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巴赫金话语理论所涉修辞问题呈碎片化分布于全集七卷之中,为彰显其整体样貌,本书选择中国本土理论——广义修辞学的理论范式,采用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以及修辞哲学的理论框架,对巴赫金话语理论进行解析和建构。以中国本土理论范式研究巴赫金话语理论,其意义不仅在于强调中国本土理论的在场,更在于以国际化的视角,探寻中国广义修辞学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平等对话空间。
|
關於作者: |
郑竹群,教授,女,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商务英语专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社会兼职为第十二届福建省政协委员。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项,校重点科研课题3项,主持省级教学“五大金课”1项。专著《视域嬗替的语言镜像》于2015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类三等奖。
|
目錄:
|
绪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1
第二节文献综述2
第三节写作思路7
第四节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
第一章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修辞技巧问题15
第一节修辞技巧批评15
第二节修辞技巧践行19
第三节修辞技巧路径35
第二章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修辞诗学问题73
第一节俄国形式主义和材料美学修辞诗学74
第二节系统哲学美学修辞诗学89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修辞诗学97
第三章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修辞哲学问题(上)130
第一节时空修辞哲学131
第二节狂欢修辞哲学150
第三节诙谐修辞哲学170
第四章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修辞哲学问题(下)209
第一节话语外位性210
第二节话语不确定性218
第三节话语完成性227
第四节话语未完成性230
第五节话语社会性233
第六节话语斗争性240
第七节话语对话性244
结语257
跋263
|
內容試閱:
|
从仰视他者到平视对话
——序《巴赫金话语理论:以广义修辞学为阐释视角》
谭学纯
三十多年前,有学生问起我的读书生活,我将俗谚“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化用为“愿吃仙桃一筐,不吃烂杏一口”——这在当时只是表明我对话语产品学术含量的看重。随着文化信息密集程度几何级递增,尤其是在“人人都是他自己的话语生产者”的学术生态中,我更加执着于自己的读书理念:远离水煮学术,精读细读能够为自我“立言”注入思想能量的他人“立言”,《巴赫金全集》属于这样的高品质文献。
《巴赫金全集》的理论谱系,加载中译本主编钱中文的长篇序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论巴赫金的意义》(通常认为理论是灰色的),在20世纪末亮相中国学术语境,一经出场,随即引发了国内围绕巴赫金的学术兴奋。遗憾的是,有关巴赫金的研究成果与修辞学少有瓜葛,《巴赫金全集》超过500多处关涉“修辞/修辞学”的学术表达,未见系统梳理和解说,即便是《巴赫金全集》中与修辞关联度最高的“话语”理论,“修辞问题”也是“巴赫金热”中的冷冻层。郑竹群挖掘巴赫金研究的修辞冻层,以《巴赫金全集》(七卷本)为考察对象,对巴赫金话语理论进行广义修辞学的阐释。用以阐释的理论框架是本土学术产品,这是巴赫金研究的一种新思路,也是国外理论强势渗透中国学术生产的总体格局中,中国学者传播中国声音的学术尝试。
一
作为郑竹群新著的“题解”,需要消除的可能疑问是:《巴赫金全集》中译本出版时间早于本土的《广义修辞学》,为什么后者却用作前者的解释框架?从潜在的对话关系说,考察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修辞思想,选择本土的广义修辞学作为参照,出于什么考虑?
这是作者隐而不宣的问题——
在国外理论范式被国内拷贝、求证、跟踪的当下,中国学术生产时或以国际化的名义沦陷于理论殖民化:或者套用国外理论框架,讲述本土学术故事;或者用本土学术案例,诠注国外理论,成为近年拥挤的热门赛道。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