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跟师笔记--海派中医张氏内科朱凌云临证集验

書城自編碼: 377950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杨芸峰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857175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化妆品学原理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7
《 内科中成药辨证论治 》
+

NT$ 254
《 零基础针灸入门六讲 》
+

NT$ 648
《 常见疼痛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
+

NT$ 572
《 中医点穴按摩九大绝技 典藏版 》
+

NT$ 227
《 电针 》
+

NT$ 540
《 神农本草经疏(全二册) 》
編輯推薦:
海派中医张氏内科流派历程久远、传人众多,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疗思维和技术。这些重要的精华,值得后人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本书以张氏内科流派的学术思想为背景,将朱凌云教授临诊医案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总结朱凌云教授的临床验方和优势病种的经验方药,收录临床小方及相关的知识点。
內容簡介:
海派中医张氏内科是上海流传悠久的本土中医流派,经历了近400年的传承与发展。张氏内科流派在内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诊疗思维及治疗方法。本书在张氏内科流派的学术背景下,将流派第12代传人、“国医大师”张镜人之弟子朱凌云的学术思想、特色诊疗方法及临床经验进行了归类总结。内容包括:学术特色,从理论上阐述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外感热病等的学术思想与经验;用药体悟,将临床经验与中医经典理论相联系,从常用对药或角药、汤药应用等角度进行总结;临床医案,通过典型医案阐述特色诊疗思路、技术,以及相关的养生保健方法;医话絮语,总结临床诊疗中的养身保健知识,包括疾病防治、用药常识、药膳饮食、简单方便有效的中药小方;张氏医家医德医风,展示历代张氏名医的高尚医德医风,其优良的作风通过言传身行不断得到传承与演进,可供后辈借鉴与效法。
關於作者:
朱凌云,教授,“海派中医张氏内科”第13代传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首届“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张镜人。
杨芸峰,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海派中医张氏内科流派第14代传承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张元鼎流派研究)分基地成员。师承海派中医张氏内科流派传承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中医医院朱凌云教授。
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学会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科分会委员。
2014年入选“上海市杏林新星计划”,2017年入选“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人才培养项目”,2017年获第十四届“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获2017年度“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青年五四奖章”,获第十四届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社区卫生奖(第一完成人),获2020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社区卫生奖(第五完成人),2021年被列入上海市中医医疗联合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双聘成员。近年来主持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1项,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1项,并参与其他区级以上课题15项。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SCI论文1篇。主编及参编医学专著5部。临床擅长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胃肠癌前病变等脾胃病,以及亚健康的中医调理。
目錄
第一章学术特色1
第一节学术思想与经验1
一、 脾胃为本,注重平衡1
二、 升降并用,从肺胃论治胃食管反流病3
三、 抑木扶土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6
四、 从“寒”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烧心6
五、 治慢性胃炎注重气血8
六、 治外感热病重“表”“透”,保津顾胃9
第二节医论医理10
一、 小方的临床应用10
二、 守方的临床应用12
三、 矛盾药性的临床应用13
四、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16
第二章用药体悟18
第一节常用对药或角药18
一、 白芍、甘草18
二、 枇杷叶、桔梗18
三、 半夏、茯苓19
四、 炒山楂、炒六神曲19
五、 威灵仙、鸡内金20
六、 丹参、石菖蒲20
七、 远志、灵磁石21
八、 生白术、枳实21
九、 晚蚕砂、皂荚子(皂角子)22
十、 升麻、枳壳23
十一、 半夏、夏枯草23
十二、 凤凰衣、木蝴蝶23
十三、 川芎、蔓荆子24
十四、 薤白、杏仁25
十五、 僵蚕、蝉衣(蝉蜕)25
十六、 百合、乌药25
十七、 路路通、王不留行26
十八、 青黛、海蛤壳26
十九、 丹皮、浮萍、蝉衣26
二十、 百合、生地黄、黄连27
二十一、 桑叶、天花粉、杏仁27
二十二、 党参、天冬、生地黄27
二十三、 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28
第二节汤药应用28
一、 黑地黄丸治疗湿阻病28
二、 指迷茯苓丸治疗肩周炎29
三、 泽泻汤治疗白昼精神不振30
四、 四神汤治疗虚劳病30
五、 全真一气汤治疗虚劳病31
六、 越鞠丸治疗郁证性不寐病32
七、 防己地黄汤治疗便秘33
八、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34
九、 祛湿补肾活血法治疗腰痛35
十、 养阴药在湿阻病中的应用37
十一、 张氏内科伤寒热病的方药应用38
第三章临证医案42
第一节脾胃病42
一、 胃食管反流病42
二、 慢性胃炎55
三、 慢性腹泻65
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71
五、 消化性溃疡75
六、 便秘79
七、 胆汁反流84
第二节杂病88
一、 咳嗽病88
二、 睡眠障碍91
三、 尿路感染97
四、 腰痛病99
五、 男科病103
六、 皮疹105
七、 汗证114
八、 耳鸣116
九、 脱发119
十、 复发性口腔溃疡121
十一、 慢性鼻炎122
十二、 湿阻病123
十三、 更年期综合征125
十四、 肩周炎126
十五、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
十六、 虚劳病129
十七、 外感热病131
第三节膏方134
第四章医话絮语145
第一节疾病防治145
一、 胃病者慎用补药145
二、 胃以喜为补145
三、 慢性胃炎患者须知146
四、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须知147
五、 胃胀、胃痛的药物选择148
六、 口干的分时辨治148
七、 痛无定处常需调心149
八、 四肢冰凉未必是阳虚150
九、 胁肋部不适的常见原因150
十、 胸口不适的常见原因152
十一、 简易腹部按摩法防治便秘153
十二、 长期口气重的原因153
第二节药食同用154
一、 慢性胃病的养生药膳154
二、 胃寒者的慎食154
三、 便秘的食疗方155
四、 秋天燥咳的食疗方156
五、 改善视疲劳的药茶方157
六、 痔疮病的食疗方157
七、 消肿的食疗方158
八、 锅巴能开胃助消化159
九、 芋艿有助散结节159
十、 慎食果中“白虎汤”159
第三节中药小方160
一、 治疗发热的小方160
二、 养胃的药膳小方161
三、 治疗药物性肝损的小方161
四、 排毒养颜的小方162
五、 治疗受凉后胃痛、腹泻的小方162
六、 改善胃胀、胃痛的小方163
七、 改善空腹胃痛的小方163
八、 改善痛风的小方164
九、 治疗长期痰多的小方165
第五章张氏医家医德医风166
第一节美德良风,世代相传166
第二节精湛的医术,做人的楷模168
附: 张氏内科14
代传承系表170
参考文献173
內容試閱
“海派中医”,是以上海本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医群体、流派群体为代表,具有海派文化特征,在传统与创新,包容与竞争,中医与西医的碰撞、交融中发展形成的上海地域性中医医学派别。其保存着自身传统特色,又具极大包容性,不断变化创新,成为我国近代中医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枝奇葩。“海派中医流派”是在上海近现代开放、发展过程中起源或发展,成熟于上海地区,具有某种特定医学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术、特色技法的传承发扬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该流派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有独到的临床技艺和诊疗特色,有较为清晰的学术源流、传承脉络和一定的历史影响及公认度。
张氏内科,作为扎根上海的中医世家,是上海地区最著名的中医流派之一,其肇始于明末(崇祯十六年),绵延14代,代系相传,未有断隔,至今已经走过了近400年历史。张氏内科流派的创始人张元鼎,字君调。据张氏家谱记载,自南宋时起,张氏家族即居住于上海龙华,中年时的张元鼎因族中多人先后因病逝去,受到很大打击,遂弃仕从医,开启了“张氏医学”之先河,成为张氏流派的始祖。其行道于乡,以“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为家训,规定张氏每代人中必有人行医。张氏自创医派后,张氏医家悬壶济世,逐渐确立了张氏医学的医风医德、学术思想和行医规范,在清代末年已成为上海地区极负盛名的医家流派。
张元鼎之子张芳孙继承家业,为张氏医家第2代传人,张芳孙之子张式球为第3代传人,第4代传人张镐,为张元鼎曾孙,皆承家学。第5代传人张瞻源,学医除承袭家传外,还随外祖父夏东升游,可见张氏医学的形成不但有家传,同时也博采众长。至此,张氏家族初步形成了以医为业,世代相传的传承体系,可看作是张氏内科的奠基阶段。
至第6代传人张克振,张氏内科声名日显,已经成为上海地区极负盛名的医学流派,张克振子张文澜,孙张玉书、张麟禧等俱为名医。张氏医家因擅长治疗伤寒热病而享名,从第6代到第8代,张氏诊治伤寒热病的学术思想逐渐完善,学术体系达到成熟阶段。尤其张玉书取明清温病诸家之说,结合沪地热病发病特点,熔伤寒与温病学说于一炉,立热病当“表透为先”“祛邪为第一要务”等治疗原则,辨证运用葱豉、栀豉、黑膏等方加减,创救苦玉雪丹开泄疏托、清热开闭,屡起沉疴,挽救热病重症无数。至此,张氏内科的流派代表人物为地方百姓和官府所肯定,《上海县志》收录了第6至第8代张氏医家名传。
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是上海龙华张氏医家流派发展的鼎盛阶段,第9代起到第11代,家族行医者日众,业医者有近20人之多,其第9代传人张晓云、张竹云、张蔚云、张骧云兄弟四人脱颖而出,皆为张玉书之子,尽得祖上真传,皆为当时沪上名医,又各有所长。如张晓云精于诊治伤寒时证,张蔚云则善于调理内伤。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张骧云,也就是当时沪上家喻户晓的“张聋甏”,曾患烂喉丹痧(相当于猩红热)重症致听力减退,诊病时用自制的铁皮筒助听,因此得名。张骧云从张晓云、张蔚云学医,兼学伯、叔两人之长,尽得家传。他初在其兄张晓云诊所助诊,之后自设诊所于四马路(现上海市福州路)浙江路口的浙江里开业。起初业务清淡,其间经慈善团体的陈竹萍介绍,兼任难民栖留所普育堂的医生,接触劳苦大众,使他深刻体会到贫病交迫的苦楚。稍有医名时,家中遭受火灾,乃迁至泥城桥西首平桥里(现上海市北京西路)居住,并开设诊所。此后其医名渐盛,求诊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虽然张骧云诊所的户外并不挂招牌,也从不在报上登载广告,但终日门庭若市,一日无暇。
张骧云医技高超,遇到危重患者,善于采取果断措施,救人于垂危。他一生勤勤恳恳,乐于为劳动人民服务,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声誉,在医界亦有相当的威望。“悬壶海上数十年活人无算”,张骧云被人称赞“真神农之功臣,申江之生佛矣”。张骧云以善治伤寒时证而著名于世,远近闻名。“得了伤寒病,去找张聋甏”这句话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人中间流传极广。在沪上也有着“张家一帖药”之美誉,可见其名声之隆。张骧云除医之外,亦工诗书,有诗词传世。
张氏第10代业医者达到7人,且多有知名者,如张汝南、张汝炳、张汝本等均在地方志中有所记载。第11代家族有10人从医,其中张蔚孙、张益君、张骧孙、张龙孙、张志雄、张志英等均有较高名望。这一代人的特点是受到中西医汇通的影响,开始接受西医学知识;同时,其中不少人被送进医学院校接受系统的医学培养,如张志英、张志雄等均曾入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就读。张氏第11代、第12代医家由于业医者较多,在民国时期的上海老城区、城外乃至租界,均有家族开设的诊所,影响甚彰。
新中国成立后,张氏族人纷纷响应时代召唤,先后加入人民卫生队伍,张氏后辈放弃私人诊所,进入公立医院、市卫生行政部门、中医学院以及部队等不同的工作岗位,继续为中医事业发奋努力,张氏内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阶段,张氏传人在继承整理张氏医学流派特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撰写了一系列论述论著,全面总结展示了张氏内科风貌,将流派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第12代子嗣是张氏世家学医人数最多的一代,达19人之多(其中3人为西医)。其中,第12代传人代表张镜人医名尤著,是当代张氏内科的杰出代表,悬壶60余春秋。张镜人系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全国首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首届名中医,曾获首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等殊荣。在学术上,张镜人不但继承了张氏医学擅治伤寒热病的经验,而且根据疾病谱的变化,更注重内科杂病的研究治疗。在治内伤杂病方面,颇受李东垣、朱丹溪的影响,尤崇张景岳学说,主张读古人书应善于师法而不拘方,变化在我,贵在讲求实效。对外感热病、慢性胃炎、肾功能不全、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均独具匠心,每获桴鼓之应。积极开展中医临床研究,他与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共同研制的中医脉象仪,堪称当今中医界一大奇迹。他采用益肾健脾、清热化湿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20世纪70年代首创调气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打破了“胃黏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观点,为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及防治胃癌开创了新思路。张镜人潜心钻研医术,造诣深邃,研制中药制剂10余种,愈人无数。
除了在医学事业上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张镜人更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曾促成上海第一个公费医疗中医门诊部的建立,参与筹备成立了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中医学会和上海中医学院等组织或机构。主抓中医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为上海市中医政策的制定、各级中医机构的建立和建设、中医人才的培养以及中西医结合等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上海市中医事业的发展“立下了开创奠基之功”。香港《文汇报》1992年专题介绍张镜人,冠以“沪上中医第一人,堪称上海现代中医业奠基人”的美誉。
张氏第12代另一位代表人物张伯讷,为张骧云之曾孙。其天资聪慧,自幼从父亲张骧孙习岐黄之术,弱冠之年已独立应诊。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教育事业,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他领衔主编的全国第一本《中医学基础》教材,成为中医学基础学科教材的鼻祖。他创制的二仙汤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方对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被收录于全国统编教材《方剂学》,成为当代创制且编入教材的第一方。因二仙汤系列实验研究带动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的建设,催生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因此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一直位于全国的领先行列。
时代变化,从张氏第12代开始,张氏内科与时俱进,逐渐打破家族藩篱,向族外业医者敞开了胸怀。张氏族人走上讲台,带教弟子,众多家族外医者得以进入门下,张氏第13代传人朱凌云即是其中幸运的一位。笔者老师朱凌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张氏传人、“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20余年,继承了张氏内科的学术思想,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对张氏内科在胃肠病治疗方面的特色验方和用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优化,对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及其他杂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有其独特见解。此外,喜用小方也是朱老师临床处方的一大特点,常常一张处方七八味药,有时甚至两三味,且所用剂量都不大,但却立起沉疴。朱老师告诫学生: 治病求本,不拘泥临床症状寡多。方子虽小,就那么几味药,但每味药都有明确的针对性,有的甚至一味药可兼顾数个病症。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几味药就能有的放矢、直达病所,方小而力专,犹如狙击枪一样,聚焦靶心、抓住重点,抓住治疗疾病最主要的问题,并一击即中。
海派中医张氏内科流派历程久远、传人众多,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疗思维和技术。这些精华内容,值得后人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本书以张氏内科流派的学术思想为背景,将朱凌云教授临诊医案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总结朱凌云教授的临床验方和优势病种的经验方药,收录临床小方及相关的知识点。此外,本书还包含脾胃病及其他内科杂病的相关养生保健知识及调养注意点,体现了防治结合、治未病的思路和方法。本书阐释和传承了张氏内科流派的学术内容,挖掘和发扬了张氏内科流派的内涵和诊疗特色。希冀本书的出版可以让张氏内科流派的学术影响不断扩大,进一步宣扬海派中医流派的文化特质和时代精神,不断提升海派中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
编者
2022年2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