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內容簡介: |
本书融汇作者1992~2021年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相关论述,全书分立论篇、课论篇、史论篇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近三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实践中“跨越—转型—提升”的客观历程,也体现出作者对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从理念到实务等各方面一系列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
本书适合从事职业院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教学机构管理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关专业人员、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等阅读参考。
|
目錄:
|
第一部分 立论篇
第一章 概念解析: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第一节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定位
第二节 核心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第三节 分析学制与课程的判据
第四节 相关概念辨析与基本结论
第二章 论坛共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培养目标特征
第二节 入学标准特征
第三节 教与学过程特征
第四节 用人部门参与特征
第五节 培养条件特征
第三章 世纪之交: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调研与思考
第一节 上海发展高职教育的背景
第二节 上海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上海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监控与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第一节 基本认识及方法与实践
第二节 理论思考与框架设计
第三节 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构建
第四节 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关于模式转型的□□思考
第二节 近年来模式改革的明显成效
第三节 未来的发展趋向和政策展望
第二部分 课论篇
第六章 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一环
第一节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
第二节 高职院校在我国职教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第三节 基于现代课程论的几个概念界定
第七章 课程目的的确定:技能为根、创新为魂
第一节 课程目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节 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改革
第三节 为实现课程目的而进行的课程改革实践
第八章 课程体系的建设:就业导向、多元整合
第一节 国内外各种课程模式体系之比较
第二节 多元整合: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选择
第三节 多元整合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的开发
第四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第九章 课程标准的实施:工学结合、双证互通
第一节 国内外可供借鉴的相关经验及其启示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思考
第三节 实行双证互通课程的机制保障和标准实施
第十章 课程运行的组织:校企合作、集团发展
第一节 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课程运行的保障
第二节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比较
第三节 以课程为抓手推进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
第三部分 史论篇
第十一章 1862~1980年:萌芽初始期——在百年沧桑巨□中孕育
第一节 清朝末年的实业教育和高等实业教育(1862~1911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和高等专门教育(1911~1949年)
第三节 中华□□共和国成立后的技术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1949~1980年)
第十二章 1980~2005年:创业发展期——在改革开放大潮里兴起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1980~1993年)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逐步确立(1993~1999年)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1999~2005年)
第十三章 2005~2010年:战略机遇期——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前进
第一节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2005~2006年)
第二节 百校示范建设与千校质量提升(2006~2008年)
第三节 国家政策导向下的可持续发展(2008~2010年)
第十四章 2011~2020年:走进新时代——高职教育质量发展与展望
第一节 高职教育概览与历程——质量年报首发的背景(2011年)
第二节 建立国家高职教育质量年报制度的探索(2012~2013年)
第三节 中国高职教育质量年报要点节选(2014~2019年)
第四节 全国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研究(2020年)
第十五章 述往思来——职教科研工作者间的一次学术对话
第一节 心路历程:从首批“高职生”到职教学者
第二节 机构对比:德国联邦职教所与上海职教所
第三节 有幸结缘:参加“上海职教论坛”的情形
第四节 积极赋义:思在行政话语与学术话语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