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售價:NT$
295.0
《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售價:NT$
690.0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众神的山川》是刘宗迪教授《山海经》研究“天书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如果说第一部《失落的天书》探究的是《山海经》所蕴含的古代中国世界的时空观与宇宙观的话,这本《众神的山川》则是借助步步为营的地理考证,将《山海经》从“神话”的迷障中打捞出来,在实有的地图上找到那些山与川的位置。
不得不说,刘宗迪教授是一位富于雄心的研究者。他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把被“神话”的《山海经》还原成一幅实实在在的山川地图,更要从这些抽丝剥茧的钩沉中,还原一段令人惊叹的远古历史。
|
內容簡介: |
《山海经》是一部囊括万有的宇宙图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堪称一部上古自然知识与文化记忆的宝库。
经文记录的众多山川、方国、丘墟地名,作为先民铭写于大地之上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凝聚了极为丰富的上古历史、地理和宗教文化记忆。它们组合为一幅山川与都邑并陈、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地图,指引着我们穿越时光之门,回到那个众神守护山川、大地与星空交映、华夏与万国杂然并存的历史图景。
借助《山海经》地理空间的重建,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曙光初启的“前华夏”世界。
|
關於作者: |
刘宗迪,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上古历史地理、先秦文献、神话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失落的天书》《古典的草根》《七夕》《<山海经>的世界》等书。
|
目錄:
|
导言 《山海经》与上古地理学
上编 流观山海图
第一章 俯仰终宇宙:《大荒经》概观
第一节《大荒经》的内容与构成
第二节《大荒经》的文本与版图
第三节《大荒经》的星象与神怪
第四节《大荒经》的方国与人物
第五节《大荒经》:宗教地理图志
第二章 山川博物志:《山经》概观
第一节 山蕴万物:《山经》博物学发凡
第二节 万物有形:《山经》中的怪物
第三节 鸟兽有灵:《山经》中的灵异
第四节 山川之守:《山经》中的群神
第五节 大地经纬:《山经》地理学发微
第三章 大地测量术:《山经》的尺度
第一节《东次三经》与庙岛群岛
第二节《山经》的测量与里距
中编 山川与历史
第四章 四海之内:《大荒经》的世界
第一节《大荒经》中的“四海”
第二节 北齐之国:《大荒经》的北方海岸线
第三节 苍梧之野:《大荒经》的东南海岸线
第四节 姑射之山:《大荒经》的东北海岸线
第五节 九河之地:《大荒经》的西海
第五章 众神之巅:昆仑之墟的山川与神灵
第一节《西次三经》的山川:昆仑地理考
第二节《大荒西经》的山川与方国
第三节 昆仑之墟的神话与星象
第六章 齐通四海:《南山经》《东山经》的山川古道
第一节 泰山向东:《南山经》的地域
第二节 渤海以南:《东山经》的地域
第七章 大雁之门:《北山经》的山川薮泽
第一节 鸿雁于飞,集于大泽
第二节 黄河口的牧马之地:《北次一经》的地域
第三节 北海畔的桑蚕之野:《北次二经》的地域
第八章 禹河寻踪:《北次三经》与洪水地理
第一节 所谓“太行之山”
第二节《北次三经》的文本构成
第三节 河出孟门之上
第四节 洪水薄乎空桑
第五节 海畔碣石
第六节 禹河真迹
第九章 泰山之阿:《西山经》山川考
第一节 黑水之间有华山
第二节 汉水出嶓冢
第三节 洛水出刚山
第四节 渭水出鸟鼠同穴之山
第五节 地名之旅:由鲁西到关中
第六节《山经》四方经的地域范围概观
第十章 九河之都:《中次三经》的山川与神灵
第一节 太逢之神与风伯
第二节 九河之都与河伯
第三节 帝之密都与高禖
第四节 鬼方之神
第五节 众神的家园
第十一章 禹居阳城:《中山经》山川的夏史印记
第一节 又见飞鱼:《中次一经》的地域
第二节 伊洛之间:《中次二经》和《中次四经》的地域
第三节 夏墟何在?
第四节 舜耕历山:《中次五经》的地域
第五节 阳虚之山:禹居阳城考
第十二章 朝歌之山:《中山经》山川的商史印记
第一节 放马桃林:《中次六经》的地域
第二节 牧野何在?
第三节《逸周书·世俘》所记牧野之战地理考
第四节《逸周书·度邑》所记“有夏之居”考
第五节 泰山之麓的商王兽苑
第六节 故国芳草:《中次七经》的地域
第七节 泰山之下是中国
第八节 太室山的西迁
第十三章 江出岷山:《中山经》山川的楚史印记
第一节 江水之源:《中次九经》的地域
第二节 荆山之首:《中次八经》的地域
第三节 首阳之巅:《中次十经》的地域
第四节 沧浪之水:《中次十一经》的地域
第五节 清华简《楚居》所记早期楚墟考
第六节 九江所汇:《中次十二经》的地域
第七节《楚辞》地理辨
第八节 中心与边缘:《山经》地域概观
下编 重构古史版图
第十四章 宅殷土芒芒:《山海经》的历史空间
第一节《山海经》与商代地域
第二节《山海经》中的古史记忆
第十五章 殷有册有典:《山海经》的成书年代
第一节《大荒经》《海外经》古图成于商代
第二节《山经》成书于西周春秋之际
第十六章 众神的黄昏:秦始皇与《山海经》
第一节 西土的崛起:《山海经》空间格局的重构
第二节 东土的召唤:秦始皇巡守的神话地理学
结语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山海经》一书,既记载了众多的山海川泽、异域方国等地理景观,又充斥着大量奇鸟异兽、神祇物怪之类的内容,内容杂驳,文体怪异,因此自古以来,关于此书的性质和归属,一直众说纷纭,宝之者视其为古地理书之遗编,鄙之者斥其为齐谐、志怪之杂俎,或升之于史部,或贬之于说部,双方各执一词,迄无定论。
《山海经》今本十八篇,按其篇目和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五篇,其中《大荒经》的内容最为驳杂,记述也最无头绪,尤多荒怪离奇之言,因此历来为注疏者所轻视,更为考地理者所鄙弃不道,今人则干脆视之为神话志怪大杂烩,留给神话学和民俗学去操心。
浏览《大荒经》全文,乍看起来,其内容确实驳杂多端,记述亦凌乱无绪,举凡天文、地理、古史、神话、方国、族姓、世系、丘墟、博物、风俗、物怪等等,无所不包,却漫无头绪,仿佛是由一些毫无关系的佚闻故志、散简短编胡乱拼凑而成,令人读来茫然不知所云。
其实,《大荒经》之所以显得杂乱无章,是因为它的成书与一般古书不同,一般古书是抽绎文思、斟词酌句而撰成的文章,因此自成一体,文理一以贯之,而《大荒经》则是依托之作,它所依托的是一幅图画,我们看到的《大荒经》文本,是对画面内容的记述,因为画面景观丰富多彩,所以述图之文自然显得驳杂多端,因为述图者徒见画中图像,而不明其义,不知其理,因此述图之文不得不支离凌乱,茫无头绪。
《大荒经》既然是缘图而作,那么,求其旨趣义理,就只能从其所依托的图画中求之,古图早已佚失,不可复见,因此又只能借《大荒经》的记述窥见“大荒经图”的真相。借经以窥图,复凭图以解经,如此方能勘破《大荒经》文本光怪陆离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大荒经》五篇共记述了山(丘) 138座,中《大荒东经》22座,《大荒南经》 36座,《大荒西经》36座,《大荒北经》 28座,《海内经》 16座。大多仅记山名,个别则说明山上所有之物或相关传说,如《大荒南经》“有宋山者, 有赤蛇,名日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日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
《大荒经》群山之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荒东经》的七座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经》的七座日月所入之山,以及分居四方的四座“四极之山”,它们实际上构成了-个以地平圈上的山峰为参照的天文坐标系,用以观测一年四时中太阳出入方位的变化,据之可以确定节气和月份。这些山峰表明了《大荒经》所据图画与原始天文学的关系。
《大荒经》五篇共出现23条河流之名,其中,《大荒东经》 3条,《大荒南经》 11条,《大荒西经》1条,《大荒北经》 8条, -般仅记述水之所出或所入,如《大荒南经》云:”有泪天之山,赤水穷焉”、“有荥山,荥水出焉”、\有成山,甘水穷焉”。
《大荒经》四方皆有海,称为“东海”、“东南海” 、“南海” 、“西南海”、 “西海” 、“西北海”、“北海” 、“东北海” 等,可见《大荒经》版图四面环海。《大荒经》 往往只有在说明山、国等的方位时,才提到海,以海作为方位参照。如《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东海之外,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大言”。
此外,《大荒经》 中还有多处关于泽、渊、林的记载。泽为湖泽,仅见于北方与西方,北方有“大泽”,西方有“三泽水”。渊则为泉渊或积水而成之河渊,四方皆有,而南方独多。
这些自然地理景观分布于大荒经图各方,足以证明这幅图画的地理学价值。
《大荒经》五篇共记述了86个方国,其中《大荒东经》19国,《大荒南经》 15国,《大荒西经》16国,《大荒北经》 18国,《海内经》 18国。《大荒经》 关于国的记述,详略不一,有些仅记其国名与所在,有些则详言其国人物样貌、族姓、世系乃至食物、动作等。有些国名为平淡无奇的专名,如葛国、贏土之国、夏州之国、盖余之国、季禺之国、盈民之国之类,似为实有之国;有些国名则为墓写形容之词,如大人之国、小人之国、白民之国、默之国、三身之国、羽民之国、卵民之国之类,大多形象怪异,透露出浓厚的神异色彩。有些方国则具有强烈的神话意味,如女和月母之国“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其短长”( 《大荒东经》),羲和之国“生十日”(《大荒南经》)之类。诸如此类摹写形容之国名和具有神话色彩之国,皆非真实方国,实为述图者对于图画中特定场面和人物形象的误解。
《大荒经》记载的众多方国族姓,表明这幅图画非常古老,为考证此图的历史文化渊源提供了线索。
《大荒经》中还记载了多处帝王的丘、台、墓葬。《大荒西经》 有轩辕之台,《大荒北经》 有共工之台、众帝之台,《海内经》 有九丘,名日陶唐之丘、叔得之丘等;大荒东北隅有颛顼及其嫔之葬,东南隅有帝尧、帝誉之葬,南方有帝俊、叔均之葬,西南有后稷之葬。诸帝皆为神性人物,这些分布大荒四隅的帝王之丘、台、墓葬体现出大荒世界的宗教意味,也保存了珍贵的上古历史记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