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中国海上力量的增长是一个从海上弱国变为海上强国的过程,角色的转变使中国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应不再囿于弱国的视角。结合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发展远洋力量的战略目标来看,中国无法回避对以下问题进行认真评估: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国际海峡、群岛水域和海道的通过和飞越、核动力船舶与航母舰队在国际海峡与群岛水域海道中的航行等,这是中国发展远洋力量绕不开的问题。中国应当重视航行自由对中国日益强大海军的正面意义、对军事活动内容和海军机动行为的思考也应该从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角度出发。本书提供一种能够满足中国海军在和平时期在复杂的东亚地缘政治条件下开展海上军事活动而所需要的海上航行与飞越的法律框架。本书涉及的内容包括:海权对海洋法律秩序的塑造(第一章)、中国海权观的习得与海洋强国建设(第二章)、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的政策选择:基于博弈收益的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三章)、地缘政治约束条件下的航行自由(第四章)、未雨绸缪:应对美国预谋的海上经济战及相关法律问题(第五章)。
|
關於作者: |
牟文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南海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公法的研究,方向包括国际法基础理论、海洋法、国家责任、核扩散、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交叉研究。研究成果包括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开放时代》《国际观察》《中国国际法年刊》《中国海洋法学评论》《太平洋学报》《国际法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国际商务研究》、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学术专著《核不扩散条约中的国家责任》(2011年)。主持国际社科基金项目“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的海洋法律秩序问题”(结项等级为良)。《南海空间秩序的法律重构》、《美国针对中国策划的海上经济战及相关法律问题》论文分别于2017、2019年获得中国海洋法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海权对海洋法律秩序的塑造
第一节权力与海洋合法性叙事
一、海权的双面性:权力与合法性叙事
二、关于海洋秩序的元叙事
三、历史中的海权与海洋法
四、海上力量与海洋叙事能力:一种正相关关系
第二节海洋秩序的核心:空间、资源与战场叙事
一、海洋属于谁
二、海洋资源归属
三、海洋自由
四、作为战场的海洋
第三节国际立法时代:海权在“海洋公共秩序”叙事中的影响
一、国际立法时代的“兼容性利益”叙事
二、海权对“兼容性利益”叙事的隐秘影响
小结
第二章中国海权观的习得与海洋强国建设
第一节理论框架:外部影响与学习
一、外部提供的问题及偏好的获得:学习
二、个案考察
三、模仿与学习
第二节中国海权意识的习得
一、历史事件所显示的困境:外部提供的问题
二、历史反思:问题与答案
三、马汉:学习过程与中国海上力量建设的概念化之源
第三节海洋强国:内涵评估
一、海权与海洋存在
二、均衡的海权战略
三、与海权相适应的法律与政策
小结
第三章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中的国家利益分析
第一节专属经济区军事活动与海洋法中的解释之争
第二节方法评述
第三节多重双边博弈下的中国政策选择
一、互动情境下的中国国家利益的界定与政策选择
二、双边博弈的理想类型
三、基于收益的中国政策选择
四、海上军事安全考虑
小结
第四章地缘政治约束条件下的航行权问题
第一节建设海洋强国需要用新思维看待航行权
一、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新思维
二、东亚地缘政治背景中的航行权问题
第二节地缘政治约束条件下的航行权
一、关键海域:点、线、面
二、勿自我设限的航行自由立场
第三节有利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立场
一、符合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相关立场
二、一种更为平衡的思考
小结
第五章海上经济战:地缘政治与国际法
第一节海上风险的实质:海上经济战
一、美国对中国预谋的海上经济战
二、海上封锁
第二节海上经济战的手段:临检、搜索及捕获
一、海上经济战的启动与捕获法的适用
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攻击、捕获商船的广泛性与海上经济战的总体战特性
第三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关系:
海上中立区、交战区问题
一、战争状态/武装冲突
二、当代国际法中的中立问题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关系对经济战的影响
第四节海上经济战中的战时禁制品
一、控制中立国贸易的禁制品概念
二、经济战中的禁制品
三、网络战与控制禁制品贸易
第五节交战权与权力的辩证法
小结
第六章结束语
一、海权对国际法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二、地缘政治冲突中的国际法及其局限性
三、海权所体现的权力与权利
四、展望未来
附录一中国周边部分海峡地理数据
附录二《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关于行使群岛海道航行权的
19条规则》及评注
|
內容試閱: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海权国家给海洋法律秩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中国从近、现代历史际遇以及周遭地缘政治压力下获得了海权观念,而中国无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权大国,应高度重视海权与海洋法之间的互构关系。本书主要探讨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相关的若干国际法问题。
笔者所持的一个基本立场是,中国海上力量的增长是一个从海上弱国变为海上强国的过程,角色的转变使中国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应不再囿于弱国的视角。结合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发展远洋力量的战略目标来看,中国无法回避对以下问题进行认真评估: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国际海峡、群岛水域和海道的通过和飞越,核动力船舶与航母舰队在国际海峡与群岛水域/海道中的航行等,这是中国发展远洋力量绕不开的问题。中国应当重视航行自由对中国日益强大海军的正面意义。此外,对军事活动内容和海军机动行为的思考也应该从建设海洋强国的角度出发,以期提供一种能够满足和平时期中国海军在复杂的东亚地缘政治条件下开展海上军事活动所需要的海上航行与飞越的法律框架。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的海洋法律秩序”的部分前期及阶段性成果。立项之后,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美国在特朗普执政后对中国采取了攻击性的外交政策;二是中国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因此本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对中国海权建设与若干海洋法问题之间的联系上,同时也关注美国一些军方人士和智库对中国策划的海上经济战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