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40.0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NT$
299.0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全面系统整理中医临床妇科病证的类书,对指导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中医临床病证大典?妇科病卷》以中医妇科常见的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以及妇科杂病为纲,全面汇集妇科病证的历代中医药文献,摘录辑要其中妇科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用方、用药、医论医案等原文进行类编,归纳总结历代医家辨治妇科疾病的理论和经验,系统反映妇科病证的发展源流和认识轨迹。
本书融理、法、方、药与实践为一体,是一部为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妇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同时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丰富资料,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妇科病证水平,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对现代妇科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關於作者: |
陈仁寿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审评中医药理论与方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药学会理事及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葛洪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5年,主持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重点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以及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3项。曾任《中华本草》编委、学术秘书、总审组成员,主编《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江苏中药志》《临床实用中药辞典》《国家药典实用中药手册》《国家药典实用成方手册》《毒性本草类纂》《江苏中医历史与流派传承》《话说国医?江苏卷》《青囊》等著作60多部以及《中医文献学》《本草学概论》《中医药文献研究与利用》等教材3部,参编著作与教材若干部,校勘《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中医珍本集成?本草卷》等中医古籍4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多门课程,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50名。
临床擅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消化、内分泌、呼吸系统与妇科、皮肤科、恶性肿瘤等疾病。
|
目錄:
|
第一章
月经病 · 1第一节崩漏 · 1
【辨病名】 · 1
一、 崩 · 1
二、 血崩 · 1
三、 崩中 · 2
四、 漏下 · 2
五、 崩漏 · 2
六、 崩带下血 · 2
【辨病因】 · 2
一、 起居不慎 · 2
二、 七情内伤 · 2
三、 劳倦过度 · 3
【辨病机】 · 3
一、 肾虚 · 3
二、 脾虚 · 3
三、 血热 · 4
四、 血瘀 · 4
五、 冲任虚损 · 4
【辨病证】 · 4
一、 辨脉象 · 4
二、 辨五色 · 6
三、 辨寒热虚实 · 6
四、 辨脏腑 · 6
五、 辨气血阴阳 · 6
【论治法】 · 6
一、 概述 · 7
二、 内治法 · 7
1. 补肾固脱 · 7
2. 健脾益气 · 7
3. 补气养血 · 7
4. 养血清热 · 7
5. 活血化瘀 · 8
6. 疏肝解郁 · 8
三、 针灸法 · 8
【论用方】 · 8
一、 常用治崩漏方论 · 8
1. 论阿胶丸 · 8
2. 论补宫丸 · 8
3. 论补阴益气煎 · 8
4. 论地榆散 · 8
5. 论定崩四物汤 · 9
6. 论黑逍遥散 · 9
7. 论黄土汤 · 9
8. 论加减当归补血汤 · 9
9. 论荆芥散 · 9
10. 论荆芥四物汤 · 9
11. 论马通汤 · 9
12. 论如圣散 · 10
13. 论芍药地榆汤 · 10
14. 论升阳举经汤 · 10
15. 论生地黄汤 · 10
16. 论四神散 · 10
17. 论四物加味汤 · 10
18. 论芎汤 · 10
19. 论禹余粮丸 · 10
二、 治崩漏通用方 · 10
1. 理中丸 · 10
2. 黄土汤 · 10
3. 内补芎汤 · 11
4. 马通汤 · 11
5. 生地黄汤 · 11
6. 芎汤 · 11
7. 小牛角_x000e_??冄6散 · 11
8. 禹余粮丸 · 11
9. 大胶艾汤 · 11
10. 熟干地黄散 · 11
11. 白芍药散 · 11
12. 麒麟竭散 · 12
13. 狼牙散 · 12
14. 阿胶散 · 12
15. 牛角??冄6散 · 12
16. 伏龙肝散 · 12
17. 瓷药散 · 12
18. 桑耳散 · 12
19. 绿寒散 · 12
20. 通神散 · 12
21. 黄液不止方 · 12
22. 地榆散 · 12
23. 蔷薇根皮散 · 13
24. 禹余粮散 · 13
25. 柏叶散 · 13
26. 鹿茸散 · 13
27. 柏叶丸 · 13
28. 禹余粮丸 · 13
29. 熟干地黄散 · 14
30. 龟甲散 · 14
31. 白芍药散 · 14
32. 侧柏丸 · 14
33. 阿胶丸 · 14
34. 香墨散 · 14
35. 地黄酒 · 14
36. 白薇丸 · 14
37. 大圣散 · 15
38. 伏火二气丹 · 15
39. 震灵丹 · 15
40. 十全大补汤 · 15
41. 人参养血丸 · 15
42. 皱血丸 · 15
43. 清心莲子饮 · 16
44. 如圣散 · 16
45. 补宫丸 · 16
46. 红花散 · 16
47. 熟干地黄散 · 16
48. 镇宫丸 · 16
49. 十灰丸 · 16
50. 内补当归丸 · 16
51. 秘方龙骨丸 · 17
52. 固经丸 · 17
53. 归脾汤 · 17
54. 全鹿丸 · 17
55. 胜金丸 · 17
56. 解毒四物汤 · 17
57. 胶艾四物汤 · 17
58. 荆芥四物汤 · 17
59. 七宝美髯丹 · 18
60. 补肝养荣汤 · 18
61. 益寿比天膏 · 18
62. 益母汤 · 18
63. 回生丹 · 18
64. 当归补血汤 · 18
65. 复元养荣汤 · 19
66. 举元煎 · 19
67. 寿脾煎 · 19
68. 保阴煎 · 19
69. 四神散 · 19
70. 升阳举经汤 · 19
71. 固本止崩汤 · 19
72. 加减当归补血汤 · 19
73. 平肝开郁止血汤 · 19
74. 生血止崩汤 · 20
75. 补虚宁血汤 · 20
76. 黑逍遥散 · 20
77. 补阴益气煎 · 20
78. 荆芥散 · 20
79. 四物加味汤 · 20
80. 定崩四物汤 · 20
81. 补养心脾汤 · 20
82. 安荣汤 · 20
83. 少腹逐瘀汤 · 21
84. 宁坤至宝丹 · 21
85. 逍遥散加丹皮山栀方 · 21
86.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方 · 21
87. 附子养荣汤 · 21
88. 固冲汤 · 21
三、 治崩漏验方 · 21
【论用药】 · 22
一、 用药概论 · 22
二、 治崩漏专药 · 22
1. 人参 · 22
2. 三七根 · 22
3. 干地黄 · 22
4. 大蓟叶 · 22
5. 山稗子 · 23
6. 川芎 · 23
7. 卫矛 · 23
8. 马通 · 23
9. 木贼 · 23
10. 五灵脂 · 23
11. 牙齿草 · 23
12. 丹参 · 23
13. 乌贼骨 · 23
14. 文蛤 · 23
15. 艾叶 · 23
16. 石韦 · 23
17. 石胆 · 23
18. 石榴皮 · 23
19. 代赭石 · 23
20. 仙茅 · 23
21. 白马蹄 · 23
22. 白石脂 · 24
23. 白芍 · 24
24. 白芷 · 24
25. 白扁豆花 · 24
26. 白胶 · 24
27. 白僵蚕 · 24
28. 丝瓜 · 24
29. 芎 · 24
30. 当归 · 24
31. 肉苁蓉 · 24
32. 竹叶 · 24
33. 伏龙肝 · 24
34. 延胡索 · 24
35. 羊肉 · 24
36. 阳起石 · 24
37. 赤石脂 · 24
38. 赤阳子 · 25
39. 牡丹皮 · 25
40. 牡蛎 · 25
41. 何首乌 · 25
42. 诃子 · 25
43. 阿胶 · 25
44. 茅根 · 25
45. 败船茹 · 25
46. 贯众 · 25
47. 荆芥穗 · 25
48. 茜草 · 25
49. 茜根 · 25
50. 柏叶 · 25
51. 莲房 · 25
52. 荷叶 · 25
53. 莎草根 · 25
54. 桃核仁 · 25
55. 凌霄花 · 26
56. 益母草 · 26
57. 桑上寄生(桑寄生) · 26
58. 桑耳 · 26
59. 桑根白皮 · 26
60. 桑螵蛸 · 26
61. 黄芪 · 26
62. 黄柏 · 26
63. 菖蒲 · 26
64. 麻??伽? · 26
65. 鹿茸 · 26
66. 淡竹茹 · 26
67. 续断 · 26
68. 棕榈皮 · 26
69. 雄起鸡 · 27
70. 紫葳 · 27
71. 蒲黄 · 27
72. 椿根 · 27
73. 鲍鱼 · 27
74. 漏芦 · 27
75. 缩砂密 · 27
76. ??氣8鱼甲 · 27
77. 藕 · 27
三、 治崩漏药对 · 27
桑耳 香附 · 27
【医论医案】 · 27
一、 医论 · 27
二、 医案 · 28
1. 肾虚崩漏案 · 28
2. 脾虚崩漏案 · 30
3. 血热崩漏案 · 35
4. 血瘀崩漏案 · 38
5. 冲任虚损崩漏案 · 38
第二节闭经 · 42
【辨病名】 · 42
【辨病因】 · 42
一、 外感风冷 · 42
二、 情志内伤 · 43
三、 房劳多产 · 43
【辨病机】 · 44
一、 气血虚弱 · 44
二、 冲任虚损 · 44
三、 阴虚血燥 · 44
四、 气滞血瘀 · 44
五、 痰湿阻滞 · 45
【辨病证】 · 45
一、 辨脉象 · 45
二、 辨症状 · 45
【论治法】 · 46
一、 内治法 · 46
二、 针灸法 · 48
三、 治崩漏禁忌 · 48
【论用方】 · 48
一、 治闭经方论 · 48
1. 论柏子仁丸 · 48
2. 论斑蝥通经丸 · 48
3. 论大调经汤 · 48
4. 论二气丹 · 48
5. 论矾石丸 · 48
6. 论和气通经汤 · 48
7. 论红花桃仁煎 · 48
8. 论化瘀通经散 · 49
9. 论加味导痰汤 · 49
10. 论加味补中益气汤 · 49
11. 论利血通经丸 · 49
12. 论凌霄花散 · 49
13. 论龙胆清肝散 · 49
14. 论牡丹丸 · 49
15. 论四乌鲗骨一藘茹丸 · 49
16. 论四制香附丸 · 50
17. 论桃奴散 · 50
18. 论桃仁承气汤 · 50
19. 论桃仁煎 · 50
20. 论通经丸 · 50
21. 论乌金丸 · 50
22. 论玉烛散 · 50
二、 治闭经通用方 · 50
1. 地黄饮 · 50
2. 济世丹 · 51
3. 龙胆清肝散 · 51
4. 救苦回生丹 · 51
5. 调卫养荣汤 · 51
6. 女贞剪红丸 · 51
7. 调荣顺气汤 · 51
8. 牡丹皮汤 · 51
9. 调经丸 · 51
10. 万化膏 · 51
11. 养血调经丸 · 52
12. 一粒金丹 · 52
13. 养胃胜金汤 · 52
14. 清热通经汤 · 52
15. 斑蝥通经丸 · 52
16. 大黄膏子 · 52
17. 石膏柴胡汤 · 52
18. 保坤至圣丸 · 52
19. 益母胜金丹 · 52
20. 泽兰汤 · 52
21. 益母丸 · 53
22. 耳桃煎 · 53
23. 潜灵散 · 53
24. 胎产金丹 · 53
25. 济阴保元汤 · 53
26. 调经琥珀汤 · 53
27. 六物汤 · 53
28. 世秘资生丹 · 53
29. 健捷散 · 53
30. 水门串 · 54
三、 治气血虚弱闭经方 · 54
1. 四乌鲗骨一藘茹丸 · 54
2. 四物汤 · 54
3. 紫苏饮 · 54
4. 二气丹 · 54
5. 调经养荣汤 · 54
6. 愚鲁汤 · 54
7. 艾煎丸 · 54
8. 补阴再造丸 · 54
9. 大调经汤 · 54
10. 加味归脾汤 · 54
11. 丹桂散 · 55
12. 加减补中益气汤 · 55
13. 通经调气汤 · 55
14. 丹皮散 · 55
15. 消积汤 · 55
16. 加味补中益气汤 · 55
17. 归脾汤 · 55
18. 逍遥散 · 55
19. 益损汤 · 55
20. 大补益母丸 · 56
21. 补脾散 · 56
22. 丹地乌梅四物汤 · 56
23. 资生通脉汤 · 56
四、 治气滞血瘀闭经方 · 56
1. 桃核承气汤 · 56
2. 大黄??兛5虫丸 · 56
3. 虎杖煎 · 56
4. 牡丹丸 · 56
5. 桃仁煎 · 56
6. 桃仁粥 · 57
7. 通经丸 · 57
8. 和血通经汤 · 57
9. 三棱煎丸 · 57
10. 金露丸 · 57
11. 琥珀丸 · 58
12. 《元戎》加味四物汤 · 58
13. 玉烛散 · 58
14. 桃奴散 · 58
15. 和气通经汤 · 58
16. 红花桃仁煎 · 58
17. 女圣丸 · 58
18. 桃仁承气汤 · 58
19. 通经散 · 58
20. 验胎法 · 58
21. 开郁二陈汤 · 59
22. 四制香附丸 · 59
23. 通经秘方 · 59
24. 通经汤 · 59
25. 养真汤 · 59
26. 消积通经丸 · 59
27. 活血行经汤 · 59
28. 立行饮 · 59
29. 疏通饮 · 59
30. 通经奇方 · 59
31. 荡邪散 · 59
32. 续补汤 · 60
33. 溢经汤 · 60
34. 调经六合汤 · 60
35. 通经六合汤 · 60
36. 利血通经丸 · 60
37. 紫金丸 · 60
38. 黑糖散 · 60
39. 花鞭膏 · 60
40. 灵砂散 · 60
41. 卫生宝丹 · 60
42. 归尾丸 · 61
43. 红花当归散 · 61
44. 逍遥散 · 61
45. 破结丸 · 61
46. 调经汤 · 61
47. 三物??兛5虫丸 · 61
48. 犀羚三黄汤 · 61
49. 浮石丸 · 61
50. 琥珀散 · 61
51. 下瘀血方 · 61
52. 延胡索汤 · 61
53. 四制香附丸 · 62
54. 金匮丸 · 62
55. 开郁二陈汤 · 62
56. 四神丸 · 62
57. 柴胡连翘汤 · 62
58. 魁蛤丸 · 62
59. 溃坚丸 · 62
60. 化癥回生丹 · 62
61. 通经益母丸 · 63
62. 麝香琥珀丸 · 63
63. 郁金串 · 63
64. 秘旨乌骨鸡丸 · 63
65. 阿魏通经丸 · 63
66. 四物益母丸 · 63
67. 乌金丸 · 63
68. 化瘀通经散 · 63
69. 理冲汤 · 63
70. 理冲丸 · 64
五、 治痰湿阻滞闭经方 · 64
1. 加味导痰汤 · 64
2. 桑椹膏丸 · 64
3. 苍附导痰丸 · 64
4. 加减开郁二陈汤 · 64
六、 治阴虚血燥闭经方 · 64
1. 调经散 · 64
2. 芦荟丸 · 64
3. 秦艽鳖甲散 · 64
4. 二连四物汤 · 64
5. 凌花散 · 64
6. 柏子仁丸 · 65
7. 泻火越毒汤 · 65
8. 四物凉膈散 · 65
9. 增减八物柴胡汤 · 65
10. 清热饮 · 65
11. 养血通经汤 · 65
12. 填精止血汤 · 65
13. 助心丹 · 65
14. 四物合小柴胡汤 · 65
15. 加味逍遥散 · 65
16. 凉血调经丸 · 65
17. 柏子仁丸 · 65
18. 加减八物柴胡汤 · 66
19. 麦冬丸 · 66
20. 芩连四物汤 · 66
21. 人参柴胡汤 · 66
22. 人参四物汤 · 66
23. 养阴汤 · 66
七、 治肝肾不足闭经方 · 66
1. 地黄丸 · 66
2. 加味地黄丸 · 66
3. 加味地黄汤 · 66
4. 紫菀汤 · 66
5. 知柏四物汤 · 67
八、 外治方 · 67
1. 矾石丸 · 67
2. 通经下取方 · 67
3. 反经丸 · 67
4. 下取通经丸 · 67
5. 毓麟膏 · 67
【论用药】 · 67
1. 山慈菇 · 67
2. 马鞭草 · 67
3. 木贼 · 67
4. 木通 · 67
5. 五灵脂 · 68
6. 牛膝 · 68
7. 乌贼鱼 · 68
8. 双叶参 · 68
9. 龙胞胎 · 68
10. 生干地黄 · 68
11. 白(红)萝卜秆叶 · 68
12. 芍药 · 68
13. 当归 · 68
14. 肉桂 · 68
15. 安石榴 · 68
16. 红花 · 68
17. 芥 · 69
18. 茺蔚子 · 69
19. 禹余粮 · 69
20. 桃核仁 · 69
21. 益母草 · 69
22. 通草 · 69
23. 绣球防风 · 69
24. 紫参 · 69
25. 紫葳 · 69
26. 黑附子 · 69
27. 蜀椒 · 69
28. 鼠 · 69
29. ??兛5虫 · 69
30. 鳖甲 · 69
【医论医案】 · 69
一、 医论 · 69
二、 医案 · 70
1. 避年案 · 70
2. 气血虚弱闭经案 · 71
3. 冲任虚损闭经案 · 72
4. 阴虚血燥闭经案 · 75
5. 气滞血瘀闭经案 · 78
6. 痰湿阻滞闭经案 · 82
附: 暗经 · 85
【辨病名】 · 85
【辨病因病机】 · 85
【论治法】 · 85
【医论医案】 · 85
第三节痛经 · 86
【辨病名】 · 86
一、 痛经 · 86
二、 经行腹痛 · 86
三、 经来腹痛 · 87
四、 经期腹痛 · 87
五、 妇人月水来腹痛 · 87
六、 经前腹痛 · 87
七、 经后腹痛 · 87
八、 月水行止腹痛 · 88
【辨病因】 · 88
一、 外感六淫 · 88
1. 风寒之邪 · 88
2. 湿邪 · 88
二、 情志所伤 · 89
三、 先天禀赋气血不足 · 89
四、 房事不节 · 89
【辨病机】 · 90
一、 不通则痛 · 90
1. 气滞血瘀 · 90
2. 寒凝胞中 · 90
3. 血热气滞 · 91
二、 不荣则痛 · 91
1. 气血虚弱 · 91
2. 肝肾虚损 · 91
【辨病证】 · 91
一、 辨寒热 · 91
二、 辨虚实 · 92
三、 辨脉象 · 92
四、 辨经色 · 92
五、 辨痛时 · 92
六、 辨表里 · 93
【论治法】 · 93
一、 内治法 · 93
1. 行气活血化瘀 · 93
2. 温经散寒 · 94
3. 补气养血 · 95
4. 补益肝肾 · 95
5. 滋阴养血 · 95
二、 针灸法 · 95
【论用方】 · 95
一、 常用治痛经方论 · 95
1. 论四物汤 · 95
2. 论逍遥散 · 96
3. 论桂枝桃仁汤 · 96
4. 论红花当归散 · 97
5. 论圣愈汤 · 97
6. 论调经饮 · 97
7. 论八珍汤 · 97
8. 论八物汤 · 97
9. 论膈下逐瘀汤 · 97
10. 论乌药汤 · 97
11. 论姜黄散 · 97
12. 论痛经琥珀散 · 97
13. 论调营丸 · 97
14. 论四制香附丸 · 97
二、 治痛经方 · 98
1. 腹中绞痛方 · 98
2. 小腹痛方 · 98
3. 腰腹痛方 · 98
4. 干漆方 · 98
5. 腹痛血气方 · 98
6. 熟干地黄散 · 98
7. 桃仁散 · 98
8. ??兛5虫散方 · 98
9. 麒麟竭散 · 98
10. 琥珀散 · 99
11. 当归丸 · 99
12. 茯苓饮 · 99
13. 温经汤 · 99
14. 牡丹汤 · 99
15. 芍药汤 · 99
16. 吴茱萸丸 · 99
17. 苦参丸 · 99
18. 三棱汤 · 100
19. 荜茇丸 · 100
20. 黑神散 · 100
21. 四圣膏 · 100
22. 加味四物汤 · 100
23. 柴胡丁香汤 · 100
24. 牛膝汤 · 100
三、 治气滞血瘀痛经方 · 100
1. 芎方 · 100
2. 干漆丸 · 100
3. 朴硝丸 · 100
4. 大黄汤 · 101
5. 通经丸 · 101
6. 桂枝桃仁汤 · 101
7. 琥珀散 · 101
8. 延胡索散 · 101
9. 红花当归散 · 101
10. 桃仁四物汤 · 101
11. 八物汤 · 101
12. 乌药汤 · 101
13. 调经饮 · 102
14. 排气饮 · 102
15. 通瘀煎 · 102
16. 失笑散 · 102
17. 调营丸 · 102
18. 血府逐瘀汤 · 102
19. 膈下逐瘀汤 · 102
20. 少腹逐瘀汤 · 102
21. 红花散 · 102
22. 四制香附丸 · 102
四、 治寒凝血瘀痛经方 · 103
1. 蓬莪术散 · 103
2. 当归饮 · 103
3. 温经汤 · 103
4. 小温经汤 · 103
5. 温脐化湿汤 · 103
五、 治阳虚血寒痛经方 · 103
1. 硵砂丸方 · 103
2. 朱砂丸 · 103
3. 琥珀丸 · 103
4. 姜黄散 · 104
5. 越痛散 · 104
6. 艾附暖宫丸 · 104
六、 治气血虚弱痛经方 · 104
1. 当归汤 · 104
2. 干地黄丸 · 104
3. 芎丸 · 104
4. 加减八物汤 · 104
5. 八珍汤 · 105
6. 小营煎 · 105
7. 大营煎 · 105
8. 决津煎 · 105
9. 五物煎 · 105
10. 圣愈汤 · 105
11. 人参四物汤 · 105
七、 治肝肾虚损痛经方 · 105
1. 温经汤 · 105
2. 调肝汤 · 105
八、 治冲任虚损痛经方 · 105
1. 暖宫丸 · 105
2. 四物汤 · 106
九、 治血热血燥痛经方 · 106
1. 逍遥散 · 106
2. 加味四物汤 · 106
3. 保阴煎 · 106
4. 宣郁通经汤 · 106
【论用药】 · 106
1. 川芎 · 106
2. 小皮莲 · 106
3. 马鞭草 · 106
4. 五灵脂 · 106
5. 丹参 · 106
6. 玉兰花 · 106
7. 玄胡索 · 107
8. 香附 · 107
9. 益母草 · 107
10. 紫葳 · 107
11. 蕲艾叶 · 107
【医论医案】 · 107
一、 医论 · 107
二、 医案 · 108
1. 气滞血瘀痛经案 · 108
2. 湿热郁滞痛经案 · 110
3. 阳虚寒凝痛经案 · 111
4. 气血虚弱痛经案 · 111
5. 冲任虚损痛经案 · 111
第四节月经先期 · 111
【辨病名】 · 112
【辨病因】 · 112
一、 情志内伤 · 112
二、 劳倦过度 · 112
三、 过食辛热 · 112
【辨病机】 · 112
一、 血热 · 112
二、 气虚失固 · 112
三、 肾阴虚 · 113
四、 瘀血阻滞 · 113
【辨病证】 · 113
一、 辨经色 · 113
二、 辨证候 · 113
【论治法】 · 113
一、 清热凉血 · 114
二、 疏肝解郁 · 114
三、 养阴清热 · 115
四、 补气健脾 · 115
五、 滋阴补肾 · 115
六、 活血化瘀 · 116
【论用方】 · 116
一、 治月经先期方论 · 116
1. 论固经丸 · 116
2. 论加减清经散 · 116
3. 论两地汤 · 116
4. 论清经散 · 116
二、 治月经先期方 · 116
1. 凉血地黄加人参汤 · 116
2. 固经丸 · 116
3. 调经散 · 116
4. 安经汤 · 116
5. 四物加芩连汤 · 116
6. 八珍益母丸 · 116
7. 镇经汤 · 117
8. 先期汤 · 117
9. 先期丸 · 117
10. 约阴丸 · 117
11. 先期腰腹痛丸 · 117
12. 凉血四物汤 · 117
13. 两地汤 · 117
14. 加味纯阴汤 · 117
15. 清经散 · 117
16. 损余汤 · 117
17. 益母丸 · 118
18. 固经汤 · 118
19. 四物三补丸 · 118
20. 姜芩四物汤 · 118
21. 芩术四物汤 · 118
22. 调经不及期汤 · 118
23. 知柏四物汤 · 118
24. 桂枝姜苓汤 · 118
25. 加味调经丸 · 118
26. 调经丸 · 118
27. 平补心脾汤 · 119
28. 清热安荣汤 · 119
29. 固经膏 · 119
30. 生四物汤 · 119
31. 妇宝胶归丸 · 119
32. 加减清经散 · 120
【论用药】 · 120
一、 常用药 · 120
1. 丹参 · 120
2. 白薇 · 120
3. 枇杷叶 · 120
二、 忌用药 · 120
1. 乌药 · 120
2. 艾叶 · 120
3. 延胡索 · 120
4. 香附 · 120
5. 桂 · 120
6. 蓬莪术 · 121
【医论医案】 · 121
一、 医论 · 121
二、 医案 · 121
第五节月经后期 · 122
【辨病名】 · 123
【辨病因】 · 123
一、 素体虚弱,营血不足 · 123
二、 素体阳虚,失于温养 · 123
三、 情志抑郁 · 123
【辨病机】 · 123
一、 血虚 · 123
二、 肾虚 · 124
三、 血寒 · 124
四、 阴虚 · 124
五、 痰阻 · 124
【辨病证】 · 124
【论治法】 · 125
【论用方】 · 125
一、 治月经后期方论 · 125
1. 论四物汤 · 125
2. 论人参养荣汤等 · 125
3. 论补中汤 · 125
4. 论温经摄血汤 · 125
二、 治月经后期方 · 125
1. 加味四物汤 · 125
2. 滋血汤 · 125
3. 滋荣丸 · 125
4. 阿胶丸 · 125
5. 和经汤 · 126
6. 补中汤 · 126
7. 八物汤 · 126
8. 八物加香附汤 · 126
9. 苍莎丸 · 126
10. 十全大补汤 · 126
11. 异功散加当归川芎汤 · 126
12. 六君子加归芎汤 · 126
13. 参苓白术散加归芎地黄丸 · 126
14. 过期饮 · 126
15. 温经摄血汤 · 127
16. 温经汤 · 127
17. 大温经汤 · 127
【医论医案】 · 127
一、 医论 · 127
二、 医案 · 127
第六节月经先后无定期 · 128
【辨病名】 · 128
【辨病因】 · 128
一、 外感风冷 · 128
二、 情志内伤 · 128
三、 房劳多产 · 128
【辨病机】 · 128
一、 肝郁 · 128
二、 血虚 · 129
【辨病证】 · 129
【论治法】 · 129
【论用方】 · 130
一、 治月经先后不定期方论 · 130
1. 论桂附乌梅四物汤 · 130
2. 论大调经汤 · 130
3. 论调元丸 · 130
4. 论桃仁汤 · 130
5. 论阳起石汤 · 130
二、 治月经先后不定期方 · 130
1. 白垩圆 · 130
2. 当归圆 · 130
3. 牡丹大黄汤 · 130
4. 桃仁汤 · 130
5. 杏仁汤 · 131
6. 阳起石汤 · 131
7. 南岳魏夫人济阴丹 · 131
8. 犀角大丸 · 131
9. 加减四物汤 · 131
10. 青蒿丸 · 131
11. 鳖甲丸 · 132
12. 丹参散 · 132
13. 琥珀散 · 132
14. 禹余粮丸 · 132
15. 紫石英丸 · 132
16. 枇杷叶丸 · 132
17. 调元丸 · 132
18. 加减八物汤 · 133
19. 经验调经汤 · 133
20. 调卫养荣汤 · 133
21. 调荣顺气汤 · 133
22. 调经丸 · 133
23. 经验调经汤 · 133
24. 调经养血丸 · 133
25. 延寿酒药仙方 · 133
26. 乌骨鸡丸 · 134
27. 千金化铁丸 · 134
28. 资生丹 · 134
29. 妇宝调经汤 · 134
30. 琥珀丸 · 135
31. 桃仁散 · 135
32. 调经汤 · 135
33. 益母八珍汤 · 135
34. 抵当汤 · 135
三、 治肾虚月经先后不定期方 · 135
1. 人参禹余粮丸 · 135
2. 济阴丹 · 135
3. 加减吴茱萸汤 · 135
4. 暖宫万灵丸 · 136
5. 螽斯丸 · 136
6. 白凤丹 · 136
7. 调经滋补丸 · 136
8. 乌鸡丸 · 136
9. 补阴益肾汤 · 137
四、 治肝郁月经先后不定期方 · 137
1. 调经种玉汤 · 137
2. 艾附女珍丸 · 137
3. 定经汤 · 137
4. 顺经汤 · 137
5. 活血散 · 137
6. 逍遥散加味方 · 137
7. 温经滋补汤 · 137
五、 治血虚月经先后不定期方 · 138
1. 禹余粮丸 · 138
2. 香归饮 · 138
3. 大调经汤 · 138
4. 乌鸡丸 · 138
5. 保命延寿烧酒方 · 138
6. 调经四物汤 · 139
7. 小营煎 · 139
8. 加减补中益气汤 · 139
9. 紫金丸 · 139
10. 加味四物汤 · 139
11. 调经乌鸡丸 · 139
12. 参芪乌梅四物汤 · 139
13. 丹地乌梅四物汤 · 140
14. 桂附乌梅四物汤 · 140
【论用药】 · 140
1. 丹参 · 140
2. 甘储 · 140
3. 诃子 · 140
4. 桃仁 · 140
【医论医案】 · 140
第七节月经过多 · 141
【辨病名】 · 141
【辨病因】 · 141
【辨病机】 · 141
【辨病证】 · 142
【论治法】 · 142
【论用方】 · 143
一、 治月经过多方论 · 143
1. 论当归和血汤 · 143
2. 论加减四物汤 · 143
....................................
|
內容試閱:
|
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医药文献进行阶段性分类整理研究,一直是历代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是古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类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还是当代的《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均成为划时代的著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大型著作的出版,表明现代对中医方药的研究成果已有了全面的系统整理,而对于临床中医病证的系统整理工作一直属于空白,因此有必要对中医病证进行系统整理研究,这是编纂本书的初衷之一。
对中医病证的理论和诊治研究历史上的医家均十分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目前中医临床的分科就是在对古代中医病证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医家对病证的认识与研究,对现代中医临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可以发现,在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病证要比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病证种类要多得多。在临床上也可以发现,有许多病证从现在的教科书上找不出对应的病证,但是从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比较相应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所以对于一些疑难杂证,应不忘从古文献中查找治疗方法。即使是一些古今均属常见病证,也需在中医传统思维下进行辨治,方能起到最佳疗效。
近年来,对中医病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提出应加强对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倡导对中医病证的全面认识。有专家提出“中医临床离不开中医文献的研究”的观点,并举例说明一些疑难杂证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病证,对如何进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认为对病、证、治的研究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点,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医文献中有关病证的认识,做到“古为今用”。虽然研究中医病证的相关论文近年来也屡有发表,如水肿、消渴、咳嗽、胃痛等,从认识源流到诊治演变均有归纳和阐释。但大多以单个疾病为主题展开,尚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以古代病证为专题的图书出版物也仅仅以一个或几个疾病为主题进行历代文献的介绍,对内容的分析与分类皆不够深入和细致。
鉴于目前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不足及临床需求,我们认为应对历代中医病证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以病证为纲,从病证名称出处、概念、鉴别、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病案等进行逐项介绍,从而反映古今中医文献有关各病证的学术发展源流,阐述历代医家对中医病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认识与发展沿革,总结他们诊治各科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编撰完成一部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既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丰富资料,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此外,系统整理研究中医病证及其内容和体系,对中医临床教材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一直在计划并实施编纂这样一部大型的中医临床病证文献著作《中医临床病证大典》。经过多年的努力,本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了很多专家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收载病证的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各种病证分散在不同的书籍之中,为此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中医古籍进行目录编排、版本考证,并参考有关病证辞书,制定了文献目标,涉及中医古籍逾1000种,从中采集各种病证,确定了总目录与各科分目录。接下来以病证为纲,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梳理、分类、简评,对病证正本清源、梳理源流、整理治法、古今对照,从而系统介绍历代文献对临床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到治法、方剂、药物、医论与医案等内容,尽可能为现代临床提供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
从古代病证到现代疾病,其间经过了中医本身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演变,又到现代西方医学疾病的明确诊断,故古今“疾病观”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区别。可以说,古今疾病名称既有相关性,又有明显的区别,如消渴与糖尿病、头痛与高血压,它们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可以说古代文献中的中医病名与现代某一病名绝对一致者,这样的病证十分稀少。因此本书主要以中医病名为纲,但在分类与分科上,书中或多或少蕴含我们对古今病证(病名)相关性的探索。当然,中医病证(病名)认识下的文献摘录与编排,对于利用好中医传统的“病证思维”来辨治现代疾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对病证的认识与现代疾病完全是两条不同的思路,不仅古今病名无法一一对应,而且从现代疾病观的角度看,古代疾病本身也存在混杂的现象,如泄泻与痢疾、胃痛与腹痛、痞病与积病等。对于疾病的认识,今天的中医已经无法完全脱离现代疾病的知识,因此我们将一些古代资料尽可能按照不同病证进行分开摘录与表述,但一些无法分开的病证资料只能并存共载,如泄泻与痢疾,宋之前资料混杂较为严重,宋以后尽量做到分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古代病证的“混杂”,或许正是中医病证体系和架构的特征,所以必须予以保留,为中医临床提供“守正”思路与方法。
历代中医药文献对于病证的记载,资料重复甚至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对于重复者尽量予以删除,但有些资料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性,部分重复的内容有所保留。按病名、病因、病机到医案分类后的引用资料,均按年代排列。本书的编纂风格,以收载历代医家论述为主,通过建立小标题与撰写概述的方式,对古代文献进行归纳评述,给现代中医临床给予指导。
全书按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科分类编纂,内科下又分脾胃病、肺系病、肾系病、心系病、肝系病等,分不同卷册分批出版。各册之间的内容亦是尽量避免重复,但由于病名的重合以及资料的不可分割,因此少量的重复也在所难免。
本书的编写难度超出预期,不仅涉及资料多、年代跨越长,而且历代文献存在相互摘抄的情况,因此内容重复现象也十分严重,加上很多资料的流传过程中,错漏亦不时存在。为此编纂中尽管允许借助电子图书或现代网络寻找资料线索,但要求认真核对原文,出处也尽量选择最佳版本,以保证原文的正确性。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时间有限,加上作者水平的原因,书中错漏难免存在,敬请读者与同行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
编者
20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