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面孔(英国国家美术馆经典书系,展示经典绘画中的迷人面孔)

書城自編碼: 378002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收藏/鉴赏
作者: [英]亚历山大·斯特吉斯 著,夏里 时央 译者: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4970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掌故家的心事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家、金钱和孩子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96
《 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赝品(英国国家美术馆经典书系,16大真实赝品“破案”实例引人入胜) 》
+

NT$ 296
《 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风景(以“风景”为切口,引用大量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赫赫名迹,勾画出一部欧洲风景画小史) 》
+

NT$ 296
《 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构图(六大主题、六十九张高清图,解读名作中的构图奥秘) 》
+

NT$ 296
《 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静物(英国国家美术馆经典书系) 》
+

NT$ 296
《 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画框(七十七幅高清图,画框细节好似触手可及,领略风靡整个欧洲的艺术印迹) 》
+

NT$ 296
《 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修复(英国国家美术馆经典书系,10个案例揭示修复工作者如何让名画重现光彩) 》
編輯推薦:
★ 有人创造完美,有人颠覆完美;有人遵从写实,有人崇尚脸谱;在面孔的方寸之间,发现画家的绘画之道:这些面孔为什么会画成这样?画家想要传达什么?不同的画家描绘面孔的手法各不相同。我们能够根据独具个人特色的“笔法”,精准地判断出画中人是波提切利创作的维纳斯还是雷诺阿笔下的现实美女。调配肤色的“配方”,脸型画法的传承,刺激视觉的丑化手法,从古典艺术中汲取精华创造完美形象……每一张独特的面孔背后,都有着复杂而流传有绪的技法传统,也凝聚了画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

★ 五官、表情、身份、性格、处境……跟随英国国家美术馆权威专业人士,与画中人近距离交流,解秘画作的观看之道: 无论是在叙事画还是肖像画中,画家都会赋予主人公与其身份相符的面貌,我们观看画作时可以凭借人物的面貌类型猜想他(她)的身份,揣测他(她)的性格、心理、情感、处境,等等,并受到他(她)的感染。每一幅画中的每一张面孔都能与我们进行交流,面孔传达出来的信息内容不仅由画家决定,也取决于看画的人。画家用各种手段支配我们对这些面孔的反应。他们或应用了传统的、有辨识度的公式化脸谱,或把面孔安排在特定的、含义清晰的情景中,或尝试描绘出各
內容簡介:
本书展示了在英国国家美术馆所藏绘画中的各种迷人面孔。不管是肖像画还是叙事画,寓意画还是风 俗画中,最直接地向我们传递信息的往往是画中人的面孔。画家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交代情节,刻画性格,而描绘面孔的手法也突出体现了绘画者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思考。本书探讨的内容包括千变万化的面孔、对于“美”的不同定义、肖像画家如何画出逼真的人像同时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以及我们是怎样对面部表情进行解读的。
關於作者:
亚历山大·斯特吉斯(Alexander Sturgis)现任英国牛津市阿什莫林博物馆馆长,曾担任巴斯市霍本艺术博物馆馆长、伦敦市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展览与项目主管。著有《反叛者与殉道者: 19世纪画家的形象》(Rebels and Martyrs:The Image of the Artis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和《刻画时间》 (Telling Time)等。
目錄
引言 1
画家如何画面孔 9
肖像画:描绘容貌 35
肖像画:刻画性格 55
情感的表达 77
结语 空白的面孔 89
延伸阅读 91
图片版权 92
內容試閱
当我们与一个人相见,首先留意的便是对方的面孔,我们会着意辨认,看看是不是自己认识的人,或者透过面容揣测他的情绪和个性。可能仅仅在一瞥之间,我们就能发现他的眼睛、鼻子和家人长得很像,或是捕捉到他略显尴尬的表情;我们能看出他日渐衰老的苗头,或有血压偏高的征象,或是刚刚冒头的胡楂儿。这是我们的本能,也是我们的特长。这种对于人面孔精细入微的敏锐感受力也同样体现在面对画中人的时候。我们能够自然而然地通过人物的肖像揣摩他的性格,在观看叙事画时,也会被那一张张神态生动的面孔所感染。有时我们甚至会遇见一些熟面孔,比如在一幅画作中意外发现里面的人物酷似某位朋友或亲戚,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的经历。举个例子,在15世纪画家罗吉尔·凡·德尔·韦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作品《为圣胡伯特迁葬》(见图1)中,围观仪式的人群里就有人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一位退休警卫撞了脸。
然而,画中人的面孔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见的活生生的人不同。真人更多的是通过面部的动作来传情达意,不管是一闪而过的笑容,还是突然咬紧的牙关,都有其含义,可图画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在美术馆收藏的作品中,尽管我们能找到一些熟悉的面容,以及一些已经确认是真人的肖像,但还有一些面孔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永远不可能看见的。比如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笔下的维纳斯(见目录页),其容貌便只能存在于绘画中。本书的主题正是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画作中的各种面孔,包括肖像画和不同题材作品中的人脸。我们将会探讨这些面孔为什么会画成这样,以及作者想要传达什么。
※两种类型的面孔
要论人物面孔之多,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的所有画作中,几乎没有什么作品能够比得上以下两幅画。这两幅画完成的时间相隔了两个半世纪以上。画中都包含了超过50张面孔,或整齐或松散地排列成行,似乎在争相吸引观众的注意,但除此之外,两者就再也没有什么共通之处了。一幅是《圣母加冕与圣徒敬拜》(见图2),由雅各布·迪·齐奥内创作于1370年至1371年间,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巨幅祭坛画的主体,象征着天堂。作为对照的另一幅,则由赫拉德·特尔·博尔希(Gerard ter Borch)创作于1648年,题为《明斯特和约获得批准》(见图3),是对这一真实事件的记录,画幅比前者小得多。两幅作品诞生的原因和绘制手法截然不同,却对两位画家提出了同一个难题:如何描绘众多人物的面孔?对此,两位画家各自的解决办法值得我们细品。
在雅各布的祭坛画中,排列在基督和圣母两侧的圣徒外形上有很多区别点,其中最明显的是身上的服饰和手里拿的东西。乍看之下,他们的容貌似乎也是天差地别的:面容白皙的青年跪在肤色黝黑的老者身边;“大胡子”和“光下巴”并肩而立。但是,假若我们忽略发型和肤色的种种差异,把注意力放在他们的面部特征上,就会发现这只是一套简单重复的公式化脸谱。各位圣徒都有着同样笔挺的鼻梁,他们注视基督和圣母的双眼也都是形状相同的杏眼。尽管其中一些人秃了头,另一些人留着长须,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区别——不过是掩饰千人一面的障眼法而已。
特尔·博尔希的画走的是另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子。虽然画幅小,但所有人脸自然生动,还有着各式各样的缺陷。我们能看到朝天鼻、鹰钩鼻等不同形态的鼻子,同时棱角分明的方脸、瘦长的马脸与胖乎乎的、有着厚厚的双下巴的脸型成了鲜明的对照。可以想见,博尔希不是在千篇一律的“公式脸”基础上修修改改,而是参照着真实的人脸作画。事实上,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当西班牙与荷兰共和国宣誓结束战争时,博尔希就在双方缔约地明斯特市。他为许多与会代表画了个人肖像,其中不少留存至今,我们能够从画中辨认出许多人物。他甚至把自己也画了进去——画面最左侧那位头发微红、目光望向我们的历史见证者就是他本人。不过,即使我们对这些背景知识一无所知,也能推断出画中人的面貌取自真实人物,正如我们一眼就能瞧出,雅各布·迪·齐奥内所画的人脸是虚构的。
写实化与脸谱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有时还会出现在同一幅画中。不妨来看一幅15世纪的西班牙画作:巴托洛梅·贝尔梅霍的《圣米迦勒战胜恶魔》(见图4)。这幅画原是一组祭坛画中位居正中央的一幅,捐助人安东尼奥·胡安(Antonio Juan)便是画中跪倒在大天使面前的人。显而易见,安东尼奥的脸是按照真人画的,圣米迦勒的脸则是画家的创作。自然,贝尔梅霍不可能找到真的大天使当模特,不过抛开这点困难不谈,造成两张脸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他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一张是凡人的脸,体现在安东尼奥特别的鼻梁曲线、紧锁的眉头和带胡楂儿的下巴上(见图5);另一张则十分独特,圣米迦勒拥有一张鹅蛋脸,眉毛弧度优美,红唇几乎完美对称。相比于文字描述,我们从画面中更能直观地感
受到这些差异。
荷兰画家马滕·凡·海姆斯凯克的两幅画也同样体现了这两种手法,其区别甚至更加鲜明。画面展现的分别是跪在地上的捐助人与抹大拉的玛利亚(见图7)、圣母与福音书作者圣约翰(见图6)。原本这两幅板面油画中间应该还有一幅基督受难图,这也解释了圣母、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圣约翰神情很悲伤的原因。然而,他们与捐助人最大的差别并不是面部表情,而是大相径庭的构思和绘制方式,甚至具体到笔法技巧也不一样,捐助人脸部的笔触十分谨慎,细腻微妙,相比之下,画家对另外三位人物脸部的处理则显得随意多了。不过,就算是海姆斯凯克笔下的玛丽亚有一张“公式脸”,我们仍旧可以说,她与贝尔梅霍笔下的圣米迦勒、迪·齐奥内笔下的天堂众圣长得完全不同。

画家如何画面孔

不同的画家描绘面孔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我们能够根据独具个人特色的“笔法”,精准地判断出画中人是波提切利创作的维纳斯还是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笔下的美女。画家的独特“笔法”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曾在其著作中谈及人脸,他表示,“大师级画家的作品往往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因为每个人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脸,画家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所画的人脸上也就不足为奇了。达·芬奇的话或许有几分道理,却显然并不全面。

※技法传统
雅各布·迪·齐奥内开始着手创作圣乔治-马焦雷教堂祭坛画中的脸孔时,使用了一套前人流传下来的技巧。毫无疑问,他沿袭的正是14世纪末琴尼诺·琴尼尼(Cennino Cennini)撰写的画家实用手册里的那套技法。琴尼尼的手册里包含了如何勾勒线条、描绘阴影,以及用蛋彩颜料绘制各种人脸的“配方”等一整套方法。关于画年轻人的脸,他(最有名)的建议是用城里出产的鸡蛋黄调配颜料,“因为城里的蛋黄比乡下或农村产的蛋黄颜色更浅。当然后者的红色也不错,适合给老人和肤色深的人上色”。
不过,画家工作室的技法传承并不局限于调配肤色的技巧,师傅还会教导学徒描绘脸孔的具体手法,如此代代相传。就拿琴尼尼本人来说,他在谈及脸颊“苹果肌”的位置时曾特别提道:“我的老师习惯将‘苹果肌’画得更靠近耳朵,离鼻子远一些,因为这样能让脸部更加醒目。”
说到脸型画法的师徒传承,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彼得罗·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的《大天使米迦勒》(见图9)与其徒弟拉斐尔(Raphael)的早期画作《耶稣受难》(见图11)中的圣约翰。根据最早记录拉斐尔生平的传记作家所述,拉斐尔的早期画作与其老师佩鲁吉诺的作品相似到几乎难以区分。从《耶稣受难》中的圣约翰和其他人物(见图10)可以清楚地看出,拉斐尔忠实地继承了佩鲁吉诺的风格。

※完美的面孔
1505年,即拉斐尔完成《耶稣受难》大约两年后,他又创作了俗称《安西代伊圣母》的作品,从圣母的脸庞(见图12)中仿佛可以看见佩鲁吉诺所画人物的影子,尽管她更实在、更有生命力。三年后,他画的圣凯瑟琳(见图13)在老师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自那之后又过了几年,拉斐尔给朋友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廖内(Baldassare Castiglione)写了一封信(曾被诸多人引用),描述他如何创作心目中的
美女:
要想画出美丽的女性,我必须亲眼见过几位才行……可是世上美女难寻……我便采用了自己思索得到
的某种方法。我不确定这种手法在艺术上有多少可取之处,但我很努力地尝试去实现它。
拉斐尔的这段话解释了他认为画家应当如何画出美丽的脸孔,即不该试图照搬真实的人脸,因为真人的脸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每一张面孔都有缺陷和瑕疵。对拉斐尔及那些与他同处16世纪初期的画家而言,绘画应当超越平凡的现实,舍弃个人特征和奇形异相,将目标定为追求永恒的完美。这就是拉斐尔所说的“某种方法”:寻求提炼的美之精华。但这样一来,另一个问题随之而生:画家要去哪里寻找切切实实、历久弥新的完美形象呢?对拉斐尔那个时代的画家来说,答案就藏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艺术作品里。古典艺
术是影响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们普遍相信这些古典作品体现了一种经典的、亘古不变的完美形象。16世纪中叶的画家、作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是最早在佛罗伦萨创办公立美术学院的人,他在著作《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Artists)中强调了研习古典雕塑作品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既不多画多练,也不研究古典和当代艺术的佳作……他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便无法升华,其作品也无法超脱自然的局限,提升到至雅至美的艺术境界。
对瓦萨里和拉斐尔来说,画家应当超越现实,而不是一板一眼地描绘眼前的事物。要实现这一点,就得研究古典艺术,遵守从中学到的比例与美感的范式。艺术作品越能“超脱自然的局限”,画家便越能脱颖而出,让自己与只会刻板描摹外观的画匠或手工艺人区别开来。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形成的这些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创办于16至18世纪的多座欧洲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和艺术理论,是这股推崇完美古典形象风潮的具体表现,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画作里的众多面孔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5世纪末,年轻的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正准备为最终未能完工的《曼彻斯特圣母》(见图14与图15)绘制位于右侧的两位天使,他给他们设计的面部特征与鬈发参考了古典雕塑里的年轻男神和英雄,如阿波罗与安提诺斯(见图16)。在19世纪,后来成为罗马法国学院院长的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小幅初步习作《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见图17)中,我们也能看到大致相同的脸庞与发型,这一次是出现在俄狄浦斯身上。
众多美术学院所推崇的理想完美形象不仅从古典艺术作品中汲取了灵感,也吸收了文艺复兴运动全盛期杰作的精华,其中拉斐尔与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最受推崇。譬如,拉斐尔的完美女性形象就被尊为正统,这一点从17世纪的圭多·雷尼和萨索费拉托所画的圣母身上便可见一斑(见图18与图19),甚至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伞》(见图20)中那些脸若银盘的美人也顺应了这种正统美。雷诺阿没有在罗马法国学院进修过,他与其他印象派同人的画作往往被认为是对学院派艺术范式的反抗。但是,《伞》散发出
的拉斐尔韵味,既不是意外,也不是巧合。创作这幅画的时候,雷诺阿正处于质疑自己作品的阶段,他将重点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上,想要赋予作品更经得起时光考验的价值。这幅画(包括左侧人物在内)于1881年动笔,完工于雷诺阿自意大利归来的1882年之后。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的画作似乎深深震撼了他,他写信给巴黎的画商保罗·杜兰德–鲁埃尔(Paul Durand-Ruel):“我去看了罗马的拉斐尔作品。真是太美了,我应该早点来欣赏的,这是知识与智慧的结晶。”

※公式化脸谱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