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阳明心学会讲

書城自編碼: 378466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雪亭、悟启,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62910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7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1.0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积极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93
《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 》
+

NT$ 347
《 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 》
+

NT$ 263
《 冥想 》
+

NT$ 1639
《 中国道统论:全2册 》
+

NT$ 330
《 往里走,安顿自己 》
+

NT$ 408
《 风流去 》
編輯推薦:
1.雪亭禅师学养深厚,知识广博,对于佛学、儒学、道学、哲学,都能信手拈来,融汇贯通。
2.立意新颖,视角独特。研究儒学者讳言阳明近禅,研究佛学者不涉及儒家,本书会通三教,通过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详细说明了阳明心学与佛学的因缘。
3.面向大众,贴近时代。每一讲都能联系人生与社会实际,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4.书稿真实还原了讲座时的场景,语言生动活泼,饱含情感,穿插着大量丰富有趣的故事,讲演者答疑解惑,与听众互动频繁,所有这些都使得本书更具可读性。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从佛学的角度解读阳明心学的讲演集,共分为七讲,前两次是三人会讲,其他五次由雪亭主讲。作者认为,阳明心学萃取儒释道精华,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应当以阳明心学为切入点。
雪亭禅师通过平实、浅近的语言,生动、深刻、具体地讲解了王阳明的生平与核心观念——“心外无物”“四句教”“致良知”“知行合一”“此心光明”,并通过文本分析和理论辨析,指出阳明心学以禅学为理论来源之一,二者可以相互贯通。
在此基础上,雪亭禅师研判当代人的心理状况。他认为,由于文化缺失、信仰缺失,很多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表现为抑郁,亢奋,人格分裂;而要治疗亚健康,阳明心学是一剂良药。作者分享了自己与同仁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和成果,富有启发性,可供借鉴。
關於作者:
雪亭,原名张西平,法号妙华,陕西渭南华州人。禅宗沩仰宗第十一代传人,中国当代从事佛学研究,教学与弘法的知名学者。1987年随明哲法师在青岛湛山寺出家;1988年在广东韶关南华寺随本焕老和尚受具足戒。1989年至200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任职;2004年起以著书、弘法为务;2010年,被聘请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年,被聘请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南大学客座教授。现任湖南省长沙市望城洗心禅寺、山东枣庄甘泉、扬州文峰寺以及德州永庆寺首座。著有《智慧与解脱》《人生的解脱》《金刚经新说》《晾在天边的云朵》等四十余部佛学专著。
悟启,原名尹勇,1983年10月,出生于湖南韶山。2010年6月,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学位。2016年10月到2018年4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现随雪亭先生研究学习传统文化。
目錄
自序:洗心之缘
第一讲 阳明心学三人谈
一、阳明心学兴起的原因
二、“格物致知”详解
三、“四句教”的真精神
四、“致良知”是心学的核心
五、后天教育对良知的作用
六、现代人的“知行合一”
七、王阳明与“真三不朽”
八、“此心光明”与“看破生死”
第二讲 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的践行
一、格物致知
二、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三、寻找良知
四、“龙场悟道”,悟的什么
五、“事上磨”,还需要有智慧
六、“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
七、三立可以成为人生目标
八、答疑解惑
第三讲 阳明心学精华直取
一、心学何以如此热
二、从“此心光明”看王阳明的生死观
三、心学的理论节点
四、“四句教”的本质是禅心
五、“心外无物”与“万法唯心”
第四讲 阳明心学是时代心理良药
一、应时而兴的阳明心学
二、立志成贤圣
三、“格物致知”是自我认识的金钥匙
四、真三不朽
五、知行关系的历史探索
六、“知行合一”的内涵和价值
七、“致良知”与“四句教”
八、答疑解惑
第五讲 阳明心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抓手
一、三立是人学
二、“格物”与“明心见性”
三、“岩中花树”与“心物一元”
四、“致良知”与“本自具足”
五、“四句教”与心体
六、“知行合一”与“心行一致”
七、死亡是换件衣服
第六讲 阳明心学萃取儒释道精华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
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与看破生死
三、“格物致知”与“参悟自性”
四、“知行合一”与“解行相应”
五、“致良知”与佛心的净化
六、成功必须事上磨
七、答疑解惑
第七讲 禅解阳明心学
一、生死观
二、格物是参悟的过程
三、心学的实践论
四、致良知的道德起点
五、圣贤皆从困苦而出
六、答疑解惑
后记(傅胜龙)
內容試閱
自序

首先我要告诉读者,这本书是在七次讲座文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前两次是三人会讲,其他五次由雪亭主讲。它具有群众性、社会性、趣味性与知识的普及性。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讲座都能够理论联系人生与社会实际。但是,不足之处就是不符合学术规范,学术性不够强。有些地方有重复,显得累赘。我曾经想将它删去,但是又发现,在这一次讲座当中,它是完整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如果删掉,气韵就不够贯通,令读者费解。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讲座,比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些概念,都能从另外一个侧面,对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的挖掘。这样一来,就找到了保留的理由了。既然是面向大众的文化讲座,而不是专业的学术会议,只要能够把阳明心学给大家讲清楚,就可以的。
为了深入挖掘禅学对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的深刻影响。我专门请学生悟启在原对话文稿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理论及事实依据,使其更具有理论性和说服力。这些引文都非常好,可以引起我们对佛学或者禅学足够的重视。比如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到底指的是什么?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何出此言?他是否受到了佛教看破生死的影响。他和佛教的经书、寺庙以及僧人有什么交集?他的学生又是如何在这一方面评价他的等等,我想这本书具有了一定的学术价值。
禅学对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是我着重要发挥的。不仅仅是在这一次校稿当中注意到了这一点,而且是在每一次备课讲课当中,就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讲课的时候,也尽可能的站在佛学的立场,对阳明心学进行阐释,这并不是说我有“法执”,而是阳明心学思想的内核部分确实是禅学,如果我们对佛学或者禅学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那么阳明心学只会被演绎成心灵鸡汤。
纵观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受佛道教影响的过程,也是儒学破迷显悟的过程。我把这一过程比喻成卤水点豆腐,1300年的儒学在架构人生、和睦家庭、和谐社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它也曾沦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思想工具,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枷锁。而阳明心学被称为新儒学,它新在什么地方?我想主要是他以开放的心态,引进了道学与佛学,并对人生和宇宙的本体论、认识论、工夫论、境界论有所认识,有所发挥,从而激活了千年儒学,把困境中的儒学解救了出来,并以全新的样式出现在主流社会思潮中,这就是新儒学了吧!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讲阳明心学,少了宗教的标签与包装。多了人生的思考与对真理的弘扬。并且与这个时代能够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在阳明心学为何兴起的?座谈当中对阳明心学兴起的六大背景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与梳理,是非常全面的,也是有价值的。这对于日趋浅表化、窄化以及宗教化的宗教也是一种指引!
正像我在讲座中所说,佛学、道学、儒学当然很好,可是学习起来浩如烟海,需要下很长时间的功夫,才能够转化成自己生命的动能。而阳明心学,听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会了就能用。既是一把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金钥匙,同时,不但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强,具有可强的操作性。最关键的是他对这个时代有指示作用,正像许嘉璐先生所说“它是这个时代的治疗心理癌症的一剂良药”。
随着社会的巨大转型,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精神亚健康的人群日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心学,弘扬心学,有利于找到生命的主体性,给生命以强心剂,让我们以全新的面貌,在现代丛林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阳光而健康地生活下去。
既然是阳明心学,它的核心词当然是心。那么,什么是心?只有在佛学那里,在禅宗那里,在佛经里头把心阐述得最为深刻,最为详尽。因此宗教情绪浓郁的人,听到我讲阳明心学,一片哗然,不屑一顾,甚至会有情绪上的反感。我认为这正折射了他们知识和文化的短板。大道相通,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不应该给自己贴上标签,而应该自觉地将自己的信仰,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系统当中。只有这样,才有源头活水。也只有这样,前途才会更加宽广而光明。如果我们用宗教的标签把自己包裹起来,而忽略了知识文化的深入探索与相容,就会失去对人民大众的影响力,自嗨自唱地走上独木桥,或者被人们束之于高阁。
因此,这本书的出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备课讲课到整理校对,在收集成册、出版发行整个过程中,需要感谢的人非常多。
首先感谢支持、邀请我在各种场合讲阳明心学的朋友们,是他们给了我收集、整理、备课、讲学的机会,使我对阳明心学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并且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我发现阳明心学其本质和禅学有着内在深刻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了佛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对宋明理学所产生的悠远而深刻的影响。
其次,我要感谢朱汉民教授和郑佳明先生。他们在洗心讲坛和我进行阳明心学的对话,给了我一个深入聆听学习的机会。在这次《阳明心学会讲》讲座的整理出版过程中,收录了我与这两位学者的对话。在校对过程中,我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两位对儒学、宋明理学、阳明心学、佛学、对人生家庭与社会方方面面的思想理论阐释,是深刻而又广泛的。在校稿的过程当中,我重温了两位的讲话,清楚地感受到他们逻辑的严密以及对思想文化认识的全面周到,再一次提高了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在此,我再一次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还要感谢邓永辉先生、张德才先生、杨开井先生,他们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真诚,对佛教的信仰为动力,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我也相信,付出的心血和收获是成正比例的。这本书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阳明心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与发挥,而且通俗易懂。虽然这样。由于受到自己学术水平与场面的局限性,有些地方出入有所难免,也在此虚心地向诸位方家请教。
2021年7月1日雪亭、悟启于井坛

第一讲 阳明心学三人谈(部分)
三、“四句教”的真精神
雪 亭:王阳明有“四句教”,是非常重要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如果你想明心见性想修养自己,这四句一定要记住。尤其是第一句,回答了人生和宇宙本体论的问题,和佛教是一样的。佛教的《楞严经》里有七处征心,征到最后发现我们就没有心了。佛做了很多比喻,犹如芭蕉,剥到最后就没有东西了。但是我们的真心体是无善无恶的。
禅宗经常把我们的心体比喻成一面镜子,把你的心体擦得干干净净,外部世界自然而然在你的心里就呈现出来。如果你的心带着一种邪念,或者被烦恼覆盖,你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一定是不客观的。

朱汉民:王阳明到了晚年的时候,为了概括他的思想体系,就编了这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两个重要弟子王龙溪与钱德洪为此还展开了一场重大的学术论辩,叫天泉证道。王龙溪与钱德洪对于“四句教”给了完全相反的解读。
儒家孟子提出人性是善的,所以才有良知,宋明理学也主张性善,所以王阳明讲良知。但是“四句教”主张人的心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受到钱德洪的质疑,钱主张四有说,即“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他是以儒家性善论为依据,认为“无善无恶”是错的,应该是有善有恶心之体。
而王龙溪主张四无说,认为“心无善无恶,意无善无恶,知无善无恶,物无善无恶”。两个弟子最后只得请王阳明证道。王阳明的主张既不是四无,也不是四有,却又在某一种方式下同时容纳了四无和四有。
他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资质优秀的上根之人,可以采用四无说,这一种人可以直接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一悟本体即是工夫,不需要另外作工夫。另一类是普通资质的人,王阳明认为普通人还是应该讲四有,因为普通人难免有习气毛病,本体真心受到遮蔽,因此需要教导他们在意念上,去做为善去恶的工夫。
显然,“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看法是受了佛学的影响。事实上宋代儒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在发展过程吸收了禅学的一些学说。王阳明发现,一个人执意去分别善恶,产生执念,不可能保持一个心灵的安静,会失去和乐的心态。所以他主张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
由此我们会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如“孔颜乐处”。宋代周敦颐有两个学生“二程”,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给他们讲很多道理,只是让他们去学孔颜乐处。孔子和颜回为什么会很快乐,尽管他经济状况很差,住得很差,吃得很差,事业也不发达,不断碰到困难,但是每天还是很快乐,这种快乐来自哪里?

雪 亭:我接着把孔颜之乐给大家做一个注释。什么叫孔颜之乐,孔子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他一直到了60多岁,没有办法展志,就回到故乡鲁国去著书立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困在了陈蔡之间,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他竟然能抚琴唱歌。当然他的学生就不满了,你吃了上顿没下顿,你道德水平这么高,又是一个圣人,为什么不得到重用?要么是你标杆太高,要么就是你不识时务。
这里我们做一个“链接”,我们现在的人可能有房有车,可能我们不快乐,你为什么不快乐?是因为你的心没有找到安处。孔子虽然说过得那么穷困潦倒,惶惶不可终日,如丧家之犬,他还能快乐,是他找到了他的心。
他为什么能找到心?人的心和金钱、权力、美女并不相关。但大家误认为有了美女就得到心了,有了金钱、权力就得到心了,其实我们的心只和道相应。当你的心里有了道的时候,贫穷和富贵、亨通和夭折对你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孔子是一个得道的人。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寿命很短,生活非常穷困潦倒,但是他每天怡然自乐,这就是孔颜之乐。
我们现在人做学问,学问做得很大,但是不快乐,因为我们没有找到真学问。王阳明认为自己在龙场悟道,得到了孔孟的一滴骨血。这句话要好好地去悟一悟,这绝学并不是传的圣人的地位,而是传的心灵的东西。所以大家要知道现在儒学热,我们会给人家讲三纲五常,讲孔子的思想,是可以讲的,但是没有到位,孔子真的是像禅定一样,他获得了乐处,他乐什么?如果你把孔子当成《论语》学,当成一种思想,你未必能够得到快乐。所以孔颜之乐,是悟道之乐,修行之乐,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学人好好思考的。

郑佳明:王阳明只活到57岁,他一生非常曲折,他才华横溢,不仅在学说上获得了很多的成就,而且在军事上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几次剿灭、平定了大的叛乱,他的后半生病得很重,肺病,在广西和江西剿匪时,都是被抬到前线去,抬轿子抬着床到前线去。他受这么多苦难,这么多的挫折,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他死的时候是笑着走的,他说此心光明啊,这就是刚才讲的孔颜之乐,他内心很快乐,他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内心世界,所以他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用自己的学说修炼自己的内心,最后内心光明地走了。

朱汉民:宋儒追求孔颜乐处,他们讲儒家治国平天下,你说儒家要处理各种事务,做士大夫要处理很多政务,还要去打仗。要积极入世,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每天心情都是飘浮不定的,喜怒哀乐不断地出现。人在面临这种喜怒哀乐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安静平定,达到超然的境界,就是孔颜乐处。
周敦颐要二程去找为什么孔子和颜回面临那么多的困难,在人生处境上面临那么的波折,却仍然保持和乐的心境,他的内心一定是有一个非常坚定强大的根基,这个东西是超越于其他具体事物之上的,甚至是超越善恶之上的,所以王阳明后来概括成无善无恶心之体。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因追求各种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不能够患得患失,因为我们的心灵本体是和宇宙相通的,是和天道相通的,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我们就是超然的。人如果达到这种超然的境界,他就会非常安定,就会非常泰然自若。
这就是我们刚才讲蒋中正为什么喜欢王阳明的原因。他还喜欢当年岳麓书院写的对联,“是非审之于心,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是非即善恶是我们自己判断的,毁誉是人家说的,得失是命定的。人在面临是非、毁誉、得失的时候,心灵肯定是不安定的,你听到人家说你坏话心情就不好了,说你好话心里就很高兴,如何超脱这些情绪对人的心灵的侵扰,就要超越这些是非、毁誉、得失。
而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对联说的“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时,我们的心灵世界正像天地、日月的自然运行一样,自然没有任何执着,并不刻意追求什么。早上太阳自然出来,晚上又自然落下去了,人应该像天地自然一样,不要刻意执着地分别和追求什么善恶、得失、毁誉,这就是天道自然。王阳明专门做了这个比喻,为什么我们的良知是无善无恶,他说你去看日月运行,就是一种无所滞碍的自然过程。
禅学也是讲该睡就睡,该吃就吃,实际上这个精髓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可见王阳明确实是吸收了佛教生命智慧。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有善恶,所以需要知善知恶是良知,要去恶求善。
王阳明把儒家性善论和佛道的超越的心性论结合在一起,所以他的心性论就包含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特别是这“四句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阳明先生在坚持儒家为善的立场上,吸收了佛道的生命智慧观点。
四、“致良知”是心学的核心
雪 亭: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动物的区别是非常小的,这个区别是什么?就是良知良能。他认为人本来就具有良知良能,但是我们在后来对外物的追逐当中,丢掉了良知良能。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小孩不小心爬到井边去了,你不管是他的亲人还是仇人,第一个念头是赶快拉回来。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有良知良能。我们今天的人,真的需要恢复自己的良知良能。因此在宋明理学有一派叫复性论,人的心性应该回归它本来的样子,不应该迷失在科技经济的物质世界。
“致良知”,我为什么把它要念成“致良智”,因为所有的知都不能解决我们心体的问题。只有当你的心豁然开朗的时候,达到智的状态时候,达到一种境界的时候,才能算得到真正的智。你说我了解一门知识就知道了,那不符合圣人的要求,因此我喜欢把这个“致良知”念成“致良智”。
良知是什么?从孟子的提出,到宋明理学的解读,我认为应该落实在心体上,那个光明的、自带的、没有边界的、没有我执、我见的心体,那个才是良知。如果你说我获得了一门知识就有了良知。比如说我是教育家,我就有良知,不是的。朱熹在世的时候,曾经被社会批为伪道学,把王阳明批为主观唯心主义,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我们对一些字词的概念,对它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精思博辨。我认为应该回到人之异于动物几希的概念,回到几希这个概念,我们才能把良知这个概念搞清楚。

朱汉民:“致良知”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当然他曾经也说过“知行合一”是他的立言宗旨,但是他到了晚年思想成熟之后,最后确定的是“致良知”是他的立言宗旨。他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王阳明晚年说他的基本思想在龙场时已经确立。龙场以后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格其非心等思想都可以看做这一探索历程的不同阶段。
他立言的根本是“致良知”,他为什么把“致良知”作为他的立言根本?首先“致良知”在儒学这里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大学》的传统,从“格物致知”这样一个致知的途径,然后修身。另外还有一个是《孟子》的传统,孟子传统是讲良知良能,特别强调心。王阳明是把这两个传统,将《大学》的致知和孟子的良知合为一个,叫作“致良知”。
他找到“致良知”这个概念非常高兴,说终于找到一个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概念。“致良知”是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合起来,凸现了王阳明对成圣贤最根本的思考。因为王阳明坚持,良知是心的本体,良知本体不是外在的,就存在于我们内在的心中。所以他更加坚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就是理。
为什么心就是理?因为人心就是良知,这个良知就是本体,但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良知?你必须要去做,这就是致,致就是实践这个良知,“致良知”之教强调在事事中间都可以实现我的良知。因为王阳明是一个地方官员,有人向他请教,他说我每天非常忙故没有时间来“致良知”。
王阳明说“致良知”并不是离开你的日常事务,人每天要处理各种事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致良知,这又叫作“事上磨炼”。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作的事物都可以使我的良知得到呈现。
但是,周敦颐的无极太极,朱熹的天道天理,需要一套非常复杂的宇宙论,这一套哲学思辨的理论,往往需要很复杂的论证。你要获得这些天理的知识,可能要花你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那么你如何有时间、精力修炼自己成为圣贤?
所以,你只要按照王阳明的“致良知”去做就可以了。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使良知呈现出来,这样成为圣贤、君子就很容易,这些目标离我们非常贴近。
朱熹编了一本书叫《近思录》,“近思”就是切近日常生活之思考。王阳明认为这个“致良知”是一个最切近生活的成圣成贤的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良知就可以得到体现。这样的话,就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把本体和工夫统一起来,人们可以通过“致良知”这一个非常简洁的方法,就表达出儒家的思想精髓。只要讲“致良知”,就自然知道你本来有先见的知,你有一个良知,你的内心世界就包含着天道,都在你的心中,这是你的良知,你不要让你的良知走掉了,你要让你的良知在事事物物中间呈现,所以他得到这句话的时候非常高兴,就表达了他的立言宗旨。

雪 亭:我把朱汉民教授的这段话做一个梳理,分两步。如果我们去学王阳明的心学,首先要先学“致良知”,明白良知的来龙去脉。第二个,王阳明的一个核心词叫“事上磨”,就是说在你的本位上历事炼心,并不像一般宗教徒所理解的要去教堂,要去寺庙,要去道观才能修行,而是说你发明良知了以后,把这个良知用在你附近的事事物物上的大修行。后来通俗的儒学就总结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
总而言之,阳明心学对今天的信教来说,可以起到惊醒作用,因为很多人把到禅堂打坐看作是修行,当然到禅堂去静修并没有错,有的人把念头看得很要紧,有的人把宗教的感情看得很要紧,但是你要知道如果没有自身的事务,没有家,没有工作,你的心学一定会落空的,所以王阳明的贡献就是大乘佛教的修炼方法,你的心在哪里,道场就在哪里。不要认为我离开家了才修行,这个理解是非常狭隘的。
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学了阳明心学以后立马就前途很辉煌,事业顺利,这不可能的。因为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他在砥砺当中,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圣人。圣人不是坐在那里成为圣人的,圣人是炼出来的。因此,我觉得这一点,对现代人们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都有治疗作用。因为有很多人信佛就是为了逃避现实。实际上现实是逃避不了的,就是躲在山里面,同样也无法避免。没有人管你,人内在的欲望也会燃烧你,因此最好是向阳明心学靠拢,接受他的教育,练就一颗金刚心才是办法。

郑佳明:“致良知”还有一个很重大的意义。他不仅是修炼内心,修炼本人,还改造社会。“致良知”要求明明德,教化老百姓,改造社会,然后达到至善。所以和佛教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佛教讲的是自己内心的修炼,是出世,王阳明是入世的,他不但要改变自己,而且要改变社会,改变世道人心。所以这样的话,就使这个意义有了一个自身道德的意义,还有一个进步的社会意义。

雪 亭:我和郑佳明教授探讨一下,现在的环境污染是不是由于没有良知?有人牟取暴利,破坏环境,致人的生命于不顾的教育和医疗现象,以及食品污染,你说是不是缺乏良知的一种表现?

郑佳明:中国的良知系统就我个人来看,在近代特别是由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或者是抛弃,或者是边缘化,而我们的良知系统受到了伤害,受到了破坏。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烈的反传统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忙于革命战争,从1921年到1949年,一直在打仗,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开始来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恢复,到后来我们对传统文化都采取了批判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提出批林批孔、批儒,这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摧残。批判的多,继承的少,使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土壤。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由于自强的强烈愿望,提倡一手硬一手软。在这之前有的是没有条件,有的是思想观念不同,所以,传统文化命运多舛。
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实际上是破坏了中国人的道德系统。我们的道德系统大概分三部分,一个是传统文化部分,一个是近代革命的部分,一个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部分。那么我们的基础在哪?基础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就是周敦颐讲求,二程讲求,朱熹讲求,所有的圣贤都讲求的真理,但是中国人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这个讲究与追求。
良知这个系统也是这样。过去我们认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们是用理学、心学来约束自己,我们老百姓也知道,头上三尺有神灵,搞不好要遭报应,现在居然有些人不怕报应,不怕祸及子孙,什么原因?道德、法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而优秀传统的系统却被摧毁了。
阳明心学在晚明的时候并没有挽救明王朝,明王朝还是灭亡了。那么在清朝,阳明心学一直不受待见,甚至有人把明朝的灭亡归罪于阳明心学,很重要的原因是阳明心学里面讲的个性化、人的尊严等思想,对理学是一个创新,但是没有相应的法制和现代的思潮来配合,所以阳明心学走了一段曲折的路。

郑佳明:我向雪亭提出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毒奶粉的问题,丧心病狂的事情,做这种事情的人,他们的良知到哪里去了?我们的良知本来是不学而明的,只要是一个现代文明的人,做这样的事心里就会不安,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内心的良心制止你,这就是我们的良知。但是这个“良知”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做得很安静,没有一点恐惧,没有一点不安,那么这个“良知”并不是说他没有,潜在的还是有,潜伏在人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会潜伏在人的内心世界?因为你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群体中,我们的民族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是塑造你良知的最重要的源泉。你人生的历程,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必然就有孟子所说的,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你必然会有恻隐之心,你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很担心,很紧张,一定会去救。不是为了讨好谁,要钱财才救。
我们现在也注意到,近代以来我们对文化特别是对塑造我们心灵世界的文化的认识是不够的。各界人士,无论是政界最高层领导人还是到最基层的领导人,以及在各界人士里面都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现在呼吁学习传统文化,是有多种原因的。塑造我们良知的文化和理念这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如果还批孔,如果我们将之还打倒在地上,还踏上一只脚,实际上你踏上脚的同时,你是在撕裂自己内在的良知。所以“文化大革命”出现那么多残暴的野蛮的行为,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雪 亭:因为良知良能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是人为万物之灵的根本,因此大家不必要悲观失望。今天我们大家都坐在这里,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能够讲阳明心学,就证明我们的良知并没有泯灭,就证明我们的良知和良能正在焕发光明。
我认为在今天社会上讲良知良能一点就通了,讲恻隐之心。我们为人处世,在官场上,在商业上,有恻隐之心就可以了,保持这种恻隐之心,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活在天地之间,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待人和物要有恻隐之心,有了恻隐之心就能保证良知良能不被遮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