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 清晨醒来看自己还活着是多么幸福。我们采取的每个行动都可能是最后一个。
2.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
3. 可就在我们心力交瘁,自感生命快到尽头的时刻,却突然看见汪蓝幽幽的清泉,那潮湿滋润的水汽迎面扑来。
4. 对可以扎到深远处的人来说,运气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在你身边游荡着,飞舞着,你不去抓它,说不定它还会自己撞上你。
5. 破译密码是跟死人打交道。所以,无需你观人言察人色,更不要你小心翼翼,而是要你想方设法去聆听死人的心跳声。
6. 有的邂逅只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形态,一种经历,一点趣味而已,并不会给你的生活创造或带来什么特殊的不同,但有的邂逅却可能从根本上把你改变了。
7. 人在常识面前犯错误,不叫胆大,而是愚蠢。
8. 上帝在造人时是公平的,聪明的人往往缺勤奋,智慧的人往往爱出世,爆发力好的人往往没耐力。
9. 现实总是喜欢重复,变化的只是一点点时空而已。
10. 人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我们要甘于忍痛和接受煎熬。
11. 你我都生活在秘密中,有些秘密需要我们极力去解破,有些秘密又需要我们极力去保守。
12. 世间所谓的人性都
|
內容簡介: |
无数隐姓埋名的天才为了理想汇聚于神秘之地“701”,他们追捕风中的密语,与不可能博弈。行走于刀尖之上,与秘密作战。潜伏于黑暗与孤独中,将不可能扭转为可能。
但最难破解的不是密语,而是生活的迷局。荒诞的现实与无常的命运纠缠,直抵人心的隐暗幽秘。
|
關於作者: |
麦家
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
1981年考入军校,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86年写作,出版有《解密》《暗算》《风声》《人生海海》等六部长篇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被译成30多种语言。2014年《解密》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小说”;2015年获美国CALA最佳图书奖;2017年被英国《每日电讯报》选入“全球史上最佳20部间谍小说”。
|
目錄:
|
目录
序曲
第一部 听风者
第二部 看风者
第三部 捕风者
|
內容試閱:
|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的故事是我的两位乡党之一钱院长,讲给我听的。这也是我听到的关于701故事的个。讲这个故事时,院长还是院长。就是说,他是在离任前给我讲的这个故事,当然还是“密中之人”。再说,那时候也还没有“解密日”之说;即使现在,他依然没有列入解密的名单中。根据以往惯例,701 头号人物的解密时间一般是在离职后的十年左右,如果以此计,那么也要到明年才是他的解密时间。所以,有关他的故事,我所知甚少,有所知也不敢妄言。这不是胆大胆小的问题,而是常识问题。人在常识面前犯错误,不叫胆大,而是愚蠢。
那么,他何以敢在解密日颁布前私自将阿炳故事诉之我?我思忖,大概他在当时已经知道即将有解密日之事,而且阿炳的事情必在头批解密的名单中。事实也是。这就是所谓艺高胆大,他是位高胆大—站得高,看得远。他凌驾701 众生之上,比他人先知早觉一些内情秘事,实属正常。但以我之见,这不会是他急匆匆给我讲阿炳故事的决定理由,决定的理由也许是没有的,倒是有两个可以想见的理由:一个,他是阿炳故事直接的知情人,自然是权威的讲述者;二个,我怀疑他对自己的命数充满不祥之疑虑,担心某一天会说走就走,所以便有“早说为妙”之心计。他后来果然是“说走就走”,夜里还好好的,还在跟人打电话,说往事,一觉睡下去,却永远瞑目不醒。现在,我重述着他留下的故事,有种通灵的感觉。
下面是老人的口述实录——
01
我去世已久的父母不知道,我以前和现在的妻子,还有我三个女儿包括女婿,他们也都不知道,我是特别单位701 的人。这是我的秘密。但首先是国家的秘密。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秘密,秘密的机构,秘密的武器,秘密的人物,秘密的……我是说,有说不完的秘密。很难想象,一个国家要没有秘密,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也许就不会存在了,就像那些冰山,如果没有了隐匿在水面下的那部分,它们还能独立存在吗?有时候我想,一个秘密对自己亲人隐瞒长达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不这样我的国家就有可能不存在,起码有不存在的危险,不公平似乎也只有让它不公平了。
秘密不等于见不得人。在我秘密的一生中,我从没有干过见不得人的事,我的单位你知道,它不是什么恐怖组织,而是一个重要的情报机构,主要担负无线电窃听和破译任务。要说这类机构任何国家和军队都有,所以它的秘密存在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真正秘密的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员编制、工作手段及困难和成果等等,这些东西打死我也不会说—它们比我生命更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