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山地情怀——科学家野外科考故事》是一部科技传播的“绘读本”,也是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汇”。这本著作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地质工作者的生活资料、图片和口述历史为时间线索,通过采访、结构性访谈和史料搜集,获取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山地考察的独特视点出发,讲述了我国老一辈地质科学家们在祖国山河大地进行地质勘测、野外科考的故事,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科学之窗,拓宽了科学视野,提高了科学自信。本书不仅真实地还原了中国巍峨壮观的山川地貌、地质特征及丰富的地质资源,也立体地呈现了中国老一代地质工作者的集体记忆,高度凝聚了他们的革命情怀和历史使命。他们为中国地质科考工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讲述,有太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值得描绘,有太多舒心惬意的情怀值得表白。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包晓凤,现供职于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民盟盟员,中国科协科技新闻学会理事。 1994年至2014年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二十余年。一直从事编辑记者工作,相继担任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科学报社主任编辑、部门主任、报社编委等。 曾参与策划、组织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创立,并参与之后历届大会的组织、宣传工作;承担多届“中国科学人物(年度)评选”活动的主题创意、策划和组织执行工作;在中国科协科技新闻学会组织的多项重大活动中担任主要职务。
|
目錄:
|
目录 CONTENTS
001
引言
005
第一章发现稀土
023
第二章风卷黄土
035
第三章探秘青藏
055
第四章勇攀高峰
069
第五章冰川密码
第六章大江东去
第七章泥流滚滚
第八章峡谷深深
第九章山路难行
第十章蜀山之王
参考文献 后记
?
|
內容試閱:
|
序二
杨曦沦 *
经历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全社会对科学议题的关注度大幅度提高,国家对科技的巨大期望与投入,也使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公众人物。此时此刻,科技传播工作者的作用愈发显著,责任也更加重大。科技传播工作者是科技工作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科技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是不可或缺的“信使”。
包晓凤和我曾在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共事,后来又在中国科学报社继续从事科技报道多年,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传播工作者,包晓凤长期扎根在科技传播一线,不忘初心、笔耕不辍。得知她的《山地情怀:科学家野外科考故事》一书即将付梓,我对她在新时代取得的新成果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社会思潮复杂涌动,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福祉。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技传播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推动科技共识,引领科技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科技传播工作者为促进世界学术交流、科学文化传播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摆在桌面的包晓凤同志撰写的这本书,是一部科技传播的“绘读本”,也是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汇”。这本著作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地质工作者的生活资料、图片和口述历史为时间线索,通过采访、结构性访谈和史料搜集,获取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山地考察的独特视点出发,不仅真实地还原了中国巍峨壮观的山川地貌,而且立体地呈现了中国老一代地质工作者的集体记忆,高度凝聚着他们的革命情怀和历史使命,他们为中国地质科考工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讲述,有太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值得描绘,有太多舒心惬意的情怀值得表白。
本书讲述了我国老一辈地质科学家们在祖国山河大地进行地质勘测、野外科考的故事,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科学之窗,为读者拓宽了科学视野,为读者提高了科学自信。
记得在《中国科技信息》创刊之际,两院院士、国家科委原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曾以“洒播科技,激励人民,天赋人责,无冕之王”十六字,高度评价科技传播工作者的角色和使命,而本书的问世就是在用行动体现一位科技传播者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作为同一战线的科技传播者,我引以为豪。
是为序。
* 杨曦沦,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社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创新传播工作委员会会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