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策略研究

書城自編碼: 378056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周海蓉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618264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真需求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阿勒泰的春天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如见你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1
《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思考与操作实务 》
+

NT$ 500
《 奔向共同富裕(读懂共同富裕,看清未来中国!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两大TOP级智库联袂巨献,通俗理论重磅大作!) 》
+

NT$ 708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年 》
+

NT$ 442
《 提升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战略研究 》
+

NT$ 869
《 国企混改:理论、操作与案例 》
+

NT$ 468
《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
編輯推薦:
本书重点分析在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提出我国制造业的升级策略。
內容簡介:
本书立足于“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层次内涵与战略特征,重点聚焦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举措,在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剖析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实现我国制造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献计献策。
關於作者:
周海蓉,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城市发展、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荣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
目錄
前言
第1章 总论
第2章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时代背景
2.1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历程
2.1.1英国的制造业发展历程
2.1.2美国的制造业发展历程
2.1.3德国的制造业发展历程
2.1.4日本的制造业发展历程
2.2主要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历程
第3章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举措
3.1制定重振制造业的纲领性文件
3.2关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
3.3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3.4着力解决制造业发展的能源问题
3.5改善企业的创新融资环境
3.6积极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
3.7改革教育与培训体制
3.8改进并优化税收政策
3.9加大贸易保护和投资审查力度
第4章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成效评估
4.1制造业企业出现回流本土迹象
4.2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有所稳定
4.3制造业就业岗位有所增加
4.4贸易状况有所改善
4.5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外流问题有所改善
第5章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影响
5.1产业发展层面
5.2国际分工层面
5.3核心要素层面
5.4生产模式层面
5.5创新模式层面
5.6产业组织层面
5.7投资贸易环境层面
第6章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回顾
6.1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6.2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具有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核心技术相对较少
6.2.2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升难度较大
6.2.3过早出现“去工业化”和“虚拟经济化”趋势
6.2.4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
6.2.5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仍然偏低
6.2.6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仍显滞后
6.2.7制造业绿色发展程度仍相对较低
第7章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7.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7.1.1“再工业化”战略将引发新共性技术的产生
7.1.2“再工业化”战略将加快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双线推进
7.1.3“再工业化”战略将加强不同产业的创新形式以及产业部门之间的创新联系
7.1.4“再工业化”战略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7.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
7.2.1自主创新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7.2.2成本优势逐渐削弱
7.2.3技术封锁的程度逐步提升
7.2.4“走出去”和“引进来”面临更大压力
7.2.5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
7.2.6投资贸易环境将更加严峻
第8章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8.1产业导向重点
8.1.1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8.1.2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8.2关键领域重点
8.2.1进一步做强关键技术
8.2.2进一步做强关键材料
8.2.3进一步做强关键设备及部件
8.3产业融合重点
8.3.1继续强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8.3.2深度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
8.4体制优化重点
8.4.1进一步做强科技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8.4.2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8.4.3进一步优化产学研机制
8.4.4进一步完善高效有序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8.5区域协同重点
8.5.1加快培育高能级的制造业创新集群
8.5.2加强不同创新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
8.5.3进一步优化东部中西部“雁阵”发展模式
8.5.4有序引导制造业企业“走出去”
8.6金融支撑重点
8.6.1优化科技金融扶持
8.6.2强化国有创投企业的引导作用
8.6.3推动制造业企业在高精尖领域的并购
8.7产业政策重点
8.7.1采取更有弹性、更富效率的政策组合模式
8.7.2切实建立支持企业创新强有力的引导政策
8.7.3优化企业补贴方式
8.8绿色转型重点
8.8.1优化资源要素投入结构
8.8.2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
8.8.3加强政策工具引导
8.8.4积极优化能源结构
8.9人才支撑重点
8.9.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8.9.2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8.9.3优化人才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产业发展困境,一方面“去工业化”趋势凸显,低端产业加速流失,另一方面,虚拟经济逐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实体经济更加呈现不断萎缩的发展态势,直至制造业发展愈发“空心化”,最终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陷入巨额赤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更是陷入了以“高债务、高失业、低增长、低投资”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状态,且由于新增长点不明,复苏进程长期缓慢。为了提振经济增长、探索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治本”之策,发达国家开始反思曾经那种过度依赖于虚拟经济的发展模式。为了使经济增长重新回归实体经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力求实现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2010年8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正式启动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备受欧债危机困扰的欧盟成员国也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地位,多个成员国提出将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自1980年以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的日本,也出台了“再工业化”战略的相关举措,着力扭转由于产业空心化所导致的制造业流失。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悄然袭来。未来,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必将对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发展格局和力量对比产生深远影响。
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在全球贸易中的收益并不丰厚。随着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全球将步入新一轮工业化浪潮,使我国制造业发展再次处在“不进则退”的风口浪尖。首先,技术获取可能更加艰难。由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重点聚焦高端制造业和高端制造环节,而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正处于从低端环节向中端和高端环节迈进的关键时期,必然会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发展中产生许多新的“交集”,触发更多新的“碰撞”。为此,发达国家必然会加快对资本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尤其会加强技术封锁。而且,随着部分高端制造企业向发达国家回迁,与之相配套的设计研发也将发生转移。因此,我国制造业获得核心技术的道路将更加艰难。其次,贸易规则可能出现转向。“再工业化”战略的目标是增加出口、平衡贸易,恢复制造业竞争力,并将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发展新动力。因此,发达国家将利用其技术优势在竞争规则和国际贸易规则上做文章,力图使国际竞争规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更有利于其发展高技术和高清洁制造业,从而制造贸易壁垒,各种贸易摩擦将愈发频繁和激烈,将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贸易产生制约效应。再次,低端锁定可能更加强化。之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从低端环节入手,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分配,在这种纵向压榨的模式下很难获得产业升级的主动性。而且,我国由外资所主导的分工网络,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导致关键知识难以溢出。因此,即便主导的外资企业实现了发展升级,为其所配套的我国本土企业也几乎很难同时实现升级。“再工业化”战略从本质上而言,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紧抓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全球范围内价值链的动态优化和重组为途径,从而重塑制造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不排除会进一步锁定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分工低端化和技术低级化的困境,我国制造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效应有可能进一步强化。
基于此,本书立足于“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层次内涵与战略特征,重点聚焦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战略举措,从而在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剖析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实现我国制造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系统梳理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规律。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剖析其“去工业化”历程,这也是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出发点。“去工业化”历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众多制造业企业却开始外迁,进而导致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呈现“空心化”态势。
其二,重点分析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举措。虽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是因为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去工业化”和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深层次冲击,但是“再工业化”战略的推行并不是为了将之前转移到新兴经济体的低端生产环节重新移回本国,而是更加关注新一轮制造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高端环节。因此,为了能够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支撑环境,发达国家在科技投入、人才培育、融资环境等多方面采取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十分注重新技术突破所需要的产学研体系的构建,并不断创新基于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的研发模式。
其三,发达国家推出“再工业化”战略之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有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将部分生产环节向本国转移;制造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开始缓慢回升,并带动了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增加。而且,由于“再工业化”战略基本都明确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因此,制造业领域的FDI也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
其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对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再工业化”战略对全球产业竞争、国际分工、核心要素、生产模式、创新模式、产业组织和贸易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演化趋势。
其五,聚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进程。重点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不同发展阶段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在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瓶颈。
其六,重点分析在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推进和实施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产业生态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抓住新机遇,在某些有可能实现赶超的领域进行前瞻性的优先布局,又要积极应对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所带来的新挑战,避免陷入新一轮的低端锁定。
其七,重点分析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升级策略。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我国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和发展重点,尤其是聚焦产业导向、关键领域、产业融合、体制优化、区域协同、金融支撑、产业政策、绿色发展和人才支撑等重点领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