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NT$
359.0
《
偏爱月亮
》
售價:NT$
207.0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NT$
255.0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NT$
380.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NT$
259.0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NT$
307.0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NT$
468.0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NT$
519.0
|
編輯推薦: |
“美国是国际新闻的深海,你需要一双慧眼。”作为连续驻美时间最长的中国记者之一,作者的足迹遍及美国50个州,曾采访过多位美国政要及中美问题专家,掌握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一手资料。长时期沉浸式的体验与思考,成就了这部厚重的观察笔记,多棱镜般折射出美国的方方面面:民主与选举、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枪文化与枪政治、美国梦与美国精神、法律法规、创新思维,以及在美国当记者会遇到怎样的挑战……作者以独特的经历和视角,将一个“丰富多彩、五味杂陈”的美国呈现在读者面前。
“撕裂的美国”在今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而早在多年前,作者就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端倪:美式民主政治何以沦为“钱主政治”?一个如此看重生命的国度,频发枪击案为何成为死结?是什么让美国如此撕裂?……这些问题也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作者颇有见地的观点,赋予这本书以思想的张力。
除此而外,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是本书另一大亮点,50余万字轻松阅读。谋篇之匠心,提要之凝练,标题之有趣,在在彰显出作者的功力,堪为非虚构类体裁之佳作。
|
內容簡介: |
1941年,《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首次提出“美国世纪”这一概念。此后,关于“美国世纪”的时间界定便颇多争议,有观点认为这一时间始于19世纪90年代,也有观点认为始自二战之后。进入21世纪,随着“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世纪是否终结”成为华盛顿的新话题。
美国正在走向衰退吗?本书作者以冷静平和、生动细腻的笔触,将驻美6年多的亲身经历及所闻所感所思娓娓道来,呈现了一幅当代美国的立体画卷,全方位剖析了美国社会的撕裂及其原因。
从入驻华盛顿第一天落笔到最终成书,《撕裂的美国》跨越十余载,可谓 “十年磨一剑”。作者笔下的美国是多样的、复杂的,他以探究的目光、客观的记录、诚恳的态度为有兴趣深入了解、认识、理解美国的读者打开了一扇独特之门。
|
關於作者: |
温宪,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82年—1983年,在法国巴黎参加“记者在欧洲”项目学习。1991年8月—1998年1月,两度出任人民日报驻津巴布韦记者、人民日报驻南非首任记者。后任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2009年5月—2015年11月,任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站首席记者、人民日报北美中心分社首席记者。2018年—2020年春季学期,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著有《特朗普评传》《闯荡南非》《黑人骄子曼德拉》《我是非洲人——姆贝基传》,主编《洞悉世界的眼睛》《历史的脚步》《万里走边关》《行走与静思》等,与人合著《怎样做驻外记者》。曾多次被评为“优秀驻外记者”,其新闻作品十余次在全国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
目錄:
|
目录
自序:2351个日夜的意义与情结
写在前面的话:独家专访拜登为中美关系助力
01. 在美国当记者,你必须格外坚韧
02. 外国记者中心的“采访之旅”
03. 美国总统的身后名
04. 面对渐趋极化的撕裂,奥巴马很无奈
05. 种族矛盾——永远的伤痛
06. 南北战争结束的关键词是“妥协”,然后呢?
07. 美国人?不,白天不懂夜的黑
08. “占领华盛顿”:社会撕裂脓包的破裂
09. 目击政府停摆,撕裂极化的“堰塞湖”
10. 总统大选: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11. 美式民主:可圈可点,“猫腻”也不少
12. 爱国主义的悖论,安全与自由的纠结
13. 美墨边界隔离墙,再高也枉然
14. 印第安人保留地与阿米什人的迷思
15. 华人:曾经屈辱,奋力抗争,韧性拼搏
16. 白宫前的反战示威挡不住军工复合体
17. 到处都是开放的博物馆,CIA 和 FBI 除外
18. 枪文化与枪政治,悲剧的死结
19. 这是法律!”
20. 创新,就要容忍失败
21. 企业与城市,点子与路子
22. 衰落?美国很焦虑
23. 中国:美国战略焦虑聚焦点
24. “怎样看美国”与新闻博物馆头版展示
25. 陈纳德和那些二战抗日老兵们
26. 郁闷的海明威,梭罗并不超脱
27. 丰富多彩、五味杂陈的美国人
28. 与美国政要、学者面对面
|
內容試閱:
|
2351个日夜的意义与情结(自序)
2021年,中国农历辛丑年。这一年的春节,由于大疫尚未过去,“就地过年”成为被鼓励的度假模式。这一年的春节,“万象更新”有了更为急切的期盼。这一年的春节,对未来怀有谨慎乐观的人们,普遍感到松了一口气,其原因之一便是中美两国领导人于2月11日中国除夕上午通了电话。
此前4年的中美关系让中国人民操碎了心。不知有多少次,当我走过从未谋面的人群时,飘来的竟是对中美关系和国际局势的激烈争论。美国新任总统拜登于2021年1月20日正式入主白宫后,与外国领导人通话虽为惯例,但通话顺序却有亲疏远近的微妙。他迟迟未与中国领导人通话曾引起广泛关注。2月11日中国农历除夕上午,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通电话。拜登向中国人民拜年,祝愿中国人民春节快乐、繁荣发展。习近平再次祝贺拜登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并祝中美两国人民新春愉快、牛年吉祥。习近平主席借拜年之际向拜登总统明言:“你说过,美国最大的特点是可能性。希望现在这种可能性朝着有利于两国关系改善的方向发展。”
拜年讲究的是一份情,一份礼,一份彰显天时、地利、人和的祝福。不能不说,中美两国国家元首就中国牛年春节相互拜年的分寸拿捏得很是精准。
此前的2020庚子年,整个世界经历大变。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裹挟着人类社会,加速推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逢那个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经历四年一度的大选政治周期,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天灾与人祸剧烈交织,搅得周天寒彻。
在白宫4年间,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令整个世界翻天覆地,更是催化出一个极度撕裂的美国。在经历了近三百年人类政治文明社会实验后,特朗普成为美式民主中极为奇葩的历史人物。在经历了一番极具戏剧性的大选历程后,特朗普在270张选举人票这个门槛上明显败给了一位名叫小约瑟夫·罗宾内特·乔·拜登的竞选对手。2021年1月7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确认拜登获得306张选举人票,特朗普获得232张选举人票。拜登从法理上正式成为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获胜者。
一辈子都不服输的特朗普百般缠斗。2021年1月6日,他涉嫌鼓动支持者冲入国会打断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的举动无异于遭到“飞去来器”的当头一击,也因此成为再次遭到弹劾的依据。2021年2月13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就前总统特朗普弹劾案进行最后表决,最终以57票赞成、43票反对的结果,未能通过“煽动叛乱”弹劾条款。此次弹劾审理历时5天,是美国历史上用时最短的总统弹劾案审理,也是唯一一次对前总统的弹劾审理。特朗普也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弹劾两次,且被两次定为无罪的(前)总统。
特朗普没有出席1月20日拜登就职典礼,此举使他成为150年来首位不出席继任总统就职典礼的现任总统。一直不承认败选的特朗普似将永远解不开这一心结:他毕竟在大选中赢得了7000余万张选票,他是美国共和党历史上获得选票最多的总统候选人,也是美国历史上获得选票最多的败选总统候选人。
美国社会从未如今日这般撕裂。这一撕裂是逐渐极化的过程。我在美国工作期间亲历、探究了这一撕裂过程。
当特朗普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仍在美国社会奔突之际,人们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了拜登身上。
拜登在美国政坛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很多人对他并不陌生,包括我在内。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专访拜登一事的前前后后。
2011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美国副总统拜登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美方希望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一文。同日,人民网在首页显著位置以问答形式全文发表这一专访。这是一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的独家专访报道,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主要媒体唯一对拜登所做的专访报道。
日子冲淡了记忆,冲淡了激情,也冲淡了那个听起来很庄重的词汇——意义。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中,我都曾反复掂量“意义”何在。如今,当终于可以静静地坐下来做这件事情时,却发现无比艰涩,每每自问:这件事情的意义何在?
这件事情就是这部著作。
自2009年5月26日至2015年11月8日,我出任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站首席记者、人民日报北美中心分社首席记者,计2351个日夜。
这无疑是一段含金量很高的岁月。含金量之所以高,不仅仅因为有闪光,还因为有闪电,有阴霾;有无尽的奔波,无尽的思虑;有无数次的约稿,无数次的倚马可待,更有无数次的“无须扬鞭自奋蹄”;在许多个不眠之夜中,脑中盘桓的是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反复掂量的题目、谋篇布局的思虑、远在大洋彼岸孩子成长的烦恼和生命之火明显走向熄灭的老父、管理一个小型然而十分重要的中国驻美国新闻机构的方方面面,以及每日潮水般内外信息的妥善应对;面对过无数次的被“点赞”,也面对过种种“风刀霜剑严相逼”,更面对过西装革履、眼戴墨镜、从皮包中甩出一沓照片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那情景像极了好莱坞影片中的经典片段,对方开口也是“根据美国的法律,你必须如实回答。否则……”。我到过美国最西北角,到过美国大陆最南端,既贸然闯入过北面的美加边境,也到过南面的美墨边境。我到过美国50个州,也到过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美属波多黎各,尽管一些地方只能从足迹所及的意义说“到过”。
…………
离开了那个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后,虽然没有重返,但时时都在关注,恰如我曾经生活、工作过的津巴布韦、南非一样。当今之世,这是一个不能不予以关注的国度。
人人都在关注美国,有关美国的书籍汗牛充栋,这便是我对于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产生疑问之处:在很多人远离书籍之时,这样做是否只是敝帚自珍?
自忖多时后,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是将自己家里的这把破扫帚当成了宝贝,但与此同时,我也真的以为这把破扫帚还是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恰如博物馆内摆放的老物件,那里面寄放着一段历史的基因。
真实便有价值。对于一位中国国际新闻工作者而言,无论你在赴美前做出了怎样充分的准备,你最初的美国报道无异于盲人摸象;在努力工作了一些年后,你对于美国的认识也只能说是一知半解。
2015年下半年,我在美国与我的房东萨默斯先生就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有过一段对话。那天下午,曾任美国国务院外交官的萨默斯与其夫人一起到住所看望我们。一下车,他就笑着说:“我知道你是一位很聪明的人。你说一说谁能当美国总统?”我冲口而出:“特朗普先生!”随后,我俩会心大笑,因为在那个时候,“特朗普总统”绝对是个政治笑话。此后,我告诉萨默斯先生,美国的政治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萨默斯先生绷起脸来,很认真地说道:“我们也看不懂了。”
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对于一个连美国人都说看不懂的美国,一位中国记者应该珍惜的是那份曾经的亲历。只有那份亲历才是最真实、最独特的,也因而可以成为摆放在美国历史博物馆中的一个老物件。
是的,这是一些真真切切的历史片段。想到这里,这把破扫帚似乎有了存在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