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张楠的博士学位论文,面向突发事件,研究不同信息传播媒介的传播特征,建立信息传播模型,获评“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內容簡介: |
世界范围内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频发,科学的预警和灾害信息发布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向突发事件,研究不同信息传播媒介的传播特征,建立信息传播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社交媒体、人际间接触式传播和基于物理渠道的信息媒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征、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信息传播模型,并应用于人员疏散和谣言传播上。
|
關於作者: |
张楠,汉族,1989年生人。2011年于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2016年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现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博士后。博士阶段,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公共安全研究院,主要致力于灾害下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涉及一些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内容。博士后,主要研究城市内传染病的传播模型。截至目前为止,共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
|
目錄:
|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信息传播媒介研究概述
1.2.2灾害信息传播模型研究现状
1.2.3面向不同功能的信息传播
1.2.4当前灾害下信息传播研究的不足
1.3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基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2.1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分析
2.2传统大众媒体灾害信息传播模型
2.2.1传统大众媒体信息传播过程分析
2.2.2传统大众媒体信息传播数学模型
2.2.3传统大众媒体信息传播模拟
2.3电话(手机)媒介灾害信息传播模型
2.3.1电话(手机)媒介信息传播过程分析
2.3.2电话(手机)媒介信息传播数学模型
2.3.3手机媒介信息传播模拟
2.4新媒体灾害信息传播模型
2.4.1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分析
2.4.2新媒体信息传播数学模型
2.4.3新媒体信息传播模拟
2.5考虑政府参与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
2.6本章小结
第3章人际间接触式灾害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3.1概述
3.2基于人员密度分布的口头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3.2.1口头信息传播过程分析
3.2.2口头信息传播模型
3.2.3口头信息传播模拟
3.3信息传播模型在谣言扩散中的应用
3.3.1八状态ICSAR谣言扩散模型简述
3.3.2谣言扩散模型参数设置与分析
3.3.3八状态ICSAR谣言扩散模型建立与分析
3.3.4八状态ICSAR谣言扩散模型的验证
3.3.5谣言扩散及辟谣信息传播模拟结果分析
3.4考虑视觉、听觉的人际间灾害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3.4.1人员视觉信息自获取模型
3.4.2人员听觉信息自获取模型
3.4.3人际间信息自获取参数分析
3.4.4人际间信息自获取效率分析
3.5本章小结
第4章考虑人员时空分布的广播车预警信息发布模型研究
4.1概述
4.2人员时空分布
4.3考虑时空动态人员分布的广播车灾害信息发布模型研究
4.3.1参数分析与设定
4.3.2广播车信息发布优化路径算法研究
4.3.3广播车灾害信息发布模拟
4.4广播车信息发布在人员疏散中的应用
4.4.1疏散者轨迹及应急避难所使用情况分析
4.4.2信息传播时间及人员疏散分析
4.4.3人员拥堵情况分析
4.4.4人员疏散优化分析
4.5本章小结
第5章多途径灾害信息传播效率分析
5.1概述
5.2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综合效率分析
5.3多信息媒介联合下的信息传播
5.4多媒介信息传播在突发事件下的应用
5.4.1研究方法
5.4.2影响因子参数设置
5.4.3综合结论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总结
6.2创新点
6.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信息传播媒介使用情况调查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
內容試閱:
|
公共安全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最基本需求之一。社会离不开安全,每一位公民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活动更离不开公共安全的保障。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世界范围内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频发,科学的预警和灾害信息发布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向突发事件,研究不同信息传播媒介的传播特征、建立信息传播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社交媒体、人际间接触式传播和基于物理渠道的信息媒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征、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信息传播模型,并应用于人员疏散和谣言传播上。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研究了包括传统大众媒体、手机媒介和新媒体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特征和机理,建立了基于社交媒体的灾害信息传播模型,量化了媒介可信度、人员使用频率等参数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模拟了突发事件下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分析了各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效率。
对人际间口头传播和基于视觉、听觉的人际间接触式信息传播特征进行了研究。考虑包括传播人数、信息可信度等影响因素,建立了口头信息传播模型,模拟了突发事件下口头信息传播过程。建立了八状态ICSAR谣言扩散模型,并结合社交媒体和口头信息传播模拟结果,模拟了突发事件下城市大范围谣言扩散过程,并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开展了基于视觉和听觉的信息传播实验,得到了图像和声音的获取规律。还考虑了人员视力、从众心理、环境本底声音等在内的12个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视觉、听觉的人际间接触式信息传播模型。模拟了研究区域内信息自获取过程,并分析了各因素敏感性,将模型运用于人员疏散上。
建立了以广播车和固定喇叭为对象的基于物理渠道的信息发布模型。结合人员密度时空分布,研究了车速、车辆数、声音半径和时间段在内的4个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结合基于固定喇叭的实时疏散优化信息发布,模拟了研究区内的人员疏散,实现了疏散效率的优化。
综合上述信息传播媒介,计算了各媒介的信息传播效率,绘制了信息传播效率雷达图。比较了各媒介信息传播能力,建立了多媒介联合使用下的信息传播模型。以危化品泄漏为例,模拟了突发事件下的多媒介联合使用下的信息传播过程。
本书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灾害信息发布机制与系统。考虑到灾害前的预警信息传播及灾害中的决策信息传播直接决定了突发事件造成的最终后果,因此上述研究所得的结果可以为不同灾害情况提供有效的信息传播方案,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故本研究对降低灾害下的人员伤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本研究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其他领域如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传染病传播模型有相似之处,本模型亦可经过一定的修正,运用到其他领域中。
范维澄黄弘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