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阅读的常识:只有掌握阅读的常识,才能看懂阅读的本质

書城自編碼: 378904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俞晓群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5104863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37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NT$ 207.0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NT$ 302.0
河流之齿
《 河流之齿 》

售價:NT$ 270.0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9.0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67.0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74.0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0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要对得起每一顿饭,更何况这么个有意思的世界 》
+

NT$ 435
《 担头看花 》
+

NT$ 381
《 数过满天星(“稻田读书”系列) 》
+

NT$ 248
《 毛姆中国游记 》
+

NT$ 284
《 老舍精品散文集:人老舍不得 》
+

NT$ 314
《 沈从文小说慢慢走走又停停 》
編輯推薦:
1.只有讲透阅读的常识,才能讲清阅读的本质
只有从阅读的常识出发,才能真正解决读书人的普遍困惑。只有了解阅读的常识,才能真正把书读懂、读好。
2.每个人的书架上,都该配备一本《阅读的常识》!
本书是:一位思考者关于读书意义的交心之谈,解答“为何读书”;一位读书人关于读书方法的经验之谈,解答“怎样读书”;一位出版家关于选书之道的内行之谈,解答“读哪些书”。
3.资深出版家俞晓群重磅力作,举重若轻。
以专业的眼光,直抵阅读的本质;以通俗的语言,将阅读的常识掰开揉碎“喂”到读者口中。谈的是常识,却充满发人深省、颠覆认知的真知灼见。见解很深刻,谈及的却是日常阅读所绕不开的“日常问题”。
4.钟叔河、胡洪侠倾情推荐!
著名编辑、学者、散文作家钟叔河手书题跋,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胡洪侠倾情作序,诚意推荐。
內容簡介:
《阅读的常识》是一部关于“阅读”的短篇文集。从作者角度,这部短篇文集是对自己阅读经历和经验的总结,而从读者的观感,感受更多的是与一位读书人的无声交流,或从一位资深读书人处学习读书的方法。在“阅读的常识”一章,作者通过将好书与坏书、读书与看书、书单与书目等多对阅读中不可回避的概念进行对比,引用齐格蒙特·鲍曼、尼尔·波兹曼等多位学者的观点,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概念背后的阅读常识;在“读书的方法”一篇,作者详细讲述了朱熹、张之洞、梁启超、季羡林、吕叔湘、郑振铎、朱自清等古今名家各具特色的读书方法;在“读者与编者”一篇,则从出版人和读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谈及自身的阅读经验、出版理念等诸多话题。
關於作者:
俞晓群
出版人,专栏作家。曾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万象》杂志主编,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社长。主持策划出版“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海豚书馆”“海豚文存”等。本人著译有《自然数中的明珠》、《数术探秘》、《数与数术札记》、《人书情未了》、《一面追风,一面追问》、《这一代的书香》、《前辈》、《蓬蒿人书语》、《那一张旧书单》、《可爱的文化人》、《精细集》、《我读故我在》、《一个人的出版史》(共三卷)、 《杖乡集》、《中国出版家·王云五》、《书香故人来》、《两半斋随笔》等。
目錄
序 液态的常识
上:阅读的常识
1.阅读与独处
2.经典与再造
3.传统与传承
4.作者与福柯
5.好书与坏书
6.书单与书目
7. 读书与看书
8.早读与早记
9.晚读与晚记
10. 多问与多疑
11.读史与畏史
12.读经与尊经
中:读书的方法
1.朱熹读书法
2.读书十六观
3.古代私塾的读书工程
4.家塾教学法
5.张之洞读书法
6.冯班论读书
7.先正读书诀
8.钱基博论读书
9.夏丏尊谈读书法
10.梁启超的国学书目
11. 张中行谈读写
12.钟叔河学其短
13.季羡林的读书生活
14.沈昌文与他的作者们
15.吕叔湘的文字生涯
16.郑振铎的书生活
17. 朱自清的写作故事
下:读者与编者
1.编者与读者
2.书装与书品
3.藏家与卖家
4.通识与启蒙
5.成名与成家
6.大刘与小刘
7.献书王
8.淮南王书
9.萧梁的书香
10.陈鹤琴与儿童教育
內容試閱
序 | 液态的常识
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或者某某某宣布“谁 谁谁死了”之后,崇拜以及“类崇拜”不仅没有在这个世 界消失,反而变得更丰富多彩了,其中之一,便是“常识崇拜”。这一“崇拜”,几乎拥有所有宗教崇拜的特点,比如,你不太容易搞清楚别人嘴中的“常识”是什么,也不容置疑常识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更不能问为什么要信这一组常识而不是另一组。在云团一般模糊不定、美食一般各美其美的大写“常识”面前,你需要的只是“信”!
可我们还是免不了要疑惑,究竟什么是常识呢?万千答案之一是这样的:据传,这世上有一种东西,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拥有,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才具备——这就是常识。又据传,常人常常把“常识”看作“平常的知识”,其实这是误把偏见当作了常识。
那么为什么少数人才具备的东西就是常识,而多数人的“常识”竟是偏见?专家没有给出解释,“信众”们也无从自我开解,于是干脆不闻不问了。到最后,和很多常用词汇的命运一样,因为到处都在争说自己的见识才是“常识”,大家渐渐觉得声音不仅纷繁,而且不胜其烦,只好空
喊以对,似乎大声喊出“常识”二字就够了,完全不必再追究其内涵与范围了。如此一来,大家得以团结在“常识”旗帜下,各自常识着自己的常识,相安无事,幸福吉祥。
就在此时,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他跳出来说,我要讲讲阅读的常识,于是就有了这本叫作《阅读的常识》的书。
这个人当然就是俞晓群了。前几天他电话我说他要出本新书,写序的任务交给我。我说只要您敢让我写,给大哥写序这种没大没小的事我就敢做。
但是我没想到他这本新书叫作《阅读的常识》。读邮箱里他传过来的书稿之前,我问了自己如下问题:
阅读有常识吗?当然有。
阅读的常识一直是常识吗?未必。
现在的阅读常识是正确的常识吗?更加未必。
比如,玩麻将和读书是一回事吗?按常识而论,肯定不是一回事。可是,我在“夜书房”群发起“夜问 15”,征求大家是否认同“爱书如同爱麻将”,结果多数人都认同,“二者没有雅俗、高低之分”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违反常识吗?还是说有了新常识?
所谓“常识”一定不是事实层面的认定,而是观念层
面的共识。那么,“爱书与爱玩麻将是否是一回事”这个问
题会涉及哪些观念?至少有以下诸端:
读书仅为休闲吗?读书和其他娱乐方式没有区别吗?读书习惯等同于其他个人爱好吗?读书完全是私人的事情吗?书籍除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是什么?通往自我完善之路上,读书和不读书没有境界高低之分吗?读书人为什么不愿、不敢或不屑承认读书的高贵?……
我因此意识到,每一则所谓“常识”,都是“一束观念的结晶”;或者说,“常识”都只是冰山一角,若干相邻、相关、相融、相成的观念构成了“海平面下的冰山”。当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带动各种观念的持续更新与变革,我们的书籍观、阅读观、出版观当然会随之而变,那么,阅读的常识,又岂有不变之理?
今天我沿着这一思路开读俞晓群书稿《阅读的常识》,立刻就有了两大发现:
其一:俞晓群并非仅仅是在维护或传播现有的尚有生命力的阅读常识,他更在努力重建新的“阅读的常识”。
其二:他这本固体的新书,承载的多是“液态的常识”。
“液态”一词,源自晓群在书中征引的鲍曼常用的术语。利兹大学荣休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鲍曼十多年前提出“液态的现代性”这一“世界新图景”,试图描述全球化时代人类种种生活新形式。现代之前的“固态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和其“固态的”恒久制度、习俗和行为方式正以越
来越快的速度式微乃至消失。构成世界的不再是坚固稳定的“板块”,而是瞬息万变的“流沙”。他的重要著作无一不在探究“液态”(《液态的生活》《液态的爱情》《液态的现代性》)。晓群说,这里提到“液态的世界”,在国内通常翻译为“流动的世界”。“有一次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王强看到我的文章,他对我说,看来国内也很重视鲍曼的理论,但他觉得将 Liquid 译为‘液态的’更准确些。”
我顺着“液态”流动的方向,发现了晓群试图刷新乃至重建阅读常识的努力。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常识,已然不可避免地固态化了。像“书是用来读的”这种貌似永远正确的话,在“液态的世界”已显现出几分“坚硬”和捉襟见肘。如今的书早已不仅仅是用来读的。如果我们还是死死抱着这一类狭窄、狭隘的书籍观、阅读观不放,那我们就太小看书籍的现实功用、美学品格与文明价值了。
在《阅读的常识》一书中,晓群以“罗列常识”为名,行“辨析、刷新常识”之实。看目录你可能觉得无甚新鲜之处,但深入文章深处,你会发现许多老题目在他笔下都翻出了新花样。
你认为“书籍分好书与坏书”是常识?晓群说,好书与坏书的区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不如分为“可读”与“不可读”更适合当今世界。他书中要做的,正是这样深入思考貌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厘清那些久被当作“基本常识”的常识。
有一句话在读书人嘴边挂了很多年,俨然已进入“常识”行列,那就是:“阅读是私人的事情。”这一观念当然与西方印刷术发明之后“新读者”的诞生有关。书籍的易得与普及,使得读者得以独自面对书籍,默默阅读,沉浸在别人无法进入的自我内心世界之中。他们希望环境安静,自己捧书独处。晓群说,现在的问题是,“独处”消失了:十六世纪以来令文明社会骄傲的读者们,已经没有办法再独处了;他们主动放弃了独处的权利,争先恐后奔入网络世界的神殿。
如此说来,“阅读是私人的事情”这一随现代社会诞生的新常识,在眼下的“后现代社会”中,也不可避免地固化了。“然而,”晓群书中引鲍曼的观点说,“从来没有细细品味过独处的滋味,你就有可能永远不知道丧失了什么,丢掉了什么。”
晓群喜欢在出版实战中践行“再造经典”理念。这同时意味着,如果经典是常识,那么他再造的,也包括常识。他说,数字化高清技术已经改变了影印的意义,仿真、复刻、激光版等技术,加上传统书籍装帧艺术的复苏,使得经典图书再造有了多种可能。他称之为“向后看的创新”。这就是处在“液态”流动中的新常识了。
一些相互冲突的“常识”,吵吵闹闹走在同一条路上,这是晓群出版生涯中经常要面对的场景。他曾为一套中国出版家丛书写过一本《王云五传》,他觉得王云五入选这个丛书纯属常识范畴,根本不必讨论,谁知出版过程中思想交锋时时都在,甚至有人提出诸如“你为什么要为那些人
涂脂抹粉”这类上纲上线的问题。晓群说:“许多时候,我会无言,只是更能理解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以及一个族群能够生生不息,能够在世界上树立自信与尊严的艰巨性。”
“启蒙”是常识吧,可是晓群在书中提到了可以帮助对这一常识再认识的另一个词——通识。他说他很熟悉陈原、沈昌文等前辈讲的“文化启蒙”或“启智”理念,但是他从译林版“牛津通识丛书”的引进成功案例中关注到了“通识”一词。“西方的启蒙运动与通识教育,两者在时间上有前后之分,在追求上也有所差异,在功能上却有着诸多包含、交融之处。那么今日之中国,正处在哪个阶段呢?哪个问题更为紧迫呢?”这一问,就把他刚刚刷新的“常识”放进“液态的世界”中去载沉载浮了。
我们熟悉的所谓“标准的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正站在全新世界的门前。那些曾经作为判断正误标准的常识,也正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自书籍诞生以来,拜高新科技所赐,人类的阅读文化何曾遇到过今天这样全链条、全媒介、全形态的巨变?此时也许可以“回到常识”,问题是,回到什么样的常识?未来的世界还在不在过去的常识里面?我们是否应该承认在“液态的世界”里阅读的常识也是“液态”的?出版家俞晓群以一本《阅读的常识》贡献出了他的思考。这是“重建阅读常识”的一次可贵的努力。
尽管有“向后看的创新”,晓群还是在坚守一些东西,比如出版物的“存留价值”,这是令他至今难忘的前辈教诲,也是他寄望于下一代出版家的“职业叮咛”。什么是书籍的“存留价值”?书中征引的扎米亚京《我们》中那几句话正好可以回答:
“有些书具有炸药一样的化学构造。唯一不同的是,一块炸药只爆炸一次,而一本书则爆炸上千次。”

二〇一八年六月二十三日,王强回到他的母校北京大学,在光华管理学院做一场题为《读,为了独处》的演讲,旨在与校友们分享他的著作《读书毁了我》。入北大北门时,王强被门卫拦住,滞留半小时,即使你是大名人,即使你是北大的骄傲,那又怎样?这当然不是门卫的错,而是我们接待人员跟进不及时。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王强的情绪。一段调侃之后,王强说他的话题有两个:其一是“丧失独处的时代”即我们现时代的焦虑,正是来自我们丧失了独处的艺术。在虚拟的链接之中,我们所谓的独处,既过于喧嚣,又过于拥挤。其 二 是“ 何 为 独 处 的 价 值 ”, 即 为 什 么 我 们 现 在 要 强 调,让所谓孤独变成真正的独处,而不是“过于拥挤的独处”(the Crowded Solitude)。令我意外的是在整个演讲中,王强是在运用齐格蒙特·鲍曼的观点,来阐释他对阅读与独处的认识。其实国内翻译的鲍曼的书很多,但王强一直是在读英文版的鲍曼著作,他在演讲中中英对照,朗读鲍曼的四段关于独处的警句:
鲍曼:“在我们由电缆、网线和无线设备连接编织而成的当下世界,在虚拟的连接中,人丧失了自己独处的艺术。”
鲍曼:“对电子装置时刻不停的依赖,进一步加深渐渐无人相伴所留下的生活的空虚。越是长久深陷于这一空虚,人也就越不可能使用高科技之前的手段,诸如肌肉和想象力,从这一空虚中自己爬出来,这是人类为当下技术世界付出的巨大代价,人不能再真正彻底地独处。”
鲍曼:“没有了独处,人不再可能为了自己的乐趣而沉浸在一本书里,或者纯粹去画一幅画,或者盯着窗外发呆,想象自己之外的世界。”
鲍曼:“然而,从来没有细细品味过独处的滋味,你就有可能永远不知道丧失了什么,丢掉了什么。”
听着王强的演讲,我想起二〇一六年末,沈双的新著《哈英一族》完稿,王强应约为之作序,其中也提到齐格蒙特·鲍曼:
社会学的世界之途:利兹大学荣休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鲍曼十多年前提出了“液态的现代性”这一“世界新图景”,试图描述全球化时代人类时下体验的种种生活形式。现代之前的“固态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和其“固态的”恒久制度、习俗和行为方式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式微乃至消失。人类似乎“越来越紧密地聚集”带来的却是“越来越疏离的陌生”。构成世界的不再是坚固稳定的“板块”,而是瞬息万变的“流沙”。生活世界没有了以往长久明确的“目的地”之感,于是人们不得不“如履流沙”,在从未经历过的实验性黑暗中费力摸索前行。他的重要著作无一不在探究“液态”这一当前世界呈现出来的显著特质(《液态的生活》《液态的爱情》《液态的现代性》)。……社会学告别坚实、滞重、缓慢、恒常的“固态世界”,竭力捕捉轻轻飘飘、无从预测、迅速流变的“液态世界”。
注意,这里面提到的“液态的世界”,在国内通常翻译为“流动的世界”。在二〇一五年,我曾经在《辽宁日报》上发表四篇关于阅读鲍曼的文章——《鲍曼:文化的是与不是》《全球化:现代性追求的挽歌》《人口过剩:富人还是穷人》《时尚:人类社会的永动机》,我所引用的译著,都是将 Liquid 译为“流动的”。有一次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王强看到我的文章,他还对我说,看来国内也很重视鲍曼的理论,但我觉得将 Liquid 译为“液态的”更准确些。
回到开头的议题。说到独处,我想到十几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时也是为《辽宁日报》写专栏,评论尼尔·波兹曼的两本书《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当时我的文章题目是《美妙的乌托邦,丑陋的乌托邦》。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讲到十六世纪欧洲印刷术的出现,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作家的概念,同时他还谈到阅读与独处的关系。波兹曼写道:
自从有了印刷的书籍之后,另一种传统便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口腔无须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十六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在旁边;若不行,则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言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个性的要求变得不可抗拒。这倒不是说印刷术创造了个人主义,而是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条件。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初版发行于一九八二年。没想 到 进 入 二 十 一 世 纪, 事 情 迅 速 发 生 逆 转, 在 齐 格 蒙特·鲍曼“液态的世界”中,十六世纪以来令文明社会骄傲的读者们,已经没有办法再独处了,在电子装置的作用下,他们竟然像中世纪的信徒们一样,主动放弃了独处的权利,争先恐后地奔入网络世界的神殿。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