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58.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74.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40.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319.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中华内丹学典籍丛书:古书隐楼藏书汇校(上下)
》
售價:NT$
1199.0
《
辞源.修订本(建国60周年纪念版)(全二册)
》
售價:NT$
598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編輯推薦: |
以全媒体时代的用户思维来进行视听节目的策划与运营,让用户参与到节目生产与传播之中,让用户帮你生产内容,让用户成为你的帮手而不是对手。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分析构成视听节目的元素入手,讲解用户思维下的如何运用元素构成法来进行节目的创意与策划。从全媒体时代节目创意与策划的原则、方法、流程分析入手,指出了互动文化是全媒体时代节目创意的核心价值;讲解新兴媒体技术在创意与策划中的应用;讨论节目市场分析与调研的方法,以及调查成果如何在节目策划中应用;重点讲解各类音频节目策划及案例解析,各类视频节目策划及案例解析;*后,为了节目的持续发展,必须进行节目营销模式策划。
|
關於作者: |
作者系博士、高级编辑、教授。从事过20年广播电视实务。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百优,湖北新闻出版双百人才。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一等奖。《融合与突破》等两篇论文获中国广电学术论文一等奖,《新兴媒体的公共传播》获湖北优秀社科奖。
|
目錄:
|
第一章视听节目策划基础:从元素到模式 / 1一、视听节目与栏目 / 2二、节目策划 / 4三、视听元素 / 4四、视听节目形态 / 6五、节目模块(环节)与节目模式 / 8六、节目类型、节目形态的联系和区别 / 12七、节目模式、节目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 13第二章策划重点:故事、主题、要点与叙事手法 / 14一、故事、情节与细节 / 14二、故事主题 / 17三、悬念 / 21四、冲突 / 23五、情感 / 27六、节奏 / 29七、叙事手法 / 32八、叙事视角 / 33第三章视听节目策划的步骤与内容 / 36一、策划与创意 / 36二、寻找创意 / 38三、策划的层次 / 40四、策划的目的 / 42五、策划流程三阶段 / 43六、策划方案内容 / 46七、节目制作手册 / 51第四章新闻类节目策划 / 65一、新闻节目的类型与功能 / 66二、新闻节目策划的原则与要点 / 67三、消息类新闻节目策划 / 68四、专题类新闻节目策划 / 71五、评论类新闻节目策划 / 75六、纪实类新闻节目策划 / 79七、民生新闻节目策划 / 82八、法制新闻节目策划 / 85九、国际新闻节目策划 / 88十、地方新闻节目策划 / 92十一、早间新闻节目策划 / 96十二、晚间新闻节目策划 / 99十三、公民新闻节目策划 / 103十四、新闻脱口秀节目策划 / 105第五章公益类视听节目策划 / 110一、公益类视听节目特点和种类 / 110二、公益类视听节目策划——以《等着我》为例 / 113三、慈善帮扶类视听节目策划——以《欢乐送》为例 / 117四、调解帮扶类视听节目策划——以《金牌调解》为例 / 120五、公益类视听节目策划小结 / 124第六章娱乐节目策划 / 126一、娱乐节目特征与类型 / 126二、娱乐节目策划原则与要点 / 131三、求职类节目策划分析——以《非你莫属》为例 / 134四、才艺选秀类节目策划分析——以《出彩中国人》为例 / 137五、音乐选秀类节目策划分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 140六、游戏类真人秀节目策划案例分析——以《奔跑吧兄弟》为例 / 143七、竞技闯关类真人秀节目策划案例分析——以《男生女生向前冲》为例 / 146八、文化脱口秀节目策划分析——以《天天向上》为例 / 150九、文化类节目策划分析——以《朗读者》为例 / 152十、游戏类节目策划分析——以《快乐大本营》为例 / 156十一、网络脱口秀节目策划案例——以《吐槽大会》为例 / 159十二、相亲交友类节目策划分析——以《非诚勿扰》为例 / 162第七章音频节目策划 / 168一、音频节目特点与功能 / 168二、新闻评论类音频节目策划 / 171三、新闻娱乐脱口秀类音频节目策划 / 174四、美食类音频节目策划 / 177五、广播剧策划 / 180六、新媒体音频节目产品策划 / 183七、音频节目策划总结 / 187第八章融合视听产品策划 / 191一、融合视听产品的特征 / 192二、Vlog产品策划与案例分析 / 193三、H5产品策划与案例分析 / 201四、慢直播策划与案例分析 / 211后记 / 219
|
內容試閱:
|
教育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大学”也发生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转变。一般认为,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这种研究型大学的理念对世界高等教育影响深远,既为现代大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在很长时间内规范着大学的评价体系。20世纪以来,大学则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但无论大学怎样转变和多功能化,尤其是到了当下,有一个共识逐渐形成并被强化,即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核心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人才培养涉及面很广,几乎贯穿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高校教师是教材建设的主体,但高校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高校绩效考核中科研成果所占比重远远高于教学成果,教材建设的激励机制严重不足。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如何改革教师评价方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破立结合”,“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在《总体方案》出台前后,国家还出台了若干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管理办法,目的在于提高教材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开创教材建设的新局面,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学术著作的撰写和出版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教材的编写和建设则往往需要组织领导和机制保障。从宏观层面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材建设经历了实践与探索、发展与创新的不同阶段,并作为“国家事权”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之中,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结合点。具体到我们学院组织编写这套“普通高等学校‘十四五’规划文学与新闻传播类专业数字化精品教材”,既是为了接续学院在新闻、文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优良传统,也是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方面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努力和尝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9月,其实学院的新闻、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开办与学校的历史一样长久,源头是1948年学校前身中原大学创建之初设立的新闻系和文艺学院。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新解放区迅速扩大,党的政治宣传任务需要一定数量高素质的新闻宣传人才。同年8月26日,中原大学新闻系在河南宝丰县成立,时任中原大学副校长并全面主持学校工作的正是新华日报社第一任社长潘梓年。中原大学新闻系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共招收学员130余人,教学任务分别由中原局宣传部和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的负责干部来承担,主要讲授时事政治和新闻业务知识两类课程,其中新闻业务知识课包括新闻记者的修养(陈克寒)、新闻的评论和编辑工作(熊复)、农村采访工作(张轶夫)、军事采访经验(李普、陈笑雨)、新闻摄影(李普)、新闻工作的编辑排版校对等工作(刘国明)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原大学新闻系为革命事业及时输送了一批急需的新闻宣传人才,他们大多终身奋战于党的新闻事业中,成为著名的编辑、记者和在新闻战线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新闻系随中原大学南迁武汉后,也曾筹备过招收第三期学员的事宜,因种种原因未能继续办下去。但可以自豪地说,中原大学新闻系为我国的新闻教育和宣传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文艺学院和文艺系,是中原大学*早设立的院系之一。1948年9月中原大学招生广告显示,当时学校设有文艺、财经、教育、行政、新闻、医务六个系。同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范文澜为校长,潘梓年为副校长。首任校长和副校长均在文学理论领域颇有建树,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是龙学*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潘梓年于1926年出版的《文学概论》是较早参照西方的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著作。同年12月,中原大学组建了文艺研究室,著名电影导演、表演艺术家崔嵬为主任。文艺研究室下设戏剧组、音乐组、创作组,另有1名美术干部。1949年六七月间,以文艺研究室为基础,文艺学院成立,崔嵬任院长、作家俞林任副院长,在专业设置上包含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创作组、文工团。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文艺学院共培养了音乐、戏剧、美术、文学等专业毕业生及各种短训、代培生1136人,他们分布在中南地区和全国宣传、文艺、教育战线上,为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1951年8月,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划归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因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学校的新闻、文学和艺术教育曾中断多年。1997年,学校重新开办新闻学专业,创建新闻系,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正式成立。2007和2008年,学院先后成立中文系和艺术系,使建校之初就有的新闻、文学和艺术教育得以薪火相传。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学院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下设新闻传播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和艺术系,开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五个本科专业及网络与新媒体—法学实验班,其中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新闻传播学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新闻传播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学校重点学科。2019年7月,学校与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正式签订“共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协议”,学院发展进入新阶段,也迎来了改革和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学院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学科建设逐步增强,人才培养进一步彰显特色,国际合作办学逐步拓展,科学研究再获新的突破,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化。本学院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工程作为重大行动之一,其具体措施就包括了组织编写出版新闻、中文和艺术专业的系列教材。目前我们推出的系列教材,既有彰显学院在经济新闻、创意写作、文化产业、数字影像等方向人才培养特色的《财经媒体与新闻报道案例》(吴玉兰主编)、《创意写作课》(罗晓静、张玉敏主编)、《儿童文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蔡俊、李纲主编)、《文化产业创意与案例》(王维主编)、《数字雕塑基础》(卢盛文主编),也有展示教师将研究专长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成果的《视听节目策划实务》(石永军、黄进编著)、《汉字溯源》(谭飞著)、《应用语言艺术》(李军湘主编)、《中国当代小说选讲》(陈国和主编)、《欧美新闻传播理论教程》(王大丽主编)、《唐诗美学精神选讲》(程韬光主编)、《实用汉语史知识教程》(甘勇主编)、《整合品牌传播概论》(袁满主编)等。我们深知教材编写之不易,并对编写教材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系列教材的出版,凝聚了每一位编写者多年潜心教学的思考和付出,也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周晓方分社社长、策划编辑杨玲老师等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以高水平教材建设为契机,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学院在教学质量、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2021年8月5日于武汉南湖畔在当今社会,新媒体视频、音频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代媒介热点,并引领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视听节目与影视作品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它受益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基因,又拥有互联网传播的优势,特别是它具有便捷接受、即时互动、共享资源等优势,远非传统媒体能比。如何去驾驭这个对于社会影响极大的新形态,以及了解其独特的创作规律,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曾几何时,中国原创视听节目推动广电媒介领先市场,然而,国外版权引进市场的爆款节目逐渐弱化了国内传媒的创意与竞争力。实际上,中国不缺乏创意,只是缺乏开放包容的创意、策划与制作的结合,即缺乏合适的创作土壤和创意机制。本书的意义在于,将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逐步厘清视听节目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规律,探寻符合视听节目的创新机制,从而探索一条根植于中国深厚文化资源的视听节目创制之路。首先,强调了节目创意策划的科学性。本书将策划流程分为三阶段九环节,其中除了凸显创意的重要性之外,还特别强调了科学调研和合理评价对节目创作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强调了视听节目产品的叙事要点。本书从叙事学的视角阐释了视听节目主题、悬念、冲突、情感、节奏等创意策划的八个重点或着力点,力图以此为抓手,推动节目元素、节目模块、节目形态、节目模式的创新变化。诚然,有了这些着力点,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路径,可以从此入手打造新的特色节目。*后,关注了视听节目的融合发展。本书认为融合视听产品是指由“视频 音频 图 文 用户参与 沉浸式交互”等元素构建的视听节目新形态,由此,从融合视听产品的多元素构成、移动式接收、多元化需求、沉浸式交互等特征入手,结合Vlog等典型产品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析,为融合视听产品的策划提供了理性化的指导和可操作性的借鉴。在视听创作空间广阔的当下,作者希望本书可以激发读者的创意热情,触发读者的策划冲动。节目创意策划并非难事,掌握基本的方法加上鼓励敢想敢做敢试错的机制,就有成功的概率,这也就达到了本书的目的。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本书是石永军教授在他讲授的“视听节目策划”课程内容基础上扩充完善而来的。石永军教授曾在广电行业从业二十年,从记者、编辑、主持人、制片人到总台节目管理者,长期在一线从事节目策划、生产及管理,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主持参与的不少节目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名优栏目奖等最大奖。2020年开始,我邀请他在武汉大学给广播电视专业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讲授“视听节目策划”这门课。石永军教授的课课程思路新颖,案例丰富,讲解生动,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节目创意策划热情,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也触发了石永军教授将授课内容成书出版的想法。通览本书,发现其有三个特色。第一,理论扎实。虽然是应用型教科书,但理论逻辑清晰深入,而且颇有创新之处。书中厘清了节目元素、节目环节(模块)、节目形态、节目模式四个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无论是节目生产者还是研究者,对这四个概念定义均比较模糊,导致这方面意义表达与思考逻辑的模糊,在节目策划交流讨论中经常会出现话语错位,这为节目策划实践和学术研究都带来不少困扰。本书对此进行的清晰界定,对视听节目的研发和研究有着基础性的推进作用。第二,案例丰富。本书共涉及五大类九十多个视听节目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视听作品。每个节目案例都有详尽的讲解和音视频链接,对于读者观摩、思考、启发灵感大有裨益。例如,音频节目的策划要点和案例讲解就很有特色,充分挖掘主持人优势,洞察用户需求与使用场景、平台化与本土化策略,发挥直播流优势等充分体现了融合时代音频节目的生产与传播特点。第三,文字生动。书中的文字表达生动活泼,例如将节目定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对象地位即给谁看,内容定位即做什么,形式定位即怎么做,表述清晰,通俗易通。本书除了供高校师生教学和学习之外,对业界节目创意策划人员也会有所启发,可以使创意策划的思路更加条理化、规律化,对增强创意策划人员创作的可持续性大有裨益。我相信,只要是对视听节目创作感兴趣的人士,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启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从叙事学的视角阐释了视听节目主题、悬念、冲突、情感、节奏等创意策划的八个重点或着力点,力图以此为抓手,推动节目元素、节目模块、节目形态、节目模式的创新变化。诚然,有了这些着力点,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路径,可以从此入手打造新的特色节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