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1.专业性水平较高。作者是中国班主任专业理事会理事,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发起人,是该领域重要的和有影响的学者。本书是作者本人2014年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新模式的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果,其选题新颖,方法多元合理,材料详实充分,视角新颖富有创意,理论建构严密且多有创新,反映了较高的研究水平,是专业学术底蕴深厚的著作。 2.原创性很突出。本书提出的班主任工作坊模式内涵、宗旨精神、主要方法、实践过程涉及到班主任的情感能量、闲暇文化、知识分享、在线参与、拓展性学习、角色实践等观点和实际操作,在该领域具有很强的突破性和原创性。 3.实操性与理论性充分融合。本书既有基于班主任工作坊实际个案的多年实践路径的扎实探索和呈现,也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学理剖析,事理兼具,雅俗共赏。
|
內容簡介: |
作者将人类诗性精神传统、文化内涵力量与变革性实践品格融合创生为教师发展的诗性文化实践。基于十余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作者提出和构建了基于班主任工作坊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新模式,它是教师发展诗性文化实践的一种具体而生动的创造性实践形态,开拓了兼具生命活力与专业性、融合多元性与实效性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新路径。 班主任工作坊是以“轻松、丰富、快乐、有意义”为发展宗旨,以“灵动生命、成就思想、Hold住现场、掌握理论、体味生活”为价值序列,具有自然性、活泼性、情感性、团队性、场境实在性等基本特点的教师小团队式学习型组织和专业成长平台,其要素包括教师发展的情感能量唤醒与培育、闲暇文化特质与游戏精神、团队知识分享与创造、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在线参与、活动系统中的拓展性学习、主持人的先行组织者角色实践等。 本书既有新颖系统的理论建构和阐述,又有丰富生动的实践案例和数据分析;既具有理论性与启发性,又具有现实参考性与实际操作性。
|
關於作者: |
李伟 笔名李牧川,教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发展、班级教育与学校变革等。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院通讯研究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 出版著作《批判与重建:个体“生命自觉”与当代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方法》和译著《教师素质手册》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十二五”“十四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新模式的个案研究”(BEA130030)、“高质量教育背景下教师理论自觉研究:内涵建构与培育机制”(BAA210025)等。自2010年来,先后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创造性方式进行“教师工作坊”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社会效益与研究成果。
|
目錄:
|
导论 教育学人生:生命、理论、实践的三重缘起 001
第一章 宗旨与内涵:班主任工作坊的本体论阐释 008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坊的内涵与定位 008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坊的发展宗旨、价值序列与基本特点 022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坊的目标与方法体系 041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坊的运行机制与活动内容 057
第二章 闲暇与游戏:班主任工作坊的休闲文化特质 075
第一节 教师共同体中休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075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坊的休闲文化的实践路径 083
第三章 情感与唤醒:班主任工作坊中的情感能量 099
第一节 教师情感能量的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099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坊教师情感能量培育与提升的实践策略 116
第四章 共享与创生:班主任工作坊中的知识分享 124
第一节 教师知识分享的瓶颈、过程与系统促进策略 124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坊知识分享与创造的实践设计及案例分析 142
第五章 虚拟与现实:班主任工作坊中的在线参与 187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坊在线参与的现状分析 188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坊在线参与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199
第六章 活动与系统:班主任工作坊中的教师拓展性学习 205
第一节 拓展性学习理论的研究回顾与核心观点 205
第二节 拓展性学习理论对于班主任工作坊发展的系统启示 215
第七章 领袖与伙伴: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的核心素养与角色实践 225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的核心素养 225
第二节 作为班主任工作坊先行组织者的主持人的角色实践 232
结语 工作坊:教师发展的诗性文化实践 252
参考文献 275
附录 279
后记 作为“开端”的班主任工作坊 282
|
內容試閱:
|
序一:独树一帜与别具魅力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新模式探索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管是私学还是官学,大多采用个别教学方式,不存在班级,当然也就没有班主任,更谈不上形成班主任制度。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是“中西结合”的产物,经历了级任制、导师制、班主任制三个阶段。 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首次采用了班级授课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学生每一班应置教习一人,??另置副教习一人”。只是该学制虽正式颁布但并未实施。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其中规定:“凡初等小学堂儿童之数,六十人以上一百二十人以下,例置本科正教员一人;其力足添置副教员一人者听。”“正教员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责。”1916年1月8日公布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提到:“正教员担任儿童之教育,并掌管教育所属事务,助教员辅助正教员之职务。”上述引文中“教习”“正教员”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班主任的教育角色,其工作职责主要是教授功课,管理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事宜。“副教习”“副教员”“助教员”即相当于我们今天有些学校所设置的“副班主任”的教育角色。 《1918年北高师附属中学概况》提到“训育及管理”时,有这样的表述:“本校设管理训育课,有学级主任分任各级训育,而统之以训育主任。施行方法:一曰学校训育,由主任或训育主任集全校生行之;一曰学级训育。教员于教授外均负有训育管理责任,并须随时报告考查情形,以为施行学校或学级训育之助。”从此时开始,在学校德育史上,上有训育主任,下有级任教师,中学的训育组织基本形成。 级任制,为“学级担任制”的简称,亦称“级任教员(师)制”,是指一位教师在担任一个班级全部或大部分课程教学的同时,对这个班级负有管理与指导责任的制度。相对于一般“科任教师”,这种教师被称为“级任教师”。“级任制”下“级任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课程教学”,对班级进行“管理和指导”。 民国时期,级任教师制度并不是国统区唯一的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责任制度。当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行为进行管理与指导,国民政府还实行过指导制、分团指导法、导师制。其中,以“导师制”影响最大。按照1938年发布的《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民国时期的“导师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15人,设一导师,由校长指定专任教师担任,另有主任导师(通称训育主任)专管导师指导事务;第二,导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业及身心保健,均应体察个性,施以严密的训导,使其正常发展,以培养健全的人格;第三,导师除个别指导外,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以谈话会、讨论会、远足(旅行)三类方式集体指导;第四,导师须对学生的情况加以记载,每个月向学校和家长报告;第五,学校中每个月召开一次导师会议;第六,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承担一定责任,学生在校期间或出校以后,无论优良表现还是不检点的行为,原任导师应同负责任;第七,学生毕业时,由导师考评。 由《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可以看出:导师是由校长指定;导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业、身心负有重要责任;导师教育学生的主要方式是个别教育;导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导师要负责对学生进行考评。1944年6月8日,国民政府*颁发了《中等学校导师制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导师的职责、导师例会制度、导师管理制度。“导师制”至此定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级任制改为导师制,由导师负责班级管理工作,这无疑更为接近今天班主任的教育角色。 我国*早使用“班主任”这一名称,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中规定:“每班设主任教员一人,一班学生在四十名以上者,得增设助教员一人。”“主任教员”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班主任”。1942年,绥德专署教育科的《小学训导纲要》中直接提到:“实行教导合一制,必须加强班主任的责任,否则教导主任就忙不过来。”“班主任”首次出现在边区政府的文献中,沿用至今。 1949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新区目前国民教育改革的指示》中提出:“废除训、教分离制度,实行教导合一,这一原则从两方面实施:第一,教师不只教书而且要参加具体的指导工作;第二,组织上训育与教务统一。在学校组织上(适用于完小)校长下设教育主任。取代级任导师,班设主任教员。”1952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化教育政策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制定、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提出:“小学各班采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并酌设科任教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明确提出:“中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在教导主任和副教导主任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其中,中学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的定位为“负责联系本班科任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自1952年始,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班主任制”。 改革开放以来,班主任制度日渐完备。1979年11月,*印发了《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草案)》,首次规定了班主任的选聘标准、工作量及津贴标准、工作要求。1988年,*颁布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两者都对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基本任务、工作职责、工作原则和方法、任职条件、待遇和奖励等方面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2006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并就班主任选聘和培训、班主任待遇和奖励制度、班主任合法权益等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2009年,*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透视班主任制的演变历史,不难发现,首先,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越来越重。“级任制”时期,“级任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教授学生功课,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导师制”下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业及身心保健进行管理和教育。“班主任制”下班主任工作职责则广泛、重要得多,涉及对学生的教学责任、教育责任、行政责任、组织责任,甚至社会责任,具体包括:第一,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第二,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尤其是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第三,与科任教师、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第四,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第五,从多方面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其次,班主任的角色越来越多。“级任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管理者和指导者;“导师”的角色主要是指导者(引导者);“班主任”的角色则是多元的,“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等等。 检视当下学校教育的现实,我们发现,由于班主任的职责越来越重,班主任的角色越来越多(当然不限于这两个方面,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因素),广大班主任的职业生活状态和专业成长状态令人担忧,正如李伟在本书中所指出的:第一,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新手教师害怕做班主任;第二,班主任在工作中缺少内在动力;第三,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幸福感、满意度不高;第四,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低,方法上缺乏科学化和系统化;第五,现有的班主任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校本性等,离班主任的期望相差甚远?? 总之,“从班主任领域的理论研究、政策实效和实践现状看,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专业发展既有因负担和本质所赋予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又有因误解和偏见所导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意义这么重,责任这么大,担子这么沉,问题这么多”,可以认为,班主任制度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迎接挑战,转“危”为“机”? 自2010年以来,李伟与华中师范大学德育团队的同仁们一起合作,走进中小学,走进教室,走近班主任,先后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新洲区开展了跨班级、跨学校、区域性的“班主任工作坊”的教育探索。十二年来,我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进行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实验,“班主任工作坊”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在李伟的主持下,不仅得到了所在区域的教育领导、所在学校的校长们的一致肯定,而且深受广大班主任的喜爱和欢迎,特别是参与工作坊的班主任,其班级管理、工作方式、专业发展、精神面貌和教育生活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工作坊到底蕴含了班主任专业发展和教育生活的哪些奥秘?本书给予了系统的回答。 李伟在本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滋养、个人与团队的相互成全、理性与情感的相互激发,阐释了班主任工作坊的宗旨与内涵,揭示了班主任工作坊的情感能量和知识共享,建构了班主任工作坊的操作系统,概括了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的核心素养,最终把工作坊升华为教师发展的诗性文化实践。这种诗性文化实践是由大学的教育学者与中小学一线教育者作为合作主体,以轻松、丰富、快乐、有意义为发展宗旨,以自然性、情感性、团队性、场境性、活泼性、灵活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师团队式学习型组织和专业成长平台,这是一种独树一帜、别具魅力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近两年,尽管疫情复杂,全球难安,中小学不时封校停课,我们没有停止教育探索的步伐。在我们与武汉市东西湖区最新一轮的区域德育改革实验中,李伟主持的班主任工作坊再次被作为重点实验项目,我们有理由期望这个项目取得更大的成绩。让我们共同努力,追寻真教育的梦想! 杜时忠 2022年4月于武汉(杜时忠教授系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德育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