生成”“道德意愿如何培育”等问题,本书对道德意愿进行了创新性、系统化研究;针对道德意愿培育的现实问题,努力剖析问题成因、探寻解决之策。本书共分五章,探讨了道德意愿的内涵、特征与作用,生成及影响因素,并在分析道德意愿培育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提升道德意愿培育效果的着力点。
第一章为“道德意愿的内涵、特征与作用”,主要探讨道德意愿的概念、特征及作用。本书指出,道德意愿就是人的“善念”,包括修善之念和行善之念,心之所存的“道德愿望”和心之所发的“道德意向”象征不同发展阶段的“道德意愿”;本书还探讨了“道德意愿”与“道德意识”“道德意志”“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等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道德意愿与相关范畴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各司其职、相互促进。道德意愿具有显著特征,从道德意愿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自愿性与意向性是道德意愿最为突出的两大特征;就存在形态而言,道德意愿呈现出内存性与交往性并存的特征;以道德主体划分为依据,道德意愿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就利益诉求而言,道德意愿具有利己性与利他性;从时空场域来看,道德意愿具有理想性与现实性;就发展程度而言,道德意愿具有坚韧性与脆弱性。道德意愿之于个体德性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具体来看,道德意愿的自由决断充当着道德主体性的根基,道德意愿是生成道德自觉的基本前提、产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内生根源、行为主体履行道德责任的动力之源和能力之本,也是判断和评价行为主体是否需要对其行为负道德责任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为“道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