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贯穿明代历史的战神各有哪些特色,他们如何影响战争走向?
★明朝的国号“大明”一词从何而来,这其中又深藏怎样的玄机?
★研究军队中的“偶像崇拜”,破解明帝国内部种种不为人知的疑团
|
內容簡介: |
以精神手段控制军队,是历史上许多统军将帅的惯用方法,肩负起这一使命的各类战神也相继由此应运而生,并在元明易代期间发挥显著的作用。揭开元朝灭亡序幕的是崇拜弥勒佛、阿弥陀佛、明王等神祗的白莲教起义军,而最终把蒙古统治者驱逐出中原的却是尊奉儒教的明军将士。此后,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无论是黄河南北,还是长城内外,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支军队都曾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教、佛教与萨满教等宗教信仰的左右,而关帝、玄武大帝、大黑天神等不同宗教树立出的战神亦频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对战争走向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李湖光:自由撰稿人,历年发表文章的字数已过百万,专著有《霸者逐鹿·明蒙战争》《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等。
|
目錄:
|
楔子 战神辈出的年代
第一章 白莲教的天堂之路
地狱与天堂
白莲教大起义
黑暗的大都与光明的汴梁
天堂梦的幻灭
第二章 明朝的开国君臣
脱颖而出
军中的奇人异士
南征北伐
国号大明
天人感应
功成名就
入祀太庙——功臣们的归宿
第三章 王者风范
山雨欲来风满楼
朱棣与靖难功臣
道教的战神玄武大帝
成则为神,败则寇
大一统之势
第四章 承前启后
信仰的危机
神圣家族与塞外新政教
第五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
文官集团的崛起与战神的更新换代
明代边塞将门之家与关羽崇拜
第六章 草莽英雄
明末大起义
通俗演义小说与战乱
第七章 兼容并蓄的清初战神
人杀死神——女真宗教的牺牲品邓将军
人变成神——以宗教辅国的清朝统治者
参考书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宗教信仰时常左右着参战者的思想,考之史籍,斑斑可见。
宗教的核心思想是鬼神观,而教徒对神祇的信仰则是宗教的基本特征。由于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很多宗教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除了“儒、佛、道”三教之外,还有各种传统的民间信仰大行其道),所以,古代社会常常显得“神佛满天”,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例如:商人拜的是财神,读书人拜的是孔庙里的孔子,出海渔民拜的是天妃妈祖,农夫为祈求丰收拜的是土地庙里的土地神与谷神,而军人拜的则是战神。
在诸多神祇中,与战争关系最密切的无疑就是战神!中国古代的战神五花八门,作用不一。虽然古代军队出征之前会祭祀风云雷电等自然神,以及龙虎貔貅等猛兽之神,甚至还会祭祀刀枪剑戟等军械之神,但是,能够称之为战神的大多具备了人的精神面貌。就像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宗教总会假设“人的本性与神的本性是合一的”。在许多宗教的信徒们看来,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神,那也极可能将以人的面目出现,因为人是万物之灵。
在古代,的的确确存在过被老百姓视之为“战神”的人。他们表面上与普通人没有多大区别,也同样是肉眼凡胎,但因天赋异质而被凡夫俗子视为活神仙、活佛与活菩萨。他们当中有的孔武有力,能伏虎屠龙,这种人以军队中的武将居多;有的据说可以推测过去未来、逢凶化吉,并经常通过举行宗教仪式等办法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这种人通常在战争充当出谋划策的幕僚与军师;有的公开宣扬自己受命于天,负有扭转乾坤的责任,这种人最有王者风范,所以往往扮演着最高领袖的角色。关于这些活神仙、活佛与活菩萨的传说,有真有假,如梦如幻,当中不乏江湖骗子,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除了尘世活着的战神之外,还有天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战神。
天上的战神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远古传说中演变而来的战神,这些神从来没有做过一天的人,最好的例子是道教的玄武大帝。另一类是由真正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战神,他们过去是人,死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在世俗之人的口耳相传中成了神,其中著名的代表有三国的关羽。这两类战神虽然是人所塑造的,但常常能够反过来又影响人,甚至从精神上控制人。
以信仰为手段,各种各样的战神都具有从精神上控制军队的潜能。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精明的领袖就屡次在部队中进行“造神运动”,以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这些战神有的成功了,可也不乏失败者。
综观历史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战神,有明一代比较典型。这个王朝有活着的战神,例如:刘伯温;有由历史人物演变而成的战神,例如:关羽;有远古传说中的战神,例如:玄武;有边陲地区少数民族树立的战神,例如藏传佛教的大黑天;还有揭竿而起的叛乱者树立的战神,例如:白莲教的弥勒佛与明王等等;甚至连明朝的国号“大明”也与战神脱离不了关系。
那么,贯穿整个明代历史的战神们各自具有哪些特色,这些被神化者是如何影响战争的呢?让我们从头细说,一一道来。
明朝的开国第一名将徐达在攻克大都之后遇到了生平最大的对手王保保。
王保保号称“奇男子”,他的蒙古名字叫扩廓帖木儿,本来是察罕帖木儿这位风云人物的外甥,后来被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镇压白莲教起义时屡立奇功的察罕帖木儿后来在山东不慎被叛将刺杀,致使元朝失去国之栋梁。而王保保继承舅父遗留的部队,实际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并卷入了元朝军阀内部久悬不决的混战。在徐达率领的北伐军即将到达大都期间,王保保经过百折不挠终于获得了军阀内战的最后胜利,在晋宁活捉了貊高、关保这两位劲敌,一跃成为元朝各路军队中最具实力的将领。可他因与元顺帝心存芥蒂,在大都就快失守的那一段时间里没有及时赴援,只是驻兵于山西采取观望的态度,等到夺取大都的明军企图进一步杀向山西时,王保保才不得不出手,与之展开生死搏斗。他一生多次拒绝朱元璋的招降,敢于与明军进行反复的较量,即使屡败屡战,也绝不气馁,因而赢得对手的尊重,“奇男子”这个外号就是朱元璋给起的。《明史?扩廓帖木儿传》记载朱元璋在一次与诸将聚会时故意问:“天下间,谁是奇男子?”诸将领不约而同地回答:“常遇春所部不过万人,却横行无敌,真是奇男子。”朱元璋笑道:“常遇春虽是人杰,但却臣服于我,我却不能令王保保臣服,王保保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奇男子啊。”
在朱元璋的眼中,王保保比常遇春更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徐达与之相比又如何?实际上,这两名高手过招的过程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两人第一次交手是在1368年11月的山西太原。当时元大都刚失陷不久,以山西为根据地的王保保在韩店击败一股从泽州进入山西的明军,因而信心十足,想乘胜大举反攻收复失地,便出动奇兵,从太原绕道雁门关、居庸关,企图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大都发起突然袭击。
谁料徐达的情报工作做到了家,他对敌情了如指掌,便将计就计,没有按照常规与来犯之敌在城下决战,而是不按牌理出牌,出乎意料地率领部分精锐骑兵提前离开大都,沿途故意避开迎面而来的王保保军队,经太行山麓的井陉突进山西,直扑敌人的大后方太原。
徐达这一招“后发制人”使得非常漂亮,他比王保保动身晚,却在王保保尚未到达大都之前,抢先一步杀到了太原。原因是王保保走的是距离比较远的“弓背路”,而徐达走的是以迂为直的“弓弦路”,后者的速度自然快得多。
当元军前进到保安(今河北怀来一带,与大都尚有一段距离)时,却意外收到明军兵临太原城下的坏消息。王保保见后院失火,顿时大惊失色,叫苦不迭,无奈之下只得放弃袭击大都的原定计划,慌忙回师自救。
跟随徐达杀到太原城外的全是骑兵,在缺乏步兵的配合下难以攻城,因而以逸待劳,打算歼灭回援的王保保军队。
再说王保保军队徒劳无功地在山西与河北境内兜了一个大圈,疲惫不堪地重返太原。据《纪事录》记载,他召集了十余万“番汉兵”,在城外与明军对峙,为一场即将开始的野战做准备,谁知关键时刻内部发生了变故,一位叫豁鼻马的将领暗中叛变了,从而令形势急转直下。
豁鼻马悄悄与徐达取得联系,自称愿做内应。明军统帅部抓住难得的机会,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后马上做出了劫营的决定。
当晚,元军大营遭到里应外合的袭击,士卒惊慌失措,四散而逃。正在帐内挑灯读书的王保保突然听到杀声四起,匆忙之间赤脚冲出帐外,军营内外已是一片刀光剑影,他立即夺过一匹孱马带着十八名骑士向大同方向狂奔。明军尾随其后追至忻州,不及而还。
太原之战,明军总共俘获敌兵四万多人以及战马四万余匹,接下来便乘势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占领山西。
就这样,徐达在与王保保较量的第一个回合中赢得干脆利索,他靠的是更胜一筹的谋略。
王保保没有从此音讯沉寂,他仍然持续着不死的传说,继续在长城沿线招兵买马,拥兵塞上,争霸西北。而徐达打下山西后,数年转战陕西、甘肃、宁夏,攻克西安、凤翔、临洮、兰州等重要城市,击败或降服军阀李思齐、张思道等人,打死元军不计其数,期间多次与王保保的部属发生冲突,而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发生于兰州的沈儿峪。
沈儿峪之战是徐达与王保保进行硬碰硬较量的第二个回合。战前,王保保乘明军主力暂时撤离西北,回师休整之机,于1369 年12 月以孤军杀入塞内,进犯兰州。徐达临危受命,召集潼关以东的各路部队杀回来。据《纪事录》记载,明军这次的出征人数号称“四十万”,向西安方向急进,直捣定西。
久攻兰州不下的王保保,果断撤围,将部属带往定西县(今甘肃省定西市)北的车道岘屯营,等待着从万里之外远道而来的徐达。两军在1370 年4 月进行决战。这次,徐达不想取巧,转而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先派左副将军邓愈在阵前立栅作为掩护,然后一步一步逼近敌营。双方将士在车道岘以南的沈儿峪隔着深壕激战,难分胜负。
徐达曾经在太原之战中劫过王保保的营。现在王保保为了一雪前耻,决定以牙还牙,用劫营这一招回敬明军,因而秘密调动千余人,从营地东山下面的小道悄悄出发,突然袭击明军的东南营垒。防守这个地方的是明军左丞胡德济,他既有点麻痹大意,又缺乏应变能力,在遭到敌人的攻击时显得手足无措,导致士卒好像麻雀炸窝般阵脚大乱。如果任由溃兵游勇四处乱窜,势必会让怯战的情绪在全军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
始终密切注视着前线一举一动的徐达,及时察觉到东南营垒方向阵线不稳,他雷厉风行地带兵赶来堵塞漏洞,及时击退敌人,毫不留情地罢了胡德济的官,将其移送京师法办,同时把数名没有守住阵地的将校斩首示众,以儆效尤。次日,经过整顿的明军在出战时果然面目一新,诸军奋勇争先地与敌厮杀,一直从阵前的壕沟打到营垒里面,最终在营垒后面的乱葬岗中大败王保保军队,活捉了包括蒙古贵族郯王、文济王在内的一千八百六十五名文臣武将,还俘敌八万四千五百余人,缴获一万五千二百八十余匹马以及同等数量的骆驼驴骡等杂畜。
王保保仅与妻子数人向古城北面逃遁,这些人逃到黄河边找不到渡船,幸亏菩萨保佑,他们得以捞取到在河中漂流的木料,有惊无险地渡过大河,一路风尘仆仆地从宁夏向蒙古草原狂奔,最终保住了性命。他逃到和林后,得到了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重用,再度咸鱼翻生,掌握兵权。
徐达在太原之后又一次战胜了王保保,此次靠的不是谋略,而是用兵如神的战术。
王保保两战两败,既然他玩谋略玩不过徐达,玩战术又玩不过徐达,那么他后来是靠什么与徐达作战呢?根据蒙文史籍的记载,答案就是:巫术。
王保保与徐达进行第三次战事是在1372年。已经称帝五载的朱元璋对流亡在塞外的北元小朝廷依然耿耿于怀,他在这一年的年初便调集十五万重兵,计划分进合击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北元问题。《草木子余录》记载,他出兵的理由有三,除了“王保保未擒”与“元太子无音问”之外,还为了夺取传国玉玺。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获得一块异常珍贵的和氏璧,并将其琢磨成为传国玉玺,上面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之后,此玺经常成为一些王朝创建者接受天命的符号,也成了正统王朝的象征。据说元朝统治者在亡国后携带着此玺撤返塞外,故朱元璋不惜兴师动众,志在必得。
明军信心十足,具体布置是分兵三路,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中路;李文忠任左副将军出东路;征西将军冯胜出西路,每一路军队的兵力平均为五万人,这个数字不包含那些负责运送辎重以及干杂活的后勤人员。
|
|